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散文

发布时间:2017-01-19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郭敬明散文篇一:郭敬明小说读后感

郭敬明小说读后感

一提到郭敬明,就会想起他的别名,小四。相信这个年轻有才气的帅气作家是被很多我们这个年纪的学生所熟悉的,不仅仅是因为长得帅气而出名,更重要的是他的文采,他那颗细腻敏感的心,写下他那行云流水的故事,各种各样的人物在他的笔下熠熠生辉,很欣赏他的才华,也很喜欢他的文笔,他的文字就像音乐那样美妙与传神,让人不得不停下匆匆的脚步,好好感受作品传达出的灵魂。郭敬明的文章,相信每个人读了以后,心里都会堵堵的带点悲伤,并且能产生很大的共鸣.他的文章大多是阐述我们美好而稍纵即逝的青春,所以有的人说他的文章只适合十七八岁的正直青春年少的性情单纯的高中生读,而卧就是为他所写的文章所折服,他好像帮助了我们,用自己的方法和文字纪念了我们大部分人无法表述的东西,而不像我们一样只能在心里默默地怀念。一个人这样评价郭敬明的文字:现在有很多的作家或写手在写作时都捧着词典,希望用上更多华丽的词藻,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郭敬明。我想他们的话并非没有道理。他的作品《爱与痛的边缘》触动到了我的某颗神经,让我的心有一种莫名的悸动,觉得郭敬明真是个天才,能把中国的汉子组织的那么好,那么让人为之动容。《《左手倒影,右手年华》,是郭敬明高三时写的文字,穿插着许多他成长的领悟,在他的字里行间折射出了这么一代人的成长和蜕变,也许是年纪相仿,读他的文章,感触便更深了。《1995—2005夏至未至》,他的文风依旧未变,唯美中洋溢着悲哀,前文是那么的清晰美好,一切都预示着会在平静中结束,一个圆满的尾声,可是一切都来得那么匆忙,那匆匆消逝的夏天,因为,夏至——却未至。《幻城》也写得很悲壮、唯美,尽管充满了伤情别离,但是这场梦就是一个游戏,可是,他们定会有爱与永恒的延续。

总之,小四的文笔很细腻,如同一枚细微的倒刺不小心扎进了手心柔软的肉里,怎么弄也弄不出来,只有让心不停的疼,不停的痛。小四用华丽的词语写武侠小说,用寂寞的词语写散文,用绝望的词语写他的心情。书里面的每个字都是他的一声轻叹,连起来却是深不可测的忧伤,一声一声,一片一片,无止无境。或许我们是无法用无言细腻描述我们所想的,只能淡淡的,淡淡的…….

郭敬明散文篇二:浅谈郭敬明韩寒对上海的描写

浅谈郭敬明韩寒对上海的描写

摘要:郭敬明和韩寒现在都居住在上海,韩寒从小居住在上海,郭敬明的大学和事业发展地也在上海,上海对他们都有特殊的意义。本文从这个小点入手,探究“80后”作家代表人物的创作风格的多样化。

关键词:郭敬明 韩寒 散文 小说 上海

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青年创作者,被命名为“80后”,先不究其命名是否精确,回过头来看一看当时的社会环境,此时的中国正热火朝天的进行着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一方面刺激着物质的飞速发展,但反过来,物欲也冲击着一切, 文学逐渐的被冲击到了边缘。作为这个年代成长的青年,他们是被人羡慕的一代,他们没有受到因“政治原因”、“家庭原因”、“愚昧原因”所产生的种种压抑,也没有经历过五六十年代物质极度匮乏的苦难。但是他们经受着另一种孤独、忧郁:独生子女的寂寞,高考升学的压力,理想信念的缺失,及对未来的迷茫。“新概念作文大赛”为中国图书市场培养了大批炙手可热的“80后”作家,韩寒、郭敬明是其中翘楚——一个成为公共“批评家”,一个成为青春文学的“带头人”。

郭敬明和韩寒现在都居住在上海,韩寒从小居住在上海,郭敬明的大学和事业发展地也在上海,上海对他们都有特殊的意义。从对上海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写作风格的差别。

2002年的年尾,我在上海光怪陆离的霓虹下怅然若失,我穿着黑色的长风衣走在灯火通明的石头森林的裂缝里面,走在时代广场苹果倒计时汹涌的黑色人群中,走在时光与时光的断裂处,喝着奶昔,哼着逍遥调,摇头晃脑地对所有面容亲切的人微笑,如同一个小混混。这一切有点像一个梦,一十冗长而斑驳杂乱的梦。一年前的这个时候我还站在四川的家的阳台上,看着黑色的天空和斑斓的焰火热泪盈眶,而一年后的今天,我已经站在我曾经喜爱的城市的土地上,站在充满奢靡气氛的十里洋场。

——郭敬明《左手倒影右手年华》

《左手倒影右手年华》主要收录郭敬明在高中时期和大学时期的散文,是在喋喋不休地倾诉“后纯真”一代的生命忧伤,郭敬明在这部散文集中多次提到要考上海的大学,从高中到初到上海他一直对上海有无限的憧憬,郭敬明善于用场景的转换来表达情感的变化,用故乡四川和上海的距离之长,一年的时间之短,加上在此之前过分的憧憬,把这一切说成是“梦”。当真正来到上海时,却发现与城市生活格格不入,把上海的建筑比作“石头森林”,用黑色的色调来强调自己的孤独,表面在写上海实际还是在写自己,这是他大学毕业前散文的主旋律。

上海,怎么听怎么没有真实感。那完全就是一个和自己格格不入的世界。弥漫着霓虹灯和飞扬的裙角。倒是想看一看那些老旧的弄堂,正午的日光从各个角度切割着世界的明暗,斑驳而潮湿的弄堂墙壁,打着铃喧嚣而过的三轮车,黄昏的时候有鸽子从老旧的屋顶上腾空而起。这一切所散发出来的甜腻的世俗生活的香味曾经出现在梦境里,像是微微发热的刚刚出炉的糖果。

——郭敬明《1995-2005夏至未至》

本书出版于2005年,此时的郭敬明对上海已经十分熟悉。郭敬明已经善于对(转载于:wwW.zHaoQt.NEt 蒲 公 英 文 摘:郭敬明散文)上海进行细致的描写,他的描写仿佛是一个用傻瓜照相机拍出来的一张泛黄照片,朦胧而又清晰地反映着上海的一个小小缩影。弄堂是斑驳而潮湿,三轮车是打着铃喧嚣,鸽子在老旧屋顶上腾空,一个细节也不曾放过,构成一张经典的照片。照片不是影片,没有声音,将尘世的喧嚣给隔离开了。郭敬明开始关注老上海的宁静,开始追寻上海原住民的记忆,角度开始变化。

每一天都有无数的人涌入这个飞快旋转的城市——带着他们的梦想;每一天,也有无数的人离开这个生硬冷漠的都会——留下他们的眼泪。

拎着LV的年轻白领从地铁站嘈杂的人群里用力地挤出来,踩着10cm的高跟鞋飞快地冲上台阶,捂着鼻子从衣裳褴褛

的乞丐身边翻着白眼跑过去。

写字楼的走廊里,坐着排成长队的面试的人群。

星巴克里无数东方的面孔匆忙地拿起外带的咖啡袋子推开玻璃门扬长而去,一边拿出咖啡匆忙喝掉,一边小心拎着赶往老板的办公室,与之相对的是坐在里面的悠闲的西方面孔,眯着眼睛看着《shanghai daily》,或者拿着手机大声地笑道"What about your holiday?"

外滩一字排开的名牌店里,服务员面若冰霜,店里偶尔一两个戴着巨大蛤蟆墨镜的女人用手指小心地拎起一件衣架上的衣服,虚弱无力,如同摸到毒药一样只用两根手指拉出来斜眼看一看,在所有店员突然容光焕发像借尸还魂一般想要冲过来介绍之前,突然轻轻地放开,衣服"啪"地荡回一整排密密麻麻的衣架中间。

——郭敬明《小时代1.0折纸时代》

《小时代》的出版时间,是郭敬明在上海从事编撰期刊《最小说》的黄金时期,带思维的观察是透过现象去看本质,他逐渐发现了隐藏在繁华背后的黑暗和腐朽,但同时又沉浸其中。对上海的白领的描写,既写了他们生活的艰辛,又写了他们生活的冷淡,第五段中多次出现数字“一”,来突出都市生活的模式单一。这也反映了郭敬明现在生活状态,每天为《最小说》赶稿子和阅稿件,都市工作压力倍增,甚至出现过编辑们集体出逃释放压力的事。

郭敬明善于对环境进行细致的描写,而韩寒则背道而驰。他是凭感觉去描写环境的,不刻意去营造美的环境氛围。他认为写文章就应该真实地反映生活,正如他在《三重门》后记中所提到的,生活何来如此多煽情的美景,何来如此多美丽的巧合。他不注重对环境的渲染,更擅长运用对比手法描写环境,以此引出议论。

上海的湖泊大多沾染上了上海人的小气和狭隘。造物主仿佛是在创造第六天才赶到上海挖湖,无奈体力不支,象征性地凿几个洞来安民——据说加拿大人看了上海的湖都大叫“Pool!(水池)Pit(洞)!”,恨不得把五大湖带过来开上海人的眼界。淀山湖是上海人民最拿得出门面的自然景观,他已经有资格让加拿大人尊称为“pond(水塘)”了。

——韩寒《三重门》

在韩寒的作品中几乎没有“自然景观”的描绘,即使有,那也被作者赋予了“人工化”的特征,作者总是以一种嘲讽的口吻将它展现出来。他在上面的描写的中,没有正面去勾勒上海的湖的形象,却用了美国五大湖来作对比,以此形容上海湖的小。而且韩寒对于上海的描写都有他独特的用意,是为他的评论作铺垫的。韩寒的书一般都在讽刺、评论当下社会,这在他描写上海时也得到了很大的一个体现。上海的湖很小,是“沾上了上海人的小气和狭隘”,并不是诗情画意,上海人的眼见浅,加拿大人要“恨不得把五大湖带过来开上海人的眼界”。可见韩寒对于他见到的上海,自有他自己一番独特的见解。韩寒从小在上海长大,他比郭敬明更熟悉上海人的弱点,在上海题材的选材上比郭敬明更加开阔一点。他创新而又叛逆的性格绝不允许他与别人一般公式化的描写。

一个月以后她去墨尔本留学念高中,在悉尼转机的时候遇见以前的同学,大家看见居然没有打招呼。如果在上海这是可以理解的。

——韩寒《像少年啦飞驰》

上海人为人处世精明世故、人情淡漠,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人与人的关系被工具化、功利化,所以在作者的笔下也就成了“无数的生物”。上段中老同学相见却形同陌路,这种现象“在上海是可以理解的”,可见人情淡漠与势利已经成为上海人普遍认可的交往准则。韩寒一针见血地描绘了现实中的上海生活,所用语言有时比郭敬明少得多。

参考文献:

[1]郭敬明.左手倒影右手年华.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2]郭敬明.1995-2005夏至未至.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

[3]郭敬明.小时代1.0折纸时代.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

[4]韩寒.三重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

[5]韩寒.像少年啦飞驰.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

郭敬明散文篇三:郭敬明成功的因素

对郭敬明成功因素的分析

郭敬明,中国作家、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最小说》等杂志主编。 首先我们来看郭敬明的人生历程,高中时期以“第四维”为笔名在网站榕树下发表文章。2002年出版第一部作品《爱与痛的边缘》。2003年,因玄幻小说《幻城》而被人们熟知和关注。2004年,郭敬明成立“岛”工作室,开始主编《岛》系列杂志。2005年,郭敬明出版了小说《1995——2005夏至未至》。2007年,郭敬明出版了小说《悲伤逆流成河》。2008年至2012年陆续出版《小时代》“三部曲”。2013年6月27日,由郭敬明自编自导的同名电影《小时代》问世,并因此获得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新片“最佳新人导演”奖。2013年12月,郭敬明出版新散文集《愿风裁尘》,并在腾讯文学首发。

可以说郭敬明基本上抓住了每一个能够抓住的机会,并且靠着超前的意识以及灵敏的商业嗅觉获得了现在的影响力。在商言商,郭敬明或许是所谓80后作家中最出色的产品经理。 一个人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我们来分析郭敬明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对目标客户心理的深刻把握——深知自己读者群体(80-90后)的喜好,有针对性的开发产品。就像商人应了解消费的需求并生产相应的产品,产品才会有销量。把握了产品的目标人群,对自己所长和目标人群的需求非常清楚,能够引导目标人群的成长和进一步消费,同时在表面做足了功夫,企业宣传方面是很成功的。其实,很多郭敬明的粉丝,比如曾经的我,在长大后都不再关注他,或者对他有些反感,但他确实是抓住了15-20岁的青少年市场。而且,那个年龄的孩子对偶像的狂热度成年人来看就是匪夷所思,再加上他们又构成了购买书籍的主要群体。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对读者群输出的不单是内容,更有一种有漂浮感的的价值观,比如刻意通过奢侈品来彰显对物质生活的热爱;或者说,放大自己对声色犬马的追逐。郭敬明的作品传达出来了的观念符合这个时代青少年的主流思想,拜金,浮躁,眼高时低,没有确实的目标郭敬明的作品并不会让年轻人学到什么重要的东西,更多是感官上的愉悦,虽然很可悲,但是是事实。纵观整个文化市场,和现在的文化背景,包括电影,电视节目,风气也亦如是。

2、对自身的剖析——郭敬明对自身道路和天性有深刻了解,他没有知识分子身上常见的犹豫、怀疑,很早就意识到自己的目标是争取商业上的成功。相比同期的新概念作家,他未在纯文学方面的用力,很快放弃了单打独斗,从青春小说写手转型为出版人,对自己擅长的类型文学做了极为成功的商业化运作,使其能像自来水一样批量生产以供消费。

3、制造出了一个文化现象或者说风潮,并成为领导者而由此受益,笼络了大批写手,郭敬明早期通过自己的作品形成了较为庞大的粉丝团体后,针对青少年市场通过出新的作品,杂志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

4、拥有正确审时度势的敏锐感——随时跟进,流行什么他就给青少年呈现流行的内容。他并不像韩寒那样跟随读者成长而成长。他的目标群始终瞄准20岁上下的族群,“消费者至上”是他的第一准则。在满足受众之后,他才会考虑放进个人的趣味和标准。青春伤痛文学流行时,他写《梦里花落知多少》;奇幻小说当红时,他写《幻城》;盲目攀比的消费主义在青少年中日益抬头时,他写《小时代》。

5、远超常人的努力——谈到电影《小时代》,宣传方麦特文化传媒总裁陈砺志是这样解读郭敬明的努力的:“他像一台永不缺少动力的机器:他在飞机上被安排过访问,在商务车里接受过访问,经常夜里接受采访到凌晨两三点,即便他第二天早上六点起床赶飞机转战下一城市。他留给中国电影的价值不仅仅是《小时代》引发的争论,也不仅仅是让粉丝电影大获成功,我从营销的角度想列举一些数据,大家应该明白一些道理:1,一开始我们只想要5款海报,最后他提供了40款海报给我们。2,我们的视频营销素材惯例是5支,但最终我们拿到的成品是18支。3,通常我们想要一支电影主题歌,最多增加一支插曲。但我们看到

了宣传主题曲、片尾曲、3支插曲、电影主题曲。而且都有MV。4,我们还有数不清的剧照,视频素材。5,我们做了6场发布会,其中不包含超过20个城市的巡回宣传。郭敬明全程配合了《小时代》所有的宣发工作,从不推辞,从不叫苦叫累,从不要求增加费用。任何成功,都绝对离不开勤奋和敬业这两个词。”人有才能还不叫有才能,要珍惜自己的才能才叫有才能呢。

6、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或许文学对于他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他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从这点上来讲他是很真实的也是很成功的。在他的一篇文章里他也提到过他深深的自卑感,比如刚来上海没钱吃饭没钱住酒店的状况,走进一家Gucci店,店员嘲笑他的耻辱,去参加会议因为没能开自己的车受人鄙视等等(某期《最小说》的开篇)他很不愿面对贫穷或者是平庸的生活,就像这个时代的诸多迷茫而无谓的追求奢侈生活做着公主梦少爷梦的孩子一样,于是他追逐一切能握在手中的东西,可以说,我看过那篇他少见的描写自己窘境的文章之后对他多了点理解,但是也不会敬佩,他是一个被经济高速不受控制发展的时代催生出来的迎合了涉世未深的部分青少年的生意人,他能给孩子们带来一个全新的世界,亦即大家幻想的但是接触不到的世界,让大家一起幻想,这点上我觉得除了把孩子们搞复杂学会小说里的勾心斗角纸醉金迷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好处,但是他以自己的量产作品为基础搞出来一个柯艾,培养了一批写手并且办得红红火火,不能不说他是精确地把握了网络时代青少年的浮躁空虚寂寞冷,在信息爆炸的大火上浇了一把油。过分强调自我,细化到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7、拥有强烈的成功欲——只有你对钱有着超出一般的欲望,才有可能赚到超过一般人的钱。郭敬明对金钱的欲望,倘若没有作家这个跳板,他必定也会成为商人。之所以在作家的路上走得比他自己想像的远,是因为忽然发现,原来写书也是可以赚钱的。

最后要说的是,郭敬明也许不是一个好的作家,但他的的确确是一个成功的商人。 我觉得郭敬明的成功有自身的努力以及时代的选择,有偶然也有必然。

相关热词搜索:散文 郭敬明 郭敬明散文摘抄 郭敬明散文精选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