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力建:限制高考移民政策应为灾区学子打开一道缺口

发布时间:2020-06-08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眼下距离今年的高考只剩下屈指可数的数天时间,按往年惯例,又到了有关部门睁大眼睛严防“高考移民”的时候。对于这项政策,最近几年争论不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高考移民现象乃政策之失,是国家教育不平等政策逼出来的。大学报考时按省市划分不同的分数线,人为地制造不平等。不平则鸣,不平则“移”,是国家逼得老百姓走“邪路”。行政部门则持相反观点,他们从国家按不同省市划分不同分数线的实际出发,认定“高考移民”属于规避国家政策的不正当行为予以封堵和严厉处罚。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近年来一直坚持了此种立场。

  但今年有一个特殊情况无论如何值得认真考虑,并有对此立场作修正的必要。四川汶川地震受灾人数高达1000多万,其中有相当数量的正是今年高中应届毕业生,有报道说,灾区在全国各地打工人数超过500万,可以想见,受灾地区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也许可以投靠父母打工地继续就读并就地参加高考,前提是,如果当地教育部门接纳的话。

  我想我们完全没有拒绝的理由。当我们喊出“大难有大爱”、“此刻,我们都是汶川人”的时候,当我们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尽心竭力向灾区人民伸出援手的时候,拒绝灾区学子投亲就学并就地参加高考是如此地与国情、人情相悖,更与本次抗震救灾中中国党和政府以及全国同胞所展示的伟大爱心、亲情和人道主义精神背道而驰。

  所以,限制高考移民政策的铁幕必须为灾区学子打开一个缺口。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秉承本次抗震救灾中所凸显的人道精神和爱心重新思考限制高考移民政策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反思是否有必要考虑相关群体的实际情况予以方便,使政策更为宽松,以利“为人民服务”。起码是,“打击高考移民”的提法应予摒弃,这种提法完全失去人道情怀和爱心,只有浓厚的地方保护情结和专制嘴脸,换成“限制”一词似乎好些。但即便是“限制”,也一定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对高考移民进行限制万不可否定公民正当权利。封堵高考移民,本是各地政府部门为了给当地考生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而出台的行政命令。但在客观上,这种封堵政策却有又可能对正常的合法移民的正当权利造成侵害。政府封堵高考移民的行为不仅要考虑当前政策的需要,更要契合宪政与法治的要求,保障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行政主体不得恣意而为,不可随意牺牲部分民众的利益来满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例如,如果外省藉人士已经循有关规定办理了户藉转移手续,子女投靠父母一同生活,则有何理由将这些学子拒之门外,以至其剥夺理应享有的平等教育权这一载诸宪法的神圣权利?其实即使父母的户口因种种原因没有迁移,但其常年在当地工作和生活,为当地的建设作出贡献,子女追随父母而来,则当地学校有何理由关紧大门拒不接纳?据说有些更为离谱的做法是,一旦发现所谓“高考移民”即对相关学子严加处分毫不容情,甚至取消学藉,剥夺今后的高考资格,将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和憧憬彻底砸碎,“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这不仅是践踏公民权利,也暴露了某些高高在上的官僚缺乏基本的人权观念和人性关怀。这类反而典型值得我们引起警戒。

  第二个问题更容易发生,也更具普遍性,就是行政部门作出打击或限制高考移民行政决定的程序合法性问题。首先是行政主体是否有此权力大有可疑。招生办似乎是教育厅局属下的行政单位,是否具有作出限制高考移民具体行政举措的权力,未见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而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是,任何行政部门作出行政行为必须以法律的明文规定为依据,否则行政行为不发生法律约束力。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行政决定和行政行为其实经不起责疑,一经责疑即露出马脚,既不是适格的行政主体,更缺乏行政行为或获得授权的相关依据。

  当然,上面所说的两点都是后话,事涉限制高考移民政策的道德合法性和法律合法性,应当对照本次抗震救灾中凸显的人道与爱心精神重新反思。现在当务之急的问题是灾区学子需要投亲就地参加高考,教育行政部门如何从“限制高考移民”的缺口处将他们迎接进来,大开方便之门,甚至给予特殊服务和帮助,这也是对他们受伤心灵的一点慰藉。是否会拒之门外?是否会在灾难过后将此次大灾所激发的中华民族伟大爱心和人道情怀置诸脑后?此种危险客观存在,需要高度警觉。

相关热词搜索:灾区 应为 缺口 学子 打开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