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视域中“教育学意向”的解读

发布时间:2018-06-22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 要:教育是一种有意向性的交互活动:成人和儿童参与其中(尽管并不总是有目的的和意识的),指向于儿童积极的生存和成长(being and becoming);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一种出于向善的,为学生好的动机,这种动机具有教育学意向。布伦坦诺最早将意向性概念用于区分心理现象和物理现象,后来,胡塞尔使之成为重要的现象学概念。在现象学的视域中解读教育学意向,以探寻教育学意向在教师反思、学生发展和师生关系建构等方面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现象学;意向性;教育学意向
  我们通过意识与世界相联系。教育意识使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行为具有“出于向善的、为儿童好的动机”,这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间的教育学意向关系。意向性是意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特征,意向性的本质特征在于它们的指向性,即意识总是对某物的认识,它必定指向某个对象。教育学意向就是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尽最大可能地加强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积极意向和品质。教育学意向不仅是我们生活哲学的表现,也体现了我们是谁,我们在做什么,我们是如何以积极思考的方式面对世界的,它是教育关系存在的前提。
  一、教育学意向的概念与内涵的理解
  (一)现象学中的意向性
  布伦坦诺认为,价值的产生与意义的生成有自身的独特性,它是在人的精神指向某个对象时产生的。所以,人的一切行为离开了意向性、指向性就不会产生意义与价值。另外,价值的生成首先要形成价值关系,即周围的人和物必须进入到意向关系之中。可见,布伦坦诺对意向性的理解包含了三个主要部分:意向主体(“能知”的意识主体)、意向对象(“所知”的意识对象)和意向关系。
  (二)何为教育学意向
  范梅南认为教育学是迷恋孩子成长的学问,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学要求教育者的心向着孩子,关心孩子的自身及其发展,即教育学意向就是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尽最大可能地加强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积极意向和品质。
  首先,教育学使我们的心向着孩子,这句话已表明了教育学意向的主体、对象和意向关系。教育活动中“我们”即教育者(包括专业和非专业的教育者),是教育学意向的主要承担者,即教育学意向的主体;“心向着”是意识的指向性、方向性,也是一种具有构造能力的意向关系;“孩子”则是受教育者,教育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即意向对象。“当孩子出生时,父母由此经历抱着孩子、保护孩子、自我牺牲和即使一切顺利也不断为孩子担忧的种种喜怒哀乐。我们的行为已具有教育意义。”
  其次,教育学意向的内容是加强受教育者的自身及其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范梅南认为,教育工作者要从“替代父母的关系”的角度思考自己的角色和责任。这种责任不是指向教师个人的声誉职称,不是指向学校管理者的喜好,也不指向家长,而是指向一个个未成熟的、有多種发展可能性的生命个体——学生。这就要求专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出于向善的、为儿童好的动机——这种动机具有鲜明的教育学意向,它为了加强儿童“生存和成长”的各种偶发性的可能性。
  教育学意向概念表达了大人希望孩子生活顺利的愿望,是一种已隐含在大人与孩子保持的抚养或教学关系的天赋本领。因此,教育学意向主要是教育者的意识状态,有着明确的指向性。它支配着教育实践活动,指引着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影响着受教育者的发展状况,同时对建构师生关系有积极作用。其实质是教育者必备的教育信念的表征,是教育者对教育实践的理智而深沉的理解与思考。
  二、教育学意向对教育实践的意义
  (一)教育学意向有助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反思
  1.教育学意向有助于教师对自己“教”的反思。
  首先,教育计划和目标明显地反映了教育者教育学生的教育学意向。笔者认为,与素质教育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教育学意向要求教育者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希望,引发学生内在的多种可能性,既要重视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成果,又要注意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更要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积极进行教学目标的反思。
  其次,教育学意向牵涉到教育者对区分什么对孩子好、什么对孩子不好的所有的积极思考。而教育反思是指向对儿童生活的事件和情境的教育意义的理解,它的目的是进一步理解在儿童的学习或生活方面自己或他人的过去行为的教育恰当性。因此,对教育内容的反思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的发展绝非一蹴而就的,这注定了教育的长期性。教育学意向表达了教育者希望受教育者学习与生活顺利的愿望,这要求教师必须进行教育结果的积极反思。
  2.教育学意向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学”的反思。
  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对整个教育实践活动须具有教育教学反思的自觉意识,这种自觉意识就是一种教育学意向。教育者通过这种有明确意识的反思,为接下来适当调整自己在实际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地位或作用等做必要准备,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即将采取的行动的恰当性,以达到自己能力范围内最佳的教育效果。可见,教育学意向有助于教师教育反思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教师教育反思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教育学意向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范梅南说“孩子们需要我们的方向指引,才能找到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向”。学校的教育者所面对的学生都有相当广阔的生活历史背景,每一个儿童都有其不同寻常之处,并且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不同的意向性、敏感性和存在的情感方式。同时,学生们身上还有一些共同的特质或天性:需要指导、支持等,因为所有的学生都需要指导——哪怕这种指导仅仅是确认他们自己做出的是正确的选择而已。
  (三)教育学意向对构建师生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小学生的家长们会格外关心两个问题:一是老师是否喜欢他们的孩子,二是孩子是否喜欢他们的老师。喜恶之类的情感在低年级段的师生关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正如德国的教育家诺尔(Nohl)所说,教育的关系不只是奔向目的的手段,它在它自己的存在中找到了它自身的意义;它是一种充满了痛苦和欢乐的强烈情感。
  参考文献
  [1]马云驰.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J].深圳大学学报,1992(2):28~34.
  [2]蔡 春.论教师的教育学意向[J].当代教师教育,2008,(1):54~60.
  [3]倪梁康.现象学背景中意向性问题[J].学术月刊,2006,(6):47~50.
  [4]范梅南.宋广文等译.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1.
  作者简介
  汪千强,硕士研究生,江西工程学院电子商务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教育学。
  (作者单位:江西工程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视域 现象学 教育学 意向 解读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