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宁联合西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40例

发布时间:2018-06-24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tbjy/tbjy201803/tbjy201803284-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tbjy/tbjy201803/tbjy201803284-1-l.jpg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3--0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是临床常见、多发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眩晕是此类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之一[1]。研究表明,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具有病程长、病情迁延难愈、易反复发作等特点,因此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身心健康,提示及时诊断、积极对症治疗是保障此类患者疗效、预后的关键。随着祖国中医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工作者认可,部分研究人员认为采用中西医治疗方案或可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获得更优疗效。本文将选取我院于2015年2月-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9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探讨眩晕宁、西药联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应用效果,为提高患者疗效、预后提供可靠依据,现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9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均分为研究组(n=46)、对照组(n=46)。研究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中,男20例、女26例,年龄42-87岁、平均(63.15±1.17)岁,病程5个月-9年、平均(2.37±0.16)年;对照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中,男21例、女25例,年龄40-86岁、平均(63.58±1.21)岁,病程6个月-11年、平均(2.35±0.20)年。研究组、对照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例数等相关数据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㈠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相关规定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①存在自身目眩、晃动感、旋转或视景物旋转感、头脑昏沉等自觉异常情况;②上述症状反复发作;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制定的可能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1989)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①因改变体位和(或)头位而发生不稳、晃动、旋转等视物或自觉感;②同时伴有内而疼痛、肢体异常(无力、麻木等)、眼症(复视、视物变形、闪光、黑曚)、晕厥、猝倒等脑干一过性缺血症状;③存在咽部反射消失或减退、角膜反射消失或减退、调视障碍、辐奏障碍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④具有明确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因,如高脂血症、脑动脉硬化、颈椎病等;⑤屈颈、转颈诱发缺血试验结果为阳性。
  纳入与排除标准:①符合上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诊断标准;②排除因外伤、颅内占位性病变等其他因素所致眩晕者;③排除恶性肿瘤患者;④排除对本次研究所用药物无法耐受者;⑤排除处于妊娠、哺乳、产褥等生理特殊时期女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⑥排除血液、免疫、精神等系统疾病者;⑦具有正常的心、肝、肾功能;⑧于本次研究前3个月内未接受任何针对性治疗;⑨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内容完全知情,患者本人具有良好的治疗依从性,于研究前指导其独立签署由本院医学与伦理研究会制定的知情同意书;⑩本次研究内容通过本院医学与伦理研究会审核。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选用氟桂利嗪(商品名:西比灵,生产厂家: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30003)每日给药1次、于入睡前吞服5mg、连续治疗15d为宜。研究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在西医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眩晕宁,其中西医药物氟桂利嗪使用方法、药物来源等均同对照组,眩晕宁[由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国药准字Z45020605)]每日给药3次、分别于三餐饭后吞服2片、连续治疗15d为宜。
  1.2.2 观察指标 ①治疗效果:记录两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临床治疗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总有效率等数据;②不良反应:记录两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本次治疗期间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头痛、药物疹、面色潮红、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等)等。
  1.2.3 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治疗前后眩晕症状变化情况、随访疾病复发情况结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相关标准判断其疗效:①痊愈:经治疗后各项体征正常且眩晕消失,经随访3个月病情无复发;②显效:经治疗后眩晕消失但随访3个月内复发,或眩晕程度、发病频率、持续时间均较之前显著改善(改善幅度不小于50%);③有效:经治疗后眩晕较之前好转,频率、时间减少幅度在50%以下;④无效:经治疗后眩晕症状未好转甚至加重。总有效率为各组治疗痊愈、显效、有效所占比例之和。
  1. 3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两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临床治疗、药物不良反应相关数据均属于计数资料,经n(%)表示,数据传入SPSS.19软件并实施相应检验(t、),若P<0.05则提示相关数据差异存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两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均顺利完成相应药物治疗,无中断、退出、死亡等异常情况,分析可知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1.30%,对照组仅为73.91%,数据对比P<0.05(如表1)。
  2.2 不良反应 两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P>0.05,其中研究组为10.87%、对照组为6.52%(如表2)。注:两组本次治疗期间均未发生同一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同时出现两种或以上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情况,患者发生如下不良反应均经对症干预好转或痊愈,未发生死亡、残疾等严重后果。
  3 讨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属于一种脑部血液供应减少类疾病,具有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等特点,患者多伴发高血压、眼底动脉硬化等症。研究表明[1],眩晕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最主要的临床症状,其他表现还包括恶心、耳鸣、呕吐、肢体麻木、耳聋等,部分患者可出现神经系统体征(短暂、轻微)。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发生眩晕后将产生重力关系体测能力、空间定位障碍,从而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身心健康,若发病后未獲得及时治疗将逐渐加重脑循环障碍甚至引发脑梗死并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相关热词搜索:眩晕 基底 西药 动脉 治疗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