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学的方式更深地认识北京城 新书架

发布时间:2022-10-05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北京的秋天之美,被很多作家书写,留下名篇佳作。在郁达夫的笔下,我们知道在北京的秋天“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其实,除了北京的秋天,北京的很多方面,都被写进过经典散文中。比如《陶然亭的雪》(俞平伯),《我与地坛》(史铁生)等。9月25日,作为北京老舍文学院导师讲义书库第一辑,张莉主编《散文中的北京》散文集在北京首发。《散文中的北京》收录了二十七位作者关于北京的散文佳作,从许地山、张恨水、郁达夫、郑振铎、王统照、老舍、俞平伯、废名、沈从文到杨朔、林海音、汪曾祺、邓友梅、肖复兴、叶广芩、史铁生、刘一达、宁肯、彭程、祝勇、周晓枫、邱华栋、乔叶、袁凌、徐则臣、石一枫、侯磊。本书主编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她本人还是资深的文学评论家。2022年8月,张莉以评论集《小说风景》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在《散文中的北京》中,读者能够鲜明地感受到许多作家对北京的情真意切。老舍先生在《想北平》里这样倾诉自己对北平的感情:“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个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即使都生于斯,长于斯,不同时代的作家对北京也有着不同的看法。在北京长大的石一枫认为,老舍先生的话恰恰表明北京是难以概括的,难以概括是一座城市最好的特质,它能源源不断地给予作家创作的能量,丰富作家的创作资源。对石一枫而言,书写北京就像是拼凑一张巨大的拼图,他总能在这个地方找到新的发现。发现新题材的过程,既是不断探索北京这座城市流动的内部肌理的过程,也是拼凑北京这个变化的精神意象的过程,“我们的文学因为这座城市而复杂,这是北京作家的一个福分”,石一枫这样说道。侯磊也是北京人,他对北京的传统文化、风物掌故兴趣浓厚,曾出版散文集《北京烟树》。侯磊的写作深入到北京胡同的角落,笔下既有个人在北京的成长经历,也涉及北京传统文化中珍贵的那一部分,非常动人。同时,北京也容纳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作家,他们来到北京,融入北京并爱上北京,作家乔叶就是其中的一员。乔叶心目中的北京“有着巨大的融合能力”,它是丰富、琳琅、斑驳的,吸收了五湖四海的文化之后又能够进行本土化改良。但归根结底,最打动乔叶的仍是北京的人情之美,它体现在随处可见的生活片断。正是这些“枝枝节节的什么”,牵动着乔叶关于北京的写作,直击人心深处。在文学创作领域,因为语言特征,有“京味”文学之说。作家宁肯提到,即使在书写其他城市时,他书写的方式仍带有北京话的特征,“用短句,讲究干脆利索”。北京为何如此迷人?在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理论处处长、评论家岳雯的主持下,周晓枫、徐则臣、韩敬群、张莉几位嘉宾表达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周晓枫表示,北京既有古老的一面,也有现代的一面。这两面同样有分量,就像保持两端平衡的扁担。“古典的、传统的东西恰恰有它的自重,所以可以有非常大的承担和包容性,随便风怎么吹,它不会随便跟着走。”正因如此,“所有吹过的风带来新鲜的氧气,新鲜的营养,新鲜的可能,能渗透到今天的生活之中”。因为有根,北京的创新性才特别有力量。“北京有源远流长的沧桑感,有雍容大度的气魄,也有特别活跃的、有潜能的、有爆发力的生长希望。”周晓枫总结道。作为《散文中的北京》一书的主编,张莉教授在序言中指出,读者会在这本书中看到浩大北京的“毛细血管”,“比如那些花草瓜果,那些日常点滴,那些人情事理……正是这些毛茸茸而富有质感的细节,才是北京之所以是北京的底色。”张莉教授还提到,在编选的同时,她以一个普通读者的心态重新阅读了这些散文名篇,并在这些文字中深入了解或者认知北京。【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相关热词搜索: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