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离骚》的概念隐喻分析

发布时间:2018-06-22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 要:《离骚》含蓄精炼,寓意深远,其中蕴含的大量隐喻对理解整个诗篇起到轴心性作用。因传统观念的影响,众多学者一直以来将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加以分析,而笔者力图根据概念隐喻理论,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基于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挖掘隐喻背后的认知机制,从而阐明在该时代背景下人们的认知思维方式。
  关键词:《离骚》;概念隐喻;认知语言学;思维分析
  作为中国最早的长篇抒情诗,《离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代表,它除了其中蕴含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影响外,全诗中含有的大量比喻和丰富想象更是为近现代的专家学者提供了充沛的研究资源。
  近年来,随着对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开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离骚》中出现的隐喻现象。王娟(2008)运用跨概念域映射的“雙域”模式和“多空间”概念映射模式,分析了隐喻作为一种传统的修辞手法如何通过人类思维展示出现代概念隐喻观念。陈艳杰(2016)以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框架,从结构隐喻、本体隐喻和方位隐喻入手分析了《离骚》中的隐喻现象。笔者拟立足于前人的研究成果,继续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以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按照隐喻源域的差异对全诗中的隐喻现象进行总结分类,从而揭示作者的认知思维和爱国心态。
  1概念隐喻理论基础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隐喻一直被理解为一种修辞手段和语言现象。莱考夫和约翰逊指出,概念隐喻是指隐喻性语言表达背后涵设更为基础的概念层面的隐喻性思维系统,它是人们的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包括源域、目标域及其映射原则和意象图式等内在的认知机制,这一观念的提出标志着认知视角下的隐喻研究全面开始。
  概念隐喻基于人类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体验和具身经历,它的本质是从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以此把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通过源域的结构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隐喻构成的基础是相似性,即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相近相似的地方,而两个不同语义领域之间的互动就是基于相似。通过概念隐喻理论,我们可以对各种话语现象进行分析,构建概念框架,从而挖掘出其中或晦涩的内部含义,促进人们的理解和思考。因此概念隐喻能够“让我们在相对具体、结构相对清晰的概念的基础上去认知和理解那些相对抽象、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莱考夫,1980)
  2《离骚》中的隐喻实例分析
  《离骚》全文共373句,其中作为源域的形象有植物、动物、自然现象和生活物件等。根据分析后统计数据如下:
  2.1植物形象的隐喻分析
  在诗中,“木兰”“秋菊”都是干净芬芳的,屈原将其作为源域,将诗人所追求的高洁忠贞的品行作为目标域,将香草植物的特性映射到人物的品行上,从而表达出诗人坚贞不移的品德。“申椒”“菌桂”都是香花美草,它们作为源域,将它们高尚贞洁的特性映射到人类本身上,隐喻忠君爱国、敢觐忠言的报国臣子和有志之士。
  2.2动物形象的隐喻分析
  《离骚》常出现的雄鹰作为源域,将其雄才伟略和广阔视野的这些特性映射到自己身上,表达了自己不与奸佞小人为伍、保持高尚节操的决心。“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此句中,宓妃作为源域,具有骄傲自大追求享乐的特点,因此作者将其投射到君主这一目标域上,使人们了解君主的骄奢淫逸最终必会丧权亡国的道理,同时这是屈原郁郁不得志的原因所在。
  2.3自然景观等其他形象的隐喻分析
  配饰在诗中频繁出现,其具有透明干净的特性映射到目标域品德上,从而表达了作者对保持高尚节操的不懈追求。而“粪壤”的特点是肮脏难闻,它作为源域将特性映射到目标域性格品行上,隐喻当时奸臣小人唯利是图、挑拨离间的差劲德性。
  3结语
  在《离骚》中,自然世界作为源域,人类世界作为目标域,映射基于两域之间的相似性得以完成。作者用自然界来理解人类世界,其运用的丰富隐喻不仅提升了诗歌的文学水平和感情基调,还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伤和落寞、对于君主昏庸无道听信谄媚的悲哀和绝望、渴望祖国安定百姓平安的仁慈以及对高尚节操和忠诚赤心的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Aristotle.Rhetoric and Poetics[M].New York:The Modem Library,1954.
  [2]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陈艳杰.《离骚》中的隐喻认知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5):356-357.
  [4]屈原等.楚辞[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5]王玉.概念隐喻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运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3):87-91.
  [6]王娟.《离骚》中概念隐喻认知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S1):278-279.

相关热词搜索:离骚 隐喻 语言学 视角 认知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