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画中的理

发布时间:2018-06-27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摘要:中华文化传承至今,其中最为精髓之处就是一个“理”字。而中国绘画也是如此,中国画讲究“笔墨”与“气韵”之理,中国历代画家都为这两项法则付出心血。
  关键词:笔墨;气韵;用笔
  中国文化自始至终就是个讲“理”的过程,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理”慢慢地应运而生。从春秋孔子的“仁”,“礼”到宋的“程朱理学”,中国人养成一种社会风尚,或民族精神,归纳概括成两点:一为是非之心,二为谐和之心。作为中国文化极重要的一部分,画理也不例外。中国画中的理可归类为情理,物理,画理——中国画不是简单的用笔作画,而是将画家心中的“理”通过自己手中的画笔表现在纸面上。作画不是简单的笔墨堆砌,不是随意的色彩填充,作画在古代人们称之为“笔墨”,虽然只是简单的两个字,但是其中蕴含的道理确是深入的。笔墨既是形式也是表现手段,还是表现目的。
  在西方绘画中,画理包含透视、解剖、构图等,是作画的一些基本法则或规律。而在东方,画理则包含用笔、章法、气韵等。“物理”一般指物体的客观存在,简单来说就是物体在现实中的形态,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尔雅》有云:“画,形也。”《说文》有云:“画,畛也。像田畛畔,所以画也。”刘熙载日:“书当造乎自然。”例如,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相同个体,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物体的形态会有不同;一个独立的物体,幼时与长大之后也会呈现不一样的面貌。这就要求画家要掌握這些规律,“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更好地将“物理”融于“画理”之中。另一重要的方面,作画还讲究“情理”。“情理”即画家情趣,人情上的理。都说画家是对大自然极其敏感的一类人。
  中国画中的“理”是集技法,品格,审美,性情,修养于一体的综合体,是画家对世界对自然的多角度思考,其中融入了画家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另外还体现画家心中的理想世界。超越生理本能,超越自我,传统观画,观气象,讲气息,道品格。中国传统文化讲究“气”,“气”是什么?最初,“气”指构成肉体的材料,道家老子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复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孟子曰:“志与气相配合”“气”是性情的反应,是自然的原始材料,代表的是一种境界,顺乎生命之理的规律。生命都拥有一个相同的特征——活。自然与生命之理的融合恰恰就是“活气”,“活气”展现在画理中便是“骨法用笔”。
  一、笔墨之理
  中国画最大的“理”就蕴藏在笔墨之中,从狭义的方面来讲,“笔墨’可看作两方面,一为用笔,二为用墨。先说用笔,在西方绘画中的用笔——“点、线、面”往往是为了表现物体的体积感与质感,而中国画中的用笔更多地表现的是物体的精神与象征。用笔的表现一般为线条,而线条的运用,不仅仅体现了画家对客体形象的理解、概括和表现能力,还表现了蕴藏在线条之下的内在文化底蕴。这不是单纯的一根墨线,而是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书法用笔在绘画中的运用与加工,理解与创造。
  二、气韵之理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崇尚“气”的,那什么是“气”呢?所谓“气”指的是气质,秉性。我们常说的“气”有:书卷气、江湖气、士气、匠气、腐气等等,刘熙载说:“气有清浊厚薄,格哟偶高低雅俗。诗家泛眼气格。未是。”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把“气韵生动”排在首位,可“气韵”对于一幅中国画的重要性了。气韵在画中表现为画者的心性与修养。孟子曾说:“吾养吾浩然之气。”“气韵”,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物质,需要人们开悟,虽然气韵不能师授,但是后天可以通过读书学习来扩充先天气度的不足。自古以来,已有许许多多的画家阐述了对“气韵”的理解与看法,东晋顾恺之第一个提出“传神”的问题,“神”是人的精神,与“气”,异曲同工,他在画人之时特别注重描绘人的眼睛,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之后,南齐谢赫提出“气韵生动”,其后,不少画家对“气韵生动”作了自己对此的理解,有的认为是“生而知之”的,是“不可学”的,但也有的人认为“也有学得处”“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我觉得后者是由可取之处的,由画家主观的修养转化为具体客观的表现,主客观融二为一。苏轼曾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齐白石也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骨,不似为欺世。”要达到如此境界,需把握“形’与“神”的完美关系,提高自我的人文修养。人文修养是文人们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营养,中国艺术精神,先导于秦。以人性向上,儒家“尊德性”,孟子说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梁漱溟先生说:“在儒家两千年的领导下,中国人养成一种社会风尚,或民族精神……分析言之,一为向上之心强,一为相与之情厚。”儒家将天道、人道融为一体,即自然与人生合二为一,也就是“天人合一”;庄子将“自然”,破彼我,是非之别,齐万物,循自然,逍遥自在。文人正是由深厚的文化滋养,才能将气韵藏于笔墨之中,将“我”蕴含于自然之中,蔡邕所说自然,为自然界物之运动状态,刘熙载所说,则是“书当造乎自然。”“造乎自然”成为画家们作画的最高境界——物、我、天、人之对立消除,率性而为,相对同一,和谐共存,虽由人工,但妙造自然,达此境界,笔墨都成气韵。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画中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