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与答案

发布时间:2017-01-22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散文阅读与答案篇一:初中散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昙花终于怒放

①我爱昙花。

②三年前的春天,朋友亲自给我送来一株昙花亩,种在白瓷壶里,枝叶铁青如剑,

精心系上的红丝带临风飘拂。我高兴极了!

③不久,我便依照朋友的嘱咐,把这株昙花移植到花盆里,天天浇水,日日松土,

不时除草,但由于阳光不足,长得很慢。我有点心急了,但急有何用?一天一天

过去,一年一年到来,一直未见她结蕾开花。这株昙花长势还算正常,从原来的

一枝发成三枝,叶子变得厚实起来,三年时间差不多长高三倍。时间久了,心情

也就淡然了,花开不开任由她去吧。心想,她终是一株昙花在生长着,只要她能

延续生命,也就可以了。

④今年中秋佳节将临的前几天,我突然发现最长的那枝已冒出小蕾来,每隔一天

就大了许多,如小型的佛手.农历八月十三日,我来到花架边观察,只见嫩绿的

花苞低首含羞,微启小口。我立即预感到,今夜昙花终于要怒放了。大约到晚上

九时,她便开始悄然开放。原先柔软下垂的筒状萼部,徐徐向上翘升,作白天鹅

抬头状。随之花瓣缓缓展开,如玉女提裙起舞,清香阵阵,优美绝伦。啊,她就

是“月下美人”啊!

⑤过去未见昙花开放,感到非常神秘,真想一睹其仙姿芳颜。以前看到的都只是

画家笔下的清影和摄影家镜头下的清艳,见不到她的动态美姿,也闻不出她的清

香。今夜如愿以偿,真正见到鲜活美丽的昙花怒放,真是欢喜欲狂!

⑥这朵昙花,花冠硕大,高雅洁丽,雍容华贵,香气清新诱人。皓月当空,一家

人在花架边,尽情欣赏“月下美人”,乃是今秋最美好的享受。

⑦种昙花三年,不开属自然,开了亦属自然,何必计较时间的迟早?里尔克说:“有

何胜利可言,挺立就意味着一切。”此乃真理名言。她一年不开,两年不开,第

三年终于怒放了。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能坚持,锲而不舍,就能开花结果。

⑧昙花的品性令人感佩:她不急功近利,不争宠于群芳,只求一瞬的辉煌就已满

足.昙花的生命力可谓强矣!她随处能够生存,叶可青万年,花可放万年!

⑨我爱昙花。

(选文有改动)

【链接材料】

昙花,常绿灌木,主枝圆筒状,分枝扁平呈叶状,绿色,没有叶片,花大,白色,

在分枝边缘上,多在夜间开放,开花的时间极短。供观赏。原产于墨西哥。

19.在下面方框内,填写表明作者心情随昙花的生长而发生变化的词语。(3分)

高兴极了 —>( )—>( )—>( )

20.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答:

21.选文第⑧段和链接材料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22.选文第⑨段在全文内容与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

23.作者从昙花终于怒放的过程得出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答案:19.有点心急 心情淡然 欢喜欲狂(每空1,意对即可)

20.(3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昙花含苞待放的情态,将昙花人格化,更加生动形象。(2分)(意对即可)

21.(2分)第⑧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只答“议论”也可得分);链接材料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答出一点得1)

22.(4分)进一步抒发了喜爱昙花的感情;(2分)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2分)(结构上答出“首尾照应”也可得2分)

23.(3分)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能坚持,锲而不舍,就能开花结果。(意对即可)

老屋 周克武

(1)这一辈子,不管自己身居何处,在我的潜意识里,只有走进乡下的那栋老屋才叫回家。

(2)我家的老屋,只是傍山而建的一栋普通农舍,土墙青瓦,杉木门窗。靠西头的几间,至今还盖着稻草,山风吹过,弥散着一股亲切的草屑味,淡淡的。可是岁月的磨蚀无情,如今老屋的鱼鳞瓦沟里长满青苔,黄泥墙壁粉尘脱落,两扇略显笨重的大门也是油漆斑驳,绽开一条条深深浅浅的裂缝,好似老人额头遍布的鱼尾纹。

(3)老屋真的"老"了。落日衔山时分,我站在村口远远望去,它像在酣睡,许是太累,睡得那样安详、静谧。

(4)我默默走近老屋。夕阳下,风如佛手,柔柔地摩挲路边的草木,没有声响;鸟儿慵倦地栖落在树上,伸出尖尖小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没有鸣唱。也许它们此刻一如我的心情--轻轻抚摸深褐色的大门,却不敢推开,怕惊扰了老屋,惊碎了它的梦。

(5)梦里有我的童年。也是在这样的傍晚,太阳渐渐沉落,屋檐下飘落起母亲长一声短一声催我回家的呼唤。我,还有鸡们、鸭们、牛羊们,朝同一个方向--炊烟轻笼的老屋,踏碎了一路残阳。我难以自控地抬眼望望,屋顶的炊烟仿佛还在,柴火饭的香味仿佛还在,飘飘拂拂,又落到了我的鼻尖上。此刻,我真想再像孩提时那样,一路飞跑进屋,猴急火急拈起一块香喷喷的白米锅巴塞进嘴里,再听一声母亲骂我"馋嘴猫"……

(6)老屋是心的归宿。当我终于抬脚跨进门槛的一刹那,一种久违的感觉涌动全身:真的到家了。

(7)老屋是父亲耗尽心血的杰作。我小时候,常听父亲说起,他和一家人是在赤日炎炎的酷暑下挥锄破土,头顶满天繁星赶运木料、砖块、沙石,直至北风呼啸的严冬圆垛上梁。【A】像春燕衔泥般,几经周折,终于盖起了这个属于自己的窝。【B】那时候,每当亲友上门,父亲总会喜形于色地拍拍门窗,或者指指屋上的椽皮、横梁,夸他这房子坚固耐用。一个秋日,村里来了位摄影师,平日不爱照相的父亲,突然换上他仅有的一件中山装,拉着一家人在老屋前照了张相。还一再叮嘱我记住,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8)几十年岁月蹉跎,转眼间物是人非。奶奶和父亲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母亲也随我住进了城里。夜深了,我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堂屋里,孤灯只影,满屋的冷清。

(9)窗外的上弦月,瘦瘦的。也许是我与它相隔太久,彼此之间已经陌生,它刚刚露出半张脸,一转身,又躲进了薄薄的云层。我突然想起,儿时老屋的月亮似乎不是这样。那时,我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

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我至今记得奶奶一直坐在床沿,边给我打扇边哼童谣:月光光,夜光光,伴随我家乖乖郎……我迷迷糊糊入睡了,奶奶的歌声还在继续,像温婉的明月,落在我的枕上,我的梦里。今晚,我可用记忆的碎片还原全部细节,却再无法听到奶奶的歌声。只有墙角那张静卧的雕花床仿佛与我达成心灵上的某种默契,无可辩驳地见证这里曾经氤氲的天伦之乐。

(10)而这一夜,我久久无法入睡。

(11)第二天一早起来,太阳刚刚露头,温煦的阳光投射在老屋的房顶,染成一片熟悉的金黄。我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每走一步,仿佛都可弯腰拾起儿时的一段记忆。门槛上,父亲抚膝而坐,眉飞色舞讲三国;杂屋里,母亲筛糠剁菜喂猪仔;后山竹林中,与儿时伙伴追追闹闹捉迷藏;屋前小道上,高举火把,紧跟大人去看电影……在我眼里,老屋是一本贮满情与爱的大书,翻开任何一页,都会找到生命之源的温暖。

(12)吃过早饭,我站在老屋门口与亲友们闲聊。邻家小侄劝我拆除老屋,盖幢时尚气派的"小二层"。

(13)我摇摇头:不拆!他哪里知道,没了老屋,我的灵魂只能浪迹天涯。(选自2008年第3期《散文海外版》,有删改。)

10、本文记叙了作者回访老屋的经过。请摘录文中语句,把作者的行踪补充完整。(3分)

站在村口远远望去→(1)→(2)→默默地坐在堂屋里→(3 )→站在老屋门口

11、细读第(2)段,说说对老屋的描写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12、文中描写细腻感人。参考示例,从第(7)段描写父亲的【A】【B】两个画线句中选择一句加以品析。(4分)

【示例】句子: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

品析:"轻抚"一词运用拟人手法,借月亮生动地写出了奶奶对"我"的疼爱及给予"我"的心灵抚慰。

13、第(9)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耐人寻味。怎样理解"奶奶的歌声"落在"我我的梦里"?(3分)

14、你对结尾处作者不拆老屋的决定如何评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5分)

【参考答案】1)默默走近老屋 (2)抬脚跨进门槛 (3)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

11、既蕴含着作者回到老屋时涌起的亲切感,又蕴含着作者对老屋老去的惋惜之情。

12、示例一:A,“春燕衔泥”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亲建造新房时的不辞劳苦,满怀

憧憬,读来真切感人。

示例二:B,“拍拍”、“指指”,运用叠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父亲造好房子后的喜悦、自豪。

13、既指在我入睡后奶奶依然我唱着童谣,又指奶奶的童谣和奶奶的爱意深深地烙在我童年的记忆中。

14、示例一:我觉得作者这肃决定是对的。因为老屋虽老,却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回到老屋,他的心灵就有了归宿;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需要好的居住条件,更需要有精神的家园,比如人们搬迁或远行时,总是对故园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所以作者的决定是可以理解的。

示例二:我觉得作者这样决定是不妥的。虽然老屋里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使他的灵魂有了归宿,但是一味沉迷于过去,往往会牵绊住人生前进的步伐;时代在发展,拆除老屋,重建时尚的新居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所以老屋还是应该拆的。

示例三:我觉得作者这样决定有他的道理,也有他的不妥之处。道理在于:老屋里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回到老屋,他的心灵就有了归宿。不妥之处:人不能总停留在过去,拆除老屋,重建新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

绝唱

① 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却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我只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去。

② 诚然,荷花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我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③ 诚然,荷花的红、荷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亭亭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不绝于口。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认为了。

④ 那是十多年前的十一月,我独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时,无意之间,却被蓦然呈现在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的倒影中间,是一池残荷——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些景象,我顿时感到自己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世界。

⑤ “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你从中可以发现一种美,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是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充满自信和孤傲的凄美。

⑥ 它是满池桔梗残叶,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但它却表达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和圆明园留给人们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地的莲子,又会吐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

散文阅读与答案篇二:阅读《漫谈散文》完成练习(附答案)

1.注音并解释下列词语(4分)

(1)腹笥( )

(2)率尔操觚( )

2.文学常识填空。(4分)

(1)公安派是 朝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 、 ,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故世称“公安派”。公安派主要的文学主张有:。

(2)竟陵派是朝后期文学流派。以竟陵人 、 为首,因此得名。竟陵派反对公安派,提倡。

3.作者在文中列举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相州昼锦堂记》两例,其用意分别是什么?(4分)

4.作者对散文的“偏见”是什么?(3分)

5.作者说散文“有时可以采用点文言词藻”,本文语言也明显具有文白结合的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1.注音并解释下列词语(4分)

(1)腹笥( fù sì )原指学识丰富,这里指肚子里的学问。

(2)率尔操觚(shuài ěr cāo gū) 原形容文思敏捷;后指写作态度不严肃,没有慎重考虑,就轻率地写,随意着笔。

2.文学常识填空。(4分)(见注释)

(1)公安派是 朝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 、 ,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故世称“公安派”。公安派主要的文学主张有:。

(2)竟陵派是朝后期文学流派。以竟陵人 、 为首,因此得名。竟陵派反对公安派,提倡。

3.作者在文中列举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相州昼锦堂记》两例,其用意分别是什么?(4分)

《醉翁亭记》一例用意在说明优秀散文煞费苦心,在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的选用上,狠下工夫。文章写成后,读起来虽然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实际上其背后实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

4.作者对散文的“偏见”是什么?(3分)

5.作者说散文“有时可以采用点文言词藻”,本文语言也明显具有文白结合的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我回天无力,只有徒唤奈何了”,“至于其余诸家,各有千秋,我不敢赞一词矣”,“如蒙海涵,容我这个偏见也占一席之地,则我必将感激涕零之至矣”,等等,这样文白结合,有庄有谐,使文章的语言变化多姿,避免了平淡乏味。这点正和作者的散文最忌平板的意见相合拍。

散文阅读与答案篇三:初中散文阅读试题

散文阅读

【毕节市,二(四)】散文阅读

阅读《幸福盲》,完成21~24题。(共12分)

幸福盲

毕淑敏

①若干年前,看过报道,西方某都市的报纸,面向社会征集“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个题目的答案。来稿很踊跃,各界人士纷纷应答。报社组织了权威的评审团,在纷纭的答案中进行遴选和投票,最后得出了三个答案。因为众口难调意见无法统一,还保留了一个备选答案。

②按照投票者的多寡和权威们的表决,发布了“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的名单。记得大致顺序是这样的:

一、给病人做完了一例成功手术,目送病人出院的医生。

二、给孩子刚刚洗完澡,怀抱婴儿面带微笑的母亲:

三、在海滩上筑起了一座沙堡的顽童,望着自己的劳动成果。

备选的答案是:写完了小说最后一个字的作家。

③消息入眼,我的第一个反应仿佛被人在眼皮上涂了辣椒油,然而十分怀疑它的真实性。这可能吗?不是什么人闲来无事,编造出来博人一笑的恶作剧吧?还有几分惶惑和恼怒,在心扉最深处,是震惊和不知所措。

④也许有人说,我没看出这消息有什么不对头的啊?再说,这正是大多数人对幸福的理解,不是别有用心或是哗众取宠啊!是的是的,我都明白,可心中还是惶惶不安。当我静下心来,细细梳理思绪,才明白自己当时的反应,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悲哀。原来我是一个幸福盲。

⑤为什么呢?说来惭愧,答案中的四种情况,在某种程度上,我都一定程度地拥有了。我是一个母亲,给婴儿洗澡的事几乎是早年间每日的必修。我曾是一名医生,手起刀落,给很多病人做过手术,目送着治愈了的病人走出医院的大门的情形,也经历过无数次了。儿时调皮,虽然没在海滩上筑过繁复的沙堡(这大概和那个国家四面环水有关),但在附近建筑工地的沙堆上挖个洞穴藏个“宝贝”之类的工程,肯定是经手过了。另外,在看到上述消息的时候,我已发表过几篇作品,因此那个在备选答案中占据一席之地的“作家完成最后一字”

之感,也有幸体验过了。

⑥我集这几种公众认为幸福的状态于一身,可我不曾感到幸福,这真是莫名其妙而又痛彻的事情。我发觉自己出了问题,不是小问题,是大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我所有的努力和奋斗,犹如沙上建塔。从最乐观的角度来说,即使是对别人有所帮助,但我本人依然是不开心的。我哀伤地承认,我是一个幸福盲。

⑦我要改变这种情况。我要对自己的幸福负责。从那时起,我开始审视自己对于幸福的把握和感知,我训练自己对于幸福的敏感和享受,我像一个自幼被封闭在洞穴中的人,在七彩光线下学着辨析青草和艳花,朗月和白云。体会到了那些被黑暗囚禁的盲人,手术后一旦打开了遮眼的纱布,那份诧异和惊喜,那份东张西望的雀跃和喜极而泣的泪水,是多么自然而然。

⑧哲人说过,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目光。让我们模仿一下他的话:生活中也不缺少幸福,只是缺少发现幸福的眼光。幸福盲如同色盲,把绚烂的世界还原成了模糊的黑白照片。拭亮你幸福的瞳孔吧,就会看到被潜藏被遮掩被蒙昧被混淆的幸福,就如美人鱼一般从深海中升起,哺育着我们。

21.文中第⑥段说“我发觉自己出了问题,不是小问题,是大问题”。请问这个“问题”是指什么?(2分)

22.文中的“我”是怎样改变“幸福盲”这一状况的?(3分)

23.文章就“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个题目给出了三个答案和一个备选答案,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再另给三个答案。(3分)

24.请用简洁的文字谈谈你对“幸福”的理解。(4分)

【答案】(四)散文阅读(12分)

21.我是一个幸福盲(我不懂得什么是幸福)。(2分)

22.要对自己的幸福负责,开始审视自己对于幸福的把握和感知,训练自己对于幸福的敏感和享受。(意思相近即可)(3分)

23.如:①收完最后一堆垃圾的清洁工;②放学时送走最后一个孩子的门卫;③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的乘客。(句意合理即可)(3分)

24.略(言之成理,有正确的价值观即可)(4分)

记叙文阅读

【海淀1】(一)阅读《命运的驱使》,完成第13-15题。(共15分)

命运的驱使

①文化大革命到来之前,我才20多岁。我决心把一生的时光,都溶进调色盘里。那雨中

的船、枝上的鸟、泥土中的小花小草、薄暮冥冥中一张张模糊而有生气的脸,把我牢牢地固定在画架前,再也没有想到与它分开。

②然而,1966年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动乱就像从天而降的重锤,把我的世界砸得粉碎。于是,往日那些山光水色、鸟语花香,美梦一般流散了。

③一夜之间,千万人的命运发生骤变;千万个家庭演出了在书本里都不曾见过的怪诞离奇的悲剧。那时在海河边有个地方叫挂甲寺,经常会发现有投河自尽的人。有老者、有青年、有腰间捆着婴儿一同殉难的妇女。每当看到这些下狠心毁掉自己的人时,我的心都会颤栗,心想他们必有许多隐忍在心、难以抗拒的苦痛。于是我便不自觉地虚构起他们生前的故事。我平日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万千感受也都自然而然地向虚构的故事中聚拥而来。开始,我只是把这些故事讲给至亲好友们听。为了安全,我把故事中的人物、地点、社会背景全换成外国的,当做一个个旧的外国小说或电影故事。我以讲故事来排遣郁结心中的情感。

④一个夜晚,外边刮着冷风。一位许久未见的老朋友突然跑到我家来。他不等我说什么,便一口气讲了他长长一段奇特的遭遇。我听着,流下泪,夹在手指间的烟卷灭了也不知道。他讲完了,忽然用激动得发颤的声音问我:“你说,将来的人会不会知道咱们这种生活?这种处境?你说,现在有没有人把这些事写下来?可是那就得冒着生命的危险呀!不过,这对于将来的人该是多么有价值啊!” 我们都沉默了。我俩都顺着他这番话思索下去……从此,我便产生了动笔写的念头。

⑤我把自己锁在屋里,偷偷写起来,只要有人叩门,我立即停笔,并把写了字的纸东藏西掖,尽管是片言只语,但是这片言只语要是被人发现,就会毁了自己,甚至家破人亡,不堪设想。后来写得多了,我就把这些写好的东西埋藏在院子的砖块下边、塞在楼板缝里,或者一层层粘起来,外边糊上宣传画片,做为掩蔽,以便将来有用时拿温水泡了再一张张揭出来……但藏东西的人总觉得什么地方都不稳妥。一度,我把这些稿子卷成卷儿,塞进自行车的横梁管儿里。这车白天就放在单位里,单位整天闹着互相查找“敌情线索”。我总觉得会有人猛扑过去从车管儿里把稿子掏出来。不安整天折磨着我。

⑥终于有一天,我把稿子悄悄弄出来,用火点着烧了。心里立刻平静下来,跟着而来的却是茫然和沮丧。

⑦以后,我一旦有了抑制不住的写的冲动时,便随写随撕碎,扔在厕所里冲掉;有时写好了,轻轻读给自己听,读到自己也受感动时便再重读几遍,最后却只能恋恋不舍地投进火炉里。当辗转的火舌把一张张浸着心血的纸舔成薄薄的余灰时,我的心仿佛被灼热的火舌刺穿了。写了不能发表,又不能给任何人看,还收留不住,有什么用?多么傻气的做法!多么愚蠢的冲动!多么无望的希望!

⑧但是我必须从自己身上寻找力量充实自己。我发现,我是有良心的,我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我是悄悄地为祖国的将来做一点点事呀!这样,我便再不毁掉自己笔下的每一张纸了。我下了决心,我干我的——不管将来如何,不管光明多么遥远,不管路途中间会多么艰辛和寂寞,会有多大的阻碍,会出现怎样意外的变故。

⑨现在回想起来,这便是我走向文学之路最初的脚步了。

⑩那年我在滇南,那里的亚热带风情使我耳目一新。那些哈尼族人的大茅屋顶、傣族人的竹楼、苗族妇女艳丽的短裙,混在一片棕榈、芭蕉、竹丛、雪花一样飘飞的木棉和蓝蓝的山影之中,令我感动不已。不知不觉又唤起我画画的欲望。我回到家,赶忙翻出搁放许久的纸笔墨砚,呆在屋里一连画了许多天,还拿出其中若干幅参加了美术展览。当时,一些朋友真怀疑我要重操旧业了。不,不,这仅仅像着了魔似的闹了一阵子而已。跟着,潜在心底的人物又开始浮现出来,日夜不宁地折磨我了。我便收拾起画具,抹净桌面,摆上一叠空

散文阅读与答案

白的稿纸……

○11是啊,我之所以离开至今依然酷爱的绘画,中途易辙,改从写作生涯,大概是受命运的

驱使吧!这不单是个人的命运,也是同时代人、祖国、民族共同的命运所致。

(作者冯骥才 有删改)

13. 文章中作者详细写出了自己在“文革”那个特殊年代里最初走向文学之路时的写作经历及心路历程,阅读文章第⑤—⑧段,填写表格。(5分)

13⑤坚定、义无反顾

(共5分。每小题1分)

14.本文第⑩段作者记叙了自己因感动而重拾画笔,最后又依然回归文学之路的事情。这些记叙有什么作用?(4分)

14.表现出作者对绘画的热爱,并有一定造诣(小有成就);照应了文章第①段内容,强调了自己对绘画的情感;突出自己对文学的珍爱之情,体现了自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共4分每个要点1分,表达1分)

15.作者为什么说改从写作生涯不仅是个人的命运,“也是同时代人、祖国、民族共同的命运所致”?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出你的理解。(不超过150字)(6分)

15.答案示例:文化大革命的到来,让作者从事绘画的梦破灭了;看到了很多家庭的不幸、无辜人的含冤自杀,听到老朋友坎坷的经历,他们的悲苦刺痛了作者的心;这些人都是与作者同时代的人,他们的悲剧命运也就是祖国与民族的悲剧。出于要真实表现这段同时代人、祖国、民族悲剧历史的责任感,作者走上了文学之路。

(共6分。能够扣住个人、同时代人、祖国民族三个角度谈理解,分别得2分、1分、1分,责任感理解1分,语言表达1分)

【东城1】(一)阅读《和周总理的两次相遇》,完成第15-17题。(共14分)

和周总理的两次相遇

王琦

①提起敬爱的周总理,人民都非常崇敬他。相信见过他的和未见过他的人,都有一肚子情怀想表达。见过他的人,会缅怀他的风姿和神采;未曾与之谋面的,也熟知他的人品和传奇。而我作为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北京中学生,有幸与之两度相遇。周总理是国家总理啊,日理万机,两次相遇很不容易,非同寻常。

②上初一的时候,北京的中学生经常有迎宾的任务。那是我第一次参加迎宾活动,辅导员再三要求我们穿得漂亮一些,女生穿裙子,男生是白衬衫蓝裤子。妈妈拿出了平时很少让穿的一件连衣裙。那时的连衣裙叫布拉吉,这条裙子放在今天也是一件经典之作——浅粉色的泡泡纱布料上,布满了深粉、水红、淡蓝、鹅黄色的大大小小的气球,我穿上别提多美了。 ③来到长安街,我们沿街站成两排,男生在前,女生在后。车队徐徐而来,人群开始躁动,欢呼声更加热烈,我眼前一亮:啊,那敞篷车里陪在外宾身边的,不就是周总理吗!

④那时的长安街还没现在这样宽,车速很慢,我觉得和总理近在咫尺。忽然,总理向我这边招手。我左看看,右看看,好像总理是在召唤我,辅导员也发现了,她跑前跑后,有点不知所措,犹豫了片刻,一把把我推到了前排,我站到了一排白衣蓝裤的少年之间。车队缓缓前行,总理转身回眸一笑,那么温和,那么慈祥,那么美好……周总理的微笑,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底。

⑤第二次与总理的相遇,更加神奇。 ..

⑥那年我在二十二中读高一。五一劳动节那天风和日丽,各校校旗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交相辉映,一个学校围成一个大圈,尽情地唱歌跳舞。当时我们班排练的是朝鲜舞《嗡嘿呀》,由于我在少年宫学过几年,手风琴拉得不错,所以担任伴奏。

⑦时至中午,节目都演完了,大家收拾东西准备撤离。我信马由缰地拉起了舞曲《多瑙河之波》。听到舞曲,不少人放下手里的工作,身不由己地跳起舞来。正跳着、笑着、闹着,一群黑人朋友不知什么时候也加入进来。他们身材修长,舞姿粗犷、动作舒展却又不失优雅。他们的加入,使快要结束的联欢活动又掀起一个小高潮。

⑧正在此时,又有一拨人涌到这里,人群中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走在前面的人神采飞扬、大步流星——啊,是周总理,千真万确是周总理!“周总理好!”同学们激动得脸都红了。“同学们好!”总理高声向大家问好,接着,总理走到我的身边:“小同学,你会演奏拉美风格的舞曲吗?”“会。我会拉《鸽子》。”“好,就拉一曲《鸽子》。”

⑨于是,古巴舞曲《鸽子》的音乐响彻广场。这下可沸腾了,黑人兄弟们突然变得狂热起来,一边跳还一边唱,带动全场的气氛异常热烈:这是朋友间的狂欢,是一种他乡遇知己的欢乐。周总理非常兴奋,向我伸出大拇指,并随着舞曲的节奏为大家鼓掌。

⑩眼前的这一切,兴奋、幸福,都融入了我的琴声,令人陶醉。

11一曲跳毕,○总理要走了,我不知哪来的勇气,快步跑到总理身边,低头小声地对总理讲:“周总理,我能和您握握手吗?”总理握住我的手:“小同学,你在哪儿学的手风琴?”“少年宫。”总理用力地摇了一下我的手:“好,好好学!”总理又一次向大家挥手致意,随后与黑人朋友们向公园门口走去。

12“不要停!不要停!○”此时后面有人连声高喊,只见一位记者模样的人满头大汗地跑来,肩上还扛着一架摄影机。看到总理刚刚转身离开,急得直跺脚,那种遗憾和无可奈何的样子至今还留在我的记忆中。拍不了总理,他把镜头对准我们,于是胶片记录下我们幸福的笑脸和载歌载舞的欢乐情景。

13几天后,○《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录片在影院上映,交道口影院就在学校旁边,学校组织全体同学观看:噢!电影中还真有一个镜头,我在中间拉着手风琴,同学们簇拥着我幸福地歌唱。只是,深深地遗憾,摄影师没有捕捉到我们同周总理载歌载舞的珍贵时刻。

15.作者满怀深情地记录了与周总理的两次相遇,阅读全文,填写表格。(4分)

15奋、幸福、陶醉

16.结合文章,品味“神奇”一词写出了什么?(5分)

16.5分。答案示例:①上初一迎宾时,周总理向人群中的“我”招手微笑。②庆“五一”在劳动人民文化宫活动即将结束的时候巧遇周总理。③周总理是国家总理,日理万机,再次相遇很不容易,非同寻常。④周总理与我们交谈、握手、载歌载舞给我留下美好印象,终身难忘。⑤周总理的形象非常高大、神圣,表达了“我的”崇敬之情。

17.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与周总理的见面写得如此生动感人的?(不超过150字)(5分) 17.5分。答案示例:文章详细地写了与周总理的两次见面,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生动感人。如:写第二次见到周总理时,主动提出和周总理握手,真实而生动地表达了一个中学生对敬爱的周总理的无限爱戴和尊敬,也表现了周总理的平易近人,非常感人。

相关热词搜索:散文 答案 阅读 游记散文阅读与答案 散文阅读及答案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