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全文

发布时间:2017-01-24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散文全文篇一:散文阅读

题点训练一 分析句段作用

[复习方略] 分析句段作用题是散文阅读考查中最常出现的题型,也是考生感觉答题有路、顺手的题型,然而更是考生颇感困惑的题型。如内容和结构作用到底如何区分,答题套路有时很不管用等。二轮复习一定要解决这些问题:

1.在“读”上下功夫,通过“读”把握全文思路,通过“读”把握所给句段的内容、层次和表达特点。

2.把握句段的一般作用和特殊作用的关系,避免答题的标签化。

3.答题应注意多角度思考,不仅要从常规方面思考,还要从线索、思路、选材、表达等方面思考。

如何审准题、答好题?

自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真惭愧,我还没有见过长城。

现在想:什刹海不见算什么呢?没去看长城才是遗憾!啊,万里长城!去北京只不过几个钟头的火车。

从山海关一路数去,你知道么?像喜峰口、古北口,像居庸关、雁门关,一个个中原的屏藩要塞,上口真要有霹雳般的响亮呢。一夫当关,万夫莫敌,守得住一处,就可保得几千里疆域。啊,真愿意挨门趋访,去问问古迹,温温古名将的手泽,从把守关口的老门丁和城下淳朴的住户那里,听取一点孟姜女的传说,金兀术与忽必烈的史实。但是我还没去!

朋友,你可想过,在长城北边,那黄河九曲唯富一套的地方,带一帮茁壮的男女,去组织一处村落,疏浚纵横支渠,灌溉田亩,作一番辟草莱斩荆棘的开垦事业么?那里地土最肥,人烟还稀。你可想过,在兴安岭的东南阴山山脉的南部那一抹平坦的原野,去借滦河、饮马图河的流水,春夏来丰茂的牧草,来编柳为棚,垒土为壁,于“马圈子”里剃羊毛,养骆驼,榨牛奶么?那工作顶自由,顶洒脱。不然,骑马去吧!古北口的马匹有名哩。凑煦日当头,在平沙无垠的原野里,你尽可纵身于野马群中,跨上一匹为首的骏骥,其余的会跟你呼啸而

至的。不要怕那噱噱嘶声,那不是示威,那是迎迓的狂欢,你就放胆驰骋奔腾吧,管许将你

满怀抑郁吹向天去。“毡幕绕牛羊,敲冰饮酪浆”,那边塞寒冬霏雪凝冰时的生活,你也想尝尝么?住蒙古包,烤全羊,是有它的滋味的。汉王昭君曾戎装乘马抱琵琶出塞而去;文姬归汉,也曾惹得胡人思慕,卷芦叶为吹笳,奏哀怨的十八拍。巾帼中有此矫健,难道你堂堂须眉就只知缩了尾巴向后退么?

唉,说什么,朋友,我还是没见过长城!在恨着自己,不能像大鹏鸟插翅飞去;在恨着自己,摆不脱蜗牛似的蹊径和周身无名的链索。投笔从戎倒好,可惜没有班仲升的韬略。景慕张骞,景慕马援,但又无由出使西域,去马革裹尸。奈何!哙,“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骠骑将军霍去病那才算有骨头!无怪他六出伐匈奴,卒得威震异域。

我还没见过长城!但是,长城我是终于要见见的!有朝一日,我们弟兄从梦中醒了,弹一弹身上的懒惰,振一振头脑里的懵懂,预备好,整装出发,我将出马兰峪,去东北的承德,赤峰;出杀虎口,去归绥,百灵庙;从酒泉过嘉峪关,去安西、哈密、吐鲁番。也想,翻回来,再过过天下第一关,去拜拜盛京,问候问候那依旧的中国百姓!

长城,登临匪遥,愿尔为祖国屏障,壮起胆来!一九三六年二月十七日

(节选自吴伯箫《我还没有见过长城》)

文中的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一)设问方式

常式提问 ①某句(某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②分析画线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变式提问 ①文章以“××××(内容)”开头,有什么好处?/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内容)”?

②文章以“××××(内容)”结尾,有什么好处?/请赏析文章结尾段。

(二)审题要点

1.审所给句段在文中的位置,位置不同,其作用自然就不同。

2.审提问角度

①笼统地问:×××句(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②给定角度:×××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对内容的表达作用)。

规范答题

答题角度 内容作用+结构作用+表达作用+读者作用

特别注意 ①内容作用:写了什么内容,暗示了什么信息,表达了什么情感,与全文内容、主旨有何关联。

②结构作用:

a.开头:开篇点题,照应标题;引出下文,为下文××××内容做铺垫;与下文××××(内容)形成对比(反衬或抑扬),使文章有波澜;总领下文;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

调。

b.中间: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又引起下文??;照

应,与上文??(或下文??)形成照应;引起下文??;总结上文??。

c.结尾:总结上文??;呼应开头(或上文??);卒章显志;深化主旨。

d.反复出现的句段:突出主旨,强化感情;交代线索,前后呼应;运用反复,一唱三叹。

③表达作用:主要看该句、段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运用了什么技巧,有,则写出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无,则不必写。

④读者作用:吸引读者,增添感染力。这个作用不是必须要答的,确实有才答。

如何解决答句段作用分析题中的“贴标签”问题?

有一篇名叫“中国地图”的散文,主要内容是:作者到宁夏乡下去拜年,看见几乎每家堂屋里都挂着一张中国地图。经过打探,作者终于明白:这些地图上连着的地名,都是乡下人外出打工的地方;平时乡亲们串门、相聚时,可能就会凑到这张中国地图前,指点着说这里那里距离的远近,说这里那里各自在远方的儿女的近况。文章结尾这样写道:

我没有去更多的人家。但我知道,我的判断不会有什么差错。因为早就听说了,宁夏西吉,这个拥有47万人口的贫困大县,每年外出打工的约有12万人。后来我才听说当地的一首新民谣:家家屋里老两口,门前拴个大黑狗。十户人家九户空,墙上一张大地图。

简述以“新民谣”作结尾的作用。

区,进一步说明该现象的普遍,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题;从结构上看,点明题目,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使“中国地图”这一核心意象得以突出;从表达上看,民谣语言生动活泼,朗朗上口,富于地方特色,使文章表达有变化,颇具乡土情趣。

1.正确认识“答题套路”问题

上面“规范答题”中总结出的“答题角度”有用吗?有用!它在指导我们答这类题方面提供了思考方向,让我们知道如何去答。但是,绝不可把它当成公式往具体文章、具体题目上套,在运用这些“套路”时必须与具体文本的特点、具体题目的要求结合起来,必须写出自己对文本的准确理解来。

2.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是回到阅读、回到“真阅读”“真思考”上去

(1)细读所给句段,把握其内容、层次、表达特点。

所有阅读题的前提都是读,要读细、读懂、读透。之所以会出现“乱贴标签”的现象,是因为不少考生不愿读,草率地读,不愿在文本细读、深读上下功夫,缺乏耐心和细心。因此,要想真正解决此问题,细读、深读所给句段是前提。如何去读所给句段呢?很简单,就是看它写了什么内容,有怎样的层次,表达上有无特点。把握住这三个要点,有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如有的考生只要是答开头段,就套上“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殊不知,开头能“营造氛围”的文字一般是写景文字,能“奠定感情基调”的,开头文字中须有情感词语,且这个词语代表全文的基本感情。

(2)立足句段,纵观全文,寻找联系。

分析句段作用题的命题特点是以此句段为切入口,考查考生对全文结构思路的把握能力。因此,在把握住所给句段的要点后,就要看它与全文在内容、主题、情感和构思方面的内在联系,只有把这个联系找出来,才能答好答全这类题。如结构间的总分、铺垫、并列、对比、反衬关系。

3.掌握思考的方法

(1)坚持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答题方法。

文章总有其自身结构规律和特点。开头段有开头段的作用,结尾段有结尾段的特点。同一位置必然有其共性。但是,文章又是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这就要求我们答句段作用题时必须要掌握它(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 摘:散文全文)的一般性、共性特征,又要注意其个性特征,做到两者完美结合。试以开头句段的作用为例,其共性作用是写出了什么内容,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其个性作用有:开门见山,总结全文;先言他物他事,引出主体文字;描写景物,营造氛围,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当从具体的开头句段的特点出发。

(2)辨析几个易混的作用术语:

①内容和结构。这两个词本来很好区分,可不少考生混为一谈。像引出下文,为??做铺垫,总结全文,承上启下,伏笔照应都属结构之内;像写出了??内容,交代??背景(原因),抒发??情感,营造??氛围都属内容之内。当然,没有脱离内容而存在的形式,当答“为下文写??(内容)做铺垫,与下文??内容形成对比”时,这已是含有内容的结构和表达作用了。

②总领下文和引出下文。总领下文也是一种“引出下文”,不过,这段内容是全文内容

的总写,只有这时,才叫“总领下文(全文)”,否则只能算“引出下文”了。

③过渡与照应。照应是上下文内容上的呼应与联系,前有交代,后有应接,一般距离较远。过渡是该句(段)必须同时含有紧承上文的内容和开启下文的文字。过渡只是上下段的关系,没有距离;照应可以有距离,如首与尾的照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那一滴挤疼了大海的眼泪

朱成玉

①一滴水,无法挤疼大海,一滴眼泪,却会!

②有一次,母亲在午睡时做了一个梦,梦到我掉进了井里,旁边一大帮人,却没有人去救。母亲赶到了,毫不犹豫地跳进去救我,把我救上来,自己却死过去了。她隐隐地听到人们说:“只有当妈的才能这样啊,把孩子救上来,自己却死过去了。”

③母亲在睡梦中惊醒,她感到这个梦很不吉利,眼皮也不停地跳,她担心我会发生什么事情,迫不及待地给我打电话,可是我在午睡的时候有关机的习惯,母亲就一遍一遍地打,一直打了两个小时,我才开机。

④电话通了的时候,母亲在那边孩子一样“哇”地一声哭了起来。听完母亲诉说的那个梦,我深深地自责起来。对于母亲来说,无法和孩子联系的这两个小时,是多么漫长。

⑤母亲叮嘱我最近要多注意点儿安全,又一再地安慰我,说梦都是反的,梦见灾难就证明平安,没事的。

⑥这就是母爱吧。她宁愿相信一个不真实的梦,并陷进自己假设的劫难里,难以自拔。 ⑦从那以后,我不再轻易地关机,因为我怕母亲再做那样可怕的梦。

⑧那一声“惊天动地”的哭泣,着实把我吓了一跳,我分明看到了在哭泣声后尾随而来的那滴眼泪,浑浊、咸涩,却又那么晶莹、甘甜。

⑨看过一篇文章,说一个失去老伴的父亲,内心充满了悲伤,可是他又不得不在儿女们面前装出笑脸,免得让孩子们替他担心。后来,儿女们发现父亲喜欢上了吃洋葱,他总是一个人在厨房里默默地剥洋葱,眼里满是泪水。孩子们问起的时候,他说是洋葱太辣。其实他是在找一个借口流泪,给心底的悲伤找一个流淌的出口。

⑩有一种男人,宁可忍耐野火把心烧焦,也不会让火星溅到爱人的发梢。有一种男人,心里藏着一个重洋,流出来,却只有一颗泪珠!

?我的父亲也是个刚强的父亲,我见过他唯一的一次流泪也是因为我。

?那个秋天,我被一个发了疯的酒鬼连刺了四刀,多亏好心的邻居相救,才得以保住性命。在重症监护室里三天三夜昏迷不醒,醒来第一眼,我就看到了父亲。而当看到我终于醒来,父亲的一滴泪重重地砸到我的脸上,继而转身向外狂奔,语无伦次地对亲人们喊着:

“孩

散文全文篇二:散文阅读

标题作用

1、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2、紧扣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突出主人公的……品质或特点,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4、紧扣(揭示)……主题,点明……中心。

5、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或激发读者兴趣。6、具有象征意味,蕴涵深意。 环境描写的具体作用:

①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 / 时令 / 背景。②为人物活动创设特定的背景。 ③暗示故事发生的时代特征 / 人物的命运④渲染气氛。

⑤烘托人物心情 / 性格 / 品质。 ⑥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⑦深化作品主题。 ⑧其他如:上下对比,照应等。

【答题样式】XX具体描写了……景色,交代故事发生的……,营造……氛围,渲染(定下)了……感情基调,烘托了人物……,为下文……情节展开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主题。

赏析重点句子:

(1)结合修辞手法或表达方式(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

(2)结合关键字词或句子

(3)结合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方法

【答题样式】运用……修辞手法或表达方式或描写手法或关键字词句,突出表现了人物的……特点,深化了……情感,升华了……主题。

人称作用:

①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真实生动之感。 ②第二人称:有利于直接抒发强烈的感情,显得亲切、自然。

③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1)题目的作用——揭示中心(对象);形象含蓄, 激发兴趣。

(2)开头的作用——揭示中心(点题);引出话题(下文);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3)结尾的作用——总结上文;揭示(突出)主旨; 语言含蓄深刻,留有余味。

(4)过渡句的作用——承上启下。

散文全文篇三:抒情散文阅读

一、 鉴别文体

主要用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征,但与其他散文

相比,抒情散文情感更强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法,

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而直

抒胸臆的方法,在文章中可以出现,但通篇用此一法者并不多见。

托物言志式散文,即象征性散文,作者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借助象形联想或意

蕴联想把主观情感表现出来。借景抒情的散文,将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赋景物以生命,明写景,暗写

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这些年来,抒情类散文这种体裁一直被全国各地的中考命题所频繁使用,虽只有千字左右的短

文,但却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十分精粹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有人说,一篇抒情

散文就是一杯作者用自己的人生经验酿成的酒,我们阅读,就是在饮这杯酒。能品出其中三昧,自然

也就能做好文后所附的题了。

.抒情散文在内容上往往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

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在形式上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从侧面暗示,发

挥读者的想象力;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二、 明确抒情散文阅读考点

1、结合语境,联系文章内容,理解词语的含义

2、理解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

3、体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的作用

4、对文章内容要点进行概括。如:概括文章所赞美的对象的品质特点,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赞

美的对象的

5、理清文章思路。抒情散文往往有一条线索,可能是“事”或“物”为线索,也可能是以感情为线索,

理清了文章的线索,就会对文章的写作思路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6、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怎样理解文章的标题;如何认识文章的主题;对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来

的情感、态度的理解,试题中常以问“为什么”的形式出现。

7、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抒情散文中,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往往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当然,

有的文章中,作者的感情在不断变.。

(一)花开的声音(天津)

花开也有声音么?

一个夏季的晚上,我在住家的阳台上,就捕捉到昙花开放的声音。那棵昙花的花苞早在

两三天前就显露出了雏形,这个“雏形”的花苞越来越大,在枝头垂首有如纺锤。那一夜,我估摸它会开放的,便在阳台彻夜守护着,耐心地等待,等待。近午夜十一时,那美好的时刻终于在焦灼的期待中来到了。它的花苞慢慢地鼓胀起来,好像原先干瘪的汽球一下子灌进了风,紧接着,我便听到一声“噗”的响动,那是我盼望已久的昙花开放的声音。只见那由许多纤长洁白的花瓣组成的花蕊,快速、灿然地开放了。痴迷间,眼前仿佛跳出了一个长袖善舞的倩女,只一刹那,便羞煞了天际那半轮夏月,那美的光焰,撒向城市街道,使夜的峡谷为之闪闪发亮。

除了昙花,我还真切地听到茶花开放的声音。茶花的开放可不是那种“急性子”,早在

夏季时,它的蓓蕾就在枝叶间开始孕育,开头只有一粒米那般大小,和叶芽的形状几乎难以分辨,过了好几天,它的雏形才微微显露出来,又再好几天,它那结实的体态和叶芽松动的体态才泾渭分明。茶花花苞的长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一个长途旅者,走过了夏天,又走过了秋天,到了冬季,那一头尖的椭圆花苞,那花瓣如鳞片重重包裹的花苞,才终于展现在你的面前,但距离开放仍有些日子。我栽在阳台的那一株茶花,叫“五宝茶花”,枝头

共有十几个花苞,它们之间好像有个约定,谁先开谁后开。那一天是休息日,我终于看到第一颗准备开放的花苞有些异样了,它在微微地颤动、颤动,仿佛是个睡美人,在阳台上睡了许久、许久,此刻才在深绿色的枝叶间苏醒,惺忪的眼眸,抖动的睫毛,微微地张开,张开。那张开的声音,和昙花的那一声“噗”完全相反,它是那么细微,那么柔和,那么舒缓。昙花开放的声音是短促的,茶花开放的声音是悠长的,不管短促或悠长,都是那么动听,那么迷人。由此我认定:花开的声音是自然界一种最美妙的乐曲,或者说是一种天籁吧!

花儿这样,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何尝不是如此。当它突然出现时,也会有一种异样的信息,一种类似花开的声音,那是一种文明之花开放的声音。美好事物的孕育、萌发、成熟,也有个渐进的过程,或许中间还会出现一波三折,受到某种压抑和禁锢。当它“破茧而出”或“破墙而出”时,会出现多大的冲击波啊,那一瞬间闪亮的冲击,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无限的惊喜。这种声音,你只有保持一份纯净、洁白的心态,于细微处才能听到。对于美好的事物,不要有疏离感,要把它臵于自己的关爱之下,用自己的羽翼和体温去为它孵化和催生,这样,你就可以及时地听到另一种“天籁”了。

长时间以来,我都迷恋于谛听各种花开的声音。我始终认为,在人世间,倾述是一种方式,谛听也是一种方式。一个人能听到花开的声音是十分幸福的,因为花开的那一刹那,会最充分地展开事物的内秀和外美,会给你带来一种审美的愉悦和情感的满足。

(选自2011年第1期《南方》,有改动)

17.题目“花开的声音”的深层含义是什么?怎样才能听到这种声音?(4分)

18.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痴迷间,眼前仿佛跳出了一个长袖善舞的倩女,只一刹那,便羞煞了天际那半轮夏月,那美的光焰,撒向城市街道,使夜的峡谷为之闪闪发亮。

19.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迷恋于谛听各种花开的声音”?(4分)

20.观照全文,作者如何由物及理,从自然之花联想到“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请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

17.文明之花开放的声音。保持纯净、洁白的心态,于细微处谛听,对美好的事物要付出关爱。(4分)

18.比喻、拟人、夸张。凸现昙花破蕊而开的迅捷,开放瞬间的灿然美好。(4分)

19.花开的声音是自然界最美妙的乐曲,能听到花开的声音是十分幸福的。(4分)

20.作者先写昙花、茶花开放的声音动听、迷人,由此认定自然之花开放的声音是一种天籁;继而联想到“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突然出现时,都会给人带来同样的惊喜,要用心谛听,感受其审美的愉悦和情感的满足。(4分)

(二)(陕西 )紫阳腰方英文

周末无事,车游紫阳。小时候就喝紫阳茶,年至半百竟未去过紫阳,不够意思啊。紫阳

在汉江边上,猜想是很通达很便捷的。没想到实在难走!坡陡弯急,一山爬过又一山,好在翠色染目白云亲颊,别有一番俗外之雅呢。翻过三座山,眼底终于浮出一个城,火车的闹,船笛的叫,顿时没了清净。细看紫阳县城,果然是重庆的浓缩,看不见碟子大的平地。怎么.......................

办?山腰上凿一个凹,凹处凸起一栋楼。就这么锛石凿凹,就这么起房凸楼,硬是在夹江的山腰上,锛凿叠垒了一个城。所谓的码头城市,压根不在乎有无平地,但求两河交汇,能把舟楫勾留缠绵住就好。浩浩任河,正是在此融入汉江的。

想不出如此一个城怎么生活,大概吵架也拉不开距离吵着吵着就勾肩搭背了,干活时则

又需要捆上安全绳吧。待到进得城里,但见街道逼仄车辆单行,却也店铺比邻,色彩炫耀嗅觉缤纷。及至日落西江夜色袭来,忽见城灯哗然绽放。时值秋老虎季节,人们简上衣而短下裤,为的是让胳膊腿儿尽可能地吐热纳凉。尾随人流浪进商场,再踏梯而上,发现商场顶部竟是一个很大的广场。如此叠屋架床式的建造格局,简直一个香港袖珍版!顺音乐声溜达过.....................

去,见人们围一个圈子。圈外踮脚看圈里,呵呵,一群女子练健美操哩。她们抛甩着纤媚的臂腕,扭动着柔细的腰肢,展示着风致的身段;脚一跺,腰一侧扭,臂一斜扬,头发就抛上月亮了。

夜里看一个资料,上面说:“紫阳腰,汉阴脚,安康女子爱做作,要看水色下白河。”

紫阳、汉阴、安康、白河,是安康所辖的四个县名。当然安康如今叫市了。人生之美,十之八九由女性呈现,所以每一个地方,都把当地女性美的特点,以歌谣的形式提炼出来四处传播。而女性美的具体表现,当然是以身段最为紧要。身材之标致婉约,则绝对依赖腰肢的拿捏烘托,如此才叫一个动人。何以动人呢?细柔也。紫阳娘们何以生出如此之腰呢?

次日早起遛街,似乎得了答案。总是遇见一些女子挑着扁担,忽忽闪闪地来了,忽忽闪

闪地去了。两个担笼里,是白嫩的豆腐,是带露的青椒,是拖泥的新藕,是出江的鲜鱼。忽闪忽闪而来,营养于客官;忽闪忽闪而去,生计于家庭——终于忽闪出一腰的风情与柔韧。

返回时选了一条新路,更觉得这个汉字“腰”,似乎是专为紫阳所造。路是依旧忙着拓,车是依旧不住地停。好在村村通了水泥路,绕道便是。实际上无村可言,因为紫阳人家,一概散布于山之腰岭之凹。那些粉墙青瓦或者石板房,如一栋栋达官名流的别墅,落座于青坡,半隐于绿峦,恰如次第展开的山水长卷,新意频出却也可四字概括——山腰人家啊!坡是这么陡,劳动的间歇,估计站着就能睡着,反正躺着跟站着没啥两样。如此之地,竟不时见到三五块石头拦一巴掌小塘,居然就荷叶田田蜂蝶频访了呢。至于竹子,此等俊逸灵秀之物,更是家门掩映垂瓦叩窗。所以这里的狗不咬人只摇尾,充分体现了淡泊无争的“竹下之风”。然而有些却是要争一争的!于是,山腰上长大的女子和汉子们,就人人成了好歌手。

紫阳一名,出自道家。道家是中国唯一固有的宗教,汉江是汉文化最核心的源泉之一。道家以水为善,以茶为慧,以山为美,以歌为雅。落日岭上,渔火江中,朝晖夕阴大自在,不知功名利禄为何物。紫阳和紫阳人有如此怀柔万物和谐自然的情致,真是难得啊!

(选文有改动)

12.请从文中找出对紫阳独特的人文风貌、人情人性最有概括力的四个字,写在下面的

方格中。(4分)

□ □ □ □

13.文中画线部分表现了紫阳女子身姿、动作、性格上的什么特点?请分别回答(3分)

14.作者说,似乎得到了“紫阳女子何以生出如此之腰”的答案。他得到了怎样的答案?

(2分)

15.第一二段中两处加点的文字,写出了紫阳城怎样的特点?(3分)

16.作者为什么觉得“汉字‘腰’,似乎是专为紫阳所造”?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6分)参考答案: 12.善 慧 美 雅

13.身姿:柔美、优雅。动作:矫健、洒脱。性格:率真、奔放。

14.勤劳造就了紫阳女子柔美而坚韧的腰肢。或:劳动创造了美。

15.写出了紫阳城空间的局促、狭小,建造格局的独特;也隐含了紫阳城的热闹、繁华。

16.因为这里的女子有柔美之腰,这里的人家栖居在山之腰,紫阳城位于水之腰。

(三)武汉 萧萧池塘暮

最早知道“池塘”二字为何含义,源于一副残对:烟锁池塘柳。在老家陈坊,池塘都叫塘,每一口塘都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锅底塘、门口塘、养鱼塘、莲花塘、青山塘……它就像是村里人共有的孩子,每一声对塘的呼唤,经风吹都能传到塘的耳朵里。水草轻摇,青蛙鸣叫,蜻蜓风舞,燕子贴水,波光荡漾,都是池塘的应答。

和故乡的其他风物一样,池塘是极通人性的,年年岁岁见证着村人的喜忧。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阵村风暖,池塘岸边各色水草倒挂而长,一根根亲水而去,犹如一串串清脆玉润的珠帘,将蓄满春水的池塘装饰得如梦如幻。蓄积了一冬的力气,妇女们挽起衣袖,在抽枝长叶的青柳下,浣纱洗衣。池塘中央,开始脱毛的水鸭在和煦的阳光下畅游,荡起层层涟漪。鸭儿不时地“呱呱”乱叫,声音在池塘上空回荡。远处聆听,像是柳树深处发出来似的,訇訇然,如乐一般美妙。“春江水暖鸭先知”,那一声声呱啼,应是报春的讯息吧!最热闹的要数夜里,无数青蛙齐鸣,叫醒暗夜,那是临产前的阵痛,更是即将身为父母的幸福欢唱。青蛙鸣春,是江南池塘不朽的胜景。

夏日的池塘是孩子们的世界。太阳还在半山腰,孩子们就在池塘里玩耍了。在岸上一个猛扎,静静的池塘便溅起灿烂的水花。孩子们排成队列,挨个儿跳水,珠圆白嫩的颗颗水滴飞入浓密的柳荫里,打得青叶脆响,像是一场急雨。孩子们玩腻了,就在厚厚的泥层里摸螺蛳,在水草里抓鱼。夜幕降临,他们用旧衣服一裹,满载而归。

农人在月满中天时分才收工,钻入池塘,洗去一天的尘与汗,洗去一天的疲劳。人在水里,话农桑,谈天气,是再惬意不过的事了。池塘在一拨又一拨人的折腾下,泥沙翻涌,浑黄浊黑。经过一夜的沉淀,它一早又澄澈清冽,一眼就看得见水里的游鱼,厚软的肥泥,以及泥上的走蚌和挪动的螺蛳。池塘静默、博大,容纳故乡人身上所有的灰土污垢,而它自己永远是碧澄如镜。

秋来水瘦,池塘花容失色,只剩寥寥一些残水,像是哭干了眼泪的小妇人的杏眼。但它依然接纳万物,吐故纳新,洁净如初。农人依然来塘里洗澡,一天胜过一天地喊:“啊,水好凉呀!”故乡的秋天,在这一声声水凉的叫喊中,悄悄地不为人知地到来。水凉好个秋。

冬天,村里以鱼闹年,以祈年年有余。每到年终,我们村前村后的池塘都要抽放积蓄了一年的水。一群人赤足在冰冷的泥中捉鱼,笑声在空旷辽远的上空久久回荡。他们不怕冷,俗话说,鱼头上藏了三点火!见了冒火的鱼,还有谁怕寒冷呢?一筐又一筐的肥鱼小虾壮螺蛳从塘里往岸上挑,笑声随之在岸上塘里一阵一阵炸响。

池塘鲜活了四季,更鲜活在所有子民的记忆里。而今,再寻如此池塘,也许只有在梦里吧!岁月在风里萧萧如秋木,池塘在现代的作用下,萧萧至迟暮。

回到陈坊,池塘触目惊心:锅底塘已被人填平,在上面盖了两层楼房,粗粝的土砖和硬冷的水泥在绿树旁狰狞着;门口塘已被淤泥壅塞,深处没不了8岁小孩,跳水已是不可能了,及至深秋,不用抽放,水就只剩一线了;养鱼塘里没有鱼也没有水,长满肥美杂草,牛可以在上面行走了;莲花塘深居田畈①一侧,早

已没有了莲花,还算清澈的残水里,漂浮着各式各样的塑料袋、农药瓶,难以让目光停留半秒;青山塘已不存在,被房子取代了……

我固执地认为,故乡年年难逃的水患与池塘迟暮有关。如果每年有人罱塘②,如果池塘还鲜活劲道,雨水可以蓄积在里面,何以在地上泛滥成灾?池塘消退,洗澡成了村人的难题,干旱已是农田的家常便饭,青蛙不再,垂柳作古,水鸭隐退……

与此一起消失的还有田园牧歌,以及让人无法释怀的古典乡村。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下一代再来读这首古诗,必得花半天时间来查阅关于“池塘”的注释。“烟锁池塘柳”的残对,也许真的成了空前绝后、无人能对的绝联了。 今天已没有几个人见过池塘的真面目,不久的将来,池塘可能就只存活于词典里,在纸间寂寞地度过它荒凉的来世今生。池塘渐入迟暮,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除了记忆和梦,我们还能到哪儿与池塘见上一面呢?

13.本文作者按照_____的顺序写出了多年以前故乡池塘 _____的特点。(4分)

14.下面语句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其中一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4分)

它就像是村里人共有的孩子,每一声对塘的呼唤,经风吹都能传到塘的耳朵里。水草轻摇,青蛙鸣叫,蜻蜓风舞,燕子贴水,波光荡漾,都是池塘的应答。

15.作者曾经说自己是“怀着痛苦的心情”来写池塘的。面对迟暮的池塘,作者有哪几方面的“痛苦”? (6分)

16.作者忆过去的池塘,看今天的“池塘”,想未来的“池塘”,是为了唤醒我们关注哪些问题?(4分) 答案;13.第一空:季节(或时间,或四季,或春夏秋冬)

第二空:鲜活(或充满活力,或充满快乐)

14. 【示例1】这句话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池塘具有灵性、充满活力的特点,表明了池塘与故人生活密切相关,表达了作者对池塘的喜爱之情。

相关热词搜索:散文 全文 废名散文全文阅读 荷塘月色散文 全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