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的散文

发布时间:2017-01-14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叙事的散文篇一:叙事散文

第一篇:《阳光下的藤椅》

“吱咯,吱咯”,一阵熟悉的响声飘入耳鼓,我知道姥爷一定又躺在藤椅上欣赏那些花了。 八十出头的姥爷,身材枯瘦枯瘦的,腰板却还挺得直。头发已经花白了,山中老藤似的皱纹爬满了脸颊,姥爷常常感叹,“岁月不留人哪!”

我一直有点畏惧姥爷。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弄折了他的花,姥爷大发雷霆,竟然当着爸爸的面,拿扫帚打了我一顿。后来,姥爷提起这事儿,那时,他也是坐在藤椅上,眯着双眼,轻轻说道:“这些花可都是有感情的,它们陪我好多年了。现在我没事的时候,给它们浇点水,翻翻土,看它们有没有开花,我的心情就很好了。”姥爷似乎在自言自语,可他平静的口吻和阳光下安详的面容,着实让我愧疚了好一阵呢!

姥爷不是很爱说话,闲暇的时候,除了摆弄那些花,就是戴上那副老花镜,翻翻破旧的辞海。小时候,我有不知道的词呀、典故呀、人物呀,只要跟姥爷说一声,他就会戴上他的老花眼睛,翻开厚重的辞海,给我一个满意的答复。那时,在我的眼里,姥爷仿佛就是一本厚厚的辞海,无所不知。

当然,尤其让我对姥爷心生敬畏的是姥爷的一身正气。姥爷以前是财务科的科长,这是多么令人眼红的位置啊,可是姥爷一直两袖清风,只管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他的傻,成为同事私下的笑料,连姥姥、小姨们也怨姥爷老实。可姥爷很坦然,“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夜半鬼叫门。什么叫心底无私天地宽啦!就我这样的。”姥爷说完,还重重地拍拍胸脯。

我一天天地长大,姥爷却在一天天地老去。可我对姥爷那种畏惧依然存在。我想,这不是别的,正是被他内在的威严所折服,正气所感染的缘故吧!然而不管怎样,他终究是那个坐在藤椅上的慈祥老人,是疼爱我的姥爷。

午后的阳光温柔地洒在藤椅上,那些花儿在空气中摇曳,我看到姥爷脸上浮着满足的笑意。这个画面在我的记忆中定格。

第二篇:《爱,从来不卑微》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譬如关于人生价值,关于人间真情,等等。心灵的空间里满是楼宇隔绝起来的如壁的冷漠,使我因为这个年龄而丰盈起来的心像一株水仙在沙漠里渐渐枯竭。

一个午后,校园里播放着一首不知名的美国歌曲,我和几个同学站在一栋楼房的角落里聊天,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为灾区孩子们募捐的纸箱。为了引起过往行人的注意,我们把一组放大的黑白照片贴在一块长幅的红布上,照片上的那些孩子坐在用帐篷搭起的教室里,纯真而渴求的目光齐齐地望着前方。

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学校西三食堂前的路旁,放着几只超负荷的垃圾箱,我每次拎着饭盒掩鼻而过时,总看到一个老头正专注地用铲子或手翻腾着什么。久而久之,便带着很强的不屑,眼熟了这个蓄着半撮白胡子的可怜的老头。

我没有在意这个拾垃圾老头的到来。他佝偻着身子吃力地背着脏兮兮的尼龙袋从我面前走过时,忽然停下来,在那幅红布面前站定,眯着眼仔细地瞧着那组照片,很久才从一张移

向另一张。我不禁哑然失笑,一旁的伟子拽拽我:“小心点,别不留神让他把捐赠的衣服当垃圾收跑了!”

我笑笑,低头清理那些或大或小、或新或旧的捐款。突然感觉眼前有什么东西在晃动,我吃惊地抬起头,老头不知何时已来到了我的面前,一只枯黑得像老松树皮的手抖抖地递过来拾元钱。

我惊讶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回过神时,他已把钱放到了桌上,摆摆手,像完成了一个伟大使命似的微昂着头离开了。

我仍呆呆地站着,望着他佝偻着远去的背影,一股莫名的敬意从心底缓缓流过。这个曾在我眼中渺小而卑微的生命,以它朴实的力量深深震撼了我。

在真情有些消瘦的年代里,这位或许因为贫穷而被人们淡忘了的老人,却用生命里那条流淌着朴实的爱的血脉,尽了许多人冷漠地认为是义务的一点责任。

心中种种命题忽然有了答案——在我们只知用华丽的文字呼喊爱渐迷失的时候,又有多少真正宝贵的东西被自己不屑地丢掉。老人弓腰拾起的,难道仅仅是我们丢弃的垃圾吗?

第三篇:《透早的枣子园》

返乡的时候,我的长裤因脱线裂开了,妈妈说:“来,我帮你车一车。”

我随妈妈走进房间,她把小桌上的红绒布掀开,一台裁缝车赫然呈现在我的眼前,这个景象震慑了我,这不是三十多年前的那台裁缝车吗?怎么现在还在用?而且看起来像新的一样?

“妈?这是从前那一台裁缝车吗?”

妈妈说:“当然是从前那一台了。”

妈妈熟练的坐在缝纫机前,把裤脚翻过来,开始专心的车我裂开的裤子,我看着妈妈专注的神情,忍不住摩挲着缝纫机上优美的木质纹理,那个画面突然与时空交叠,回到童年的三合院。

当时,这一台缝纫机摆在老家的东厢房侧门边,门外就是爸爸种的一大片枣子园,妈妈忙过了养猪、耕田、晒谷、洗衣等粗重的工作后,就会坐在缝纫机前车衣服,一边监看在果园里玩耍的我们。

善于女红的妈妈,其实没有什么衣料可以做衣服,她做的是把面粉袋、肥料袋车成简单的服装,或者帮我们这一群“像牛一样会武”的孩于补撕破的衫裤,以及把太大的衣服改小,把太小的衣服放大。

妈妈做衣服的工作是至关重大的,使我们虽然生活贫苦,也不至于穿破衣去上学。 不车衣服的时候,我们就会抢着在缝纫机上写功课,那是因为孩子大多而桌子太少了,抢不到缝纫机的孩子,只好拿一决木板垫膝盖,坐在门槛上写字。

有一次,我和哥哥抢缝纫机,不小心跌倒,撞在缝纫机的铁脚,在我的耳后留下一条二十几厘米的疤痕,如今还清晰可见。

我喜欢爬上枣子树,回头看妈妈坐在厢房门边车衣服,一边吃着清脆香甜的枣子,那时的妈妈青春正盛,有一种秀气而坚毅的美。由于妈妈在生活中表现的坚强,常使我觉得生活虽然贫乏素朴,心里还是无所畏惧的。

如果是星期天,我们都会赶透早去采枣子,固为清晨刚熟的枣于最是清香,晚一点就被兄弟吃光了。

妈妈是从来没有假日的,但是星期大不必准备中午的便当,她总是透早就坐在缝纫机前车衣服。

坐在枣子树上,东边的太阳刚刚出来,寒冬的枣子园也变得暖烘烘的,顺着太阳的光望过去,正好看见妈妈温柔的侧脸,色彩非常印象派,线条却如一座立体派的浮雕。这时我会受到无比的感动,想着要把刚刚采摘的最好吃的枣子献给妈妈。

我跳下枣子树,把口袋里最好吃的枣子拿去给妈妈,她就会停下手边的工作,摸摸我的头说:“真乖。”然后拉开缝纫机右边的抽屉放进枣子,我瞥见抽屉里满满都是枣子,原来,哥哥弟弟早就采枣子献给妈妈了。

这使我在冬日的星期天,总是透旱就去采枣于,希望第一个把枣子送给妈妈。

有时觉得能坐在枣子树上看妈妈车衣服,生命里就有无边的幸福了。

“车好了,你穿看看。”妈妈的声音使我从回忆中回过神来,妈妈忍不住笑了:“大人大种了,整天憨呆憨呆。”

叙事的散文篇二:2013年写人叙事散文

写人叙事散文阅读

①儿子回乡下的老家看父母,但只能在家待一天一夜,第二天早上5点半就要走,临走的前一天晚上,儿子跟母亲坐在老房里一直聊到深夜。

②临睡前,儿子有些遗憾地说:“妈,这次太匆忙,等下次有空,我一定在家多待几天陪陪您,还要吃小时您亲手包的韭菜饺子,那个味道太好了,我一直都想着呢。”

③之后,儿子便到里屋睡觉了,可母亲却没了睡意,她走到另一间屋,叫醒已经睡下的父亲,说:“老头子,你赶紧起来,去问问谁家菜园里有韭菜,跟他打个招呼,割点儿回来,娃想吃韭菜饺子了,我得给他做。”

④躺在床上的父亲一听,立即明白,连说:“好,好。”然后迅速穿上衣服,下了床。母亲又说:“老头子,你动静小些,别吵醒了娃,他明早还要走呢。”

⑤父亲再次“嗯”了两声,然后别上一把菜刀,悄悄打开大门,出去了。

⑥此时,正是初冬的深夜,外面很寒冷。

⑦父亲开始在村子里挨家挨户敲门,借割他们菜园里的韭菜,冬日,菜园里韭菜很少,好在敲了数十家门后终于找到了。

⑧村里各家各户的菜园都离村子很远,加上夜路不好走,等父亲割完韭菜回家已是夜里11点多了。 ⑨接下来,两位老人开始择韭菜,把两斤多韭菜择完、洗净后,差不多已经是凌晨了。

⑩接下来是擀饺子皮,然后包馅。这一切如果是在明亮的灯光下完成,不需要太长时间,但事实上他们都是在手电筒的光亮下完成的——两位老人怕开灯惊扰了儿子的好梦。

⑾这一切都做完是凌晨3点多,两位老人想了想,还有一会儿得煮饺子了,干脆别睡了,给儿子烧点儿热乎的水,这样,他一起来就有热水洗脸。

⑿5点30分,儿子的手机闹铃准时响了,儿子从睡梦中醒来,一睁开眼睛,便隐约闻到一股似曾相识的香味,这香味越来越浓,最后在厨房里达到了鼎盛——一大锅韭菜饺子在翻滚呢。

⒀看到儿子,母亲连连说:“娃快趁热吃了吧,你最喜欢的韭菜饺子,吃过再刷牙。”“是呀,先吃,先吃。”站在一旁的父亲帮母亲的腔,并立即将饺子盛进碗里,双手递到儿子的面前。

⒁儿子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随口说出的一句话,父亲和母亲就当真了,两位六十多岁的老人,竟然为了饺子一夜未眠。

⒂那是一碗滚烫的韭菜馅饺子,很香,很香,吃得儿子想哭。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分)

2.文章标题有什么作用?(3分)

3.文中描写了怎样的一对父母?请简要概括。(3分)

4.文中最后一段写到“那是一碗滚烫的韭菜馅饺子,很香,很香,吃得儿子想哭”,儿子想哭的原因有哪些?(2分)

5.读完选文后,你的内心一定用所感触,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3分)

母亲

①荠菜成了春天的一个符号,最讲求新鲜的,现采现摘,现炒现吃。我小时候,

母亲领我去紫金山踏青,总要随手拎一把小铲刀,挎一只竹篮子,不时蹲下身子,挖路边的荠菜。

这样的活儿,我也爱抢着干。母亲站在一旁,边夸我眼尖、手巧,边承诺回家后给我好好地打牙祭。和母亲一起挖荠菜似乎比真把荠菜吃进嘴里更令人陶醉。事隔多年之后,我在异乡想念母亲,头脑中浮现的,仍是她教我挖荠菜时那年轻的面容与身姿。荠菜,因为我亲手挖过,而且是母亲教我挖的,所以从感情上,它离我最亲近,同时也标志着一段不可复得的儿时时光。

②海带被我当作大海的礼物来看待。我之所以热爱海带,在于它是我妈妈的拿手菜。小时候,妈妈

总是为我一锅接一锅地用海带炖排骨,说是可以补钙、可以预防大脖子病等等。我感觉,幸福也一点点地融化在浓香的排骨海带汤里。有人问台湾美食家蔡澜:“您见多识广,最好吃的是什么?”蔡澜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妈妈做的菜最好吃。”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方面年少时人的味蕾最灵敏,容易产生深刻印象,口味还未被后来的山珍海味搞得混杂;另一方面,妈妈做的菜最有家常味了,尤其那份细致入微、润物无声的爱心,别人根本模仿不出来。还有一点,恐怕也是最重要的:妈妈做的菜,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而且有时效性,不是永远都能吃到的。终有一天,它会成为一个美好而怅然的回忆,你出再多的钱也买不到,它是无价的。

③我出门在外整整二十年,每次离开家都乘坐夜间的火车,母亲早早就上床睡了,希望我在她睡着的时候再离开。不知道她是否真能睡着,至少假装睡着了,熄灯后的卧室没有任何动静。我探头看了一眼,隐约看见她盖着棉被仰面躺着的轮廓,于是在内心里喊一声妈妈,就蹑手蹑脚地走了。如果她真睡着了,是否梦见准备离开的我?如果她假装睡着,在黑暗中会想些什么?明天醒来后她面对的将是少了一个我的家。母亲说她越来越畏惧和我的离别,既担心我一去不复返,又害怕我下次回来已找不到她。希望我在她睡着后再离开,可以把分别当作一个梦来对待,或者根本就不曾察觉儿子已离开。后来才知道:每次我离开的晚上,母亲都要靠吃点催眠药才睡着。这哪里是催眠药,分明是母亲的止痛药,控制她隐隐作痛的心,因为那一刻,我的心也在痛。

④我最怕听见从故乡传来母亲病危的消息。就是在那个晚上,我被故乡的长途电话惊醒,母亲永远

离开了我。失去母亲就等于失去了半个故乡,就等于失去了半个自己。远离母亲的二十多年流浪岁月都像梦境,一个电话把我拉回到现实之中。与母亲有关的生活是我全部的现实,其余的一切都是假的。原来母亲这个词汇,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件易碎品,一定要轻拿轻放啊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走得太远了,才意识到自己是有罪的:曾把唯一的母亲抛弃到了时空的另一端。虽然她从没责怪过我,但我不能原谅自己:竟然如此自私地对待母亲。我所追求的那些所谓名啊利啊,全与母亲无关。母亲需要的仅仅是爱,而我付出的爱很明显是有限的,与那无限的母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⑤母亲走了,我头顶的天空一次次黑了,又一次次亮了。可母亲头顶的那一小块天空再也亮不起来。

她睡得那么熟,那么安静,失去了做梦的力气。母亲,你是否也把我忘得干干净净?正如你干干净净地忘掉自己?如果说我比你多一份痛苦,那是因为还无法忘掉你。你确实已睡去了,可在我脑海中,为什么总有一个醒着的你?(本文获“中国散文年度金奖”,有删改)

17

18.选文第②段画线内容能否去掉?请说出你的理由。(4分)

19.选文第③段画线语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20.请品析选文第④段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4分)

21.结合选文内容,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把无形的母爱描写得具体可感的。(不超过100个字)

善良是心灵的灯盏

⑴风中夹杂着雪花,纷纷扬扬,如柳絮般飘落,小小山村,已经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显得那么

晶莹、那么剔透、那么恬静。下了火车,他下意识地裹紧了棉衣,朝家的方向走去。简陋的家中,有他朝思暮想的妻子,有花骨朵般的女儿,有浓香的羹汤。想到这里,他的嘴角浮起一抹笑意。

⑵刚结婚那会儿,家里真的很穷,妻子爱意灼灼的眼神,让他心里升起阵阵暖意,女儿半岁时,他

决定跟同乡一起外出打工,苦些累些都不怕,他只想多挣些钱,让她们过上殷实的日子。

⑶这两年,他披星戴月地干活,任城市的风尘皲裂了双手。他留下极少的生活费,其余的钱定期寄

往家里,为了省下路费,连续两年没有回家。春节临近,思念更加煎熬着他的心,他决定怀揣积攒的血汗钱,回家过个团圆年。

⑷走进院落,房门紧锁。妻在信里提到过,家里门锁损坏,临时换了新锁。等了一会,有些着急,

心想,干脆到外面走走,给女儿买些零食和玩具。离开家时,她还是襁褓中的小粉团,如今女儿长高了,会喊爸爸了吧?

⑸他挑了一兜蜜桔,又买了毛绒小熊。转身往回走,路过一家小诊所。诊所门口有个女人,抱着孩

子轻轻地晃,急得泪珠直往下落。“怎么办?这可怎么办?”女人像是絮絮自语,又像是在对他诉说。

⑹他愣了一下,试着问:“怎么回事?”女人叹了口气,说:“孩子发高烧,带的钱不够。你看,

烧得有些迷糊,真怕耽误了病情。”他低头一看,小女孩脸色红红的,偎在女人怀里嘤嘤地哭。

⑺摸了摸衣兜,闪过几分犹豫。他想起在外打工的艰难,每张钱都浸透着汗水。但转念一想,如果

对面是自己的家人,面临这样的窘境,他多么希望能有一颗善心,一双温暖的手,帮她们渡过难关。

⑻他侧过身,从棉衣内兜里摸出钱夹,抽出一张50元,对女人说:“拿着,给孩子看病要紧。”女

人望着衣着简朴、有些木讷的他,眼泪再次夺眶而出。他说:“快点取药去吧,先给孩子挂上针。”

⑼有些放心不下,他跟在女人后面,陪孩子打了退烧针,又挂上吊瓶,这才舒了口气。到底是孩子,烧刚退下一些,就有了精气神。柔嫩粉红的小脸上,大眼睛闪烁如星,对着他手里的小熊,咯咯地直笑。

⑽他把小熊递给女孩,说:“你是勇敢的孩子,叔叔奖励你一个小熊。”小女孩接过小熊,宝贝似

的搂在怀里,女人低头望着孩子,眼里全是疼爱。看到女孩已无大碍,他转身离开了医院。

⑾回到家,妻子仍没回来。他倚在门口,又困又累,不知不觉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他被轻柔的

声音唤醒,揉揉惺忪的眼睛,看到站在眼前的妻。他咧嘴一笑,笑容突然凝固在脸上。原来,妻的旁边站着的小女孩,怀里抱着毛绒小熊。

⑿妻子笑吟吟地说:“女儿今天发起高烧,幸亏幼儿园老师带她看病,现在好多了。”他把女孩揽

进怀里,亲了又亲,将几滴热泪蹭到女孩脸上,引得妻子莫名其妙。

⒀在外打工的日子,他遇到过各色目光,深感自身卑微如草芥。但无论何时何境,他的心里始终亮

着“善良”的灯盏。正是这盏灯,让他固守内心的纯净,引领他回到温暖的家园。

1.选文中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2.请在选文第⑴段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写在答题卡上,并分析它的作用。(4分)

3.⑵、⑶段是选文的插叙部分,有什么作用?(3分)

4.请赏析选文第⑾段 “他咧嘴一笑,笑容突然凝固在脸上。”一句中加点词语“凝固”的表达效果。

5.分析选文结尾划线句“但无论何时何境,他的心里始终亮着“善良”的灯盏。正是这盏灯,让他固守内心的纯净,引领他回到温暖的家园。”的作用。(3分)

6.读了本文后,结合实际写出你的感受。(3分)

①那天下午6点多,该上公交车的人早已上了车,唯独有个小女孩,在车门边来回徘徊。眼看着司

机就要开车了,我在想,这小女孩肯定是没钱上车。

②“小姑娘,上车吧,我帮你交车票钱。”当看到我为她刷完卡后,她随即上了车,说了声“谢谢

阿姨”,一时脸蛋儿全红了。近距离一看,才发现,小女孩左侧脸上有颗小痣。几天前的一幕不由浮现眼前——

③送走远方的朋友,我从火车站迎着风雨赶到就近的公交车站台,已是下午5点多。 这时

正是下班高峰期,来了几辆公交车,我总也挤不上去。

④雨还在急速地下着,人还在不断地涌来。当又一辆10路公交车驶来后,我和许多人一起先往

前门挤,但挤不上去。等司机发话后,才从后门好不容易挤上车。车内人头攒动,人满为患。这人贴人的,身体若要移动一下都难。正感叹着我突然感觉好像有一件事还没做。是什么事呢?哦,对了,没买车票。本想挤到前面去交车钱,可大伙儿都好像没事人一样在原地一动不动,根本挤不过去。见此情形,司机也没说什么。这样,我也就心安理得地和大家一样坐了一次免费的公交车。

⑤再转乘5路车,前门又开不了,我只好再次从后门挤上车。和10路车一样,车内不是鼻子顶

鼻子,就是脸靠脸的,甚至连身体和湿雨伞挤在一起,也得忍着。“阿姨,请帮传一下车钱吧。”正当我心里想着又要享受一次免费的“午餐”时,突然身后一个浑身湿透、年龄约十一二岁的小女孩碰了一下我肩膀,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小女孩左手两指夹着一元硬币伸了过来。“好的。”我伸手接过一元硬币,似乎感觉到这钱好烫,仿佛有一股电流一下子通遍全身,脸也不由自主地热了起来。我赶紧将这一元钱向前面的人递了过去。随后我也飞快的拿出了自己的钱包,找到一元硬币给前面的人:“朋友,再帮我传一下。”这时,站在后门的乘客,也都不约而同地向我一样,纷纷掏出自己的钱包,找出一元钱,递给前面的人。

⑥一切又都恢复了平静。不知咋的,冥冥之中,我好像听到有人在与我说话。“你要再给一元

钱。”那人说。“我不是已经给了吗?为什么还要再给啊?”我极力争辩。“别人都给一元钱,为什么要我给两元钱呢?”“你就是要再给一元钱。”那人紧催不止。

⑦“一元钱虽小,可也不能无缘无故多给吧?”我与之评理,“我多给一元钱,人家非但不会

说我好,弄不好,反而有人会说我是傻子呢。没理由的钱我不能给。”前面一个拐弯,一辆10路公交车在我乘坐的5路车前横行而去。看到这辆公交车,我似乎想到了什么。

⑧想到了什么呢?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但左手不由自主地伸向裤袋的钱包中,很费劲的取出一

元硬币,让人帮忙传递着投进无人售票车钱箱。

⑨一周之后的一天傍晚,我又乘坐5路公交车。夜色中,一个小女孩来到我的面前:“阿姨好,还你车票钱。”事隔那么久,小女孩还念念不忘还我一元钱。为了还我一元钱,我估摸她天天都在这人海茫茫之中寻找着我。还好我今天来了,否则,为了还我一元钱,她不知要在这儿等候多久。透过这枚

硬币,我似乎看到了小女孩那颗金子般的心。⑩在小女孩面前,我为自己深感惭愧……

17.城市公交车是城市文明的窗口,本文通过简述一个发生在公交车上的故事,折射出了人们不同的精神品质。请认真阅读文章后,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这一故事内容:

。(2分)

18.“我”与故事中的小女孩有三次相遇。这三次相遇按时间顺序概述,分别是:(3分)

(1) 。

(2) 。

(3)

19.“一时脸蛋儿全红了”这是文章开头对小女孩因受“我”帮助后的表情描述,从而暗示了她当时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意分析这句话暗示了小女孩当时怎样的心理状态并概括其性格特征。 心理:

性格:

20.请用一个词语为这篇文章拟一题目:(2分)

21.现今大多数的公交车都是无人售票,没有了售票员的监督,许多人松了一口气,虽然只是一元两元的车票,却总是能逃则逃。逃掉了车票,也丢掉了做人的基本品德。文章中的“我”最后之所以“深感惭愧”是因为深深意识到了这一点。请你以此对“我”说几句话,以示对其人格的肯定和宽慰。(5分)

裤腿挽到膝盖。他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后架上绑着一个乡下才有的窄长板凳,车把上挂着一个工具袋。知道我在注视着他,便朝我一笑:“磨剪子磨刀不?”平时并不弄刀切菜的我竟说:“磨。”

②我住一楼,很快就又走出门来。见他已骑在窄凳上,工具整齐地摆在脚下,可见他是个成熟的匠人。

③我拿出的两把刀虽经年使用,因勤于擦拭,刀面光洁,夕照之下,能映出人影。心里说,其实是无须磨的,不过是照顾一下你的生意而已。他接过刀去,顺刀刃斜睨了一下,笑着说:“您这两把刀,虽光亮唬人,却都还没有开刃呢。”我说:“这怎么可能?”他说:“您看,这刀身与刀刃一样厚薄,手指头放在刀刃上用力摁一下,也不过是一道白印,不信您试一试。”一试,果然没有锋利感觉。

④他将其中的一把抵在窄凳一端的匝柄之上,再用皮环缚住刀尾并蹬在脚下,使其牢靠,然后施以锉刀,一点一点地锉去刀刃上多余的部分。其实,窄凳的一端就安着一盘砂轮,但他居然舍轻就重,用手。如此做来,这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便表现出不耐烦,说:“干吗不用砂轮?”他憨然一笑,说:“您这把刀是合金做的,钢口是脆的,一上砂轮,会崩出豁口。”我还是不能信服,便问:“你们磨刀的是论件数,还是论工时?”他说:“论件数,一把4块。”说完,他好像明白了我问话背后的含义,脸不禁红了。我看到了朴实的模样,便心生一丝惭愧,说:“就依你。”

⑤刃开过之后,他从工具袋里拿出一块中间凹陷的磨刀石,不紧不慢地磨了起来。磨过一个光景,他便斜眼看一看刃口,并用手指在刃上试一试,再接着磨下去。我觉得那刀口已足够锋利了,但他还是觉得不到火候,一系列的动作不断反复。其间,因为离得近,更看出他皱纹绵密皮糙骨瘦,我便真切地说了一句:“差不多就行了。”他说:“我自己知道行与不行,您尽管去忙,不必等。”

⑥这把刀终于磨好了,夕照之下,刀锋闪闪生光。看了一眼另一把刀,我不禁笑着摇了摇头。拿过刀来,他也笑着摇了摇头,说:“还是一把合金做的。”他把刀固定在窄凳之上,还是重复既有的程序和动作。我真的有些不耐烦,转身走了,把刀和人遗弃在那里。

⑦人在家里,却总是时时地到临街的后窗旁看一眼那人。那个人专注地工作着,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慢慢收敛,已看不见他的脸色,只有身姿还在,一如剪纸。

⑧知道他快完成工作了,我便出门。掏出10元纸币给他付工钱,“不用找了。”我说。他坚决把2元毛票塞进我兜里,说:“8块钱是我的手艺,10块钱就是人的贪心了,我一辈子最恨的就是贪。” ⑨他表情严正,我内心欢悦,情不自禁地学起了《红灯记》里的一句喊:“磨剪子来——戗菜刀—” ⑩邻人被惊动,纷纷拿刀出户,匠人有了新的商机。没想到他满脸惊慌,推车欲走。我说:“到手的生意都不做,您这是为什么呢?”他说:“天都黑了,看不清物件了。”我说:“不是有路灯吗?”他说:“我眼神不济,灯光下看东西是模糊的,会磨不好。”便仓皇骑远,一如逃。

⑾最先来到的是县中张老师。我便把磨刀的经历与他言说。听完叙述,他感叹道:“这就是小人物的可爱了——小人物不趋时、不趋利,他们不怕辛劳,只怕欺心,这叫什么,这叫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

⑿我回味着张老师的感叹,在路灯下不停地踱步。我发现,夜色越深灯光越明亮,好像能穿透躯壳照进内心,亦如薄暮下的刀锋。 (摘自《读者》2013年第8 期,有删改)

1. 标题“薄暮中的刀锋”中“刀锋”的含义是什么?(3分)

叙事的散文篇三: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第一节 散文的内涵和类型

一、散文的内涵

散文是我国成熟最早的文体之一。不过,“散文”名称却出现较晚:南宋罗大经的《鹤林玉露》(甲编卷二)始有论及(引周益公语):“其立意措辞,贵于浑融有味,与散文同”。之后,罗氏又引杨东山的话说:“山谷(即黄庭坚)诗骚妙天下,而散文颇觉琐碎局促。”(丙编卷二)此时“散文”才作为文体之名被正式提出来。

散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古代散文,是指除诗、词、曲等有韵之文以外的散体文章。这是一个“大散文”概念,涵盖范围广。根据刘勰《文心雕龙》的统计,属于散文的(当时称作“笔”)有十七种文体: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这些文体,包括记事的历史散文、记言的诸子散文、明理的论说文、施政的公务文和务实的应用文。正如有的

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古代散文就是“一个包含有文学因素的非文学‘文章’系统”。它章法谨严,具有文言的“古雅之美”。至“五四”时期,散文的内涵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时的散文,即现代散文,是指用白话抒写、具有文学性的“美文”(或“小品文”、“小品散文”、“絮语散文”)。与古代散文不同的是:它排除了大量的实用文体,仅保留审美文体,范围缩小,是“小散文”;它强调作者个性的表现,公然与“文以载道”正统观念唱“对台戏”;它的写法比占代散文更为自由、洒脱:“可以发挥议论,可以畅泄衷情,可以摹绘人情,可以形容世故,可以札记琐屑,可以谈天说地??”它的风格更为多样:“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写,或讽刺,或委曲,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练,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综论之,文学性的凸显是现代散文有别于古代散文的根本所在。而这种变化的产生是有因缘的。外因即英国Essay的输入,内缘即晚明公安派小品的承继。Essay的幽默、闲适,小品的自抒性灵、不拘格套,二者交融,构成了现代散文的新质,从而改变了正统“载道”散文的写作路向。现代散文的“亮相”,不再是传统的古雅与谨严,而是令人炫目的清新与疏放。

当代散文,近承现代,远接古代,但又与它们不同。其范围既不像古代散文那么“宽”,也不像现代散文那么“窄”,而是介于二者之间。如果要下个定义的话,当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并举,通过写人叙事、状物绘景来陈情达理的散体篇章。“与诗歌、小说、剧本并举”,是确立散文在文学体裁中的位置,标明散文的文学属性,显示“是什么”;“写人叙事、状物绘景”,明确散文的写作对象,解决“写什么”;“陈情达理”,交代散文的写作目的——表达作者的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解答“为什么写”;“散体篇章”,指的是散文的载体形式,表明“按什么样子写”。

二、散文的类型

散文有许多分类方法。如性别分类法(“男性散文”和“女性散文”)、职业分类法(“学者散文”、“艺术家散文”、“企业家散文”、“政治家散文”和“学生散文”等)、内容分类法(“文化散文”、“思辨散文”和“情绪散文”等)和写作风格分类法(“传统散文”和“新潮散文”)等。从初学者的实际出发.本书立足于“怎么写”,将散文分为三类:

(一)叙事散文

即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就“写什么”而言,叙事散文和小说一样,都要写人和事,但二者在“怎么写”方面却是不同的。第一,叙事散文写的人和事是生活中存在的,不允许像小说那样以生活原型为基础进行大胆的虚构。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散文,文中的“我”和朱自清以及“游秦淮”一事都是真实的,虽有渲染、烘托,可不失其“本真”;刘鹗《老残游记》是小说.其中上小玉等人与“听书”之事写得生动传神,令人拍案,却是因文而生,是“拟真”,未必实有。第二,叙事散文写人叙事,是片段式的“轻捕淡写”,小中见大,淡中寓浓,重神轻形;不像小说那样

“浓墨重彩”,追求人物的饱满性和事件的完整性。许多现代作家都写过《我的母亲》同题散文,尽管写法、风格各异,可异中有同:他们顿悟或渐悟了散文“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审美特征,从儿女的视角,选取几个感人至深的生活“片段”,表达对母亲的赞美、热爱和依恋。而没有采用“小说笔法”,多角度、多层次展现母亲的人生历程。第三,叙事散文写人叙事,讲究作者主观情思的寄托,不像小说那样注重人与事的描述和对客观事理(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发现。汪曾祺的《沈从文的寂寞——浅谈他的散文》,用较长的篇幅,刻画沈从文的“抒情气质”,其中一节是这样写的:

仁者寿。因为这种抒情气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荣辱,沈先生才能经受了各种打击磨难,依旧还好好地活了下来。八十岁了,还是精力充沛,兴致勃勃。他后来“改行”搞文物研究,乐此不疲,每日孜孜,一坐下去是十几个小时,也跟这点诗人气质有关。他搞的那些东西,陶瓷、漆器、丝绸、服饰,都是“物”,但是他看到的是人,人的聪明,人的创造,人的艺术爱美心和坚持不懈的劳动。他说起这些东西时那样兴奋激动,赞叹不已,样子真是非常天真。他搞的文物工作,我真想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做“抒情考古学”。

淡淡的文字,不仅表现了沈从文的“诗人”气韵,还沁出了作者由衷的敬佩、赞赏之情,与小说相对客观、冷静的笔调迥然不同。

叙事散文有两种基本形态。一是以人物为中心组织全篇。即人物居主位,事件居客位。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是该类型叙事散文的典范。此文以明代东林党人左光斗为“圆心”,写了三件“逸事”:第一件是“左公微行,庑下识才”,第二件是“左公入狱,可法探师”,第三件是“可法带兵,无愧恩师”,前两件事是正面描述,突出左光斗慧眼识才、以国事为重的优秀品质;后一件事明写史可法治军,暗写左光斗知人善任。方苞手写此处,而目注彼处,使“左忠毅公”的形象跃然纸上。二是以事件为中心经纬全篇。即事件居主位,人物居客位。林语堂的《我的戒烟》是该类型叙事散文的楷式。作品紧扣“戒烟”事件,选取三个片段,讲述了“我”三个星期的心路历程:立志戒烟—初期难受—中期忍受—恍然觉悟—最后破戒。就像标题一样,“戒烟”是中心词,“我”是修饰成分。作家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戒烟本身,而人(我)则退居次要位置。让读者感到仿佛有一位老朋友在向他(她)谈自己戒烟的故事——自然、轻松、幽默,颇有生活情趣。

(二)言情散文

即以抒发情感为主的散文。言情散文和叙事散文都注重“情”字,两者有时交叉在一起,难以分辨。实际上它们还是有区别的:第一,言情散文的写作对象大多为景物,而叙事散文的写作对象主要是人事。像春雨夏荷、秋月冬雪、高山烟霞、钓台晚亭、柳影虫唱、市井万象等,是言情散文的吟咏对象;而严父慈母、良师益友、长亭惜别、负笈求学、异乡漂泊、身边琐事等,是叙事散文的讲述对象。第二,言情散文对景抒情,较为空灵;叙事散文由事见情,较为平实。请看陆蠡《囚绿记》中的对景抒情: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的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作家面对常春藤,抒写了自己对绿色的珍爱、渴盼,并把它当作忘记孤独、困倦和烦恼,能进行交流、对话的异乡“知己”。文章洒脱、灵动,不像叙事散文那样平实表达对特定人和事的质朴感受。第三,言情散文的审美追求是写出“情调”,叙事散文则是写出“情趣”。“情调”指言情散文中呈现的作者情感格调。“情趣”指叙事散文中表露的作者情感趣味。余光中在冷雨里抒写了对故土的执著

热爱,“情调”美好、高尚;萧红在回忆中捕捉鲁迅吸烟的细节,“情趣”生动、温馨。

言情散文有两种基本形态:一是直抒式言情散文。即作者在文中直接抒发情感。叶梦的《羞女山》就是直接抒情的:

我曾经十分珍爱希腊断臂的维纳斯,可相形之下,那毕竟是人工的雕琢,即算栩栩如生罢,也不过人师造化而已。而羞女山呢,她不仅有惟妙惟肖的形体,还具备着豪放、坦荡的气质和神韵。她得天独厚的魅力在于:她是大自然的杰作,她是大地的女儿。她就是造化本身,这正是古往今来一切艺术家苦心追求的。然而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她露宿苍天之下,饮露餐风,同世纪争寿,与宇宙共存,她才是真正的艺术、永恒的艺术!

作者被羞女山“性妙惟肖的形体”、“豪放、坦荡的气质和神韵”所震撼,率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礼赞——羞女山具有“同世纪争寿,与宇宙共存”的永恒之美,是“古往今来一切艺术家苦心追求的,然而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这种直接抒情集中、浓烈,是作者情感发展到高潮的自然流露。

二是寄寓式言情散文。即作者将情感巧妙地融进景物的描述中。何其芳的《黄昏》是融情于景的范例:

马蹄声,孤独又忧郁地自远至近,洒落在沉默的街上如白色的小花朵。我立住。一乘古旧的黑色马车,空无乘人,纡徐地从我身侧走过。疑惑是载着黄昏,沿途散下它阴暗的影子,遂又自近至远地消失了。

这段文字颇耐人寻味。作者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对周围景物带有主观色彩的描述,把自己的感受委曲、含蓄地透露出来:在“沉默”的人生道路上,作者像马蹄声“孤独又忧郁”,他怀着“白色小花朵”般的希望,追问,探寻??可没有人告诉他未来是什么(“空无乘人”)。他犹豫,只好徘徊??文中的街道、古旧的黑色马车、黄昏等,已不是客观物象,而是作者的主观意象(情感载体);其格调、神韵近似元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三)明理散文

即以说明事理为主的散文。就“理”而言,它和议论文相近,但在具体写法上却不一样。第一,明理散文从个案人手,形象说理;议论文则遵循逻辑规则,抽象论理。许地山的明理散文《面具》从“人面”和“面具”的对比切入,形象说明了二者的区别:无论你褒奖或弃嫌,面具是不变的:“红的还是红的,白的还是白的,目眦欲裂的还是目眦欲裂”;而人面则不同:褒奖他时

叙事的散文

,“他虽是高兴,脸上却装出很不愿意的样子;你指摘他的时候,他虽是懊脑,脸上偏要显示勇于纳言的颜色”。表明人面的虚伪和面具的纯真。《面具》倘若按照议论文的写法,则应先从理性角度,抽象出人面与面具的若干条不同,而后充分论证,层层推进,最后得出“做人要学面具,弃伪存真”的结论。第二,明理散文融情人理,追求情与理的统一;议论文冷静论述,讲求认识精微和义理圆通。刘墉的《真好》列举了同窗、少女、妻子、老朋友对“真好”的不同感悟,结尾动情地写道:“从追求年轻的奔跃、肉体的激情、金钱的力量,到仅仅是活着,这,就是生命的历程吗?”以反问作结,增强了气势,给这篇明理散文涂了一层情感的色彩。融情入理,使读者得到的不仅是作者对人生的体悟,还有情感的撞击。相比较而言,议论文则冷静得多,它以理性思辨见长,注意把道理讲透说圆。第三,明理散文崇尚“理趣”,议论文推崇“以理服人”。“理趣”指明理散文具有耐人寻味的哲理性。李霁野的《试谈人生》是明理散文的力作。文中分析了人生应该避免的早熟、早衰、早亡三种现象,对怎样生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末宕开一笔,颇具“理趣”:

有人将人生比作古希腊的火炬竞走,是颇有意味的比喻。我们从黑暗中来,一闪就回到黑暗中去。我们的责任是从以前的人接过火炬,再将它传给后来者。使火炬不灭熄,或更进一步增加它的光,便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由“有人将人生比作古希腊的火炬竞走”生发开来,形象、生动说明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于承前启后,薪火相传。文字哲理性强,令人回味。而议论文追求的是以雄辩的逻辑力量折服人。

总之,叙事散文宜寓情于事,写出情趣;言情散文宜融情于景,写出情调;明理散文宜托物言志,融情人理,写出理趣。

第二节 散文的特征

英国作家毛姆说:“要把散文写好,有赖于好的教养。散文和诗不同,原是一种文雅的艺术。有人说过,好的散文应该像斯文人的谈吐。”散文的特征,即是指散文这种“文雅的艺术”的文体标志。从写作角度考察,散文主要有三个特征:

一、自我的写真性

散文是作者“自我体验”的物化形态。它最能反映作者的精神、性情和情感:“凡方寸中一种心境,一点佳意,一股牢骚,一把幽情,皆可听其由笔端流露出来。”所谓自我的写真性,主要有两层含义:

(一)真心

即写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千古文章传真不传伪。从作者与读者的关系看,散文是“交心”的文体,“最难作假,最逃不过读者明眼的”。作者只有把他(她)的精神世界呈现给读者,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进而获得认可和激赏;否则,为文而造情,无病呻吟,与读者“隔”着,无法与他们进行心灵对话。因此,写散文要有真情实感。真情实感,首先是指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席慕容的《种种可爱》,从一个市民的角度,列举了市井的种种现象:蜜豆冰店的对联,面馆的广告,执拗的洗衣妇,祭祀的老太太,卖大饼的北方人,毒蛇店,公立医院的牌子??表明生活中固然“有种种令人生气的事——但幸亏还有种种可爱,让人忍不住的高兴”。作家热爱生活,别具慧眼,从平凡的各种小事发现“亮点”,写得单纯,率真。因此,散文不一定都写得很深,关键是写“真”,只要“真”,浅显有趣,亦不失为一篇好散文。其次是指对人生的体验、参悟。杏林子的《朋友和其他》,写邀请朋友在家小聚,抒发对人生的感悟:

人生一世,无非是尽心。对自己尽心,对所爱的人尽心,对生活的这块土地尽心。既然尽心了,便无所谓得失,无所谓成败荣辱。很多事情便舍得下,放得开,包括人事的是非恩怨,金钱与感情的纠葛。懂得舍,懂得放,自然春风和煦,月明风清。

已经过了大喜大悲的岁月,已经过了伤感流泪的年华,知道了聚散原来是这样的自然和顺理成章,懂得这点,便懂得珍惜每一次相聚的温馨,离别便也欢喜。

得失荣辱、是非恩怨、离合聚散,作家都“参透”了。作家对人生的这种深刻、真切的体验,彻悟、通达的人生态度,无疑对读者具有启迪作用。

(二)真性

即写出作者的独特性灵。散文不仅要写出真情实感,而且要写出与众不同的性灵。性灵,也称性情,“指人在生理素质基础上,或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性格特征”。中国自古有“文如其人”之说,可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文体。如前所述,小说是再现型文体,它写的是想象的他人与他事,反映的是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客观看法,而非作者的“自我观照”。以四大名著为例,读者可以读出其中繁华散尽的悲凉与空幻(《红楼梦》),英雄末路和历史循环(《三国演义》),好汉的忠义与愤怒(《水浒传》),取经坎坷与信念执著(《西游记》),可四位作家的性灵却被深深“遮蔽”了。散文则不然,它是“文如其人”,借再现真人、真事、真景和真物来“澄明”自我,用林语堂的

话说,是作者“个人之性灵之表现”。周作人的平淡、苦涩,冰心的纯真、秀丽,徐志摩的奔放、洒脱,郁达夫的忧郁、率真,朱自清的平和、细腻,俞平伯的淡雅、含蓄,林语堂的坦诚、幽默,梁实秋的宽厚、睿智,叶绍钧的平易、朴实,都鲜明地表现在他们各自的散文中。即使遮住作家的名字,细心的读者依然能分辨出作品的各自归属。所以,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明确指出:“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我们只消把现代作家的散文集一翻,则这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无不活泼泼地显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个评论是“到位”的,它揭示了以个人为本位的现代散文与以忠君、载道为旨归的古代散文的本质差异。

此外,自我的写真性还表现在第一人称“我”的运用上。许多散文作者喜欢用“我”来写人叙事,状物绘景,这里的“我”与小说的“我”有着根本的不同:散文的“我”是作者本人;小说的“我”则是作者选定的故事叙述者,仅仅表示作品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内视角,并不等于作者。徐志摩《谒见哈代的一个下午》中的“我”就是他本人,而《孔乙己》中的那个小伙计“我”只是一个视点,不能视为鲁迅本人。

二、对象的广泛性

比起诗歌、小说、戏剧文学来,散文在“写什么”上是相当自由的。它的写作对象囊括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实、宇宙与人生。毫不夸张地说,它可以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从散文的写作实践看,通常的写作对象有四类。

(一)人

散文中的“人”,不是小说中虚构的人物形象,而是真实的人:超脱隐士(《左传·介之推不言禄》),善辩策士(《战国策·苏秦以连横说秦》),仗义侠士(《史记·游侠列传》),狂傲文士(袁宏道《徐文长传》),下层乡民(柳宗元《捕蛇者说》),爱心保姆(鲁迅《阿长与山海经》),世外高僧(叶绍钧《两法师》),江湖大王(沈从文《一个大王》),故乡亲人(老舍《我的母亲》),至诚友人(林淡秋《忆柔石》)等。古今中外,士农工商,男女老幼,都可以作为散文的写作材料。

(二)事

散文中的“事”,不是小说家想象的故事.而是真实的事:王室争斗(《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两国交战(《左传·曹刿沦战》),文臣进谏(《战国策·邹忌讽齐王讷谏》),往事追忆(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时代风云(叶绍钧《五月三十一日急雨中》),士人逸事(老舍《四位先生》),童年乐趣(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少年初恋(周作人《初恋》),购书甘苦(阿英《海上买书记》),异域见闻(朱自清《荷兰》)等。人生悲欢,政治时世,生活趣事,都可以进入散文的写作视野。

(三)景

散文中的“景”,不是诗歌的狭义之景,而是广义之景:暮春兰亭(王羲之《兰亭集序》),寒冬乡趣(王维《山中与裴迪秀才书》),古代战场(李华《吊古战场文》),天目山色(徐志摩《天目山中笔记》),西湖雪景(钟敬文《西湖的雪景》),北国秋韵(郁达夫《故都的秋》),上海书市(阿英《城隍庙的书市》),乡间风土(沈从文《常德的船》),金陵十景(朱自清《南京》),海天佛国(倪贻德《佛国巡礼》)等。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地域风情,都可以纳入散文的写作范围。

(四)物

散文中的“物”,则更为广泛:亭(欧阳修《丰乐亭记》)台(苏轼《超然台记》)楼(王禹偁《黄冈竹楼记》)阁(王勃《滕王阁序》),花(叶绍钧《牵牛花》)鸟(老舍《小麻雀》)鱼(周作人《金鱼》)虫(吴秋山《蟋蟀》),日(巴金《海上的日出》) 月(叶绍钧《看月》)草(夏衍《野草》)木(周作人《两株树》),山(郁达夫《桐君山再到》)湖(钟敬文《太湖游记》)雨(周作人《苦雨》)雪(俞平伯《陶

相关热词搜索:叙事 散文 叙事散文精选 叙事散文范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