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天地

发布时间:2017-01-20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散文天地篇一:论当前全国散文的走向及我们的做法 (2000字)

试论当前我国散文的发展走向及我们的做法

(毕业论文)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当代散文创作便异常繁荣火爆起来,散文作家队伍的组成也纷繁多样,似乎包揽了现今社会的各行各业。这自然是经济腾飞,文化发达的好现象。但散文作家完全自由的写作内容又往往给我们带来许多困惑。今天我主要谈谈当前全国散文的基本走向。“走向”这个词值得我们推敲一下,什么是“走向”?根据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1983年第二版,1543页)的解释:“走向”就是“向某个方向发展”。这也就是说,当前全国散文向哪些方向发展。要弄清楚它们向哪些方向发展,那我们首先要考察当代文坛上散文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散文界和评论界对散文的大体划分如何?其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和影响如何?它们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势?读者大众尤其是文学评论家对他们的看法、评价如何?他们提供了哪些值得研究和探讨的文本和文学价值?

同时,我们要注意的是:我们研究他们是为了借鉴,是为了借法,是为了使我们的写作得到启发和提高,那我们应该如何取法呢?我们应该怎么样做呢,才能得到更好更快的提高?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一、当代散文处于什么状态?

第一种状态:多元共生、纵深发展、雅俗共存、相互激动。

当代散文经过八十年代众多散文作家和散文作者的努力和实践、推动和变革,终于换来了九十年代散文的多元共生、纵深发展、雅俗并存、相互激动的局面。多

元共生表现在“大散文”的提出,文化散文(或学者散文)的出现,

新生代散文(或新潮散文)的逸出,女性散文的发展及“小女人散文”的提出,以及通俗散文的大面积播种等方面。纵深发展是指九十年代的散文在八十年代打破单一的抒情言志的“形散神不散”的基础上,向文化、哲学、历史、思辩、人类心理深层意识等领域纵深发掘。当此之时,由于社会经济的急速发展、变化和人们生活水平和知识素质的提高,读者大众的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专门化的散文杂志创办比过去增多,全国数以千计的报纸副刊和泛散文化杂志的大量需求,使雅、俗散文各自蓬蓬勃勃地生存和发展着。同时雅、俗散文在互相吸收对方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陷,颇有取长补短和相互借鉴之势,两者相互影响着,相互激动着,共同构成这一片散文天地的生态;高雅散文努力使自己更接近艺术,更接近真理;通俗散文努力使自己更贴近读者,更贴近生活,两者都努力提高自己的品位,使自己的艺术性和读者的接受性得到更和谐的统一。这是当前散文的第一种状态。

第二种状态:深刻与平庸并存,创新与重复同在。

大家知道,创造性的艺术一旦出现之后,必被人重复。艺术道路一旦被开辟出来后,跟着走的人肯定很多。正因为如此,那条艺术道路则越走越宽。余秋雨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文化苦旅》拓宽了散文创作的领域之后,全国许多二、三流的散文作家(姑且称之为“家”吧)或模仿,或因袭,或重复,不一而足,这种风气目前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对于写作者来说,遮蔽在大师的阴影之下写作,真是一种不幸!不幸的是,许多作者连这种耻辱感也没有了,自己放纵自己的惰性,以一点点皮毛来掩盖自己的无能,向艺术的艰难开脱自己的责任,甘愿为艺术的寄生虫。当前全国数千种报纸杂志,大量的散文作品质量平庸、短小局促、小家子气,缺乏深刻的思想,艺术性

不高,没有惊人的艺术效果,这些作品每日都大批量地生产出来,精品比例少,传世之作更少。即使专业化的散文杂志,你打开一本来看一看,实在看不出有几篇可让人耳目一新,目光为之一亮。许多人跟在大师后面重复,学大师的文章,这是人之常情,关键是看你拾人牙慧、袭人皮毛,还是别开一条生路?关键是你到底能不能走出一条自己的生路来,这才是最致命的。我们这个时代深刻的散文如巴金的《随想录》,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自成一家的贾平凹的散文,追求“清洁的精神”的张承志的散文,沉浑雄厚的周涛的散文,揭示人生困境的史铁生的散文,在这个时代他们标示了他们的高度。可是当今文坛上,用贾平凹的话来说:天才与小丑不分,各种人物热闹非凡,鱼目混珠,泥沙俱下。但是我们又要看到,许多默默潜心于艺术创新的人大有人在,老中青都有,这就是散文变革的力量和希望。即使他们暂时还不广为人所知,但是他们的努力有一天总会有所回报的。总而言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二种状态:深刻与平庸并存,创新与重复同在。

第三种状态:张扬个性,开放容纳,兼容并蓄,自成一家。

这是有创造力的作家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在当前中国散文界,张扬个性,开放容纳,兼容并蓄,自成一家,最明显、成绩最大、影响最广泛的,依我看就是贾平凹。其次是张承志和周涛。他们这三个人是有根据地的,目光是开阔的,试验也是富有成效的。但张、周两人在有根据地这方面要比贾平凹差一些。张、周两人的散文是阳性,雄浑大气,虎虎生风;而贾平凹的散文是阴性,锦里藏针,虚实相生。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张扬个性,开放容纳,兼容并蓄,自成一家。贾平凹出版有散文大系三卷,还有后来的散文集(比如《坐佛》),他的形象和笔法、文风和道理,愈来愈呈现

开放的体系,读者读完了他全部的散文集就可以看见一个活生生的贾平凹,一个有血有肉、有魂有魄、有思想、有痛苦、有苦恼、有无奈、有反抗的贾平凹。文学的最高境界他达到了,读者也记住了他,评论家和作家同行也躲不过这样的山。

第四种状态就是:注重理性,观照文化和历史,观照生命和人类,揭示被遮蔽的历史文化,呈现内在的人性和神性。

这方面的代表作家有余秋雨、李辉、周国平、史铁生等人。现在影响最大的就是余秋雨,他不仅以其丰富的学识开文化散文的风气之先,而且探究了一系列历史文化的主题,影响了全国散文界。其中他们又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以余秋雨、李辉等人为代表,以揭示历史文化的某些主题和某些历史人物的精神特征为写作特色,他们写得比较深厚和深透,观照文化和命运独到深刻。一类是以周国平等人为代表的学者执著于对理性(或哲学)、人性的观照和剖析,对理性和神性的追寻和思辩,关注历史人文和宇宙天地,从理性入手到理性结束。一类是以史铁生等人为代表,揭示人生的惨淡、生命的困境、命运的无常和对自然的呼应。能够达到这些高度和境界的作家,在全国有多少,我不好具体地说,因为我并不想公开我所有的秘密,况且我也不是一个专门从事评论的、好像什么都掌握在手的评论家,在这里我只是概括地谈一谈。

我们概括性地谈了谈这四种状态。明确了这四种状态,我们就对当前的中国散文有一个总体、高度的把握,它的走向也就容易认识多了。下面我们就概括地谈谈到当代文坛上散文界对散文的大体划分及其代表性作家、作品及其影响。

二、散文界对散文的大体划分及其代表性作家、作品和影响

目前全国散文界对散文的大体划分有这么几种,代表性作家如下(其作品略):

1、大散文:倡导者贾平凹,代表性作家:余秋雨、贾平凹、张承志、

周涛、史铁生等。

2、文化散文:开拓者余秋雨,代表性作家:余秋雨、李辉、王充闾等。

3、学者散文(或思辩散文):余秋雨、周国平、李辉、张承志、谢冕、李洁非等。

4、老生代散文:巴金、钱钟书、季羡林、张中行、金克木等。

5、新生代散文(或探索散文,或新潮散文):斯妤、于坚、苇岸、王开林、原野、李洁非等。

6、女性散文:杨绛、马丽华、斯妤、唐敏、王安忆、王英琦、林染、韩小蕙、楚楚、叶梦、苏叶等。(附带提提“小女人散文”)

7、通俗散文(或大众散文):作者是人民大众,平民百姓,或者达官贵人,等等,遍地都是。代表性的作家谁也说不出,只能是“无”。

影响:

〈1〉广泛、深入文坛,高品位,争议较多,备受关注。

〈2〉广泛、深入文坛,高品位,大手笔,备受好评,走红,很有争议。 〈3〉广泛,深入文坛,高品位。

散文天地篇二:历史人物文化散文

美文共欣赏一

——历史文化散文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进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无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己。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作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

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转 载 于:wWW.ZHaoqT.nEt 蒲 公英文 摘:散文天地)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可爱的骨头》美国年轻女作家爱丽斯〃希波德(Alice Sebold)的小说,一部让你读后久久不能释怀却又心生希望的小说。一桩悬疑惊惧的人间悲剧,一个风趣温馨的心灵疗愈故事)

宋朝的雨

陈富强

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

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堤要幽静得多,甚至稍稍有些冷寂。

我建议你去苏堤。

雨在树梢上、在伞顶上、在草叶上、在亭檐上、在湖面上、在一切无遮无拦的去处跳着欢快的舞蹈。伞是丝绸做成的,你为自己撑开一片无雨的天空,而一个遥远的背景,正渐渐向你推近,撑着绸伞的你便和雨帘里淡淡的灯光一起变成这个背景的过客。宋朝正悄悄向你走来。你跨过第一座拱桥,你就走进了宋朝的雨里。

呈现在你眼前的是1090年仲春的苏堤,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堤桥相接,横卧湖上,南端系住南屏,北端挽起栖霞岭。柳丝舒展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一堤的翠绿烟似地漫洇开来,细细看去,绿雾似的堤上桃花盛开了,不耐寂寞的是枝头的黄鹂。

你与苏东坡在堤上相遇了。刚刚完成长堤修筑的苏太守,心情正佳,他临风而立,面对烟水淼淼,诗情满溢,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太守为后人留的文化遗产,它的价值不亚于苏堤春晓。

苏东坡决意整治西湖的念头始于1071年。这一年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官至通判。他在巡视西湖时,看到葑草已淤塞了西湖的十之二三,他虽有心治理,但通判的官位尚无决策权,欲有作为而无作为,苏通判满腔抱负都化作了天才的诗意。倘若苏东坡仕途顺利,而不是屡遭贬谪,一路坎坷,他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大约要大打折扣了。

机会终于在时隔8年后降临到苏东坡身上。1089年,苏东坡再次赴任杭州,任知州。到任的次日,苏东坡重游了西湖,面对的西湖湖面已有一半成了葑田,忧虑之情油然而生。回到府上,挥笔写下了“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调疏”的感叹。叹毕,苏东坡组织人力调查踏勘。于次年4月,向当朝皇帝哲宗呈了《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的奏议。在这篇上书中,开篇就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苏东坡预言“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

苏东坡在上书中还从养鱼、饮水、灌溉、助航、酿酒等方面列举了西湖不可荒废的五条理由。其

中讲到:城中饮水来自湖水,如果西湖都变成葑田,则举城饮水断源,城中运河赖西湖挹住,若湖水不足,必取借钱塘江之水,而江潮多沙,河道淤塞,数年淘河一次,官史借此欺民,为民大患;杭州产名酒,每年酒税为全国第一,如果西湖浅涸,酿酒必大受影响。

苏东坡的这篇奏议,时隔900年,再来分析,依旧充满一位政治家的深谋远虑。我们现在看到的也许只是一条如诗如画的长堤,当年的苏东坡却从民生大计出发,改变了西湖的命运。

挖葑泥筑堤是苏东坡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今欲去葑田,葑田如云,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除而行者便矣。”经过从夏到秋的努力,一条长堤破湖而出,夹道杂植芙蓉、杨柳,中为六桥九亭。这时的长堤尚无名,直到后继知州林希遵循杭人意愿,才将其命名为苏公堤,并为东坡立祠堤上。渐渐地,苏堤成为“堤桥成市,歌舞丛之,走马游船,达旦不息”的湖上繁华之地。周密的《武林旧事》记载,“画楫轻舫,旁午如织。至于果蔬、羹酒、戏具、闹竿、花篮、画扇、彩旗、糖鱼、粉饵、时花等,谓之‘湖中土宜’;又有珠翠冠梳、销金彩段、织藤、窑器、玩具等物,无不罗列。”

苏东坡在堤上消失了,雨依然在密密地下,你用无比敬慕的目光送别苏东坡,独步缓行。此时你已知道苏东坡将离开杭州,他在知州任上只有两年,却为杭州留下了如此宏大的手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苏东坡在杭州所作的诗文中却很少提及,直到去扬州任上,才在答友人的诗中回顾治湖的经历。可见这位旷世奇才的博大胸怀。有史以来与西湖相关的,你知道能与苏东坡与苏堤媲美的是唐朝的白居易和白堤。固然是白堤在先、苏堤在后,但他们都是一代文豪,他们都懂得珍惜文化的大自然。他们在杭州的时间都十分短暂,但他们却留下了一世英名。

你在堤上流连。倘若你回头望望,你会发现,随着南宋的到来,苏堤的北端将耸立起一座庄严的庙宇,红墙重檐,松树翠柏掩映一代名将岳飞。你惊喜地看到,一个宋朝、一南一北、一文一武与这条长堤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人杰,他们的智慧和生命化作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堤上的绿树红花。

你撑开的是一把丝绸做的雨伞。以丝绸命名的道路曾经横贯东西,而现在,令你乐此不疲的是,走在伞下回想从前,雨在你的头上喧哗,陪伴着你走近苏东坡的雕像。先生沐雨而立,一站就是千年。

干干净净的傅雷

刘水清

很难想象公元1966年9月2日深夜,是怎样一个古怪的夜晚?也许那夜就像打翻一瓶墨水,整个一张稿纸没有一点洁白的地方;也许那夜狂风大作,雷霆万钧,偌大的上海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也许那夜花好月圆,竹影摇窗,与从前的夜未来的夜别无二致。然而就在此晚,午夜已过,凌晨刚至,中国最伟大的翻译家傅雷与夫人朱梅馥携手同肩,双双自缢身亡。

傅雷夫妇走得干干净净,义无反顾,几乎不留任何痕迹,就像风吹皱一池春水,遂又了无纤痕。傅雷的一生长身玉立,气度轩昂,就像一棵笔挺的秀竹,宁折不弯。他的夫人雍容静肃,端庄憨厚,

柔情似水,就像一根缠绕秀竹的春藤,温存有余。二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自然放射出人生最瑰丽的光芒。一对恩爱夫妻,如胶似漆,举案齐眉;但真正能够做到携手共赴正义,蹈死不顾,恐怕自古至今也屈指可数。贝多芬有句名言:“为了真理,给个国王都不换!”傅雷做到了,这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崇高人格的大写意。

傅雷走得干干净净,从从容容。傅雷和夫人临走前的9月2日夜,曾给他的亲人留下一封仅有千余字的最后家书。这封遗书是写给傅雷的小舅子朱人秀的。遗书写得笔墨清晰,条分缕析,坦坦荡荡,磊磊落落,至今读来都令人潸然泪下,振聋发聩。从遗书里看到,傅雷的反党罪证无非是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旧画报。小镜子后有蒋介石的头像,画报上登有宋美龄的照片;而这两件东西又都是傅雷的小姨子寄存他家的,并非傅雷本人之物。正像傅雷所言:“我们纵有千万罪行,却从来不曾有过变天思想。”然而作为一个书生,即使竭尽全力呐喊也是微茫的。理智的傅雷清醒地觉察到树欲静而风不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没有向任何人申辩,只在遗书中发出一个知识分子痛切地自白:“我们也知道搜出的罪证虽然有口难辩,在英明的共产党领导和伟大的毛主席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决不至因之而判重刑。只是含冤不白,无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还要难过。何况光是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来,在人民面前已经死有余辜!更何况像我们这种来自旧社会的渣滓早应该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了,“士可杀而不可辱”,这是一个多么干净、彻底、从不茍且的傅雷。

傅雷走得干干净净,清清白白。临走前,他没有忘记托付朱人秀上缴当月55.29元的房租,没有忘记给保姆周菊绨留下一只女表,一个旧挂表,一张600元的存单作为她过渡时期的生活费,并说:“她是劳动人民,一生孤苦,我们不愿她无故受累。”如果说傅雷临走前有什么遗憾的话,恐怕这就是惟一的遗憾,带着深深同情的遗憾。要送人该还人的东西,傅雷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共13条。最后剩下的53.30元又托付给朱人秀作为他们的火葬费。至于图书字画听候公家决定。一切均有安排,决不乱套;就像夫妻两个要出门远行,或到国外看儿子,没有一丝一毫的慌乱和疏忽。一切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不动声色,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

傅雷一生脾气暴躁,因而大大小小的折磨在所难免;可是每次都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这多亏他有一个贤惠善良的妻子。朱梅馥在家书里对傅聪说:“我虽不智,天性懦弱,可是靠了我的耐性,对他无形中或大或小多少有些帮助,这是我觉得可以骄傲的,可以安慰的。我们现在真是终身伴侣,缺一不可的。”正因为“缺一不可”,如今大祸临头、在劫难逃的傅雷,不免要带上爱妻到天国走一遭了;而忠贞不渝的梅馥如影随形,甘愿相濡以沫,爱河饮尽九泉下。这是中国文坛一则多么凄艳寒凉的千古佳话!

文如其人,惟其有干干净净不朽的人品,才有干干净净不朽的文章。傅雷凡事一丝不苟,尤其珍惜自己的笔墨。当年翻译法国文豪的名著《高老头》、《约翰·克利斯朵夫》时,宁愿精益求精,一译再译,把自己的文稿修改得体无完肤,可是一经定稿,就不许编者妄自改动一字一句了。傅雷把这种严谨的为文之风又用在教子上。他规定孩子应该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比方每天同桌进餐,他就注重孩子坐得是否端正,手肘靠在桌边的姿势,是否妨碍了同席的人,饭菜咀嚼是否发出丧失礼貌的响声。对孩子做到了无微不致,仁至义尽,把孩子打造得璞玉浑金,天然所成;按他的话讲“园丁以血泪灌溉出来的花朵迟送到人间去让别人享受”。他不仅把巴尔扎克的系列小说翻译给中国读者享受,还把一个早得饮誉海外的音乐家的儿子傅聪献给了全世界人民。

傅雷干净了一生,与人无求,与世无争。9月3日凌晨,他和夫人化作两粒晶莹剔透的露珠,在天亮前降临大地,其璀璨的锋芒一直照彻敬佩他的每一个文人。

【点评】六七十年代的政治风云给数以万计的祖国优秀儿女造成了惨痛的命运,傅雷仅是其中之

一。文章注意把傅雷的命运与那个不正常的时代结合起来。印证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的古训。由于作者是在回首过去的时代,故行文情理交融,一方面为傅雷没有躲过劫难而感痛惜,一方面又为傅雷给我们留下了精神财产而感欣慰。

流放出生命的精彩

杨晓雷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深圳来到遥远的伊犁。那里,曾是林则徐的流放地。到伊犁的当天下午,穿过宽阔的伊犁河,我们来到这里的林则徐纪念馆,只见门前冷冷清清,没有一个前来参观的人。走进展馆,里面仅一间约两百平米的展室,室内布置简陋,文物不多,四壁的图片及说明也大多见过,远不如虎门的气派。

家住深圳,我几乎每年都要去虎门。那里的林则徐纪念馆与鸦片战争博物馆建在一起,规模庞大,展馆外还有林则徐销烟池和虎门炮台遗址。每次去,总见到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故来伊犁前,对参观的事不太在意。犹如看戏,高潮过了,后面的戏,则容易被忽略。

然而,或许是身临其境的缘故,当我越过千山万水,从发达繁荣的广东,来到偏僻遥远的边疆伊犁,当我从林则徐虎门销烟任两广总督的辉煌之地,来到他被革官免职、惨遭发配的流放地,再看这曾经熟悉的图片和文物,再去体验和感受林则徐的风雨人生,尤其是流放伊犁的这段经历,静观他辉煌之后的坎坷,和“高潮之后的戏”,心中的震憾和感动,却是我在虎门所不曾有过的。

林则徐是在花甲之年,被流放到新疆伊犁的。此时,他的仕途一落千丈,前途一片渺茫。昔日的辉煌,已成过眼云烟,从声名赫赫的两广总督到被皇帝革官免职,从威震四海的英雄到发配边疆的“罪臣”。因大功获重罪,真是千古奇冤!但更折磨人的是,处罚并非一步到位,而是“钝刀割肉”般地拖了一年半。从1840年9月到1842年3月,林则徐先后被革职查办,以“四品钦衔”遣戍伊犁,改遣开封协助王鼎治水,最终被流放伊犁,整个过程历时一年半,前后跨三个年度,其结果,一次比一次严重,一次比一次伤心。尤其是最后一次,林则徐治水立了大功,按惯例应可将功折罪,但道光帝仍将林则徐发配伊犁。王鼎不平,向皇上当面苦谏,不成,便自杀,成为一时震惊朝野的“尸谏”事件,然而,道光帝依旧无动于衷。林则徐身心俱损,国难当头、报国无门的绝望,加上治水劳累、戍途奔波,他在西安大病了两个多月,到1842年8月才从西安启程,踏上流放伊犁的漫漫戍途。在流放伊犁的三年多时间里,林则徐强忍身体极度不适,拖着多病之躯,为新疆呕心沥血。他亲历南疆库车、阿克苏、叶尔羌、吐鲁番等地考察,行程二万多里,所到之处兴修水利,开荒屯田。他亲自设计并率领民夫修筑龙口水段水渠,后被称为“林公渠”。他还积极改进推广“坎儿井”,被当地人民称为“林公井”。

散文天地篇三:再回首------逝去的青春作品集 李志丹

作者简介

李志丹 男 1992年5月23日出生,河南洛阳洛宁人 现在就读于周口市职业技术学院12级生物工程系 ,是学院守望之声广播站编辑员作品<一条充满希望的路>荣获<中国作家论坛作品选>优秀奖。同时《感恩存真情》等作品入选作家选刊并被网站推出为优秀作品。《爱、给了我坚持的信念》也在入选《当代中国文学大观》(文集)从2012年起至今在散文在线,中国散文网,中国网络诗歌网,江山文学网等网站发表四十多篇网络作

作者近照

高中三年毕业留念

作者和著名的书法家王瘦石老师

作者和著名的书法家王松柯老师

作者和李幸涛

同学留念

朋友留念

相关热词搜索:散文 天地 散文天地投稿 纵横天地的散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