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发布时间:2018-07-01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内容摘要:高中语文课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言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需要通过教学语言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整合学生的有效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語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感知语言 有效思维 口头训练 书面写作
  高中语文课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师孜孜不倦地追求。通过教学语言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整合学生的有效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样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阶段性的持续过程。首先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说“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以外,别无其他途径。”审美既是对文本内容和情感的体悟,也是对文本语言的感知和品味。只有充分地感受到了语言之美,才能真正地了解内容和情感。
  语言之美,美在韵律,美在画面。琅琅上口的语句、铿锵有力的节奏、悦耳和谐疾迟舒缓的韵律是可以通过反复的诵读来体会的。
  比如学习《再别康桥》,可以给学生播放名家朗诵录音,让学生跟着录音反复读;也可以由老师做示范朗读。“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通过反复诵读,给学生形成一个基本的文本腔调。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诗歌语言美在何处。从发音的角度来看,这首诗押ang、ao、ong韵,ang、ao、ong嘴唇由大开逐渐合拢,音量由响亮逐渐减弱,大开的嘴唇和响亮的声音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愉悦,逐渐减弱的音量伴随着作者的离去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眷念。对比《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韵脚为i,嘴唇一直处于闭合状态,音量缺少变化,凄婉之情油然而生。反复的诵读是感知语言的第一步。
  分析语言之美,品味语言带来的画面感是感知语言的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比如康桥的“金柳”固然因着夕阳而泛金光,可这色泽又何尝不是因为作者爱着它呢。还有那“艳影”既是柳枝轻拂,景色明艳;也是爱物再见,荡漾心头。这样的康桥,只有美和可爱。当离别的笙箫响起,“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们在叠音词“轻轻”“悄悄”里感受到了作者不愿打扰康桥宁静之心意,也感受到他流露出的眷念不舍之情。
  以反复朗读为基础的语言感知和品味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从有限的文字中挖掘无限的空间。比如:“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故都的秋》)中“清”“静”“悲凉”是学生可以细细体会的。可以是清透,可以是清净,可以是清凉,可以是清润,究竟怎样的秋才是作者笔下的“清”呢,不琢磨文字是无法体会到的。还有“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样的句子都是值得学生去细读品味的。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恰在教学时的咬文嚼字上。现当代作品如此,古代作品更应如此。比如“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或是意脉隐于肌理之后,或是着一字而境界全出。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通过咬文嚼字,细琢诗词的表述,进而结合两者,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是诗词教学的有效手段。教师仅是展开画卷的协助者,如果不能让学生充分地咀嚼诗词的语言,即使站在画卷面前,也无法走进画卷,触摸画境。意在言外,知言而会意,正是语言魅力之所在。
  如果说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是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基础。那么有效的思维方式是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手段。
  刘伯奎在《青年口才训练系统》中说:“在口才训练系统中,有两个举足轻重的环节:一为思维环节,一个人思维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此人口才水平的高低;一为心理素质环节,心理素质是否良好,决定了人们的口才能否在需要的时候得到应有的显现。”语言表达能力与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思维状态有密切关系。
  心理素质着重体现在口头表达训练。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是密不可分的。面对听众的坦然从容的,组织语言的迅速有效是可以通过口头表达训练来提高的,这又为考场作文提供了相应的思考速度。比如课前演讲,学生在经过精心准备之后,结合板书、课件等形式,做五至十分钟的演讲。既能帮助学生建立表达的自信,也能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类似的训练还有辩论赛、话题研讨等,语文老师可以借助这些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顺畅了,书面表达会更为容易。
  高中阶段的书面表达主要体现在写作。亚里士多德说:“语言是思维范畴诸经验的表现。”语言能力的发展和人类思维的发展是同步的。所以,写作能力提高的前提是思维的有效。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对语言形成了初步认知,从认知到表达需要经历思维的转换过程。首先是思维广度向思维深度的转换。就同一个问题进行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的思考,这是思维的广度。而思维的深度主要表现在对事物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方面,要透过现象抓本质,从现状把握发展过程,从具体领域进入抽象领域,从原因探索结果或是从结果追溯原因,最后做出严谨结论。思维的有效,是指学生既要有感性思维的延展也有理性思维的规整。感性的延展,重在联想和想象。理性的规整则是有逻辑的分析能力。
  其次是思维深度向思维精度的转换。思维精度是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在语言表达中使用的每一个词语,学生都应该准确的理解其意义、词性、感情色彩和使用环境;思考问题应该做到全面、细致。学生写作文时出现的思维混乱、表意不明、缺少主线等问题,口头表达时出现的语无伦次、条理不清、牵强附会等错误,均是思维缺乏精度所致。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思维的广度、深度、精度三个层面时,才能达到较好的思维状态。
  当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对学生的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仅要读懂题干,更要能分析材料,准确理解任务。针对任务要求做更精确的思考分析。比如2015年全国乙卷作文:“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这个任务明确要求学生不仅要在三则材料中选出一个更具风采的人,阐释清楚为什么选择这个人;同时还要和另外两个人进行比较,以突显出选出的那个“更”具风采。
  如果学生不具备有效的思维,语言表达能力是很难得到实际提高的。除此之外,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影响。
  “志无言不形,言不畅则意不达”教学语言不仅关系到教学内容的正确传达,而且是学生语言表达的范本。因此,教师的语言要准确、生动、清楚、流畅,或舒缓徐曼若琴声悠扬悦耳,或抑扬顿挫若行云流水气势磅礴;要有逻辑,能清晰的描述概念,组织课堂;要富有鼓动性和感染力,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心灵的共鸣;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复杂的概念简单化。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最直接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语文教师是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对话者和交往者,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是学生群体中“平等的首席”。无论是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还是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都需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积极主动的建构者、参与者,成为愉快的探究者和合作者,最后才能成为成功的表达者。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训练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徐喜红.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J].基础教育论坛,2017(11):52-54.
  [1]刘征.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J].新课程(小学),2014(04):80-81.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一中学校)

相关热词搜索:培养学生 语言表达 语文 能力 如何在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