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对现代大多数散文有一种厌恶的感觉?如果有,那是什么原因?

发布时间:2022-08-09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题主的问题,我深有同感。

现代大多数散文没有真情实意,网络发布出来的门槛低了,人人都可以发了。

精品少,而糟粕太多,倒了阅读的胃口,久而久之就厌恶了,不看了。

好的精品散文就像金子遗落在垃圾堆里,因为垃圾铺天盖地而来,很快就把这小的可怜的闪光的金子掩盖了,使你看不到了。

哪有见到垃圾高兴的道理。

你可以选择离开,不在去瞧那堆垃圾。

你转向海边,我的意思是你即便换一个平台阅读,依然是海面上见到肮脏的泡沫,好的散文就像珍珠藏在海蚌里,你不能一下子找见。

就像你不能去扒开垃圾找金子一样。

怎么办呢?

有三种方法解决问题。

一,读过去的经典

历史上被时间证明了的经典散文名家的作品,譬如朱自清的散文集,林清玄的散文集,余光中的散文集。

当然你如果不喜欢,也可以不看。

你有选择的自由。每个人的阅读趣味不一样。

如果你说他们的你都读过了,再说,他们写的都是那个年代的旧事,你想看看新时代的一些散文家写的新鲜事物。

这也不难,活着的名家散文像贾平凹,冯骥才,余秋雨,周国平,他们的散文都不错。

如果你说你也看过了,毕竟他们的作品也有限。

那你只有像在天猫淘宝上买东西一样,自己花时间慢慢去淘了。

我相信总有对你胃口的现代散文的佳作。

书库里的好书多的是,如果你都觉得不好,那不是书的问题了,而是你问题。

别人的你都看不上,说明你是一个奇人,怎么办呢?

二 自己写书。

自己写给自己阅读的书。技能不够就锻炼,修养不到火候就添柴。水平不高就提升。

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孩子长到八岁时,他想给孩子买几本儿童阅读的书。

他在他所在城市的书店竟然没有找到一本他觉得适合他孩子阅读的书,这让他非常失望。

不得已,他的孩子必然要读书的,怎么办?

他自己写,他还真写出了,他一边写,他的孩子一边读。

长篇童话故事写完了,他所在城市的作家协会还为他专门开了一场这本书出版研讨会。

他的书出版了,他让我给他地址,他给我的孩子邮寄了一本。

自己对现代大多数的散文很厌恶,感觉也许没有错,说明你的审美标准高了。

大城市都在整顿环境,要求干净整洁美观。

我老家的农村也在改造环境,臭水沟清理不了就用土埋,栽上树木花草。

一切都在变,文化环境也会变。

该如何变,我现在也说不清楚,但总有一天鸟语花香会有的,青山绿水会有的。

“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人才”会自由自在的施展抱负。

大概这要凭借所有写作人的努力和水平的提升。

我想现代大多数散文令人厌恶的原因:

1.现代大多数人普遍浮躁,生活节奏快,着急忙慌的写,没有沉淀,随意写,写完就发。

王安忆写了一篇文章《过去的生活》,她在文中就表明这个观点,过去的生活节奏慢,人都纯朴诚实,做的东西细致耐用,现代的很多商品做的粗糙还不经用。

有些商品如此,大多数人的散文作品也是如此。

2.大多数业余爱好写作人对文学没有敬畏感,都是抱着玩耍的心理写的。

3.写作技能差,文学修养缺乏,没有受过严格的训练。

4.为功利而写,有的写的过于精巧,雕琢的痕迹太重,有的写的甜腻,夸张的抒情,无病呻吟,心灵鸡汤过于泛滥。

总而言之,当代散文,精华是有的,糟粕也多。

要忍耐!要等待!要自力更生!

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载,是作者抒发真实感情的重要形式。散文的体载、形式和内容,相对于诗歌没有这么多平仄对丈的严格要求、相对于普通记叙文、议论文更加自由、多样,所以,散文为文学爱好者或作家喜爱的文体。

写好散文的关键点是能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把作者当时的情绪淋漓尽致地传达给读者,引起共鸣。但对于现代大多数散文,由于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经济条件、网络文学出现等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作者趋向年轻、阅历浅、文笔疏等特点,写出来的散文追求“速度快、文字繁、内容杂”等特征,成为一种即时的消遣文化,给人以无病呻吟之感,自然也会引起真正文学爱好者的厌恶。

所以,我们暂可把现代散文作者分成三类:第一类是网络快餐文化类。重消遣、套路深、文笔乱、神情散的作品。把这些追求经济效益和名气的文字工作者,简单称为伪散文爱发好者,他们写的散文会因为“浅、乱、散”让人无法同感与共鸣,让人读着感觉不到意境美、虚无干瘪;第二类则刚好相反,经典流传类,散文大家。经典名篇是作者细腻感情的体现,他们能饱读经典,写的散文内容“情深、质细、神聚”。其人生情感阅历丰富,起落波折穿越于不同的人生、历史阶段,写出来的散文,记录同个时代的情绪,写作功能扎实,让后人能感受到时代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如林清玄、沈从文、朱自清、徐志摩、巴金、张晓风。每一位都是经典名篇载入教材、为我们百读不厌;第三类是年轻的散文爱好者。他们也重视真情实感写散文,文字功底也在不断锤炼中成长,但由于年轻、经历少等原因,对情感的诠释还深,但贵在抒发了真情。所以很多文学爱好者对现代大多数散文有一种厌恶的感觉原因归结有四方面因素:

1、网络文化的兴起,对传统文学产生冲击的后果。网络文化的规则追求快速、流量,出现“日更”不断,月字数破几十万等数量现象。自然就对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在高产和情浅的信息中,很多文字就像“快餐”一样,让读者过目即忘。“作者写得快、读者忘得快”双快的效果。

2、文学的市场效益和效率的追求,逼迫不少伪散文作者加入,产生滥竽充数。由于自媒体的发达,参差不齐的作者加入,有真正爱好文学的,有进入淘金、圈粉、刷存在感、占流量的笔手。这种对文学市场规模、效益和效率考核的追求,出现以产量换质量、换收入,最终决定了很多现散文的没有太多真实内容、甚至产生消极的丧文学。

3、当今人类生活和社会文化浮燥或喧嚣,对人的内心真情实感的沉淀和体验产生的深刻影响。城镇化的飞速、生活空间的集中和拥挤,导致现代人们快节奏的生活中,很难有比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去体验或回味真实感觉,很难深度地思考周围的人和物,文化氛围变得比较空虚和浅显,产生的作品就比较枯燥无味。

4、文学的规则,经典总是少数,需大浪淘沙后方能产生。首先,我们能看到古典、经典的散文中,也是经过百芳流尽最后沉淀下来的作品。其次,同样的名作家,很多散文名篇,也是在一定的年龄和经历后,渐渐成熟的,比如贾平凹、余秋雨等,好看的作品都是在中年后,经历了母亲生老、妻儿成长、社会变化后慢慢变得有深度的。最后,现代的散文中,应该也会有很多作品经过不断的筛选析出,反映我们当今时代的真情,最终也会为我们铭记内容。比如余华、格非等,他们的《黄昏里的男孩》、《江南三部曲》等也为我们熟悉。

总之,对现代散文中的很多快餐式作品我们会有厌恶是正常的,他更多的如快餐式的消费品,偶有涟漪,但却很快平静;但也会有沉淀下来的经典,深深打动我们,这就是当今的散文市场和散文作品。

相关热词搜索:经典现代散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