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概念

发布时间:2017-01-23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散文的概念篇一:散文的概念

散文阅读

一、散文的概念

散文是泛指那些侧重于直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注重于主观抒写的,不讲究骈偶押韵的文体。按传统说法,散文是与骈文、韵文相区别的散体文章,即除了诗、词、曲、赋以外,一切无韵无律的文章,诸如人物传记、回忆录、游记、寓言、神话及记事抒情一类文章,均可列入散文范畴。这是广义的散文。狭义的散文,专指用凝练、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短小精悍的文章。 二散文的特点 “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三、散文的线索

散文的线索,常见的有: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行为为线索;以文眼为线索。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线索的特征有: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四、散文的表现手法

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烘托、欲扬先抑、借景抒情、联想想象、夸张渲染等。

1.象征。

散文往往运用象征的写法。象征就是托物喻义,即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这里的“具体形象”-------“物”就是本体,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深远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2.托物言志。

就是借物喻人,是散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方法。也就是把所写的景物或景象拟人化,赐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和志向。

3.对比烘托。

在散文中,为了突出所写的对象,作者往往运用烘托的写法。 4.欲扬先抑。

文似看山不喜平,散文更讲究波澜,要赞美某事某物,先表达对它没有好感;想歌颂某个人物,先说他的不足等等,然后根据内容的展开,达到歌颂与赞美的目的,而且使这种歌颂与赞美得到强调。

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1.找“要素”

阅读叙事性散文,必须掌握的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是演变性质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说,对人物、事件理解得越深,对文章中心思想就挖掘得越透,概括得越准。 2.理顺序

叙事散文以叙述和描写为基本表达方式,阅读时,应注意研究记叙的顺序(顺序、插叙、倒叙),研究文章怎样过渡和照应,如何开头和结尾,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3.抓线索

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的重要作用在于联系事物和场面,贯串情节。一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是由文章的中心决定的。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总之,凡能贯串繁多材料,体现材料间内在联系,有利于中心、时间、活动的,都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线索,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结构以及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读起来整体感更强。 4.品情感

抒情散文着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都包含在字里行间。抒情散文常常抒写作者的情感历程,表达心灵之声,因此,阅读时,首先要把握住作者的感情脉搏。即使是叙事散文,由于文中所写的人物大多是作者所接触的,有交往的,有点甚至是休戚相关、患难与共的莫逆之交,因而也常常在文物的描写、事件的记叙中融注作者深切而独特的情感。 5.析哲理

就是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散文的议论,总是在叙事、咏物的基础上进行,常说的是见物思情就是这个道理。作者在文章所表达的哲理,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认识,即思想的升华。它传达着作者的心声,给人以启迪,仔细品味,都富有一定的生活哲理,尤其是托物言志之作,在阅读时,一定要把握作品的立意,透过关键词语(段)去体味作者所寄寓的道理。抒情散文的“哲理”常常隐含在一下诸方面:文中的警句;篇末的结束语;神话、传说、典故的类比;象征;“物”的形象。

散文的概念篇二:散文的定义

散文

散文(Prose;essay)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常说的是狭义的的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出现较早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议论等方式表达。

1.中国古代文学中,散文包括古文、骈文和辞赋,骈文和辞赋基本上属于韵文范畴,但在行文体制上更接近散文。

2.中国现代文学中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文学作品和文学体裁,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散文的概念篇三:散文的概念大纲

散文的概念

1.散文一般是指(),(),通过()手法,抒发个人(),(),()的一种散行体的文学作

品。

2. 散文一词始见于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用来指和()的概念,即不讲()

的散行体文章。

3. “五四”后对文体的划分采取了“四分法”分为( ),( ),( ),( )。成为文学

体裁的一种文体,排除了非文学的文字,和古代相比,成为了一种()的概念。 4.现代散文和当代散文产生了( )和( )的区分,因此,为散文下一个全面严格的

定义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只能分期而论。人们又常常以( ),( ),( )来称说散文。

散文简史

1.古代散文: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孕育着散文的萌芽。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

()和()的局面。先秦散文,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下至两汉,史传文学进一步发展,司马迁的《 》和班固的《》,成为历史散文的双壁,彪炳文坛。《史记》为后代散文树立了楷模。魏晋南北朝时期被称为文学的( ),该时代兴起的是()和()。唐宋时期,出现了散文繁荣发展的新世纪。“古文运动”和“诗文革新”运动促进了散文创作蓬勃发展,“__________”的散文精品琳琅满目,标志着中国散文走向成熟与完善。元明清杂剧,杂曲,小说等通俗文学勃兴,散文创作相对衰弱。

2 .现代散文:“五四”时期,现代散文在古代散文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外来文学的新思

潮,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 )的创作,在中国散文史上留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绩。在现代,( )也归属散文之列。

3 . 当代散文:五十年代产生了不少以抗美援朝战争的烽火硝烟和中朝人民深厚情谊为题材

的散文作品。六十年代涌现了一批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及新生活的优秀作品。文化大革命期间散文创作出现了一个衰竭期,散文创作以反映“文革”灾害,批判控诉,缅怀忆悼,催人泪下的作品为主。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散文从主题,题材

散文的概念

到艺术风格都呈现了多元化的局面,内容形式都有新发展,散文园地丰富多彩,姹紫嫣红。当代散文已呈日益繁荣的发展趋势。

当代散文的分类

1 .记叙散文:以(),(),(),()为主要内容,以( )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散文叫( ),记叙散文是散文的基础文体。

2 .抒情散文: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主,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散文叫抒情散文。有时也涉及到()、(),也采用()的方法,但必须以抒情为核心,以表达作者的主观感情为统帅。抒情散文的分类:( ),( ),( ) ()。

3 .议论散文:侧重于( )、(),以( )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散文

叫议论散文。一般讲究( ),(),()三要素完备,强调严密的逻辑推理,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去完成说理的议论文不同。它也强调发表作者的见解、观念、观点,对事物进行分析解剖,往往带有哲理性。理趣是议论散文最突出的特点。

散文的特点

1 .题材广泛,尤以“以小见大”的取材方式见长。

2 .结构自由,笔法灵活,形式多样。

3 .写真纪实,抒发自我。

4 .感情真挚强烈,富有情趣,意蕴深远。

5 .语言精粹优美。

散文的学习和鉴赏

1. 深入体悟作者的情感及其个性色彩

2. 通过正确把握意象,深入领悟作品的题旨。

3. 把握作品的结构线索。

4. 用比较的方法学,把握文体特点:

a. 散文和相关文体的比较

b. 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散文比较

5. 把鉴赏和吸收结合起来。

散文的写作

1. 精心选材,善于立意。

2. 精于构思,巧于谋篇。

a. 辐射式

b. 串珠式

c. 铺叙式

3. 创造意境,驰骋联想。

4. 掌握散文笔调,追求散文的语言美。 练习: 在乡下住的几年里,天天看见牛。可是直到现在还像显现在眼前的,只有牛的大眼睛。冬天,牛拴在门口晒太阳。它躺着,嘴不停的磋磨,眼睛就似乎比忙的时候睁得更大。牛眼睛好像白的成分多,那是惨白。我说它惨白,也许为了上面网着一条条血丝。我以为这两种颜色配合在一起,只能用死者的寂静配合着吊丧者的哭声那样的情景来相摹拟。牛的眼睛太大,又鼓得太高,简直到了使你害怕的程度。我进院子的时候经过牛身旁,总注意到牛鼓着的两只大眼睛在瞪着我。我禁不住想,它这样瞪着,瞪着,会猛的站起身朝我撞过来。我确实感到那眼光里含着恨。我也体会出它为什么这样瞪着我,总距离它远远的绕过去。有时候我留心看它将会有什么举动,可是只见它呆呆地瞪着,我觉得那眼睛里似乎还有别的使人看了不自在的意味。

我们院子里有好些小孩,活泼,天真,当然也顽皮。春天,他们扑蝴蝶。夏天,他们钓青蛙,谷子成熟的时候到处都有油蚱蜢,他们捉了来,在灶堂里煨了吃。冬天,什么小生物全不见了,他们就玩牛。

有好几回,我见牛让他们惹得发了脾气。它绕着拴住它的木桩子,一圈儿一圈儿的转。低着头,斜起角,眼睛打角底下瞪出来,就好像这一撞要把整个天地翻个身似的。

孩子们是这样玩的:他们一个个远远的站着,捡些石子,朝牛扔去。起先,石子不怎么大,扔在牛身上,那一搭皮肤马上轻轻的抖一下,像我们的嘴角动一下似的。渐渐的,捡来的石子大起来了,扔到身上,牛会掉过头来瞪着你。要是有个孩子特别胆大,特别机灵,他会到竹园里找来一根毛竹。伸得远远的去撩牛的尾巴,戳牛的屁股,把牛惹起火来。可是,我从未见过他们撩过牛的头。我想,即使是小孩,也从那双大眼睛看出使人不自在的意味了。玩到最后,牛站起来了,于是孩子们轰的一声,四处跑散。这种把戏,我看得很熟很熟了。有一回,正巧一个长工打院子里出来,他三十光景了,还像孩子似的爱闹着玩。他一把捉住个孩子,“莫跑,”他说,“见了牛都要跑,改天还想吃庄稼饭?”他朝我笑笑说,“真的,牛不消怕得,你看它有那么大吗?它不会撞人的。牛的眼睛有点不同。”

以下是长工告诉我的话。

“比方说,我们看见这根木头桩子,牛眼睛看来就像一根撑天柱。比方说,一块田十多亩,牛眼晴看来就没有边,没有沿。牛眼睛看出来的东西,都比原来大,大许多许多。看我们人,就有四金刚那么高,那么大。站到我们跟前它就害怕了,它不敢倔强,随便拿它怎么样都不

敢倔强。它当我们只要两个指头就能捻死它,抬一抬脚趾拇就能踢它到半天云里,我们哈气就像下雨一样。那它就只有听我们使唤,天好,落雨,生田,熟田,我们要耕,它就只有耕,没得话说的。你先生说对不对,幸好牛有那么一双眼睛。不然的话,还让你使唤啊,那么大的一个力气又蛮,踩到一脚就要痛上好几天。对了,我们跟牛,五个抵一个都抵不住。好在牛眼睛看出来,我们一个抵它十几个。”

以后,我进出院子的时候,总特意留心看牛的眼睛,我明白了另一种使人看着不自在的意味。那黄色的浑浊的瞳仁,那老是直视前方的眼光,都带着恐惧的神情,这使眼睛里的恨转成了哀怨。站在牛的立场上说,如果能去掉这双眼睛,成了瞎子也值得,因为得到自由了。一、赏析《牛》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赏析《牛》中“牛”的形象塑造

注:叶圣陶小说的突出艺术成就,在于他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作家的冷隽、客观的风格色彩并不排斥他内在热情和主观见解的表达。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在叶圣陶小说风格的诸因素中最为突出。他带着一双透入的观世的眼,冷静地审视着蜷伏在旧中国暗诹一角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民众。他的内心满蕴着悲悯之情,而在落笔之际却藏而不露、冷隽含蓄,意常见于言外,情不外露于文中。[9]

同情与讽刺兼备,是叶圣陶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在生活碾盘重压下的知识者,他看不惯他们的怯弱、空虚、玩忽职守、自私自利、因此要刺它一下,期望他们有所改变;但是他也深知他们的甘苦,造成他们这些不良表现的原因是复杂的,有时他们自己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因此,他在嘲讽的同时又毫不含糊地把笔锋指向其背后的黑暗现实制度,从而使他的批判现实主义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相关热词搜索:散文 概念 叙事性散文的概念 儿童散文概念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