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的散文

发布时间:2017-01-17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抗日的散文篇一:401抗日主题文章

不朽的灵魂

横街小学401谢昕霖鄞州日报小记者X1416013001

夏季的午后总是闷热不堪的,天空中飘着几朵懒散的白云,风轻轻地吹动树叶,发出阵阵声响,楼下的几只大狗也半闭着眼睛趴着。我躺在书房的摇椅上,手捧着《杨靖宇的英雄事迹》,细细品味。

1940年初,正是长白山最寒冷的季节,东北抗连战士依然在白山黑水之间与日寇周旋。为了保存抗日的有生力量,司令杨靖宇把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活动。由于环境艰苦和连续作战,杨靖宇带领的400多人不断减员。到1940年一月,队伍仅剩60余人,而身后的日寇还在穷追不舍。2月18日,杨靖宇身边仅有的两名战士也在寻粮途中牺牲。孤身一人,杨靖宇在东北密林的雪原中与日寇周旋五天五夜,最终身陷重围壮烈牺牲。日军把杨靖宇的尸身搬上了解剖台,最后发现他的胃里全是枯草,树皮和棉絮,一粒粮食都没有。

合上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想起郭沫若曾为杨靖宇将军题词:“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磨。碧血青蒿两千古,于今赤棋满山河。”我想,这是对杨将军平生最生动的写照了。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用铮铮铁骨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才是血可流,头可断,志气不可乱。这才是真正中国的脊梁! 八年抗战,有多少英雄被日寇残害,他们有的身首异处,有的甚至找不到遗体。但无论如何,他们的精神与我们同在,他们的灵魂闪耀在共和国的上空。伟大的英雄们,他们用革命的鲜血染红了我们脚下的中华大地,也激励着我们每一位少先队员不断进步,牢记历史,为了民族复兴而奋斗。!

指导老师杨婷

抗日的散文篇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征文

英灵永不朽,我辈当自强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七十年有多久?对于人类进化史,七十年只是沧海一瞬;对于个人成长史,70年可以是一生;而对于中华民族,七十年是一部史诗。这是一部民族的奋斗史,这部历史长卷书写着一个民族从战火的硝烟中站起,一步一步走向强大,走向富强的艰辛历程,这是我们可以在父辈的讲述和自身的成长中慢慢体会的一段历史。今天我想翻开的是另外一部更加惨烈的史书,那里面记载着血与火,苦和泪,一个民族的耻辱与抗争,那部书的名字叫《抗战》。

1937年7月7日,这个原本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日子,因为几声划破天际的枪炮声,从此变得与众不同,为期八年的抗日战争就此拉开序幕。我们在历史教材中找到了以下名词: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枣宜会战、百团大战??我无法再一一列举下去,我感到穿越时空历史传递给我的压迫感,拨开历史的漠漠烟尘,我仿佛看到了每一场战役之后硝烟还未散尽的战场上累叠如山的尸骨,感受到了战场上死一般的沉寂,我甚至还能依稀看到阴霾的天空下抬着担架默默撤离的战士的背影??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而这一切,都源于我们的落后,而落后就要挨打。因为落后,丧尽天良的日本军国主义者在中国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生灵涂炭,血流成河;因为落后,灭绝人性的日寇对我东北同胞进行活体实验;因为落后,日寇肆无忌惮地在华夏大地上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一时间,日军铁蹄践踏之处,血雨腥风,尸横遍野。血与火的教训促进了民族的觉醒,我们在屈辱中看到了这样一个真理:世界尊重强者,抗争是唯一的出路。

中国不缺勇士,从来都不缺,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时刻,一个又一个志士挺身而出,历史选择了他们,而他们选择了牺牲,为国为民为未来,他们的死重如泰山!让我们带着敬意再一次重温他们曾经鲜活的面容:

佟麟阁:1937年7月,佟麟阁所在的第二十九军司令部遭受敌机的轮番轰炸,并有三千人的机械化部队从地面发动猛烈攻击。佟麟阁率部不畏强敌,奋勇抵抗,誓死坚守阵地。战斗中他不幸被机枪射中腿部。部下劝其退下,他执意不肯,说“个人安危事小,抗敌事大”,仍率部激战,头部又再受重伤,流血过多,壮烈殉国。

张自忠:1940年5月,日军调集十五万精锐部队发起了枣宜会战。张自忠率部东渡襄河,抗击来犯之敌。他写信给河东的第五十九军,“只要敌来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 渡河后,张自忠率部顽强抗击日军,在日军以重兵对张自忠进行合围后,张自忠力战不退,与敌搏杀,最后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时年49岁。

杨靖宇: 1940初,由于叛徒出卖,杨靖宇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孤身与日军周旋数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

??

从1937年那个刻骨铭心的“七·七”到“对日寇最后一战”的1945年,在这场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伟大战争

抗日的散文

中,为着民族大义与救亡真理,前仆后继,舍身忘死,无私奉献的革命先烈们还有很多很多。战争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记忆,也留下了英雄,为了正义与和平而献身的英雄。我们不能忘记战争,不能忘记死亡与毁灭,更不能忘记战争中的英雄们!是他们向世界昭示:中国人民不可侮!中华民族不可欺!

历史无声,英灵不朽!今天,我们追忆抗战血与火的历史,纪念那场伟大的胜利,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从那段悲壮的历史中吸取伟大的精神力量,并以此来促进我们民族的自觉、自省、自强。

抗日的散文篇三:抗战时期的文学

抗战时期的文学

一.文学救亡运动

(一)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建立

1.国共合作,建立军委会第三厅,负责抗日宣传。

2.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

(二)抗战文学思潮形成

1.文学大众化民族化

A.大众文艺运动

内容的报告文学化——形式上的小型化、通俗化、实用化

B.民族形式的讨论

林冰的“ 民间形式 ”观 —— 葛一虹的 “五四新文学” 观 ——郭沫若的 “综合统一”观。

2.抗战文学论争

关于“ 暴露与讽刺 ”问题的论争——关于“与抗战无关”论的论争——关于“战国策”派的论争。

3.现实主义主潮(并存浪漫派文学和现代派文学)

(三)区域文学的出现

1.国统区文学

2.解放区文学

3.沦陷区文学

二.抗战时期的散文

(一)报告文学兴起

1.报告文学:战时散文的主流

2.报告文学创作的分化:国统区趋于限制——解放区走向发展

(二)杂文繁荣

1.“鲁迅风”杂文派

2.“野草”杂文派

(三)散文的演变

1.初期的战斗合唱:慷慨悲歌,热情呐喊

2.后期的多样深化:战乱流离生活、后方社会弊端的记叙——“在暗夜里呼号”的抒情——领悟自然的游记、闲适悠然的小品

三.抗战时期的诗歌

(一)战斗的号角

1.街头诗、朗诵诗兴起

2.艾青与田间(前面已有专题讲述)

3.晋察冀诗人:陈辉等

(二)何其芳与柯仲平

1.何其芳:从《预言》到《夜歌》

A.思想情感的转变

《预言》:关闭在超现实的唯美氛围中的青年的内心抒唱——歌唱迷离、甜蜜而痛苦的爱情,怀念逝去的往事,咏叹渺茫的人生前途

转折点:《成都,让我把你摇醒》——抗战的呼喊 《夜歌》:诅咒黑暗,歌颂光明 —— 歌唱解放区新生活,颂扬推翻旧世界的人民革命战争,剖析自我的弱点

B.诗风的转变

由华美、雕饰、晦涩的风格转向朴素、自然、明朗的风格,由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诗风转向现实主义诗风。

2.柯仲平

A长篇叙事诗:《边区自卫军》《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促进了解放区叙事诗的繁荣

B优秀抒情诗:《哀诗人闻一多》《延安与中国青年》

(三)胡风及“七月”诗派

1.胡风(1902 —— 1985),原名张光人,湖北蕲春人。1920年试作新诗。1929年留学日本。1933年参加左联。1937年主编《七月》杂志,是“七月”诗派的重要诗人。

A诗集:早期诗作《野花与箭》,抗战时期诗作《为祖国而歌》、《血誓》

B诗歌理论:让诗情“跳跃在时代的激流里”——诗人应该和“大众之情”完全融合——真正地增强诗的抒情性

2.“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因胡风主编的《七月》而得名,是一个文学主张、艺术风格基本一致的诗歌流派。主要诗人:阿垅、绿原、鲁藜、天蓝、冀汸等。

A.“时代激情的冲击波”:

用高昂的心音为抗战歌唱 —— 对国统区的黑暗现实愤慨和对解放区的歌颂——在个人与民族融合为一体的“自我”中寻找诗的真谛

B.现实主义的诗风:

从模仿艾青、田间的现实主义诗艺开始,到汲取西方现代派等多种表现手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C分析名作《孤岛》

诗意:诗人与人民大众紧密相连,与正义力量及事业不可或分的血肉联系。

艺术:象征暗示,散文式的抒唱,补充式的复句,明朗奔放的气势。

四.抗战时期的戏剧

(一)短剧的兴起

1.短剧

A 小型化:街头剧、话报剧、独幕剧、茶馆剧、朗诵剧、游行剧、灯剧等。

B 通俗化:消除观剧与演剧的距离,打破演员与观众的屏障,调动观众参与剧情,进入角色,追求自然逼真的戏剧效果。 C著名街头剧:“好一计鞭子”——《放下你的鞭子》《三江好》和《最后一计》。

(二)郭沫若、曹禺和夏衍的剧作(前面已有专题讲述)

(三)现代戏剧的全盛时期

1.历史剧

A 阳翰笙的剧作:《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等

B 阿英的“ 南明史剧 ”:《 碧血花 》、《 海国英雄》和《杨娥传》

2.现实题材剧

A 于伶代表作:《夜上海》

B 宋之的代表作:《雾重庆》

C 吴祖光代表作:《风雪夜归人》

3.喜剧

A 沈浮的剧作 :《重庆二十四小时》《金玉满堂》

B 杨绛的剧作:《称心如意》《弄假成真》

C 丁西林的剧作:《三块钱国币》

五.沦陷区的小说

(一)张爱玲

1.张爱玲(1917 —— 1995),河北丰润人。上海沦陷区最走红的女作家。1943年发表处女作《 沉香屑·第一炉香》,1944年出版处女小说集《 传奇》。代表作《倾城之恋》、《金锁记》。

2.在抗战之外寻找小说的切入点:既为日伪统治的文坛所容,又给当时精神食粮匮乏的读者以一种新鲜的滋味。

A中上层社会病态的生活和心态:

家庭专制的“女暴君”们——剖析“食”、“色”双重枷锁下的人性——畸形的恋爱和婚姻——殖民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媾

B艺术上的独创:

现代派的精神分析和传统章回体的格局相结合——在传奇性故事中弥漫梦魇般的氛围——集纯文学与通俗文学优点于一体

3.分析代表作《金锁记》

A人物形象:曹七巧,一个心灵裂变、人性沦落的家庭“女暴君”。

B思想内涵:封建礼教和拜金主义的枷锁,人性的扭曲和毁灭。

C艺术特色:单线结构——兼用传统白描手法和西方现代派技法(意识流、心理分析)开掘人物心理——文笔俗白流丽。

(二)其他小说家

1.秦瘦鸥(上海沦陷区),代表作《秋海棠》,描写一位名优与一个被军阀霸占的小老婆凄婉动人的爱情悲剧。

相关热词搜索:抗日 散文 抗日爱国散文 关于抗日战争的散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