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创作

发布时间:2017-01-23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散文创作篇一:我的散文创作谈

散文创作谈

李智红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散文大国,有着悠久雄厚的散文写作传统。早在先秦、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就开始写作散文。

所谓经、史、子、集(经史子集,是中国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分经、史、子、集四部,认为这四类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清乾隆时曾由政府编纂四库全书,按照经史子集分类编辑)四库中都有极为优秀的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庄子》等等都是优秀的散文集。我们国家的散文为世界上任何国家所不能企及,所无法攀比。

历史上,写作散文的人数不胜数,写出来的优秀散文也层出不穷。比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勃的《滕王阁序》、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等。这些都是优秀的古体散文,是古体散文中的典范,千古流传。哪怕是到了白话文取代古文至今,散文仍备受青睐,依然是文学园地里的一朵奇葩。

一说到散文,很多人脑海里都会很自然地想到“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而神不散”是指文章结构的脉络要放得开,主旨则要收得拢,象一把伞一样,伞有轴心骨,由伞骨支撑开伞面,都得围绕着轴心骨,所以撑得开也收得拢。

散文有了这样的要求,那怎样写好散文呢?

一、要写出散文的韵味。

散文写作虽然不必追求诗歌的平仄押韵,但得写出散文韵味。所谓散文味,指的是,散文这一文体所特有的某些品格,比如自然、朴实、自由自在、随意而无拘束等。

散文文体“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定论之外。在白昼筹谋已定的种种规则笼罩不到的地方,若仍飘泊着一些无家可归的思绪,那大半就是散文了——写出来是,不写出来也是......它从不停留,惟行走是其家园。”史铁生的这段话,便道出了散文韵味。

散文的韵味,不仅是指文字表达的技巧、风格,而是作家人格、个性和散文这一特殊文体融洽无间散发出来的一种包括氛围、美感在内的艺术境界。这种散文韵味的追求,往往体现出作家的写作风格,比如我们在读五四到建国时期的散文,我们会读到鲁迅先生的冲淡平和;叶绍钧的宁静淡泊;郁达夫的热情浓郁;沈从文的轻灵美妙;朱自清的朴实细致;冰心的典雅飘逸;郭沫若的史诗合一;许地山的自然哲理;周作人的闲适雅致等等。

而要写出散文的韵味,不是靠文字的雕琢、修饰的功夫,就可以达到的艺术境界,而是凭借其思想、意识、品德、其他艺术等方面的修养而产生的。各种方面的修养,往往得靠他山之石,多读、多想、多写往往是积淀起自己写作风格的途径。

正因为散文它自由了没有定体,其中的艺术奥秘往往更不易捕捉,犹如来去无踪的春风,浪漫无羁的晓雾,但大体却是有的:就是要让别人品出味来。大千世界浩瀚雄奇,散文的韵味,当然不必担心

单调和平庸了

二、要写出自己的个性。

写散文要写出自己的个性,不能见别人怎么写也跟风怎么写。余秋雨式的文化大散文曾经风靡一时,引得无数人跟风效仿,可我们记住更多的依然是余秋雨,甚至我们还没有发现哪个文人是经效仿他而成名的。每个作家都有他自己的个性,因此每个作家才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这就是周作人之所以不是周树人的原因。

散文要写出自己的个性,体现在四大方面:一是语言个性;二是文风个性,三是情感个性;四是思想个性;与别人的语言雷同、风格雷同、思维雷同、文章雷同,只会是这世界多了一个别人,而不是拥有一个真实的个性化、创新化的自我;有些人写文章,都是别人的语言与结论,看不到自己的东西;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往往也就是可有可无了。

我们来看史铁生的一段文字: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这便是个性化的东西,至少在这之前,我没有发现哪个作家是这样的语言特色、情感色彩、文风个性以及思想内涵,除了一个史铁生。

三、要把握好虚与实的度。

散文虽形散却不能写得太泛,要注重虚实相间。情感的泛滥为文显得弄虚过多而成假,写得全是记实记事的文章则缺乏情感的交流互动,让读者产生不了共鸣。

很多人写文章,特别是散文,都会注重辞藻的华丽唯美,可太多华丽语言的堆砌难免会飘,给人一种不踏实的感觉,这是不注重虚实相间的体现。

写散文不能太飘,即满篇文章中不能尽是抒发感慨,而这些情感或情怀没有一种现实的基础,没有景、事、现实的状态等眼前或现时社会状态的支持。写散文不在“实”,不在“虚”,而在虚实之间;太“实”的文章,死气沉沉,缺少灵动;太“虚”的文章,灵动有余而沉淀不足。那何谓散文的虚与实呢?

实:即眼前画面,自己故事经历或现时具体动作,社会现实发生的事情——凡是涉及到自我实践与当前社会实践的真实的客观的东西,都是“实”;

虚:词汇、结论,主观体验,与现时很遥远的故事、神话、典故包括诗词杂句等,及非真实的虚假的臆构,凡是主观的、非现时的东西,都是虚;

掌握了虚实的度,文章就应有感而发,为时而发,因时而发,有事有物可指,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

我们来看一段文字:

“1900年5月26日清晨,王道士依然早起,辛辛苦苦地清除着一个洞窟中的积沙。没想到墙壁一震,裂开一条缝,里边似乎还有一个隐藏的洞穴。王道士有点奇怪,急忙把洞穴打开,呵,满满实实一洞的古物!

......

现在,他正衔着旱烟管,扒在洞窟里随手翻检。他当然看不懂这些东西,只是觉得事情有点蹊跷。为何正好我在这儿时墙壁裂缝了呢?或许是神对我的酬劳。趁下次到县城,捡了几个经卷给县长看看,顺便说说这桩奇事。”

有人这样评论过余秋雨的这段文字:王道士发现洞穴古物时,余秋雨也在现场。当然余秋雨不可能在现场,这里只不过采用了舞台艺术的聚焦镜头凭主观想像当年王道士发现洞穴的经过。王道士发现洞穴古物已成不可争的“实”,而余秋雨的主观臆造则是“虚”的体现,没有实做基础,估计王道士也要从地狱里冒出来把余秋雨上告法庭的。

四、要以情动人,突出真性情。

真,就是真实,实实在在的,不是生编硬造的;情,就是要有情感,要有抒情的成份。即使是叙事文,也要尽量带点抒情的意味。平铺直叙的文章,不是好文章。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中的许多列传,本来都是叙事的文章,但是,字里行间,却洋溢着一片悲愤之情,渗透了司马迁的个人感情。而像冰心的散文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都是写爱、写温暖、写光明、写希望,作者的一腔深情渗透其

散文创作篇二:关于散文创作的几点浅议

今天闲来无事,邀几位在中学教语文的老同学吃饭、喝酒、聊天,谈到了文学创作,就散文创作都发表了几点意见,我归纳后有以下几点浅议,望大家参考。

--题记

感谢文友们对我的支持,在平日的交流中也跟你们学了很多东西,尤其是在散文创作方面,我受益匪浅,也使我的写作提高了很多,和你们交流是我一生难忘的事情。

关于散文的定义我想不用再给大家说了,至于散文的灵魂,写作模式,语言的把握更是我们这些写手们都已经掌握的最基础的知识,我只想和大家谈谈关于散文创作的几点建议。第一、文风问题

所谓的文风,就是每个人的写作风格,我们每个写作者都有各自的文风,譬如,茅盾的粗犷豪放,鲁迅的深邃,冰心的细腻,余秋雨的厚重、大气磅礴,周国平的哲思,张小娴的婉约,他们的作品都是我们拍案叫绝的,可以说他们的作品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写作手法上都是无可替代的,都是令人无可挑剔的,都应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就是他们的文风。我说的不仅是以上几位大师的作品,还有很多诸如钱钟书,季羡林,吴伯萧,林语堂等等老一辈作家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他们的文风应该是各有特色并被广大读者接受的,要不然他们的作品也不会流传到至今,甚至是千古流芳。

首先,从语言上来讲,通俗易懂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更是广大读者所能接受的,然后,章法布局,条理性错落有致,不管叙述哪一件事情都是为文章的主题服务的,并按照主体的先后进行排列,这种写作的方法应该是在文章构思的过程中形成的,按照每一件事情的轻重进行排列,读来令人如入幽兰之景回味无穷。如有闲暇还希望写手们知悉品味一下老作家的精品,还有唐宋八大家的散文。

第二、语言的运用

不管你是写小说、散文也好,还是写诗歌也好,都应该是内心感情的自然流淌,这些流淌的感情寄托于文字把他表述出来,就形成了文学作品,因此,我们在创作散文、诗歌的同时一定要讲究语言的使用。

中国文学的改革从五四运动以后到现在已经有一个很明显的改变,语言的运用已经彻底改变了那种八股式的晦涩难懂,现在讲究的是流畅易懂,也就是说现在的文章是我们抒发感情交流事情的一种方式,通俗易懂是最重要的,如果你写的文章很多人看不懂甚至说是一知半解,还有写作的必要吗,我经常进入一些比较有名的文学网站,也拜读了一些很有名的写手的作品,但有些作者的文章是很好的,语言流畅,简洁,凝练,作品有深意,这应该是主流,可是有些作者的作品不是写情就是写爱,并且语言晦涩难懂,更有甚者生搬硬套一些古诗词里的句子,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强行加到作品里边去,艳词丽句罗列其中,本人根本就不知道古诗词里的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就把它搬到自己的作品里,搞的是不伦不类,让人感到有一种复古的感觉。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我们应该发扬和推广,但也要剔除糟泊,为什么我们不去运用古老的文言文,而改变成现代文,不就是图个通俗易懂吗,说实话,我有好多拙作就是借用的古诗词里面的意境而创作的,并且得到了几个文学网站的推荐,可是谁又能看出来其中的奥妙呢?

因此,灵活掌握,运用古代的文学精髓是我们目前活跃在文坛上的写手们所深思的问题。切记,晦涩难懂的语言是我们写作的障碍。艳词丽句,堆砌辞藻是写作的一大忌,再就是无病呻吟更是令人作呕。

本来一篇很精美散文,一两千字就能写的很好,为了追求篇幅的长短,无病呻吟,萝莉啰嗦,把一些很牵强附会的事情都罗列其中,使本来一篇很好的散文搞得像老太婆的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让读者读起来愈来愈乏味,并诱发睡眠之意。不但浪费了读者的时间,还浪费了自己的笔墨。

我们不妨把作品中要表达的散文主题比喻成一棵花,这棵花需要浇水、施肥,你可以适量的浇水施肥,如果过量了不但达不到想要的效果,有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这些水和肥就相当于我们要表述主题的语言和过程。但这个度如何去把握就看作者自身的文学修养和知识的丰富与否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就是这个道理。

还有一些文学网站要求写作者的散文必须要在几千字以上,诗歌要在多少行以上,我更纳闷了,鲁迅先生的《雪》才多少字呀,余秋雨先生的《垂钓》难道不是精品吗,再看看汪国真的经典诗歌有几首超过二十行的,还有普希金,泰戈尔的,当然了他们的诗歌也有很长的,那也要看看是写的啥内容吧。

作为网站,不要去要求文章的字数和诗歌的行数,关键看看作品的内涵和写作的手法,这才是主要的。如果刻意要求那就变成无病呻吟了,作品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第三、写作的目的

我说的以上几位老作家,他们的作品无论是写人还是写景,还是写情都离不开一个大的环境,那就是写作的时代,和背景,无论你写什么都是为这个时代服务的,特别是我们这些写手们,都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精神的鼓舞下成长起来的,更应该为这个社会服务的,无论你叙事也好,抒情也好,都有一个大的写作环境,那就是要么针砭时弊,谩骂污秽,要吗提倡社会的正能量,为时代讴歌。不管你谩骂也好,讴歌也好,其目的都是为社会服务的。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正值春季,我浏览了好多文学网站,一些描写四月春天的文章无不带着爱的缠绵,情的牵绊,并且这些文章都大量的引用了古诗词里面的语言和词句,不管准确不准确,甚至有的连自己都看不懂,牵强附会的引用到自己的作品里面去,可是这些文章偏偏被一些似懂非懂的文友们极力推荐,这些文章通篇看不见一个写作的主题,没有写作的目的,仅凭平时背诵了几首唐诗、宋词,就像那些没有反刍功能的动物一样,毫不消化、不求甚解的拿来应用,为此感到了某些悲哀。

关于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我想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与大家商榷。

从网站上看到了很多关于你是人间四月天诗歌和散文,虽然好多作者把这个题目赋予了新的时代气息,但这些文章和诗歌大部分是描写爱情的,据梁思成和儿子的一次谈话中得知,其实,林徽因的这首诗歌不是写给徐志摩的,而是写给刚刚出生的儿子梁从诫的,如果说此诗歌是悼念天国里的徐志摩的话,怎么从全诗中看不到林徽因一点伤感的痕迹来。大家看,诗中写道: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以上几句足以证明这首诗歌是写给一个初生生命的,根本就看不出有一点怀念伤感的气氛来。倒是林徽因喜得贵子的喜悦在这首诗歌里充分体现了出来,如果不求甚解的把这首诗

歌当成爱情诗歌那就大错特错了。

第四、相互吹捧,跟风严重

曾经在一个网站上看到了一首怀念母亲的诗歌,好像是个女写手的作品,简直就是连小学生的作文都不如,生搬硬套、罗列了一些词汇,没有一点质感和意境,语言也不凝练,更没一点章法,整首诗歌错乱无致,可这样一首诗歌竟然被推荐了。我又一次感到了诗歌写作的悲哀。品读这样的文章还不如拿一本成语词典念呢!

的确,不管那一个网站都有一些优秀的写手,作品相当有深意,思想性也很强,有的还富含哲理,语言也很流畅精炼,并且大气磅礴,不管是宣传亲情,爱情,友情,还是有关国家大义上都可以堪称精品,从开始到结尾,娓娓而谈,渐入佳境,读来如品一杯甜美之茗茶,如喝一杯甘醇之美酒,作品的厚重和丰富的内涵,令人回味无穷,如入美景。这样的作品不管你编辑推荐也好,加精也好都是当之无愧的;文章的质量不是现在的商品凭一时的广告宣传就能占领目前的市场,可是,一篇精美的散文不管你是否去吹嘘,去捧,他都有无限的生命力,即使你不用管它,它也像一朵山谷幽兰一样慢慢的散发她的芬芳的,早晚被路过的人们发现。

譬如,鲁迅先生的《雪》、《藤野先生》,《记念刘和珍君》还有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等等每篇文章读来令人如品百年老酒,回味无穷,那种浓烈的感觉令人荡气回肠,甚至百读不厌,感觉到不读是个遗憾,读了更是受益匪浅。

可是现在有些文学网站出现了跟风的坏习惯。

部分文学网站还是有伯乐的,好的作品就是有它的思想性和可读性,当然,语言是写作的最基本的功力,可是有些作品除了描写爱了,情了,就是无病呻吟的谈人生,谈回忆;无论你谈人生也好,谈回忆也好,谈着谈着就和爱了情了扯上关系了,难道你的人生就和爱了情了有关系,就没有其他可写的了;你的回忆就没有和父母、亲朋、老师、益友有关系的了,除了初恋就是晚恋,网恋,再就是婚外恋了,读起来令人回味无味,翻肠倒胃。

可是,不知道咋回事,偏偏就是这样的文章就能受到某些读者的青睐,不管作品的好坏,乱加评论,只褒不贬,每个评语几乎都是什么好啊,精美呀,推荐阅读呀,等等一些令人作呕的语言,还有一个作者,不管是谁的文章,写的好与坏,他的评论几乎都是推荐阅读。刚才我提到的那首怀念母亲的诗歌第一个推荐阅读的就是该朋友了。恐怕他连读都没有读一下就妄加评论,在他的空间里根本就没有看到他的杰作。

不分好坏,妄加评论,相互吹捧,是现在文学网站上一个令人堪忧的问题,如果这种现象长此以往,将会对文学尤其是散文文学的一个羞辱。

第五、结语

以上所谈可能看起来有些空洞无力,但是,碍于好多写手的面子没有具体到那个人或者那个作品,我也只不过是把自己对于散文创作的几点浅议写出来,和大家参考,也希望大家不要对号入座,有所心惊,但我只有一个愿望,希望大家端正自己的写作目的和态度,把自己的写作尽量贴近人民群众、贴近生活,歌颂时代的正能量,为我们这个社会服务,这才是一个文艺工作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散文创作篇三:新时期以来的散文创作

新时期以来的散文创作

新时期以来的散文创作

新时期以来散文创作发展轨迹

? 一:80年代初期的挽悼散文

? 二; 老作家的回忆性反思散文(巴金, 孙犁 ,杨绛等)

? 三:80年代中后期的文化散文

? 三:90年代的大散文、学者散文,女性散文

挽悼散文

? 新时期散文的复兴,是由挽悼散文发端的。“粉碎”四人帮后,人们从胜利的欢乐中平静下来,抚今追昔,痛定思痛,开始回顾那不平凡的岁月,怀念逝去的领袖,亲人和战友,引发了久藏于心中的无限哀思,这样,挽悼散文就应运而生了,数以千计的长歌短哭寄托着对饮恨而逝的仁人志士的怀念和哀思,短短几年就涌现了那么多忆怀祭悼的篇章,是由泪水而写成的文章,产生于不平凡的历史时期,是不平凡的历史时期我国人们思想感情的真实写照。

挽悼散文

挽悼散文可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悼念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如何为追念毛泽东的 《临江楼记》,刘白羽纪念朱德的《巍巍太行山》巴金怀念周恩来的《最后的时刻》,陶斯亮痛悼陶铸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等,这些文章借助于悼念,愤怒声讨了四人帮,林彪的滔天罪行,表达了人民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无限热爱,讴歌了他们的丰功伟绩和高尚情操。

挽悼散文

宁悼念杨朔的《幽燕诗魂》,黄宗英悼念上官云珠的《星》,巴金的《怀念萧珊》,丁一岚的《忆邓拓》,楼适夷的《痛悼傅雷》等,这些文章既是一篇篇声讨四人帮的战斗檄文,又是一篇篇沉重的哀思,具有催人泪下的力量。

挽悼散文 ? ? 另一类是悼念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和其他革命同志的,如丁

? 挽悼散文真实地反映了十年动乱时期我国人们独特的情怀,境界高远,情深意切,有力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挽悼散文和以往悼念文章大多囿于个人悲欢离合,儿女情长的小圈子不同,它通过深沉的回忆,悲愤的控诉,触及了我国社会中的许多重大社会问题,促使人们进行严肃的思考,探索造成这历史悲剧的根源,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弊端,以及社会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挽悼散文

映中国知识分子在这场历史悲剧中的惨痛遭遇,他把这场遭遇与整个国家民族的劫难过程联系在一起,使散文所写的日常生活都超越了个人意义,成为特殊历史年代一个知识分子的见证。

挽悼散文 ? 例如巴金的《怀念萧珊》,作者不只是在哀悼含恨死去的妻子,而是用渗着血泪的文字,反

? 在艺术上,挽悼散文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代哀诔散文的优良传统,表现手法形式多样,或挥泪诉说,真切感人,如薛明悼念丈夫贺龙的《向党和人民的报告》等,或以歌当哭,深情缅怀,如点点怀念父亲罗瑞卿的《笑容》,或睹物思人,抚今追昔,如柯岩悼念柳青的《创业诗篇犹待续,千秋遗恨在人间》挽悼散文除了抒写对党,对祖国和人们的深情外,还敢于抒写长期被视为畏途的人性和人情,尽情地渲染革命者的夫妻之情,骨肉之情,有力地开拓了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悲剧情境。

挽悼散文

础。正如散文家袁鹰所说:以高亢苍凉的旋律,悲壮深沉的色彩和朴实无华的风格,为我国? 总起来论,挽悼散文的兴盛是中国特定时期的文学现象,为新时期散文的全面复苏奠定了基

70年代后期的散文谱写了第一个乐章。它们将以表达一个历史年代的人民的心声和开拓一代文风而在现代文学历史上占有一个鲜明、突出的位置”

反思散文

? 与小说界的”伤痕“反思”小说相呼应,散文家们也开始了对伤痕的抚慰和对历史悲剧的反思,写出了许多在现实和历史的碰撞中冷静思索和真诚剖析的散文佳作,我们把这类散文叫做反思散文。如丁玲的《牛棚小品》杜宣的《狱中生态》,陈白尘的《云梦断忆》,杨绛的《干校六记》孙犁的《远的怀念》,黄秋云的《雾失楼台》等。

反思散文

? 这一批反思散文,无不真切的表露出这一批文坛老将的真挚情感和高尚心境,他们在淡淡的倾诉中寄寓着深沉的痛惜和遗憾,在对历史深刻的剖析和对内心痛楚的挖掘中,蕴含着强烈的悲剧感和使命感,这些作品再次显露出老作家们的艺术精神和创作特色。以杨绛的《干校六记》为例,虽然也是反思动乱历史,剖析现实哲理的文字,但“满纸温婉言,不做愤懑语”记叙的是作者自干校的经历,再现的是一位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灵魂,它既是优美的散文,又是珍贵的人生箴言,警策着人们提防悲剧重演。

《随想录》

? 巴金的《随想录》则是集反思散文之大成的代表作。这部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等五卷书的五集散文,是“用真话建立起来的揭露文革的博物馆”只有记住文革的人才能制止历史的重演,《随想录》被看做是“一部讲真话的大书”,浸透了一代文化巨人对民族、对国家毫不松懈的历史责任感和对人类至深至纯的爱,这种爱,已经超越了个人是非恩怨,是建立在民族未来憧憬上的大爱,包孕着丰厚的社会历史内容。展示着可昭日月的人格力量。被认为是“与全民族共忏悔的光辉巨著”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历史上又一座高峰。

礼赞散文

?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新生活在各行各业的历史变革出现的崭新气息,也反映在散文中,这时候出现了礼赞时代的散文,如峻青<的雄关赋》,李兰,杜敏的《腾飞吧,龙的民族》以对山海关和敦煌莫高窟艺术的领悟,揭示了中华民族对祖国坚贞不渝的信念,赞美了历代中华儿女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礼赞散文

? 顾工的《吸引》刘真的《望截流》飞雪的《马鸣黄河口》王葆华的《崩云泻玉煤海情》以对建设者的思想感情,大江截流的宏伟场景,黄河的新变,厂矿的壮阔的描绘,讴歌了祖国建设的宏伟壮观和神奇力量。

? 碧野的《我怀念的是牛》王兆军的《家乡的炊烟》等再现了新时期农村的飞速发展以及实行责任制以后农民的精神变化。赵丽宏的《你早,年轻的上海》戴胜德德《深圳涛声》则记录了重新获得新生的大都市上海和新兴的经济特区深圳高速发展的节奏。这些散文如实地反映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观感,用生活的强大活力给人以奋进的力量。

地域文化散文

? 在反思和礼赞的同时,散文家们还把艺术的笔触深入到文化的层面,他们或着眼于乡土,或落笔于古代文化遗物,或追随于旅游线路,通过风情,民俗,传说以及历史文化的回顾,对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精神以及心理进行一定的挖掘,写成了一批地域文化散文。

? 如汪曾祺的老北京文化散文,贾平凹等的西北黄土文化散文,郭宝林,山曼的齐鲁文化散文,云南淡墨的红土高原散文,杨羽仪的珠江文化散文,他们都以系列散文的画卷,将至今保留于生活形态中的悠久的文化风习,放置于时代变革的洪流的冲击中进行审美观照,从东方式的人与文化的关系中发掘民族文化的因缘,以贾平凹为例,他的散文创作中的地域文化意识,主要源于秦汉文化意识,他的《黄土高原》<秦腔》《商州初录》《商州又录》等,写山写水写人物,无不充满着黄土的气息,秦腔的旋律,汉唐的雄风,贯注着特有的秦川文化特别

是商州山地文化的文化意识与审美趋向。

遗址文化系列散文

? 再者,就是出现了由古代文化遗址引发思考历史的散文,如王英琦的遗址文化系列《不该遗忘的废墟》《大唐的太阳,你沉沦了吗》《木乃伊旁的奇思臆想》,王王英琦以酣畅淋漓的笔调对圆明园,半坡遗址,永乐宫,李白荒冢,南疆界碑,古长城烽火台,大漠戈壁进行了历史的回溯,寻找失落的古代文化传统。开掘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表现了作家充沛的民族激情,之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则带有更加强烈的批判精神,将历史和文化本身的境遇与命运写得回肠断气而令人深思。

王蒙等人的开放式散文

? 随着西方文化的引入,各种现代派手法冲击着文坛,散文创作领域出现了一批开放式散文的写作。如斯妤的《小窗日记》廖静仁的《船魂》,张抗抗的《海水退去了》王蒙的《天涯海角》,乔迈的《冬之梦》,何为的《春夜的沉思和回忆》流沙河的《太阳和太阳神》等变形,变体的作品。它们或通过变形象征重塑理想生活,或用意识流的手法挖掘心灵宇宙,或以荒诞破坏实有,或拿来音乐,绘画的技巧来丰富散文的诗情和画意,这类散文是对传统散文模式的突破,是散文艺术走向开放和多元的写照。

曹明华等的“校园散文”

? 80年代中期还出现了以大学生曹明华的《一个女大学生的手记》和程士庆的《二十岁的坦白》为代表的“校园散文”,这类散文的出现,表达了生于文革时期,长于改革年代的年青一代的迷惘与困惑,理想与追求,文字虽然稚嫩,但却写得纯真耿直,没有虚假和做作,以一定的创作实力说明了散文界后继有人的事实。

张洁等的个性散文

? 张洁的《拣麦穗》贾平凹的《丑石》等为代表的系列作品表现了对真情的渴望,对理解的呼唤,对鲜明的个性与醇美人性的追求,使散文作为一种主观内向的文体,显示出其独具的品质。

90年代的散文潮流

? 1:大散文的出现,是90年代散文兴起的重要标志。

? 大散文是1992年贾平凹的《美文》杂志创刊时,由他首次提出的,他还将“倡导和实践大散文作为《美文》杂志的创办宗旨,由此,大散文作为当代散文的旗帜被高高举起,并很快成为90年代散文兴起的重要标志。

大散文

? 这类散文多以对历史文化的反思和对人类生命本体意义的求索为主要内容。以文化氛围的宏大和思想的恣肆为其特征。创作上往往呈现出”博大,深邃,沉雄,阳刚的散文气概,通过反观历史来消解时下芸芸众生的精神困惑,从而确立当代知识分子的主体人格形象,所以这类散文往往以浓厚的思辨色彩和文化气息见长。余秋雨的散文尤其醒目。他的《文化苦旅》中的多篇散文都是对历史文化的感悟和思索,如《道士塔》《阳关雪》通过古老物像描述了大漠荒芜的黄河文明的盛衰,

大散文

? 《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通过对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的揭示再现了中国文化漫长而又艰难地心路历程,《一个王朝的背影》则又分明是对那一段浸满血泪又辉煌无比的文化历史所作的清醒而又无奈的话别?-?-同样的审美内涵和艺术特征,在他的另一部散文集《山居笔记>里亦可见一斑。他的《苏东坡突围》《遥远的绝响》《千年庭院》《抱愧山西》等篇目不仅是对历史的再审视,再描画,更是带有强烈知识分子主体人格特征的再创造,此外,如季羡林的《怀念西府海棠》,林非的《访美归来》《西游记和东游记》袁鹰的《井冈群雕园,李元洛的《怅望千秋一洒泪》李国文的《苏东坡饮酒》等,

大散文

? 这样的散文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散文不再只是对个体或群体生命形态的简单描述,而是个体,群体历史以致文化生存形态的交相辉映与完善融合,二是作者以文化学者的身份介入散文,能够很好地将理论研究、艺术鉴赏与文学创作结合起来,达到在感性王国和理性王国之间游刃有余的境界。

大散文

? 大散文的另一类主题,就是对生命本体本质意义的求索。这也是当代人个体生命意识自觉和强化的表现。这类散文往往透射着较为强烈的理性色彩和哲学意味,如史铁生的创作。其中心意蕴就是对生之意义的探问和回答,

大散文

? 他的《我与地坛》即是一篇意义指向已经十分接近终极精神实体且涵义特征极为突出的散文,它要告诉我们的并不是生命应该如何走向它的最终结局——死亡,而是应该如何的生,那些在地坛公园出现的幸运与不幸的人们,给了作者以生的启示:不能因残疾受人歧视而向死亡投诚,而要把灵魂和残躯交给支撑自己生的文学艺术,这篇散文无疑是人的生命意志可以战胜一切的绝好证明;

大散文

主体精神,这种由身体力行和灵魂跋涉而获得的主体生命意识的高扬,也非常鲜明地表现在他的其他散文篇章如《清洁的精神》《无援的思想等》

大散文 ? 再如张承志的《心灵史》,他所追索的,是一种刚烈粗砺坚韧的文化人格和昂扬强健的人类

? 这类散文的特征也有两个:一是它们一般都带有个人经验的痕迹,但这种经验绝对是灵魂的经历,其写作也正是要将这样的经历所获得的生命内核剥脱与呈现出来,二是作家多为小说家和诗人,他们穿越了小说,诗歌与散文的界限,将小说注重的内涵主题,场景构设以及诗歌所注重的哲理思考,意象营造注入散文的创作中,从而形成更为恢弘醇美的散文气象。

女性散文

生活的散文。如舒婷对理想的沉思《到石码去》《以忧伤的明亮透彻沉默》苏叶对人生的感悟《画饼娘闲话》,《车辚辚马萧萧》张抗抗对女性现实的分析《海市》《我的节日》唐敏对女性悲剧命运的描绘《月亮的海》,《女孩子的花》

女性散文 ? 女性散文,指的是一批从事散文创作的女作家写出的,表现女性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 叶梦对生命隐秘的惶惑《蜜月之轮》《创造的快乐》,周佩红对“真我”的剖白《空巷》《呼喊》《远去》《梦或非梦》以及筱敏对大爱的认识《俄罗斯诗篇》,对小爱的叹息《小人鱼》对孤独个体的审视《精卫》《山鬼》等,对美的形式的思索《芭蕾梦》等,

女性散文

? 他们还将这种较深的体验和感性绵延到形而上的理性之思:关于时间与生命,存在与虚无,停止与创造,死与生,由此体现出对女性痛苦根源的挖掘和对女性个体存在的探究,体现出女性作家独有的思想锋芒和价值尺度。

学者散文

? 八九十年代,一些从事人文社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在专业研究之余,创作了融汇学者的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的文章,被称为学者散文。学者散文并不特别关注文体规范,而将其作为专业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一般而言,学者散文的表达比较节制,有的会以智性的幽默来平衡情感的泛滥,往往关注的不是“识”而是“情”和“理”。代表性作家有金克木,张中行等

女性散文

? 如舒婷的《神启》苏叶的《去老舍茶馆》斯妤的《在海边》《爱情神话》。叶梦的 《湘西

寻梦》,王英琦的《我遗失了什么》等,这些都体现出女性散文重内省,重理性精神思考的特点。她们的散文以其丰满的悟性,尖锐的理性以及极富女性特征的审美意蕴,构成了文坛别样的风景线。

巴金以及他的《随想录》

? 从1978年到1986年的8年间巴金写作了150多篇随笔,总题为《随想录》。《随想录》的写作动机:十年浩劫教会一些人习惯于沉默,但十年的血债又压得平时沉默的人发出连声的呐喊。我有一肚皮的话,也有一肚皮的火,还有在油锅里反复煎了十年的一身骨头。火不熄灭,话被烧成灰,在心头越集越多,我不把它们倾吐出来,清除干净,就无法不做噩梦,就不能平静地度过我晚年最后的日子,甚至可以说我永远闭不了眼睛”

《随想录》的主题和文体特点:

《随想录>的主题:对自身存在状态进行严肃的现实反思,对国民性进行深刻的反省和批判的历史反思,是《随想录》的忏悔主题。《随想录》的文体特点:《随想录》文体特殊,形式活泼,可以把它当散文读,当议论文读,当小品读,当杂感读?-有些还可以当故事读,当小说读,都未尝不可,而无论我们把它当做什么来读,都无碍我们接受作者真诚的感情,从中接受深刻的教益。

《随想录》的内容特点 ?

? 《随想录》的内容特点:

? 1:真诚,这是《随想录》最主要的特点

? 2:内省

? 3:控诉,也是最主要的内容,作者在控诉他憎恨的罪恶

〈随想录〉最高的艺术境界

?

? 〈随想录〉最高的艺术境界:

巴金在〈随想录〉中,不再受所谓技巧的束缚,他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去考虑用什么技巧,来表露自己心中的热血与眼泪,充盈在他心中的热的血和热的泪,连着大街小巷的忧思,连着人生人世无数正直善良心灵的话语,能够冲破心灵之外的压力,能够冲破一切虚假的外壳,自由地流出来,就是胜利,就是成功。

〈随想录〉最高的艺术境界

此时的艺术就天然地走向最高的境界。

〈怀念萧珊〉解读: ? 当自己书写的一切(转载于:wwW.zHaoQt.NEt 蒲 公 英 文 摘:散文创作)和自己的良知完全达成和谐的时候,艺术就成了良知的象征,良知的呼声,

? 〈怀念萧珊〉解读:

? 〈怀念萧珊〉是一篇挽悼散文,是一篇通过对逝者的回忆,来寄托生者的哀思的文章,收入〈随想录〉内容层次:全文四节,可分为三个层次:1:简述写作原由(1节)着重写妻子萧珊在文革中因作者而遭受精神屈辱和身体受摧残的情况。

〈怀念萧珊〉解读:

? 2:叙述萧珊因病情不断恶化而离开人世人世的悲惨过程,以及作者的痛苦心情(2-3节)。 ? 3:呼应篇首,从朋友,文艺爱好者,翻译工作者,好人等方面回顾萧珊的一生,并表示自己要为祖国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的愿望(4节)

文本的思想意义

? 它是巴金对亡妻的真挚而深沉的怀念,饱含了作者对给萧珊带来不幸的罪恶势力的无比仇恨,是一篇充满情感力量的佳作。巴金满怀深情地诉说着 萧珊生前的一切,诉说着他们相濡以沫的最后时光

? 文章开头写道萧珊不该死,不想死,也不能死,但竟然死了,“一句话是我连累了她,是我害

相关热词搜索:散文 创作 散文创作技巧 陆地散文创作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