单世联:文化批评的力量——序李明华《文化如风文明似雨》

发布时间:2020-06-07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在当代哲学家中,对文化批评的写作投入最多热情的,可能是德国的阿多诺,其四卷本的《棱镜》无疑是当代文化批评的杰作。阿多诺发现,文化批评的崛起与德国传统中“文化”与“文明”(Kultur / Zivilization)的著名区分有关。“文化”指内在教养,“文明”指外在物质,一贯弘扬精神价值的德国哲人当然视“文化”优于“文明”,并进而把“文化”与德意志作为文化民族的自我理解、把“文明”与庸俗卑劣的英法商业精神联系起来。德国在20世纪的所作所为使这一区分及其政治引申难以成立,但长期反省纳粹罪恶的阿多诺仍然以审美现代主义的立场重新发掘“文化”概念的批判价值。在他看来,文化批评的功能是反黑格尔的:它批判性地提示“现实性”与“合理性”之间的差异,暴露可能被黑格尔泯灭的实际存在与应当存在之间的对立和隔阂。在这个意义上,“文化批评”(cultural criticism)实即文化批判(“criticism”的中译既可以是“批评”也可以是“批判”)。忧心于精神价值与意识的诸多衰微和失败,文化批评蕴含着某种解放的和乌托邦的维度。正是此一批判取向,使文化批评不同于“有关文化的批评”(criticism of culture),后者可以包括对各种文化产品的各种批评和论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批评逐渐成为中国文化领域最为风光的写作类型,迄今已为大量报刊及其他各种传媒所不可或缺。身处急剧转型的文化时代,遭遇无数前所未有的社会事态,越来越多的读者希望从事人文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们有所发言,他们意见也越来越受到尊重。学者的职责本来是以学为主,而且当代中国的学术还面临日益迫切的与国际接轨的任务,所以期待学者们大量写作文化批评并非明智之举。不过另一方面,学者首先是一个人,对他看见的、听到的、遇上的各种现实事态绝不会无动于衷,而且由于他具有较为严格的思维训练和较为超越的评价标准,更易产生发言和表达的欲望。文化批评不是率性而为的自由发言或叙事抒情的日常散文,它需要相当的学术理据和正经态度,需要非个人化的批评标准和前瞻目光,非有专门之学的学者不能写好。自然,就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当下语境来说,我们还不大可能形成、甚至也难以欣赏阿多诺那种德国式的对现实的严峻拒绝和乌托邦精神,但文化批评的写作确实可以通过文化批评的形式公开。其实,假如我们承认任何学术思想都有其历史和现实的起源,那么对现实事态的敏感和参与也完全可能成为纯学术研究的灵感和刺激,阿多诺的“无调的哲学”、“否定辩证法”就与他对德国事态的体验有关。在这个意义上,文化批评也并不完全是学术思想的实用性延伸,写作文化批评也并不是学者的“奉献”,它也是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是学者们的自我需要之一。

  然而,目前充斥于各种传媒的文化批评中的相当一部分并不尽如人意。除轻浮和逢迎之类大众传媒通常难以避免的作派需要编辑们的警觉之外,作者们的反省更为重要。比如对“文化批评”这个概念的理解就比较含混,经常把各种“关于文化的批评”也即一般意义上的文艺评论、社会议论乃至随意谈论都当成是文化批评,一些专门性的文化批评刊物实际成了各种非学术文字的大杂烩。在这种“文化批评”中,趋时捧场、信口开河、哗众取宠、无病呻吟的倾向均极严重,不但没有鲜明的批评态度和坦率的批判精神,而且作者本来就没有充分的学理资源和明确立场标准,无法实现基于一定的价值立场和文化理想来批评现实、提高现实的目的。文化批评不是学术研究、理论探索,但学术理论方面的修养不够肯定写不好文化批评。阿多诺在《棱镜》之外,有好多本第一流的哲学美学著作;
萨特的十卷本批评文集《境遇》基于他的存在哲学;
斯坦纳在出版《语言和沉默》之前已有《悲剧的死亡》等名著。对照起来可能说我们之所以写不好文化批评文章,是因为我们的学术思想还很贫乏,一些作者要本就是因为无法在学术上有所进步才转而写报刊文章的。这就出现一个矛盾:我们渴望本来就不多的优秀学者多写文化批评,因为只有丰厚的学术思想才是文化批语评的唯一资源。体认到这一矛盾,我们对文化批评一时还难怀乐观。

  无疑的,以中国之大和作者之多,优秀作者和可读之文总是随处可见。中秋月华之下,我读到明华先生《文化如风文明似雨》的校样。作为一个知名学者,明华先生的学地位奠定在《社会历史的思维空间》等哲学论著之上,而这本文集又是提示我们正视他作为文化批评家的形象。上世纪的80年代,他在武汉主编的《青年论坛》以其深切的社会批判而激动了启蒙时代的青年,其中一些文章就是典型的文化批评。90年代后,明华先生南来广州,迅速成为推动岭南传统文化与广州城市文化研究的重要学者之一,这本文集中就是他在这方面的主要成果。绕着建设广州现代文化这一中心,明华先生选取了两个路径逼进,一是历史的,即通过岭南文化的形成和演变来确定广州文化不同于其他地域或城市的独特性;
二是国际的,即借镜西方文化的主题如生态环保、知识经济、自由思想来推进广州文化的现代化,纵横交叉,描绘了广东文化发展的坐标。在这个坐标内,明华先生又特别强调通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相互配合,呼吁高层次与高品位的文化产品与文化名人的诞生。文化如风文明似雨,呼风唤雨的明华先生始终坚持理性分析的方法与自由批判的精神,论有据,言能文,辞达意,广州理当为有这样的文化耕耘者。我认识明华先生有年,他之于我亦师亦友,这本文集更新了我对他的认识:一向温文博洽的明华先生竟也有如此的激扬的神思和风发的意气。这也说明,文化批评是一种令人振奋的写作行为,拥有吸引学者和读者的力量。

  

  2001年10月4日

  (《文化如风文明似雨》一书由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

相关热词搜索:文化 如风 批评 力量 单世联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