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建设一年,发展站在新起点

发布时间:2018-06-25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bkf/xbkf201803/xbkf20180309-4-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bkf/xbkf201803/xbkf20180309-3-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bkf/xbkf201803/xbkf20180309-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bkf/xbkf201803/xbkf20180309-1-l.jpg
  自贸试验区是继经济特区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又一大胆探索,其既承担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任,又承担着制度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扩大开放的历史使命。
  在过去的4年里,我国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形成了“1+3+7”的“雁形阵”格局,已然成为吸引全球眼光的经济热点,成为改革开放的“新名片”。而陕西自贸试验区正是这“雁形阵”格局其中之一。
  陕西自贸试验区自2017年4月1日揭牌成立一年来,经过全面探索,从行政体制改革的创新,到财税体制改革的创新,再到金融体制改革的创新;从法无禁止皆可为的“负面清单”,到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权力清单”,再到法定职责必须为的“责任清单”,形成了诸多的“陕西经验”,使自贸试验区一方面成为陕西扩大对外开放的强劲引擎,另一方面成为陕西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有力平台。
  制度创新的试验田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跟改革开放紧密相连。而自贸试验区承担着深化改革的重任,站在全面开放的最前端,改革创新势必是最为关键的核心。就拿陕西自贸试验区来说,挂牌一年来的成绩也是深化改革的必然结果。
  一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紧扣总体方案,“以全方位开放倒逼改革”,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和企业服务体系创新,在投资、贸易、金融、法制、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不断探索,营造了良好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有力推动了自贸区的建设发展。
  一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不断完善省级、片区、功能区三级工作台账和责任清单,对试点任务的落实情况实行全程项目化、目标化、动态化管理。目前165项试点任务已全而启动,同时复制推广了上海、广东、天津、福建124项试点经验。
  而在“放管服”推进中,“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已在陕西自贸试验区各片区全面启动,“微信办照”被李克强总理点赞,“54证合一”全面推广,企业工商登记注册实现全程电子化。213项省级管理事项下放或委托工作基本完成。杨凌示范区建设项目审批“三合两联”模式、西咸新区建设项目审批“3450”模式探索实施。两安区域的4个功能区和杨凌示范区试点设立行政审批局、市场监管局,西咸新区设立了市场服务与监督管理局、行政审批与政务服务局,探索开启了“一枚公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的政府管理新模式。
  与此同时,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全面推开。融合了陕西“通丝路”、出口水果电子监管及质量追溯系统两个特色应用服务功能的标准版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上线运行,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创新推出“货站前移”“舱单归并”等24项監管服务措施,使通关效率提升30%以上。企业走出去“一站式”服务平台正式上线,为自贸试验区内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流程一体化服务。在全国率先将“人民银行开户许可”纳入联办事项,企业登记“多评合一”“多图联审”“一口受理、并联审批”等审批试点和全程电子化,办理时限缩短至3个工作日以内,企业经营许可事项缩短至4个工作日以内,投资项目审批缩短至50个工作日内。
  除此之外,陕西建立了自贸试验区保障体系,颁布实施《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办法》;制定了自贸试验区统计制度和基于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的自贸试验区营商环境监测评价实施方案;设计完成了自贸试验区考核指标和考核体系,进行了市场主体存量的核查,为实施自贸试验区统计指标报送和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奠定了基础;推进“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等10个方面纳税服务便利化,实现国地税全业务、全流程的“一窗通办”。西咸新区建设的自贸试验区政务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试运行,为全面实行“审批不见面,一网办到底”提供了新的平台。
  截至2018年2月底,自贸试验区新增注册市场主体14218户(占自贸试验区揭牌前市场主体总数25558户的55.6%),其中企业数11434户(含外资企业150户),新增注册资本3397.09亿元(含外资企业注册资本8.7亿美元),新增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企业295家。20 1 7年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额1984.9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2714.78亿元的73.1%,其中,进口774.1亿元,占全省进口1054.78亿元的73.4%;出口1210.8亿元,占全省出口1660亿元的72.9%。
  内陆开放的新高地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认为:“自贸区的政策以及‘一带一路’的倡议,都是目前发展阶段,根据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与时俱进提出的新的改革开放战略。”
  陕西地处内陆腹地,“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核心区域,借助自贸试验区的东风,陕西正在通过创新改革,汇聚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在资源高效流动中,筹集发展新动能。
  讲个真实的案例,主角正是陕西自贸试验区内的企业。
  西安爱菊集团是位于西安国际港务区自贸试验片区的一家粮油企业,近年来,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依托西安国际港务区的港口功能和“长安号”开放通道,积极走出去,开展产能合作,形成以哈萨克斯坦爱菊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为原料基地,阿拉山口爱菊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为加工贸易集散中心,西安爱菊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为销售终端的多点跨区域农产品物流加工合作关系,实现建立“北哈州、阿拉山口、西安”三地互为支撑、协同发展的中哈农业跨国合作体系,形成了种植、收购、加工、物流、销售一条龙的全产业链。可以说是三地互应,构筑起了农业产业发展的系统圈,并推行新型农业合作社,实行“订单农业”“订单收购”运作新模式,形成了西安西北粮食集散中心,建立了跨区域政企交流合作互动机制,将产区和消费区对接起来,缓解了我国粮食问题,实现了互利共赢。
  这笔业务的亮点在于:爱菊集团打破了以往的跨国农业合作模式,通过协调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农业资源,成功建立了三地互应的农业跨国合作体系,同时还实现了国内教育科技资源、先进农业生产模式在“一带一路”国家的跨国拓展应用,是一条在全国范围具有首创性的创新举措。

相关热词搜索:站在 新起点 建设 发展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