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背影赏析

发布时间:2017-01-19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散文背影赏析篇一:《背影》课文详细解析

《背影》课文详细解析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①联系全文来.....

看文章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

【段析】第一部分:开篇点题。思念父亲,最难忘怀的是他的背影。“背影”成为贯串全文的叙事线索。

【品味】“不能忘记”的前边再加上一个“最”字,突出了印象之深。全文从“最”字发端,用追叙的手法,再现两年前作者终生难忘的往事。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②点题之后,为什么不接着写背影,而是宕开一笔,从祖母去世那年冬天(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摘:散文背影赏析)写呢?)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

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段析】这一自然段写了家境的衰败,祖母去世,父亲失业,为下文描写“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品味】“祸不单行”,为推出“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父亲说这句话是对“我”的安慰,父亲的心情本来难过,又安慰“我”,体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

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

【段析】再写家境“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品味】“惨淡”,再次为推出“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我们便同行”是“背影”出现的前提。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

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

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③本段中用到“再三”和“终于”两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④作者在南京勾留了一日,却为何不介绍南京一日的见闻呢?)

【段析】虽然事忙,但父亲还是决定自己送“我”上火车,不放心别人送,体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熟识”说明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

“再三嘱咐”表明嘱咐茶房次数之多;“甚是仔细”表明嘱咐的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节都提到了。字里行间都流露着父亲的爱子之情。

“不要紧”,是父亲对自己而言,尽管“事忙”,但认为这无关紧要。“他们去不好”,是对儿子而言的,就怕别人照顾得不妥帖。这简短的一句话,说明他关心儿子胜过关心自己,充分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

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⑤“我”在父亲与脚夫讲价,嘱托茶房时有怎..

样的心理感受?而写作此文时作者的感受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哪句话能看出来?)

【段析】这一自然段写了父亲带“我”进车站并上车找到座位的过程,以及上车后对“我”的嘱咐。对父亲行动,语言的描写,突出了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

【品味】作者反复提到“聪明”一词,在这里是褒词贬用,其实一点也不聪明。因为当时“我”只知道批评父亲的行为,而不能够体谅父亲的心情。这种自责的语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使文章更为感人。

我说道:”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⑥安顿好后,父亲为何要去买橘子?)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两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⑦这句话属于什么描

写?为什么要写父亲的穿着?)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

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⑧描写父亲买橘子时作者都...运用了哪些动词?分析这些动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⑨本段共写了两次“我”流泪,两次流泪感情一样吗?为什么?)

【段析】细致地描绘了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全过程,着重刻画了买橘子时父亲的“背影”,尤其是父亲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和“我”的流泪,体现了慈父孝子相爱相怜的深切感情。

第二部分:回忆往事。追述车站离别情景,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

【品味】父亲已送“我”上车,什么都照顾到了。“我”也劝父亲“你走吧”,父亲又有要事,但父亲怕儿子车上口渴,却不顾自己年老体弱,亲自为儿子买橘子。同时还担心儿子的安全,嘱托儿子“不要走动”。可见,父亲竟是如此疼爱儿子。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可见父亲步履不便,走路吃力。“蹒跚”与胖子正好照应,从月台下去,只写了“慢慢探身下去”,“探”字用得准确、形象、贴切。“攀”字显示出月台的高度,“攀”得吃力也可以想见。写两脚的动作用一个“缩”字,把怎样的爬法写得更细致了。“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动作描写,细腻而又简练,给人以动态过程,使读者能想象出父亲爬上月台时的艰难动作。总之,这些细腻的动作,意蕴丰富的背影,既集中表现了父爱,又可以看出父亲的老境颓唐、心情抑郁.所以,此段两次写到“我”流泪,将慈父孝子间的相爱相怜写得真挚感人。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

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

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⑩作者为何在读到父亲的信时会有“晶莹的泪光”?)唉!!

【段析】这一自然段与开头照应,反映出父亲生活道路坎坷,透露出当时社会的阴冷,同时,加深“背影”的形象。儿子在泪光中,又看到了意念中父亲的背影。这个背影,寄托了儿子对父亲深深的思念,加深了读者对全文的印象。第三部分: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背影”,喟然长叹,抒发怀念之情。

【品味】“颓唐”,是对父亲老境的高度概括,突出了父亲此时的凄凉。这也是作者落泪

的原因。

父亲的信交代了父亲当时的身体情况。这也正是作者再一次提到“背影”的原因。

“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抒发了浓烈的怀念之情。

答案速查 :

①开门见山,开篇点题。“最不能忘记”定下了文章的抒情基调。 ②一方面能让读者产生同情,另一方面,为下文描述事物、抒发胸臆作铺垫。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变卖典质还亏空,又添新债办丧事,接二连三的难事给全文笼上了一层惨淡、哀伤的情调。 ③表达了父亲对“我”深挚的关爱之情。 ④在南京的见闻与本文的主旨关系不大,所以作者一笔带过。 ⑤“我”当时觉得父亲很迂,他的做法很不合时宜,让“我”觉得他做事迂腐可笑。 但写作本文时作者的感受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从中领悟到了父爱的伟大,对父亲充满了感激之情。 从“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一句可以看出来。这里的“聪明”一词有一种自嘲的意味,真实的意思是愚蠢、不懂事。⑥马上就要分别了,父亲想为儿子再做点什么。而给儿子买橘子是父亲能为儿子做的仅有的一点事。从这个情节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深情。 ⑦属于外貌描写。 突出家中景况惨

淡,照应了开头;同时与“我”贵重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⑧走、探、攀、缩、倾。 作者描写了当时父亲过铁道的动作,怎样走过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都如实细写,令读者读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看到了一位慈爱的父亲对儿子关怀和体贴的情景。没有什么形容的笔墨,也不去渲染,用极朴实的文字,生动地勾画了父亲的感人形象。 ⑨两次流泪的感情是不同的。 前一次是从父亲艰难的背影中感受到深切的父爱,因感动而流泪。后一次是因为和父亲分别,依恋牵挂难舍而流泪。爱、牵挂、思念而流泪,突出了背影的震撼力和深挚的父爱。

⑩因疼

散文背影赏析篇二:朱自清散文背影读后感

朱自清《背影》读后感/r/n

没想到若干年后的今天再次碰到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儿子上初二了,老师布置家庭作业时,需与学生一道 读《背影》,并共同完成一篇读后感。打开课本,细细读来。虽短短千余字,却被朱自清文字的真诚和淡泊所感动,使我过去肤浅认识有了新提升。/r/n

对我而言,《背影》这篇散文第一次接触是在初中时代。那个时候懵懂状态的少年,不经世事的孩子,对文章的真情未必感受的那么透彻和深入。仅仅是通过老师的讲解,懂得了父子之爱是伟大的、无私的、深沉的。如今已经是做了父亲的我,处在另一个角度来读这篇文章,才真正懂得了作者的用意和那种内疚的心情。读来,不仅使人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的父亲,那种愧疚的心情油然而生。我不禁回忆自己的父亲的背影,那种曾经面临分离的无奈和无可奈何的表情,那种永远也读不懂不可言状的矛盾心情。一个父亲的爱,就是这样,只是默默付出,不需要回报,甚至不一定需要懂得。/r/n

朱自清在《背影》中写他父亲是一个胖子,过铁路线十分的不便,但是仍然坚持要为他买橘子。那个时候,朱自清已经是一个十八、九岁的小伙子了,虽然处在兵荒马乱,条件艰苦,有不安全的隐患,但是在父亲的眼里,他仍然是个孩子,需要关照的孩子。这种“不能”又“不得不能”的鲜明对比,使我们更加清晰地感到父亲的爱总是那么无微不至,总是那么牵肠挂肚。正是如此,朱自清情不自禁地抓住买橘子这个细节特意进行了描写,那一招一式的动作清晰明了,使人久久难忘,也使作者三次泪盈满眶。也正是这样一个感动的情节,触动了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使他萌生了以“背影”这样一个动情点,从细节处反映人生的大道理,而写出了表达父爱的传世之作。/r/n

朱自清是一代散文大师,语言大师,他的散文可以说支撑了一个时代。其语言质朴、其情感真挚、其叙述自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认真学习。但看了了儿子写的《读后感》,却没有理解这篇散文所表达的父亲的真挚的爱。也许长期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总不会有这样的感觉,不会产生《背影》式触动。 再读朱自清的散文,使我得到了一个道理,难道写文章不就是要教育他人怎么做人吗?难道学习语文不就是让人更加懂得如何表达做人的道理吗?难道我们一辈子不就是一直在探求做人的真谛吗?文学其实就是人学。也许,这些是说给自己听的,但我更想让自己的孩子懂得这些道理。/r/n

【相关文章】《朱自清散文》读后感/r/n

有一天,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特殊作业,要摘抄5段写景文章。当我抄完后,惊奇地发现:5段文字中,有三段是朱自清的文章。这让我对朱自清产生了好奇,朱自清有这么强的写景能力!我赶忙拿起了《朱自清散文集》读了起来。/r/n

朱自清的许多散文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春》、《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之绿》等等佳作名篇数不胜数。每读到朱自清的文章,都会有一种清新典雅,柔顺细腻之情,让人从久违的城市的混沌的空气里摆脱出来,从而让人有一种乡村感,又好像有一种原始的,清新的感觉,让人久久难以忘怀。/r/n

春天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季节,但往往又会给人带来焕然一新惊喜的。在描写春天的文章长廊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朱自清写的《春》了。他那栩栩如生、独一无二的语句,像小河的流水般灌溉进我的心里,虽然现在是冬天,但我似乎感觉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气息。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幅鸟语花香的春景图。“吹面不寒杨柳风。”从中,我能感觉到,风是多么地温柔呀!像是母亲的手在抚摸着一样,而且在空气中还夹着清新的土味、酝酿着淡淡的花香。要是能漫步在这种仙境般的美好春光里,一定是舒服极了,惬意极了!此时此刻我真是希望能穿越时空,到达这么美、还充满了诗意的春天去啊!朱自清给春天的鸟,“恩赐”了一个美妙的嗓子。“鸟儿将巢安在繁花绿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唤友地卖弄着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着轻风流水应和着。”这样的境界,就像在奇妙的童话世界里似的。但是,即使鸟儿的天赖之音再好、再美,也比不上那新春的雨水呀!俗话说“春雨贵如油”。“一年之计在于春”

在这个美好的季节,是最适合放风筝了。朱自清在春天看到了一个热闹的场面,在“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人们都以欢笑和努力,满心欢喜地迎接着春天,迎接着新的一年、新的开始。一直为现在的美好生活而奋斗……春天,是希望的种子、是生命的开始、是美丽的象征。我从朱自清写的《春》中,看到了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人们在努力地工作着、奋斗着,从希望的春天开始,为我们的世界多添一份光彩。请大家就从现在做起,憧憬着我们的未来,一起来为明天而努力吧!/r/n

朱自清真不愧是一代文学大家!可以说,没有他,中国的现代散文就不可能这么灿烂。我读了他的文章,汲取了丰富的营养,让我受益匪浅,真是饱餐了一顿美味的文学大餐。

散文背影赏析篇三:(赵慧霞)以《背影》为例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

题 目 以《背影》为例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姓 名 赵慧霞 教育层次 本 科

学 号1061001261351省级电大 陕 西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分 校 榆 林

指导教师白海龙教 学 点 清 涧

目 录

内容摘要???????????????????????????2

关键字????????????????????????????2

一、绪论???????????????????????????2

二、朱自清散文艺术风格的形成?????????????????2

三、朱自清散文的主要艺术特点?????????????????2

(一)严谨的结构艺术?????????????????????2

1.漂亮的构思?????????????????????????2

2.缜密的结构?????????????????????????3

(二)独特的语言表达艺术???????????????????3

1.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朴素????????????????????3

2.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真挚????????????????????3

(三)浓郁的抒情艺术?????????????????????4

四、结论???????????????????????????4

参考文献???????????????????????????5

以《背影》为例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10秋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赵慧霞

内容摘要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在他众多的散文中,以《背影》为其成名作,这部作品较为典型的体现出朱自清散文创作的艺术风格。本文将以《背影》为例,从结构艺术、语言表达艺术、抒情艺术等三个方面,谈谈朱自清散文创作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朱自清;《背影》;抒情艺术;语言表达艺术;结构艺术

一、绪论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朱自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他精美的散文作品,已成为至今值得珍视的一份文化遗产。在群星灿烂的文坛上,以他优美的文笔和高洁的品格为人们所称道,他的名字已和他的散文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朱自清的散文形式多样,艺术特色鲜明,对我国现代散文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创作巨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且最大的特色是给人一种难以忘怀的亲切感,这种亲切感首先来自于作者的“立诚”意识。他的许多散文作品细腻华美、婉转清新,从内容到形式都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一股清新的风气。朱自清先生有着驾御语言文字的高超技巧,他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底在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细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让我们领略到语言美的魅力,使我们感受到美的熏陶。

二、朱自清散文艺术风格的形成

与同时代的很多作家一样,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也带有他所处时代的深刻印记。朱自清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就是受到了当时的“五四运动”的影响。从那以后,朱自清散文的发展无一不与时代共进退,后来的五四运动的低潮、时代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以及残酷的现实,都在朱自清的散文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渐渐地,朱自清的散文日渐成熟,风格也日趋明显,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朱自清式的散文。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风格,从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的解读。本文主要是从结构、语言表达、抒情等方面来论述朱自清的散文风格。

三、朱自清散文的主要艺术特点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同一切形式的文学作品一样,是一定的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一个成熟的作家,其艺术风格会从他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述中体现出来,会从作品的结构、语言、情感以及写作技巧上体现出来。朱自清的散文不论是写景、状物、叙事、议论,还是作品的结构、情感、语言都烙上鲜明的艺术特色。那就是构思的漂亮精美,结构的严整缜密,情感的真挚委婉,语言的朴素清新。

(一)严谨的结构艺术

朱自清先生把散文称之为“随笔”,是一种侧重于抒发内心感情和表达内心体验的文学样式。散文在形式上要散些,在内容上表现更自由,但是,散文所表现的主题不应该是散的,而应该是首尾一致。散文的结构也应该是“散”与“不散”辩证统一,即“形散神不散”。朱自清在《背影》这个集子的自序中,说他喜欢写散文的原因,就在于它的“自由”与“随便”。的确,朱自清的散文,表面看来东一语,西一笔,时而叙事写景,时而议论抒情,随笔点染,信笔勾勒,“自由”与“随便”得很。他的散文作品能放能收,放收有序,使作品紧凑集中,切合主题。即便是作品的部分与整体之间,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安排得十分自然,衔接得十分巧妙。亚里斯多德说过,“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的分别在于,在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一体”朱自清散文的结构可谓天衣无缝,严谨缜密到了极点。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形散神不散”,严谨缜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漂亮的艺术构思和缜密的结构上。

1.漂亮的构思

优美的散文,必须讲究艺术构思。虽然朱自清的散文篇幅大多不长,但其构思却颇具匠心。

高尔基曾经指出:“除了观察,研究、了解,还必须’构思’,创造。创作—这是把许多细节联成一个或大或小的有完整形式的整体??没有‘构思’艺术性是不可能的,而且也不存在。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构思,集中地体现在“文眼”的安设和线索的贯穿上。朱自清的散文作品,都有一条将许多生活片断串通起来并为主题服务的线索,从而使结构谨严整一,完美和谐。没有这样一条线索的贯穿,“生活的珍珠就会散弃一地”,这些材料只能成为互不相关而堆砌起来的片断,不会有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背影》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散文的杰作。《背影》能很好地体现“纵贯式”的线索结构,研究朱自清的散文“不可不谈《背影》”。“背影”是全文的题目,是全文的“文眼”,更是全文的线索。《背影》前后的叙述,都是必须交代的:“这个背影,是在冬日,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奔丧回家时”的“背影”,开头的“背影”伏笔,到结尾是“近年来,父亲和我东奔西走,出外谋生,读到父亲的来信,想到父亲的背影”,首尾照应。看似刻意雕琢,实则必要。如果没有这种不可少的交代,写这个特殊情况、特殊场合的背影就不清楚了。行文中间,两次写父亲的“背影”,用笔却一详一略,买桔子时的“背影”,作者以白描的手法细细描绘,“跪姗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买桔子回来;“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这段描写,清淡质朴,情真味浓,表现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也反映了朱自清对慈父的怀念之情。父子情真,通过“背影”这一纵贯式的线索,把父子之情表现得含蓄而淡沉,所谓“于平淡中见神奇” 。

2.缜密的结构

结构艺术,是构成散文美感的因素之一。所以,“结构永远是测度一个艺术家构思才能的重要标志。”古往今来许多艺术家均十分重视结构艺术,象左思的《三都赋》就是精心构思,十年而成的。朱自清散文结构严谨,不仅仅体现在漂亮的艺术构思、同时还体现着服务性的结构特点。

结构作为形式美的因素,是为表现作品内容服务的,是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可以这样说,结构总是与内容连在一起的,没有脱离内容的单纯结构,一定的思想内容总是呈现着一定的结构形式。正如黑格尔所说:“内容非它,即形式之回到内容,形式非它,即内容之回到形式”。前面内容中所提到“背影”是“文眼”,是作品抒情的主题,也是构成严谨缜密的结构线索。散文《背影》正是以“背影”为核心,对各种材料进行艺术剪裁和布局,对各种材料进行繁简有致、浓淡相宜的组织安排,来表现真挚的父子之情这一思想主题的。“背影”是父子之爱的缩影,也是编织全文结构的经纬,因而作品的顺序自然,结构严谨而又主题突出。

(二)独特的语言表达艺术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讲究语言的优美流畅,朴素简洁,清新隽永,他自己也非常重视对语言的锤炼。纵观朱自清的散文,就会发现他前后的语言风格不同。早期的写景抒情散文,语言绚烂华美,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他十分注重语言的创辞炼字,努力以生动传神的语言创造出诗的意境;后期的议论说理或叙事抒情为主的作品如《背影》,风格朴素无华,平易自然,但并不排除着意经营。朱自清散文之所以有着超乎寻常的艺术感染力,同他善于熔化中国古典诗文的词汇,吸取西方语言及句式,提炼群众口头语言的精华,创造出新鲜活泼、自然朴实的散文语言分不开的。

1.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朴素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语言赋于音乐美、诗美的同时,也兼有朴质无华的美。作者追求的是另一种美,这就是用词的朴实和口语化。《背影》这篇早期的散文,语言与其他有些不同,它没有做作之气,也不重修辞,而是用朴素自然的文字,表现了真切的内容。《背影》中的叙述语言是口语化的,人物语言尤其如此。父亲的几句话,不仅简洁,甚至朴拙,但却格外生动传情。如“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揉进生活谚语,将父亲的内心世界很好地表现了出来。父亲决定送儿子上车时,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告别时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话语极为简单,但却表现出了作为父亲的那种“爱子”之心。平淡之中包孕了神奇。全文除了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外,全是叙事,叙述得清楚明白、自然恳切。全篇一千五百字,很少形容、修饰的东西,连生字难词都很少,回忆十年前的往事,老老实实地叙述,真情实感自地然流露出来。《背影》采用这样的语言,是由内容决定的。同时,作者用白描的手法,也决定了语言的朴素自然。我们读《背影》,能够明显地感到语言与《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篇的不同,它显示了朱自清早期散文的另一种文采和风格。

2.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真挚

朱自清先生的亲情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真”,以感情表达的真挚动人取胜,他的每篇亲情散文都是他表露自己感情的艺术品,也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身边琐事”,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抒情、叙事、描写、议论熔于一炉,委婉缠绵,绮丽动人。

《背影》叙写的是平常生活中一桩桩平凡无奇的事,但一旦将注入“真情”的一件件小事汇总起来,凝聚到“我”身心为之一震的年迈父亲的“背影”上,那种子对父的一往深情便找到了“喷火口”,从而产生了催人泪下的艺术感染力。这种如话家常般的文字,读起来清淡质朴,却情真味浓,蕴藏着一段深厚的感念之情。作者面对的不是一场单纯的父子别离,而是父与子,子与父的灵魂交流、人格碰撞、伦理顺逆、代沟差异的重新审视与评估,多角度、多层面地洋溢出人性的绮丽光辉。

(三)浓郁的抒情艺术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是长于抒情的文体,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尤应抒写“作者心灵的歌声”。朱自清的“文章之美”是与他的抒情艺术分不开的。他的作品有着浓郁的抒情色彩,常常融抒情于叙事之中,追求一种“真挚美”。在散文的创作中,朱自清常用的是“写实主义”的方法,注意抒写自己的真切感受。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叙写的是一些朴实而生动的感情细节。在叙事中,融进了真挚的情感。在通常的情况下,要表现人物的感情,往往要写这个人的正面,写他的表情、眼神等,唯恐给人印象不直接。但在这篇作品里,作者却不写父亲正面的形象而写了父亲的背影,切合人物特定的关系和场合。孩子大了,尤其是男子,他虽然很爱自己的父亲,但这种爱比较含蓄,不那么外露。在离别的时候,明知父亲很哀伤,他不会特地从正面去细致观察父亲的表情,只会在父亲转过身去时,表面装着毫不经意,而实际上是很注意地从侧面或背后去看父亲,而且也只有这时才好意思看仔细。所以,作者以背影为中心来写,正是他抒情真实的地方。在作品中,作者围绕“背影”铺陈其事,这个重心四次点题,虚实并用,疏密有致。作品开头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是第一次提到“背影”,只用一句用简笔就点破了“背影”题旨。接着作者文笔荡开,先不直接写背影,却转而从回家奔丧写起,祖母的亡故,家庭的亏空,光景的惨淡,父亲的赋闲,从北京、徐州、南京等地一路写来,有条不紊而又要言不烦。其中再三强调的是父亲自己忍住失母的悲痛,却劝慰儿子,初步展示了父亲爱子的内心活动,为背影的出现涂上了悲凄的抒情底色。以后,通过父亲过铁道,攀月台,买桔子这一情节,着力刻画父亲的背影,把抒情推向高潮。这是第二次提到背影。用繁笔细腻的刻画,写得委曲婉转。写父亲“迂”的行为:照看行李、讲价钱、拣座位、铺大衣、叮咛“我”、嘱托茶房等,表现了父亲纯朴忠厚,对儿子关切的心情。当然最精彩、最动人的还是买桔子的白描叙事。作者只是把父亲怎样走到铁道边探身爬下月台,怎样手脚并用攀登那边月台,以及买桔子怎样艰难地抱运回来这一系列动作,老老实实地勾画出来,描写的是买桔子的背影,揭示的是父亲不惜劳苦的深情。作者在这段的最后,妙的是以反衬手法强烈地烘托了儿子对父亲的刻骨思念之情,从而使抒情十分真实深厚。作者叙说自己许多悔恨的情绪,后悔自己当时总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谴责自己“那时太聪明了”,将父亲的一系列所谓“迂”的行为和自己的“聪明”对比起来,通过质朴的生活琐事,将真挚的父子之情富于其中,融情于事,委婉地赞美了人间最美好的感情。第三次提到背影,是描写父亲离开车站时,说“父亲的背影混入来往的人里”,只虚带一句,文字很简,但父亲那么眷恋儿子,至此也只是黯然分别悄然离去的悲酸惆怅,感情也就包蕴在其中了。文章的最后,又一次地让父亲的背影在“我”晶莹的泪光中映现——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由生离的悲伤发展到死别的预感,感情愈是深沉真挚。作者将自己的真挚情感与叙事结合起来,不是简单的凑合,而是“情”与“事”交融。通过一系列的典型生活细节,抒写自己的衷情,真切自然而不空泛。其生活细节自然而然地成为感人的“抒情细节”。朱自清偏重于叙事的散文感情委婉细腻、诚挚、真切,有别于周作人的冲淡,有别于俞平伯的缠绵,也有别于徐志摩的矫饰,“另有一种真挚清幽的神态”。正是因为他在抒情与叙事结合中追求着一种“真挚”的特色。

四、结论

朱自清先生通过自己在结构、语言表达、抒情等诸多方面树立的鲜明特色,为自己成为散文家奠定了不可撼动的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读者对朱自清的解读可能还会不断出现变化,但是有一点是永远不会变的,那就是朱自清以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已经在中国的新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论是记事还是写景,都以其语言的朴实自然,感情的丰富真挚,表现手法的高超多样而赋予文章以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又因为散文中所蕴含的情致“味道极正且醇厚”,更使得散文具有了巨大的艺术魅力。朴实出自然,清秀出激情。真实的感情离不开朴实的语言,浓郁的情致离不开潇洒的文笔。因此,朱自清先生认真的写作态度,高妙的写作技巧和优美的散文意境,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相关热词搜索:赏析 散文 背影 朱自清散文集背影赏析 电视散文背影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