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散文阅读

发布时间:2017-01-18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现代文散文阅读篇一:现代文阅读之散文阅读

专题九 散文阅读

[典例示范]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文化的梅岭

徐怀谦

1.第②段,面对他眼前出现的梅岭,作者写道:“就这样开开朗朗、无遮无拦地走到了我的面前。”请简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答:

[参考答案] 作者以拟人手法,表现出他见到魂牵梦绕的梅岭的欣喜与激动。

2.第③段,作者从和两个角度,描写梅岭关隘比预想的要青春、靓丽得多。

[参考答案] 环境幽静 驿道宽阔

3.第③段,作者采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其目的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 对比。将想象中的和现实中的梅岭古驿道进行对比,写出了梅岭古驿道的青春靓丽、生机勃勃,由此引出下文梅岭的贬官文化。

4.第④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

[参考答案] 承上启下。承上“梅岭古驿道的经济作用”,启下引起“梅岭独特的贬官文化”。

5.⑤⑥两段,各引用了苏轼的一首诗,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

[参考答案] 前诗表现出诗人因贬官流放,惶恐不安,郁闷苍凉的心情;后诗表现出诗人奉诏内迁,侥幸生还的悲凉与无奈。

6.作者在阐释贬官文化时,列举了哪些名人?为什么列举这些名人?

答:

[参考答案] 苏东坡和戚继光。两者是不同朝代的人,列举这两个人,更能表现出贬官文化历史悠远;另外,列举这两个人也正好照应了第④段“这些官员大多是文人或儒将”,使文章结构更加严密。

7.作者在阐释梅文化时,第⑨段先举东吴大将陆凯的例子,说明梅花是______________,后第⑩段又举宋代诗人张道洽和何香凝老人的例子,分别说明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友谊的见证 梅花的美丽 梅花的高洁

1.文章题为“文化的梅岭”,主要写了与梅岭有关的哪些“文化”?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属于归纳概括题。答题时要在文中找寻语言标志,并对相关信息加以提炼。据第⑨段“除了贬官文化,梅岭留给游客印象最深的就是梅文化了”可以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①贬官文化,②梅文化。

2.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梅岭关隘“比我预想的要青春、 靓丽得多”?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因为梅岭不仅环境幽静,绿意葱茏;驿道宽阔,较为平坦;而且商业繁荣。(2)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先以想象中的“荒山秃岭、荆棘丛生”“狭窄陡峭、凹凸不平”与亲眼所见的“环境幽静”“绿意葱茏”“驿道宽阔、平坦得多”进行对比;再用唐代以前的“羊肠小道可供人行”与唐张九龄奉旨开通驿道后“坦坦而方五轨”,大大方便了南来北往的车马,到明清时期一派“商贾如云,货物如雨”的繁荣景象进行对比。

3.文中既写了苏轼贬官的例子,又写了戚继光贬官的例子,两个例子看似重复,

请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组织材料。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构思的分析能力,属于结构思路题和技巧鉴赏题。第④段中有“这些官员大多是文人或儒将”,后面举例说明如果只有文人苏轼,则照应不周,戚继光是儒将的代表,举两例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参考答案:(1)因为苏轼和戚继光是两个朝代的人,选用不同朝代的例子,表现出贬官文化历史久远;(2)因为苏轼是文官,戚继光是武将,选用不同身份的官员表现出贬官文化涉及对象广泛。

4.文末,作者以“梅香依旧在,何日可重来”收笔,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及探究能力,属于技巧鉴赏题和文本丰富意蕴探究题。“梅香依旧在”照应开头,“何日可重来”表现了作者对梅岭文化的神往和留恋。答题时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适当加入自己的情感体验,有个性地进行解读。

参考答案:其一,以“梅香依旧在,何日可重来”收笔,在结构上呼应了前文,使文章首尾衔接,浑然一体。其二,以“梅香依旧在,何日可重来”收笔,在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对梅岭深厚的文化的关注、热爱,想进一步地体悟、消化。其三,使文章言有尽意无穷。

[典例一] (2015·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云和梯田

结合全文内容,简述云和梯田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参考答案]

①依山就势,形状各异。

②四季变换,色彩纷呈,景象迥异。

③山水与耕地完美交融,体现中国农人的智慧。

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体现千年农耕文明成果。

[评分细则] 答出四点得6分,少一点扣1分,答出两点得3分。

[典例二] (2015·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纸上故乡

邓 琴

文中说:“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精神层面的影响”包含哪些方面?请简述。(4分)

答:

[参考答案]

①勤俭的生活态度,不怕苦的精神,宽容待人,懂得珍惜;

②红色文化的洗礼,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对苦难有着更深的理解。

[评分细则] 共两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即时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沈从文先生墓前

龙良骅

1.文章第②段中画线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解答本题,要结合全文认真理解画线句子,画线句子中写到“红梅”“翠竹”“杂树”以及“更多的树木”。“红梅”“正在寒风中悄然绽放,透露着春天的讯息”,“翠竹挺拔着”,“杂树斜生着,绿绿的枝叶,显示着盎然生机”,而“更多的树木,叶片凋谢,不免在料峭春寒中有一丝瑟缩”,通过比较,并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可以看出生长在听涛山上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红梅、翠竹、杂树正是沈从文顽强的艺术生命力的象征,暗含着作者对沈从文的赞美之情。

参考答案:

通过红梅、翠竹、杂树与其他树木的对比,突出了红梅、翠竹、杂树的顽强生命力,彰显出听涛山萧瑟环境中难得的生机和力量。

也象征着沈从文顽强的艺术生命力,暗含着作者对沈从文的赞美之情。

★2.为什么说“水,是理解沈从文的最佳途径”?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解答本题,先要确定解题区间,通过阅读分析可知,关于水与沈从文的关系的叙述,主要集中在第⑤段,考生可以先筛选出相关语句,如“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有极大的关系”“辗转在沅水流域,又从水里认识了船家、水手、士兵、妓女、商人”“水的滋润,让沈从文的作品永远水气盈盈”等,再整合这些语句,最后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即可。

参考答案:

①沈从文幼小时候快乐自在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

②水使他认识美,学会了思索。

③沈从文到地方的部队里当兵,辗转在沅水流域,从水里认识了船家、水手、士兵、妓女、商人,接触了社会各阶层的人。

④水的滋润,让沈从文的作品永远水气盈盈,鲜活、流动,有生命力。

(答出两点即可)

3.文中多次提到那对年轻情侣,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解析:解答本题,先要找到文中的相关情节,如文中第②段“在我们的前面,只有一对年轻的情侣,手牵着手,静静地走着”,第⑦段“但他的作品则永葆生命力,新的读者也在不断涌现。我相信,刚才和我们同来的那对年轻的情侣也一定是沈从文的崇拜者”等,结合相关文段内容可以知道,这充分体现了沈从文的读者不断涌现和他艺术生命力的顽强。

参考答案:文中多次提到那对年轻情侣是为了说明虽然沈从文先生已经逝去,但年青的一代仍然对他及他的作品很推崇,表现了沈先生顽强的艺术生命力。(意近即可)

现代文散文阅读篇二:现代散文阅读鉴赏

现代散文阅读鉴赏

一、重点、难点:

1、鉴赏评价

2、散文鉴赏的范畴

3、鉴赏写作特色

4、鉴赏思想内容的基本方法。

5、鉴赏思想内容避误。

6、表达方式和选材剪裁。

7、表现手法和选材安排。

8、语言运用。

二、能力要求:

1、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能对作品进行初步的品评。

2、根据散文的特点,把握鉴赏的侧重点。

3、从不同方面加以赏析和评价。

4、找准评析突破口。

5、减少误差,把握方向。

6、明确任务,分析恰当。

三、例题分析:

第一阶段

[例1]

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

没有人知道,当他打开一扇门时,有什么在等待着他,即使那是最熟悉的屋子。时钟滴答响着,天己 傍晚,炉火正旺,也可能隐藏着令人惊讶的事情。也许是修管子的工人就在你外出之时己经来过,把漏 水的龙头修好了。也许是女厨的忧郁症突然发作,向你要求得到保障。聪明的人总是怀着谦逊和容 忍的精神来打开他的前门。

门有各种各样。有旅馆、商店和公共建筑的转门,它们是喧闹的现代生活方式的象征。还有古怪的吱 吱作响的小门,它们依然在变相的酒巴间外面晃动,只有从肩膀到膝盖那样高低。更有活板门、滑门、 双层门、后台门、监狱门、玻璃门?然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玻璃门根本不是门, 而是一扇窗户。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

开门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当侍者用托盘端给你晚餐时,他欢快地用肘推开厨房的门。当你面对上 门推销的书商或者小贩时,你把门打开了,但又带着猜疑和犹豫退回了门内。彬彬有礼、小心翼翼的仆 役向后退着,敞开了属于大人物的壁垒般的橡木门。牙医的那位富于同情心然而深深沉默的女助手,打 开通往手术室的门,不说一句话,只是暗示你医生己为你作好准备。一大清早,一扇门猛然打开,护士 走了进来:“是个男孩!”

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没有门的屋子不是屋子, 而是走廊。无论一个人在哪儿,只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在关着的门内, 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繁琐仪式的一种新 的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喜悦。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 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类的力量。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 表白。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在门的关闭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悲伤。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 弱的自白。一扇门轻轻关上常常是生活中最具悲剧性的动作。每一个人都知道把门关上之后接踵而来的揪 心之痛,尤其是当所爱的人音容犹在,而人己远去之时。

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生命不会静止不动并听任我们孤寂无为。我们总是不断地怀着 希望开门,又绝望地把门关上。

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至于另一扇门是不存在的。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通往消逝了的时间 脉搏的另一个入口是不存在的。

[例2]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章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

答:“开门”的含意是(转 载于: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摘:现代文散文阅读):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门”的含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能力层级为C级。

这篇散文题为《门》,作者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这是一个起始句,有引起下文和统领全篇的作用。搞清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搞清“开门”和“关门”的含意。对于理解全文是至关重要的。这句话说是一个题眼,任何一位有经验的命题教师都不会轻易放过这句话,而会抓住这句话来命题,以考查学生对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的能力。要回答“开门”和“关门”的含意是什么,并没有现成的答案, 须通观全文,先找出相关的句子,然后再加以分析概括。文中与“开门”和“关门”相关的句子不少,但直接阐述“开门”和“关门”的含意的段落是文章的六、七、八段,特别是文章的第六段,问题出自文章的第一段,答案却主要出自文章的第六段,这就增加了答题的难度,要求学生通过快速阅读,迅速理清文章的脉络,迅速找出相关信息。这篇散文的脉络还是比较清楚的:第一段是起始段,提出作者的观点;第二段承接第一段,说明即使是人们最熟悉的家,也不知门后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第三段介绍各种各样的门,初步提出门的象征意义;第四段介绍各种各样的开门方式;第五段集中阐释门的象征意义;第六段集中阐释开门和关门的含意;第七段进一步阐释人生就是由不断地开辩护人和关门组成的;第八段是全文的收束,进一步阐释关门所蕴涵的人生哲理。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找到第六段,就不难从中归纳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相比较而言,“关门”的含意好归纳一些,因为文中说道,“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可以直接概括出“关门的含意是意味着一个结束“。而关于“开门”的含意,相关

的句子很多,诸如“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繁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但归纳起来,“开门”的含意最主要的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在归纳“开门”的含意时,若能参照“关门”的含意,平行比较,也会使归纳工作容易一些。

答案:“开门”的含意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

“关门”的含意是:意味着一个结束。

[例3]第三段中,作者说:“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请联系“门”在文中的主要含意: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2题考查学生对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能力层级为C级。

能否搞清“门”在文中的含意,是考查学生是否读懂这篇散文的一个重要标志。只不过命题时变换一个角度,让学生回答作者为什么说“玻璃门根本不是门”。其实,回答这一问题,还须从门的含意入手,先说明门的含意是什么,再说明玻璃门不具备这些性质,最后得出结论是“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这道题难度不大,因为在这句话的前后,作者都谈到了“门”的意义。无论从前边的句子“然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还是从后边的句子“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都能概括出“门”在文中的主要含意,然后进一步分析出作者说“玻璃门根本不是门”的原因。

答案: 因为玻璃门是透明的,毫无隐秘可言,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

[例4]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1)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2)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

(3)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3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释。能力层级为B级。

命题所选的三个句子,分别是文章第五段的结尾句及第七段、第八段的起始句,都是文中重要的句子,通过考查学生对这三个句子的理解和解释,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三段文意的理解程度。要想正确地解释这三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必须联系相关段落的内容。

“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这句话所在的段落,谈了“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人在关闭的门后“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在关着的门内,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这一切无非是说明人与动物是有区别的,人有思想感情,有隐秘需求,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而成群牧放的马既无隐秘可言,也无独立的天地,所以“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联系上下文看,前面是孤立地谈“开门”和“关门”的含

意,这段却是阐释人生正是由一次次开门和关门构成的,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是由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构成的。

“一扇门在关闭是无可挽回的”,对这句话的理解,也要联系上下文。前边谈到人生是由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构成的,但就每一个重要阶段的结束----一扇门的关闭而言,要想让它在时间的长河中重现是不可能的,联系本段最后一句话“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通住消逝了的时间脉搏的另一个入口是不存在的”,也能帮助我们对这段开头句子的理解。

答案:

(1)答出“人是有感情的,人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或“人有隐秘的需求”的即可给2分。只答出“人是有感情”的给1分,答出“人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或“人有隐秘的需求”的即可给2分。

(2)人生包含着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

(3)当一个过程终结之后,再想让它重现是不可能的。

四、检测题

散文阅读

(一)给兵马俑吹口气

让那强大的兵团活过来,吼着秦腔,踢跨踢跨奔出潼关,向东向东一直向东!白起王翦,战国那个大 时代最长于野战的统帅,让六国之师筛糠般发抖的虎狼之师,越走越远,他们的魂魄真的让三千童男童 女带走了吗?我总觉得日本人的武士道是剽窃兵马俑的,据说杨贵妃没死,让遣唐使运到日本去了,日 本女人跟杨贵妃一样肥美,她们很滋养日本的男人,原子弹炸了广岛长崎,武士道却成了一种商业精神, 我们的女人用孟驰北先生的话讲,五四以来女性积极向男性看齐,“男性化”,文革又给女性一次“江 湖化”的机会,中国女性又多了一股匪气。“五四”新文化对陕西的影响不大,诗人王独清忧郁得一塌 糊涂,跪在但丁墓前就不起来了,大学者吴宓学贯中西却是个“国粹”派,娶媳妇也要个爱哭爱耍小性 的林妹妹。兵马俑消失在崤山以东的辽阔大地上。再也听不到雄壮的军歌,秦腔就是他们的军歌。

秦腔几乎是一种古典,唱《五家坡》,唱《包公》,唱《下河东》,唱《金沙滩》、《李陵碑》、 《秦琼卖马》,英雄末路慷慨悲凉,不可想象!用这古老的雄音唱《红楼梦》,唱《天仙配》,唱 《梁祝》是什么情形?魂魄远去,留下一群空壳:每当读到故乡考古发现心里就惶惶。这些古董与它 的后人有多大关系?贵宾观光的同时我们也成了动物园的猴,每当外地人说陕西人长相活脱脱一个兵 马俑,心里就难受。上大学时正是《追捕》火爆的时候,满街道都是身穿风衣竖着领子、神情冷漠的 青年,这些“假高仓健”的恶心感后来就落到我头上,风衣可以扔了,相貌扔不了,跟替身演员一样, 好像那些兵马俑还活着,我们在大地上虚拟这些祖先,一招一式都很假,形似而神非。人年轻气盛,就 走极端,听人唱秦腔就捂耳朵,就像阿Q唱《英雄交响曲》。说句老实话,自小长在关中,学于宝鸡, 写了几首小诗,基本上不懂音乐。后来沿着唐僧取经的路线西行八千里,居西域10年,从乌鲁木齐开 始好像有了真正的音乐,也认识到什么是女性的美。在伊宁市的大街上,一位维吾尔丫头像看一棵树 一样足足看我5分钟,伊犁河畔突然出现一个新品种,她很坦然地走过来看,看足了,一声“你浩( 好)”消失在高大白杨的巷子里。在被看的5分钟里,我的眼睛清纯起来,我也能如此看大街上的每 一个人,目光如同蓝天如同赛里木湖水,沉静坦然,彼此成为风景。在伊犁最大的收获是《十二木卡

姆》,暴烈高亢悲怆,我站在大街上像被人痛揍了一顿。初只以为是秦腔,但远在秦腔之上,天荒地老, 群山大漠,风暴冰雪,连阳光也是狂暴的,八百里秦川只是这里一个乡镇,渭河源头的董志塬顶多是塔 里木一小片雅丹地貌。几折子秦腔能把演员累出血。《十二木卡姆》几百套组曲,录成磁带48盒,站在 天山顶上吼一曲木卡姆,传到陕西就成秦腔了。

中原剧种在西域流传的只有秦腔,秦腔也是被少数民族乐于接受的惟一的剧种,常有维吾尔人登台串 角儿,他们看中的是秦腔的暴烈。黑脸包公是维族最喜爱的人物,突厥自古尚黑,喀喇就是黑的意思。 而突厥的本义是铁,是武士的头盔。真正的秦腔体现的是一种金戈铁马的铁血精神。听维吾尔人唱秦腔, 秦腔的真气就上来了,让人觉得才是兵马俑的世界,兵马俑骑上伊梨马巴里坤马焉耆马,兵马俑就不 再是俑而是真正的武士。张骞班超纵横西域,我估计凭的不是刀剑是秦腔,胡人能歌善舞能喝酒,张骞 班超们吼出来的也不是舞台上的曲子,汉朝时秦腔还是民间乐曲处于原始萌芽状态,没有被污染,保持 着陕人最赤诚的心灵,很容易打动胡人。那时的秦腔大概跟信天游一样,要在野外唱,民歌本身是一 种野。用文化一化就失去元气。张骞班超变成了文字,文字也是一种俑。兵马俑的周围全是比他们本身 更厚重的文化俑,秦始皇焚书,他的陵墓上却堆满中国更多的书,我想秦人焚书的目的大概便于野外 活动吧,班超就是不屑于笔砚忿而走向烈马长剑,呼啸大漠草原。秦人腰长腿短,那是骑马的结果。只 有辽阔的大野适合他们,到大野就活,就有精神。胡人把湖不叫湖,叫海子,跟老子孔子孙子墨子一 样,他们乐意把大自然当圣贤。他们热爱女人,就把女人叫娘子,娘子就是大海一样汹涌无比的生命 世界,男人在女性的大海上才能弘扬自己的生命;娘子传入中原,就成小脚女人了,崔莺莺以后女人的 白马王子全是张生,就像鱼缸里的小金鱼。兵马俑活着的时候,秦人被山东六国称为虎狼之师,在胡人 世界里,狼是英雄,是父亲,是男性的象征。

我看过两次兵马俑,就像看笼中虎、棚中猴,关得太久,徒有其表,即使放开连狗都不如。往东我们 狡猾不过河南人;往南我们聪明不过四川人或湖北人,也没有川人的吃苦精神;往北我们是大漠上的蒙 古弟,蒙恬时还能去半勇;往西,我们似乎没有甘肃人老实。关中关中,真把我们给关住了。你还要关 多久?

1、第一段中,①联系全文,开头一句“让那强大的兵团话过来,吼着秦腔,踢跨踢跨走出潼关,向东 向东一直向东!”意思应该怎样理解。②“我总觉得日本人的武士道是剽窃兵马俑的”是什么意思?“原子弹炸了广岛长崎,武士道却成了一种商业精神”指什么?③诗人王独清为什么在但丁墓前“忧郁得一塌糊涂”,跪下就不起来了,而不是在其他人的墓前?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中,①作者对包括兵马俑在内的故乡的古董的心态怎样?他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心态?②作者为什么要写伊宁市大街上的“足足看我5分钟”的一位维吾尔丫头?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中,①作者为什么要叙述秦腔在西域少数民族流传的事情?②作者说:“秦腔大概跟信天游一

现代文散文阅读篇三:现代散文阅读

篇一:现代散文阅读

篇二:现代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谈谈现代散文 中国现代散文,发端于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郁达夫曾说:“五四运动的最大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正是这种“发现”,沟通了我国新文学和世界现代文学的精神联系,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地位,激活了“散文的‘心’”,具有划时代意义。散文的写作从此变得面貌一新:不仅由“白话”替代了“文言”,在“文字媒体”的使用上完成了一次全新的转换;而且,由“代圣贤立言”变为“表现自己”,从内容记写上实现了和世界文学的同步对接;同时,“文章”上升为“文学”,则又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现代散文石破天惊般的辉煌发展与巨大业绩,是继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之后散文史上又一次思想、文体的大解放,大突破! 在散文里,真实而独特的写作“主体”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郁达夫所说的“‘个人’的发现”云云,其实指的正是走进散文之中的那个活生生的“自我”。在郁氏看来,文学作品都是变化了的作家之“自叙传”,散文当然更不例外。据此他指出:“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他这里所说的“个性”,还有林语堂此前所说的“性灵”,指的也都是这种“自我”。 散文是一种“实”“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所谓“实”,指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景等真实的客观外物。写作“主体”生活在社会现实里,处身于这些人、事、物、景的现实生活环绕之中,他自然会有所观照、感应,并产生出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映。因此,在散文中写出这些激活“主体”精神映射的“实生活”来就显得很有必要;它实在是营造作品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基石”,是构筑整座情感大厦必不可少的“铺垫”。 在散文的“实生活”层面上,作者所做的是“生活运动”。在这里,“真实”是绝对的要求。其记写应准确无误,取信后世,力戒虚构编织,矫情伪饰。散文的这种“纪实性”,是“文体”和读者之间千百年来所达成的一种信任“默契”,是不可率性改动的。 散文需要写“实”,但写“实”并非终极目的。散文的真正用意或精神是在铺垫好这些“基石”后,向情感、精神等“形而上”的领域大胆进发,构建出一个精神或心灵的大厦!而这即是写“虚”。写“虚”,又可向两方面发展:一是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着力,走客观、向外的路,主“理”,重哲理感悟,求思想深邃,以理智的深刻、明澈取胜——杂文、随笔等走的即是此路;二是在“人类自身”的观照上着力,走主观、向内的路,主“情”,重人性开掘,求心灵净化,以情感的明净、深沉动人——艺术散文走的即是此路。 (有删改)

10.下列对“现代散文”的有关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郁达夫认为现代散文是作家心灵的真实流露,它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更能体现作家的个性。 b.现代散文以白话代替了文言,在文字形式上实现了大的变革,从而和世界文学同步对接。 c.现代散文大大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使散文这种文体获得了思想的大解放而走向辉煌。 d.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个体对“自我”的发现,使现代散文不再只是“代圣贤立言”的文章。 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文是虚实结合的艺术,它既要建立在作家的生活基础之上,又要写出作家的情感、精神。 b.现实生活是作家营造精神家园的基石,散文应该真实地表现这种生活,而不能矫情、虚构。 c.散文的用意是表现出人的精神感悟和情感世界,并以此打动人,所以写实并不是散文的真正目的。 d.杂文和随笔着力于表现“人与社会”的关系,艺术散文则着力于表现作家自身的情感世界。 1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文意的一项是( ) a.现代散文由于对“自我”的肯定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先秦之后的古代散文却完全淹没了自我,是没有“心”的应时之作。 b.郁达夫认为,文学作品都是变化了的作家的“自叙传”,因而他的散文都是其生活的真实再现,没有虚构和想象的成分。 c.只有以开掘人性、净化心灵为要务的散文才会深沉动人,这样的文章虚实结合,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 d.现代散文之所以广受读者喜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作家能依据“纪实性”原

则,反映真实的生活,表达真挚的感情。 【答案】 10.b 11.d 12.d 【解析】 10.试题分析:b项张冠李戴,“从而和世界文学同步对接”是由于散文在内容上对“自我” 的发现。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b级。 点评: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要的社科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还有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 11.试题分析:d项曲解文意,艺术散文观照的是“人类自身”而不只是作家自身的情感世界。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点评:文中的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通常指传递重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对理解文意起重要作用的名言、引文,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全文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语句(即文眼),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等。我们做这一类的题,最好参照选项在原文中找出与之相关的句子,并逐字加以对照。如果表述不同,我们要看看它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如果表述不同,意思也不同,即可选出答案。 12.试题分析:a项,主观臆断,由原文“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 地位”和“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可知,中国古代散文也有“自我” 存在;b项,过于绝对, “都是其生活的真实再现,没有虚构和想象的成分” 错;c项,以偏概全,“只有以开掘人性,净化心灵为要务的散文才会深沉 动人”错,在“人与社会”关系上着力的散文一样可以动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点评:在归纳文章内容的过程中,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还要证明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含关系,哪些信息是从属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

相关热词搜索:散文 现代文 阅读 现代文散文阅读教案 中考现代文阅读散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