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散文

发布时间:2017-01-18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草莓散文篇一:草莓

《草莓》教案2

4、草莓

――伊瓦什凯维奇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作者表面描写的是草莓,实际上是通过它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2、要学生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是一颗秋天的草莓,也就是文章的题目;作者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这是散文的常用手法。

3、通过本课教学,应使学生了解时间是宝贵的,生命的演进是大自然的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青春岁月是人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教导学生要珍惜现在的宝贵时光,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水平,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难点

1、让学生通过观察事物进行丰富的联想,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

2、使学生真正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理解作者是怎样由物及感的。

3、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和青春,怎样才能生活得更有意义。

三、教学设想

1、教师可以先拿一些草莓让学生品尝,然后问学生草莓的味道,指出现在的草莓和其他季节草莓在味道上的区别。然后引出草莓味道不同的原因是季节上的差异,从而把学生的思路引向课文。

2、引导学生的联想能力,通过观察事物,把思绪展开,由物及事及人及感,抒发自己的感情。

3、教师可以找一些关于劝戒人们珍惜时光的诗歌进行朗读,让学生仔细体会和揣摩。

四、教学突破

1、通过对一些物品的观察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这些东西的认识。

2、让学生谈谈他们认识、得到或失去这些东西的经历。 ’

3、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自己的经历的感想。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六、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2、课前先买一些草莓,准备上课时带到教室。

3、课前找一些描写由夏季到秋季转变时情景的文章。

◆学生准备

1、课前认真通读全文,找出自己的疑问。

2、找出本文的写作手法,并和前面几篇作比较。

二、教学步骤

(一)、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给每个学生发一个草莓,让其品尝,导入课文题目。

2、让学生分别找出作者描写六月和九月的句子,并进行对比。

3、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

4、让学生回答作者此时的感受。

学生活动

1、品尝草莓后回答感受。

2、读出教师要求的句子,并说它们的区别。

3、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4、积极回答问题,进入作者的角色。

(二)、通过实物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给每个学生发一个草莓让其品尝,问学生感觉怎样,然后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人们在不盛产草莓的季节吃到草莓,同现在的感受是不是一样的?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呢?

2、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指出:最主要的是那时不是盛产草莓的时候,是季节不同或时间不同导致的。人们在不同的季节吃到同一样东西感受是不一样的。时间的变化会引起人们感情的变化。

3、提问:本文作者因为什么原因而引起感情的变化?是什么把作者的思绪带到了夏季的六月?

学生活动

1、品尝后说出自己的感觉,或香甜、或酸甜,回答:在中秋或冬天不盛产草莓时 吃到它会感觉更好,就像冬天吃到西瓜瓜一样,感觉就不一样,因为“物以稀为贵。”

2、听教师讲解,体会到时间的不同会导致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同,明白一个道理: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会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3、回答:一颗晚熟的草莓,使作者回忆起六月的景象。领会到,实际上是因为晚熟的草莓引起作者敏锐的感觉,这就是时间实际上一刻也没有停息过,只不过是自己原来没有察觉而已。

(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教师活动

1、让学生分别说出作者心中的六月和九月各是什么样子的。

2、提问:整个第三段都是说二者的不同,这些不同最后可以归结到什么原因上让学生从课文第三段上找出一句可以印证的句子。

3、提问:第四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现在是不是还处于人生的青春阶段?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第三段和第一段,在文中找到答案。

2、回答:是时间的不同,第三段最后一句可以印证。读出最后一句话:“还有一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

3、回答: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已经过了青春期,但还很年轻,从第四段第一句话和第五段第六句话可以看出来。

第二课时

(四)、进入作者角色,体会情感

教师活动

1、提问:第五段与第四段的关系是什么? 从哪句话可以表现出来?“朝霞变幻” 和“似水流年”代表什么?作者说“时间对我们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我们该怎么理解这句话?

2、提问:青春岁月的特征是什么?成年期的特征是什么?、作者在谈到由青春期到成年期的改变时,是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观?

3、让学生概括指出第五段的中心思想,提问:最后一段“六月的气息”是指什么?作者在最后一段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总结本文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表达了光阴易逝、时不待我的感慨。

学生活动

1、回答:对比关系或第五段是对第四段的否定,“朝霞变幻”和“似水流年”就代表时间。(学生谈他们自己的看法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2、可以用书本上的话回答,也可以自己概括,但一定要恰当。

3、回答:时间改变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六月的气息”是指青春岁月;第六段表达了作者对青春易逝的感慨和留恋。

(五)本课小结

本课通过对一颗晚熟的草莓的联想,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的生活感想,表达了作者对青青

岁月的留恋和对时光易逝的感叹。

本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一颗草莓有感而发,层层深入,展开联想;通过对六月和九月的细微差别,联想到青春期和成年期的不同,由此表达了对青春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感慨。通过学习本文,应该让学生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勉励他们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发愤学习,热爱生活,全面提高自己。

三、板书设计

草 莓

六月:青春期:

九月: 成年期:

请画出本文的结构图表。

四、课后练习全解

1、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了作者哪些联想?通过联想作者抒写了怎样的情怀?

这篇散文由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对季节更替、生命演变的联想,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抒写了对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的感怀。作者并不是消极地感伤逝者如斯,因为尽管流年似水,“有所剥夺”,但更“有所增添”。虽然时间飞逝,“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却“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从而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表现了珍惜年华、积极进取的精神。

2、课文一、三两段同是描写九月的景物,第一段意在表现“夏意正浓”,第三段却意在表现“秋的气息”。从文章的思路看,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这样写,一方面表现了季节更替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另一方面,从全文的行文思路看,也是为了引发下文对生命演变的联想。

3、季节更替、生命演变,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每个人对此都会有不同的观察和感受。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观察与感受,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迪。

既要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观察与感受,又要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与感受,争取说出有个性特点的启迪。

五、补充资料

(一)、作者简介

草莓散文篇二:草 莓

十二草 莓

伊瓦什凯维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了解草莓在文中的作用,学习本文借物说理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在朗读、品味、感悟中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由物及人,抒发自己的感情,体味深刻哲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树立热爱生活的态度,培养珍惜青春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借助圈划、品读等,感受文章构思之精妙;

三、教学难点:联系自己的生活感悟,体味生命中的“变”,感受文章所蕴涵的人生哲理。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课前准备:

1、印发预习练习卷:

(1)作者简介(2)字词障碍(3)思考题

2、与家长共同阅读本文,共同探讨阅读感受。

3、印发课外阅读资料:

《心愿》、《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给人生算帐》、《假如我有九条命》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偶尔路过水果摊,被鲜红的草莓所吸引,这个季节还有草莓?旋即买了给女儿品尝,小家伙儿露出别样的喜悦,连说“好吃”。

问:假如你在这个季节吃到草莓,你们感觉如何?与在盛产草莓的季节品尝草莓的感受是否相同?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呢?

明确:是季节不同或时间不同导致的。人们在不同的季节吃到同一样东西感受是不一样的。

我们普通人可能仅仅感到别样的喜悦而已,而波兰作家伊瓦什凯维奇在吃了一颗晚熟的草莓后,却有很多感悟和体会。

2、简介作者

伊瓦什凯维奇:即雅罗斯瓦夫?伊瓦什凯维奇,波兰作家(诗人、小说家、剧作家)。他的诗集《另外的生活》(1938)、《奥林匹克颂》(1948)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屠杀各国人民的罪行。《秋天的辫子及其他诗歌》(1954)、《阴暗的小道》(1957)、《明天收割节》(1963)、《一整年》(1967)等,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生活、大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中篇小说《圣女约安娜》(1943)描写17世纪波兰修道院的生活,1961年被改编成电影。长篇小说《荣誉和赞扬》(1956~1962)描写波兰贵族地主和其他阶层人物的命运,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的生活。他曾三次获得波兰国家文学奖一等奖,1969年获得世

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授予的约里奥?居里金质奖章,1970年获列宁奖金。

正因为作者是位作家、诗人,具有敏感而细腻的内心世界,所以他对自然、社会中的人事物会有很多独到的想法和体会,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草莓》,来聆听作者的感悟。

(二)研读文本,体会内涵

1、整体把握

请学生集体朗读全文。

问:本文标题为“草莓”,是否只写了草莓?本文除草莓之外还写了其他什么内容? 明确:自然景色、人生感悟

问:这是一篇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草莓、自然、人生这三部分看似无关的内容之间有什么内在逻辑联系?作者为什么会由此及彼地产生这样的联想?

明确:看似“一切都没有变”,实则“已大不一般”,正因为三者有相通之处,所以作者产生了联想。

2、探究文本

(1)探究草莓的变与不变

问:六月草莓和九月草莓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明确:

同——“香”、“甜”、“沁人心脾”

异——六月:寻常佳品;九月:稀世佳品

问:为什么会有不同?

明确:因为晚熟,虽然错过了“最盛的时光”,但是“硕大”“香甜”,反而成就了这颗草莓不一样的价值,成为“稀世佳品”。这里变化的是草莓的价值,不变的是草莓的味道。

(2)探究自然的变与不变

问:1、3节同样写的是九月的农村之景,是否重复?不重复的话两节有何不同? 学生圈划1、3节中写景的词语,体会自然景物的变与不变。

明确:

第1节:夏意正浓(眼前景)天暖、树绿、天蓝、人喜

第3节:秋意弥漫(想象景)树:绿——枯黄;天空:蔚蓝——灰惨惨;鸟:飞走 问:自然景物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在作者吃了一颗草莓后就发生变化,那么为什么作者吃草莓前后看相同景物会有不同的感受?

明确:草莓的香甜把作者的思绪引向了六月,使作者察觉到时间的流逝,认识到六月和九月的景物是不同的,是“另一种模样、另一番滋味”,认识到不变是一种幻觉,变化才是不可抗拒的必然规律,九月的农村虽然夏意正浓,但用不了多久,“一天”、“两天”,可能秋意就至了,改变就在须臾之间。

(3)探究人生的变与不变

问:草莓在变、自然在变,我们的人生是否也在看似不变实则变化的过程中不断前行呢?

举例:今年的五四青年节的时候,和2001届的部分学生聚会,在微信里晒出了照片,对照照片中的我和学生,学生长大了,不再青春懵懂,而是开始有了成熟的气质,我也有很

大的变化。从照片看,我们的容颜改变了,我变老了,学生变得成熟了,这是岁月给我们的外表刻下的深深的烙印。暑假时,我带着女儿回到阔别多年的母校,当年的室友有多人留在了母校,留在了那座城市,那天晚上,和曾经的室友们开始了卧谈,仍然是这种形式,仍然是这些人,谈的也仍然是大学里的那些人和事,但是我们必须压低声音,因为旁边还躺着我们的孩子,孩子们正做着美好的梦。突然惊觉,我们已为人母,大学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就是变化,时光的流逝、岁月的更替带来的不仅是外在容颜的变化,更是内在生命的演变。

对于这种变化,同学们可能没有切身的体会,但是——

举例:学军&学农

同学(转 载于: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摘:草莓散文)们学军、学农在崇明的一个基地,虽然仍是同一个基地,甚至基地里的工作人员也还是那几个,但是同学们的感受还是大大有别于学军时的感受的。为什么?

学军:第一次住在外面,什么都要自理,周边都是不认识的陌生面孔,特别想念过去的同学、自己的家人,孤单、寂寞、不习惯。

学农:是第二次离家了,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已经不再茫然,尤其是和熟悉的同学在一起,互帮互助,一呼百应,又能暂别让人烦心的学习生活,无忧无虑,乐为农民,开心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学农基地的环境没有变化,变化的是你们自己。由寂寞孤独到开心盼望,变化是巨大的,究其因,是因为相隔一年,大家有了更多的生活阅历,有了更多的好朋友,随着朋友的增多、阅历的丰富,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身心趋于长大和成熟了。

问:假如不经历学农,不去体验学军和学农时不一样的心情,你会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变化?为什么我们很难意识到这种变化?

明确:作者曾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爱好”、“思想”、“情感”“都经得起各种变化和时间的考验”。因为改变每天都在进行,正如苏轼所言:“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但是因为微乎其微,所以不容易为人所察觉。

然而,变化却是客观存在的:“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是时间的磨洗、岁月的更替,使得我们容颜老去,使得我们的思想、情感发生了变化。

3、感悟体会

问:那么,面对岁月的更替、容颜的衰老、韶光的流逝,面对一去不复返的青春,我们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我在微信群里做了个小调查,调查对象是如我般的中年人,不算很年轻,如花般的青春

几个选1的说“我们一贯积极进取,所以无知无觉,忙得没时间想这个问题”。

问: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探究一下,为什么大多数人会持积极进取的态度呢?文中有

没有给出答案?看看作者持什么态度?

问:青春期和成年期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青春期——如花似锦、韶华灿烂;成年期——成熟丰富、从容理性

问:“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剥夺”了什么?“增添”了什么?

这是针对成年期而言,进入成年期,“剥夺”的是青春的容颜、率性的举动、稚嫩的思想,“增添”的是成熟的思虑、从容的生活、丰富的经验、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成年期与青春期相比,虽然少了些“如花似锦、韶华灿烂”,但多了“成熟丰富、从容理性”。

正因为“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作者的态度和情感是:珍惜年华,热爱生活,做有意义的事,这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讨论交流:

同学们对岁月的流逝体会还不深,那么正处在美好青春期的你们,如何理解作者对于青春期的这种解读:“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惴惴不安”和“不可取代的香味”是否矛盾?

(三)总结

人生正如草莓(类比),六月的草莓代表着青春的妙龄,而九月的草莓则代表着生命的成熟,青春虽然有时令人“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但更是让人艳羡的,而成熟也是别有一番风味,都是佳品,都是美好的,人生的每段历程都是不可取代的、必须要经过的。所以,需要每个人用心去品味,千万不要在浑浑噩噩中度过,面对韶光流逝,内心可以有淡淡的感伤,但尽量要少留一些遗憾。做到珍视过去,正视现在,珍藏过去所拥有的,珍惜现在所拥有的。

仿“见与不见”体写了一个“青春岁月版”,送给大家,希望大家珍惜青春,珍惜每一天。

见与不见

(青春岁月版)

你笑,或者不笑,心情就在那里,时悲时喜;

你想,或者不想,记忆就在那里,不停不止;

你拼,或者不拼,青春就在那里,有晴有雨;

你爱,或者不爱,岁月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充实度过,或者,让青春无悔。平淡,如我。奋斗,如你。

(四)布置作业

1、收集10句有关青春和人生的名言警句,在此基础上创作一条自己的人生格言。

2、仿写一篇800字的文章。要求:通过一个“引子”,阐发一种人生(生活)哲理。

草莓散文篇三:高二语文草莓

《草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的联想和由物及人、由物及理的象征手法。

2、体味生命在时光流转中不断成熟丰富的深刻哲理,珍惜过往,正视未来。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体味生活中“变”的人生况味。(重点)

2、理解不同时节的“草莓”的象征含义和联想的运用。(难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想】

1、布置预习,课前让学生自行查阅解决有关文学知识,如作者、体裁等。课上先理清全文思路(或构思),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

2、通过问题设置带动学生通读全文,把文章思路,进而体会全文联想的巧妙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草莓》这个题目,同学看看可以写一些什么类型的文章?

可能有同学会认为《草莓》是托物言志的散文,或是赞美“草莓”的咏物散文,或是单纯的一篇说明性文章??

伊瓦什凯维奇的这篇文章题为“草莓”,作者的用意是什么?作者通过这篇文章主要想表达什么主题思想?

明确:“草莓”只是引起作者情感波澜的触媒,作者的意图是借“草莓”这一自然界的变化,阐明对人生的变化的感悟。

二、整体探究主旨

学生通过复读思考,自由讨论。

明确:1、自然与社会都处在无时不在的“变”的过程中。“不变”是错觉,“变”是必然。对青春易老,岁月易逝有赶上悲叹。(表层)

2、通过展示人生四季的不同风景,写出时光赋予生命的不同色彩和形态。作者有对时光流逝的慨叹,更有对生命在时光流转中不断成熟丰富的喜悦,珍惜过往,正视未来,是作者寄寓的生活哲理。(深层)

三、围绕问题,品读课文

1、问题:一颗普通的草莓怎样引发作者想到自然的变化,再由自然的变化想到人生的变化?(思路探究)

( 提示:也就是说,它们有着某些共同之处和联系,可联系文本解读。)

2、问题:为什么以“草莓”为题?六月草莓与九月草莓的象征含义是什么?(主旨把握)

3、问题:开篇为什么不从草莓起头,而渲染“夏意正浓”?结语的作用(表达效果)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表达效果示例)

??

1、明确:这是一颗晚熟的草莓,在它身上融合着“不变”与“变”的因子,“不变”是因为

它带有六月的香甜芬芳,“变”是因为它拥有九月的成熟,与“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已有所不同;

由草莓的“不变”与“变”,联想到自然中六月与九月的“不变”与“变”,抓住树木、太阳、天空、空气、鸟儿以及人们的欢笑,“但”字突现自然界的“不变”与“变”;由自然界六月与九月的“不变”与“变”联想到象征着人生命中两个截然不同的季节——春季和秋季,由此想到人生的“不变”与“变”:“不变”的爱好、思想、感情等美好的时光和回忆,“变”的是与“青春时代”不同的空气、时光以及时光赋予的不同的人生——心性和容颜、思想和情感、思虑、生活、经验、信仰和理性。作者通过这种联想,领悟到“变”是一种永恒,对过去应该珍视,但更要正视未来,因为生命成长的希望在前面。

2、明确:文章最后一层意思:六月的气息“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香味浓郁的六月草莓象征着生气蓬勃的青春时代,寄托着作者对过去生活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而成熟的九月草莓象征一种日益丰富成熟的人生,它失去了以往的一些外在香味,但含在嘴里让人越品尝越有滋味。

3、明确:开篇“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给人以“不变”的幻觉,其实从秋天的成熟也暗示了“变”,暗示大地每时每刻都在更新。与下面意外的发现“晚熟的硕大草莓”的“变”形成回转的笔锋

在结构布局上,结尾的设置给人一种节奏感,尺水兴波,对景物特征的细微描写增添诗情画意之美,回味文章寄寓的生活的哲理——生命之“变”会给人带来不安,但唯有“变”才能让人生丰富,让生命成熟,让馨香不随时光流逝而永葆。珍视过去,正视未来吧。

四、教师结尾点评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我想起《匆匆》里的一句话:“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杨柳枯了候,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五、拓展阅读

朱自清《匆匆》

张洁《我的四季》(附一篇)

我的四季

张洁

生命如四季。

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可我懂得我没有权利逃避,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所给予我的责任。我无须问为什么,也无须想有没有结果。我不应白白地耗费时间。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艰辛,也不应该自艾自怜命运怎么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我要做的是咬紧牙关,闷着脑袋,拼却全身的力气,压倒我的犁头上去。我绝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我怀着希望播种,那希望绝不比任何一个智者的希望更为谦卑。

每天,我望着掩盖着我的种子的那片土地,想象着它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如一个孕育着生命的母亲,期待着自己将要出生的婴儿。我知道,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

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那是怎样地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呐!盼着、盼着,有风吹过来了,但那阵风强了一点,把那片载着雨滴的云吹了过去,吹到另一片土地上。我恨过,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死死地揪住那片云,求它给我一滴雨。那是什么样的痴心妄想!我终于明白,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于是,我不再妄想,我只能在我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地上,寻找泉水。

没有充分地准备,便急促地上路了。历过的艰辛自不必说它。要说的是找到了水源,才发现没有带上盛它的容器。仅仅是因为过于简单和过于发热的头脑,发生过多少次完全可以避免的惨痛的过失——真的,那并非不能,让人真正痛心的是在这里:并非不能。我顿足,我懊悔,我哭泣,恨不得把自己撕成碎片。有什么用呢?再重新开始吧,这样浅显的经验却需要比别人付出加倍的代价来记取。不应该怨天尤人,会有一个时辰,留给我检点自己! 我眼睁睁地看过,在无情的冰雹下,我那刚刚灌浆、远远没有长成的谷穗,在细弱的稻杆上摇摇摆摆地挣扎,却无力挣脱生养它,却又牢牢地锁住它的大地,永远没有尝受过成熟是什么一种滋味,便夭折了。

我曾张开我的双臂,愿将我全身的皮肉,碾成一张大幕,为我的青苗遮挡狂风、暴雨、冰雹??善良过份,就会变成糊涂和愚昧。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灾难里沉没。而强者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

秋天,我和别人一样收获。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但我并不因我的谷粒比别人干瘪便灰心或丧气。我把它们捧在手里,紧紧地贴近心窝,仿佛那是新诞生的一个自我。

富有而善良的邻人,感叹我收获的微少,我却疯人一样地大笑。在这笑声里,我知道我已成熟。我已有了一种特别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我的邻人不知和谷物同时收获的还有人生。我已经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细细想来,便知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到了冬日,那生命的黄昏,难道就没有什么事情好做?只是隔着窗子,看飘落的雪花,落漠的田野。或是数点那光秃的树枝上的寒鸦?不,我还可以在炉子里加上几块木柴,使屋子更加温暖;我将冷静地检点自己:我为什么失败,我做错过什么,我欠过别人什么??但愿只是别人欠我,那最后的日子,便会心安得多!

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一个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将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

但我还是有事情好做,我将把这一切记录下来。人们无聊的时候,不妨读来解闷,怀恨我的人,也可以幸灾乐祸地骂声:活该!聪明的人也许会说这是多余;刻薄的人也许会敷衍出一把利剑,将我一条条地切割。但我相信,多数人将会理解。他们将会公正地判断我曾做过的一切。

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

概述人生四季的象征意义,谈谈作者的人生信念和人生态度。

人生的春季是生活艰辛但仍充满希望;夏天是历经磨难仍不放弃;秋天是感悟收获但不后悔;冬天是人生黄昏仍老有所为。/春季,播种希望;夏天,战胜磨难;秋天,感悟收获;冬天,发挥余热。

从文中可以看到作者的执着追求的人生信念和永不退缩的人生态度。

附:

伊瓦什凯维奇简介(1894—1980)波兰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出身于乌克兰农村一个爱国家庭,1912至1918年在基辅一所大学学习法律和音乐。1919年发表第一部诗集,同时在华沙和杜维姆、斯沃尼姆斯基等组织“斯卡曼德尔”诗社。1927至1932年在外交部门工作,曾游历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这期间发表的诗集《白天的书和黑夜的书》(1929)、《回到欧洲》(1931)、《1932年的夏天》(1933)等记述了诗人游历国外的各种感受,同时表达了作者的艺术观。长篇历史小说《红色的盾牌》(1934)以波兰11世纪社会为背景。剧本《诺汉特之夏》(1936)、《假面舞会》(1939)分别写肖邦和普希金的生平。他战前的作品常表现出孤独感,以普通人的遭遇来反映时代的面貌,有时流露出悲观主义情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任波兰议会议员、保卫和平者委员会主席和作协主席。他的诗集《另外的生活》(1938)、《奥林匹克颂》(1948)揭露德国法西斯屠杀各国人民的罪行。《秋天的辫子及其他诗歌》(1954)、《阴暗的小道》(1957)、《明天收割节》(1963)、《一整年》(1967)等,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生活、大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中短篇小说集以《新的爱情及其他短篇小说》(1946)、《老砖瓦厂》(1946)、《意大利短篇小说》(1947)、《1918至1953年短篇小说集》(1954)、《菖蒲及其他短篇小说》(1960)、《关于狗、猫和魔鬼》(1968)等写得较为成功。中篇小说《圣女约安娜》(1943)描写17世纪波兰修道院的生活,1961年被改编成电影。长篇小说《荣誉和赞扬》(1956~1962)描写波兰贵族地主和其他阶层人物的命运,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波兰的生活。此外还著有关于肖邦和巴赫的评传等。他的作品语言朴质、流畅,情节引人入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他曾三次获得波兰国家文学奖一等奖,1969年获得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授予的约里奥-居里金质奖章,1970年获列宁奖金。

板书:

草 莓 伊瓦什凯维奇

【教后反思】

学习《笛梦》以后,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有所增强,可适时引入“冰山”理论。 学了本文以后,可以让同学们在写作学习上有所收获、有所感悟,就让我们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敏于感受的心灵,去把握那稍纵即逝的感觉吧!

但同时也暴露了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的问题,那就是在理解文意的同时,却忽略了对文本的深刻解读,这也是下阶段我们教学的努力方向。

相关热词搜索:草莓 散文 冬日里的草莓散文 关于草莓的散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