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革化学学科实施指南

发布时间:2020-07-20 来源: 事迹材料 点击:

 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初 中 化 学 学 科 指 南(试行)

 课堂是贯彻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标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联系教育理想和教育现实的桥梁,是落实教育目标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对于培养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型、创新型人才,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新课程改革本身既包含了课程内容的改革,也包含了课程实施的教与学方式的改革,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顺应了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模式概述

 1 .模式定义 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是指以新课程改革思想为指导,通过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经过独学、对学、群学、展示、整理导学案、达标检测、反思总结等多个学习环节,达到解决导学案中提出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生成新的问题、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2 .核心理念 (1)

 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第一、相信学生。相信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能获得应有的发展。不怕他们出问题,允许他们出问题,容忍他们出问题,让他们在大胆实践和探索中成长、成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第二、解放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第三、依靠学生。充分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教会学生。第四、发展学生。让学生通过体验和探究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

 以学为本教学理念。第一、以学定教。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学”思考、设计和实施。第二、以导促学。教师的教要以导为主,要善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巧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妙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善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第三、以评促学。在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方式、评价主体、评价对象等方面,将以前的单一模式改为多元评价,要充分发挥评价对学的促进作用、淡化评价的甄别和排位功能。第四、自学为主。给足学生自学的时间和空间,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放在教学的首位;注重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反思能力;把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改变为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具体体现在精心编写导学案、改革课堂教学基本流程、调整学时安排、优化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改善课堂教学环境、调整课堂教学评价重心等六个方面。

 二、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以“导学案”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展示、总结反思的基本教学流程,基本课型包括自主课、展示课、检测课、反思课。学生在自主课时间内,完成独学、对学、群学等学习环节;在展示课时间内,展示对知识问题、新生成问题的理解,训练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教师点评引导,最终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完成导学案规定的学习任务。在章或某阶段学习任务完成后,再上 1~2 节反思课,使学生最终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系统或方法体系。

 以“导学案”为载体的课堂教学,主要体现为独学、对学、群学、展示、整理导学案、达标检测、反思总结等基本教学环节。

  1 .独学

 内涵、作用及要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独学是指学生个体独立地学习,是新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基本学习方式。通过独学,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完成 50%~70%以上的预设任务。

 (1)依据导学案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查阅相关材料、独立完成导学案中预设的问题;独立思考、发现并尝试解决新问题。独立完成导学案中的练习作业。

 (2)在独学基础上,用文字或化学专业术语表达对预设问题的理解或表述,形成自己的知识表达形式。

 (3)用双色笔标注没有解决的预设问题或在学习备注栏记下其它新生成的问题,以带入下一学习环节。

 (4)学习完成后向小组长报告;全组都完成后开展对学。

 (1)走动监控独学情况,了解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2)提示方法和指导,一般不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尽可能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3)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独学。

 2 .对学 内涵、作用及要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对学是指同小组内两名学习水平相当的同质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体现“兵帮兵”、“兵教兵”。通过对学,学生能解决一些独学中留下的问题。

 1.与学习同伴讨论交流,解决独学留下的问题。

 2.互相帮助记忆一些必须记忆的东西。

 3.记下仍未解决的问题带入群学环节。

 1.走动监控对学情况,了解学生的问题。

 2.参与个别对学讨论,主要进行引导性提示。

 3.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对学。

 3 .群学 内涵、作用及要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群学是指 6-8 名学习水平层次有一定差异的异质学生组成的小组内的合作学习。群学的内容包括小组学习成果分享,讨论交流式的“兵教兵”,解决小组内共同关注的焦点性问题、共性度高的疑难问题,此外还有其它如实验活动任务等。通过这一环节,导学案中预设任务和独学、对学中的新生成问题都应得到基本解决。

 (1)在小组长组织下积极分享学习成果,主动提出问题和回答其他组员提出的问题。履行好小组长分配的小组活动中的角色,并完成相应的任务。

 (2)总结归纳学习成果和仍未解决的问题,根据分配的角色任务,做好展示、点评或解答的准备。

 (3)对组内仍未解决的生成问题,填写问题卡交科代表,科代表汇总后给老师。

 (1)走动监控群学情况,了解学生讨论的问题及思维方向、收集问题卡,准备下来展示课中的点评、引导与拓展。

 (2)参与个别小组讨论,主要进行引导性提示和点评式引导。

 (3)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群学。

  4 .展示

 内涵、作用及要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展示是确保所有学习问题全面解决和学习深化的环节。展示环节既要展示导学案中问题(或某训练题)的解决思路,也要展示新生成问题的产生与解决思路及仍未解决的问题与思路阻断所在。展示不是对导学案中问题答案的展示,要注重提升,体现“四性”:问题性、层次性、互动性、创生性。

 (1)小组代表主动展示成果,或点评他组的展示并提出问题。

 (2)认真倾听他组同学的展示,积极思考并解答他组提出问题。

 (3)认真倾听教师的点评、点拨。

 (1)确保展示的有序、有效展开,确保各类同学都有展示的机会。

 (2)引导同学积极回答他组提出的问题。

 (3)适时引导点拨。学生探究不够、停留在浅层次或甚至偏离主题时,适时追问、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自主寻求解决办法。但切忌替代式的讲解。

 (4)及时评价,一语中的,使学生始终处于最佳学习状态,保持展示活动的不“冷场”。

 5 .整理导学案(整理知识结构)

 内涵、作用及要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整理导学案是指学生经前期学习环节后,自主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小结(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一般安排在展示之后、达标检测之前进行。整理形式可不拘一格,可文字表达,可学科专业用语的表达等。

 (2)对于章的学习结束后,学生要用自己理解的语言文字或化学专业用语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整理知识结构。其形式可以是树状结构网络、图表、文本等。整理知识结构作为学习任务完成,形成书面成果(学习报告)上交。

 (1)在独学、对学、群学及展示等学习活动后学生都可对导学案中的学习问题转化成知识进行整理,包括重点、难点、关键点、易错点以及导学案中没有,在学习过程新生成的知识。

 (2)整理问题。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进行整理,这些问题往往是在独学中产生,而通过对学、群学和展示得到了解决。这些应在今后复习中重点关注,用双色笔给予标注。

 (3)对单元或章的知识结构的整理,形成书面材料上交。

 (1)监控学生学习情况,指导个别学生完成导学案整理(或知识结构的整理)。

 (2)个别解答学生问题。

 (3)提供时间保证。

 6 .达标检测 内涵、作用及要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达标检测是对章或某阶段学习效果的检测,反馈学习情况。检测可以根据课标、教材基本要求或学习的阶段性要求检测学习效果、评价学习水平。

 (1)独立完成导学案中的学后测评题和阶段性达标检测题。

 (2)通过对学、群学和展示解决题目中的所有问题。

 (3)在错题本上归纳自己做错的题及其原因。

 (1)准备分层题目。

 (2)监控各环节,了解学生答题中的问题。

 (3)对学生的答题情况和生成问题进行整理备课,以便后续的点评、引导和拓展。

 7 .反思总结 内涵、作用及要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反思总结是对特定阶段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反思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学习行为、学习感受、知识内容的理解与收获等。特定阶段可以指一个导学案单元的完整学习过程,也可以是章或某个阶段教学后或是期中、期末一个时间段。反思总结可简要地一段文字进行,也可在原有的导学案或学习报告上进行批注式的反思总结。

 (1)向自己提问并回答:我学习努力了吗?我的学习效果好吗?我的学习方法有效吗?我主动参与展示和讨论了吗?我积极回答问题了吗?等,可形成一段简短文字的总结。

 (2)把一个阶段的导学案、错题本逐个地翻翻、看看、默默、思思,是不是问题都解决了?错题是不是都弄懂了?知识结构是不是都清楚了?可在对应的地方进行批注,或着重式地标记。

 (1)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指导。

 (2)查看学生的总结反思,了解学生学习的状态与思想。

 (3)反思自己的导学活动,像学生一样向自己提问:我的课堂组织得怎样?学生都主动学习、积极交流展示了吗?学生完成了预设的问题吗?生成怎么样?我的点评、点拨是否及时、到位、精炼?我的教学准备怎么样?最好有一小段文字记载自己的总结反思。

 (4)提供时间保证。

 三、学习组织建设 (一)学习组织形式分类 学习组织形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恰当的教学模式融为一体,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学习组织形式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即全班型、小组型及个别型。全班型是指全班同学同步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个别型是为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而设计,以个体形式开展学习的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小组型是指以学习对子或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合作学习的学习组织形式。学习对子一般由 2 名同质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由 6-8 名异质学生组成。根据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流程或课型,采用以个别学习的形式为基础、分组学习为主体、全班学习为辅助的教学组织形式。

 1:

 .个别型:学生依据导学案进行个体学习,主要体现在独学、整理导学案、达标检测、反思总结等学习环节。

 2 .小组型:2 名同质学生间的交流讨论及 6-8 名由异质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内的讨论学习,主要体现在对学、群学环节。

 3 .全班型: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展示的环节,包括展示问题解决思路、提问、点评他人的展示等。

 (二)学习小组建设建议 学习小组是新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学习的主体,在学习各环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新课堂教学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小组的统一管理下主动学习,形成高效的学习组织形式。

 1 .学习小组长。学习小组长切实为本组的学习负起责任,任劳任怨地为同学服务,在服务大家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提升自己的素质。

 (1)定位:学习小组长是教师的助手和代言人,是一组之魂。

 (2)挑选标准:①学习习惯好、学习能力强;②乐于助人、敢于负责;③组织能力强、管理有方法,善于表达;④有上进心、集体荣誉感强。

 学习小组长可通过竞选或民主推荐方式产生,并实行动态管理,一个阶段后成绩不理想、小组管理较差的可做调整。

 (3)小组长职责:

 维持本组同学的学习纪律,起着管理、组织、检查的作用。团结帮助本组同学,组织同学开展各类学习活动,打造积极向上、获取荣誉的小组学习团队。

 ①组织本组同学开展独学、对学、群学,分配好本组同学进行展示的准备任务,组织并调动本组同学积极参与展示活动,及时检查小组成员每天学习任务的落实情况。

 ②组织小组成员分层完成导学案中的达标检测。

 ③检查小组成员整理的导学案和知识结构报告,并及时收缴上交。

 ④监督并落实班级班规的遵守情况。

 ⑤带领小组成员建立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的评价制度,每周总结、公布一次,以督促小组成员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2 .学习小组建设机制 (1)小组组建:学习小组的组建主要是在班主任的主导下完成。

 一般 6~8 人一组,分上、中、下(从 AA、BB、CC)三个层次合理配搭、学习成绩均衡,便于小组间各方面的公平竞争。小组成员搭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需要进行个别调整。每个小组可有自己的小组名称、小组活动口号、组徽、组牌、组旗等。

 (2)成员分工:学习小组内应有明确的分工,每位小组成员都要担当一定的角色,担负一定的职责。可分别担任不同的小组学科代表,具体负责小组内一个学科的工作。

 (三)生态位的建设 1. 生态位的设置:将教室里的座位按类设置,分为大学长位、中学长位、小学长位和学员位。

 2. 生态位的划分:将学生成绩排名,前面八分之一的学生为大学长,四分之一的学生为中学长,二分之一的学生为小学长,另外大学长同时兼任中学长和小学长,中学长兼任小学长。大学长和中学长按成绩顺序排列生态位,成绩最好的座中间,然依次按成绩从高到低向前后左右延伸,就像一棵生态树一样,树是由主干枝带领副枝茁壮成长,主枝从中凸显,副枝高低错落有致,根深叶茂,绿绿葱葱。

 3. 学长设置要求:小学长负责引领同桌同学,中学长负责引领同桌和正前面一桌共计四位同学,大学长引领同桌、左(右)边一桌、前方两桌共计 8 位同学,学长任期为一学期,每期开校根据成绩重新任命一次。

 4. 组号的意义:前后各两桌形成一个大组,共计 8 人,前后各一桌共计 4 人为学组,同桌两人为小组,如:312 组代表第三大组第一学组的第二小组,另外,由大学长、中学长和两个小学长又组成了优生学习小组,学习中有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可由优生们商量解决,具体见下图。

 5. 学长的职责:学长主要是同组学习的引领者、指导者、评价者,再其次才是组织管理者,具体工作为:①落实兵教兵的任务;②学期末对学生的德育考核权;③督促检查学员的作业完成情况;④本组外事代表权;⑤组内工作安排表;⑥每周组员评价权。

 如图。

 教室里学生的生态位模式

 过道路

 桌(1 111 组)

 桌(1 121 组)

 过道路

 桌(1 411 组)

 桌(1 421 组)

 过道路

 学员

 小学长

 小学长

 学员

 学员

 小学长 小学长 学员

 桌(2 112 组)

 桌(2 122 组)

 桌(2 412 组)

 桌(2 422 组)

 学员

 中学长④

 大 学长④

 学员

 学员

 大学长

 ③

 中学长

 ③

 学员

 桌(1 211 组)

 桌(1 221 组)

 桌(1 511 组)

 桌(1 521 组)

 学员

 小学长

 小学长

 学员

 学员

 小学长 小学长 学员

 桌(2 212 组)

 桌(2 222 组)

 桌(2 512 组)

 桌(2 522 组)

 学员

 中学长①

 大学长①

 学员

 学员

 大学长

 ②

 中学长

 ②

 学员

 桌(1 311 组)

 桌(1 321 组)

 桌(1 611 组)

 桌(1 621 组)

 学员

 小 学长 小 学长 学员

 学员

 小学长 小学长 学员

 桌(2 312 组)

 桌(2 322 组)

 桌(2 612 组)

 桌(2 622 组)

 学员

 中学长⑤

 大学长⑤

 学员

 大学长

 ⑥

 中学长

 ⑥

 学员

 过道路

 过道路

 (四)学习小组的评价 1 .学习小组评价的意义。

 重视小组评价,用恰当的评价可培养小组积极思考、深入研究、高效学习的学习团队精神。强化小组意识,除学习外的班级活动及评价内容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并纳入小组综合评价,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的评价意义非凡,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赞美的话,一个表示支持的肢体语言,都有利于激励小组的活力,激发小组的凝聚力和学生的学习潜力。

 2 .创新小组 评价机制。

 (1)科学利用小组评价:评价要创新方法、寓教于乐,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促进课堂高效。把评价主体交给学生,通过评价达到在合作中借鉴,在借鉴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在提高中凝心的目的。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对个别进步大的学生可给予表扬。

 (2)评价坚持 “整体性评价”和“累积性评价”两个原则,并细化为六个指标。

 整体性评价的三项指标:

 ①参与率:在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中,要求每一个小组必须全员参与,否则小组优秀可一票否决; ②精彩度:以观摩方自发为展示方给予肯定的次数作为评价依据,次数越多越精彩; ③含金量:由教师根据展示方学生在展示内容要求的范围内评价展示内容的容量、思维量、创新量或解答同学提出的疑问、方法的归纳总结的高度来确定。

 累积性评价的三个指标:

 ①课堂表现: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每次展示课上的整体表现评选出最优秀的三个小组,

 并累积看哪个小组获奖次数最多。

 ②小组成绩:采用小组捆绑式评价,根据平时的诊断测试、单元(或章)的达标测试以及其他大型考试的小组平均成绩评选出每次成绩的前五名进行奖励或评最大进步奖。

 ③晋级评价:这是小组评价的表现形式,根据自主学习力、自主生活力、自主管理力等评价指标,进行累积晋级评价,在对每周表现进行总结、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晋级。

 对上述评奖进行专栏公布并记录,可观察各小组获奖情况及成长变化,以此对小组的进步进行激励。

 对上述评奖也可折算出积分进行累计,最后看哪个小组的积分多,成长快。

 (3)对学习小组的评价,主要是在班主任主导、学科教师协助下的小组评价,化学教师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对小组和学生个体进行激励性的表扬、赞赏等方式评价,达到激励学生化学学习的目的。

 四、课堂环境建设 着力创建有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的物理环境,如采用环形座位编排,取消讲台,教室四周设置黑板,各学习小组配备多块小黑板等。努力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如班风、人际关系、课堂心理氛围等。

 努力建设安全、和谐、的心理环境,抓好四个方面的建设:

 ①班级成员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课堂氛围融洽;②班级成员对课堂学习能较好地投入,呈现出主动学习的状态;③教与学之间能够形成良性互动的和谐状态,课堂气氛活跃、有序;④班级成员能够在知识学习、思想教育中得到情感体验和观念内化。

 五、学时安排建议 为确保各学习环节和主要课型的落实,在学校的课时安排中建议主要使用“1+1”学时制。两个“1”分别各为一个学时,即根据一个导学案单元内容的完整学习过程,安排两个间断的课时(即上一个课时和下一个课时),让学生完成自主课和展示课学习活动。

 个别内容的教学也可使用一学时制。在一个学时内完成内容较少且难度不大的内容的学习,或是达标检测后的反思课型。一学时内即包含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如自主反思),也包含展示(展示解答思路)的学习活动。

 六、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培养建议 为了适应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必须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学生统一进行系统的培训。

 1 .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和新的课堂教学的转变。树立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学校、班级、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都必须形成共识,都要做好相应的工作。学校利用班会、校会及各种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上的事要自己去做,学习也同样要自主地去学。学校和教师要保证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适应和熟悉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行为方式。只有各方的意识到位,形成合力,学

 生的自主意识也自然形成。

 2 .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 首先,保障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按照学校课时安排保证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学生则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其次,家庭、学校要提供足够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物质条件,如必要的参考书、网络等。第三,学校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强烈的自主学习氛围。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自主学习的顺利进行。同时,教室的布置要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3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制定学习计划的习惯、阅读的习惯、使用参考书的习惯、质疑提问的习惯、作业的习惯、复习整理的习惯、考试策略的习惯等。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要有教师的正确引导,也要有学习行为规范作保证。因此,首先要给学生适应和养成习惯的时间和一定的宽松氛围,不能急于求成。其次,一定要制定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规范,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应该怎么去做,什么样的学习行为方式是正确的。有了相应的要求,学习小组成员间和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有检查和督促,通过对学习小组和学生个体的评价激励来引导。

 4 .开学的前两周是关键,学校要召开相应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员大会,学科教师与班主任配合要进行具体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初中相关知识的再复习与深化的教学过程,来模拟新的教学改革模式,让学生熟悉学习的环节与流程,知道什么时候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让学生基本了解新的课堂学习方式后,才进入新课教学,且先放慢进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体会学习成功的喜悦。在前期培训形成一定习惯的基础上再适当提高教学的进度,不但不误教学进度,还能逐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七、导学案的编写及使用建议 (一)导学案的内涵 1 .什么是导学案 导学案是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通过集体或者个人研究设计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导学案是导学的载体,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老师精讲、点拨的依据,是集导、学、练、反思于一体的文本,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它将知识更新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按照学生的学习设计,将学习的重心前移,充分体现学生认知的发展过程,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2 .导学案的特点 一份好的导学案能体现四个特点:

 (1)

 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2)

 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3 )自学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学生通过自学,养成习惯,形成能力,获取知识。

 (4)

 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

 3 .导学案与教材、学案、教案、练习册有区别 (1)导学案与教材。教材内容本身缺乏启发性、系统性和阶梯性。导学案是教师用于帮助学生掌握课标、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导学案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是学习教材的有效辅助。

 (2)教案与学案。教案着眼于教师的“教”,重在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学案是教师在教案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教材内容等,从学习者的角度为学生设计的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材料,着眼于学生的“学”,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供学生在课前预习,课上使用,课后巩固。教案是学案的基础,学案是教案的延伸。

 (3)学案与导学案。学案以学为主,学生是主体;导学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其教学的立足点、出发点都不一样。“学案”侧重于将知识掰碎,又以编程的形式安排学生自己操作习得经验,获取知识。而导学案则侧重于研究学生如何“取”,着力点在于教师怎么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注重学习思路的引领,突出学生自学的过程。

 (4)导学案和练习册。导学案是通过课堂学习建构学生的基本概念和体系,练习册是对学习后的重要概念、原理、方法进行理解运用的训练载体,其主要作用是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是对课堂学习必要而补充。两者相辅相成。

 (二)导学案编写的原则和要求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这一理念的基本要求是:一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二是面向学生的一切,让每位学生各方面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与显现;三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个性特色。

 1 .导学案设计的指导性原则 (1)

 目标性原则 以课标的要求作为教学目标,关注课标的条目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课标使用的行为动词。

 (2)

 基础性原则 无论是“过程与方法”,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要建立在“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之上。所有教学都必须高度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落实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3)

 主体性原则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站在发展学生的角度去编写导学内容,找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结合点。编写出的导学案必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激发其主体精神;必须依靠学生,注重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以发挥其主体作用;必须信任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以确立其主体地位,做学习的主人。

 (4)

 针对性及分层原则 导学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潜在水平和表现水平之间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问题,实施分层诱导,即:对后进生宜创设低台阶、高密度的问题情境,层层递进以逐渐触及问题

 的实质;对中等生则应采取高台阶、跳跃式诱导;对优等生则应蜻蜓点水,仅点拨关键处。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训练和发展,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5)

 启发性原则 导学案作为导学的载体,主要是通过问题来体现“导”,这就要求导学案中设计的问题,既要源于课标、教材,又要有所深化和拓展,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既要有难度,又要与学生的思维水平相吻合,达到“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目的。同样在导学案中还应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创设的问题要能表现出较强的“磁性”,促使学生产生悬念,吸引、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

 (6)

 系统性原则 导学案的编写还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要尽可能的建立一个知识的“感知—深化—运用(巩固)”循序渐进的学习模式。针对一个具体知识点设计的导学案而言应是这样,针对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知识内容设计的导学案更应该是这样。因此,导学案中既要有知识的剖析、深化和拓展,又要有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巩固练习)。这样,才符合“循序渐进、以点带面”学习规律,才能有效地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对于复习导学案的设计,除了要对知识进行比较、归纳和总结,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外,还应该尽可能的挖掘各章节之间的隐性知识,注重知识的迁移以及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7)

 合作性 原则 好的导学案应该是学科教师共同劳动的结晶。我们提倡学生的学习是合作学习,也提倡教师的教学是合作教学。通过备课组集体教研编写导学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备课组集体教研编写导学案,不仅可以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的力量,还为每位教师提供了合作学习,分享经验,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机会。

 2 .导学案内容编排的操作原则 ( (1 )任务化原则 新教材中的一些章节的内容用一般要 2~3 节课(原教学模式)才能完成,因此需要教师根据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调整安排,分任务编写导学案,使学生在每个学习任务的学习内容中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 (2 )问题化原则 问题化原则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知识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导学案的编写要遵循以问题为线索的原则。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设计或生成的问题必须认真阅读教材,深入思考,从而找出设计或生成问题的解决。

 问题设计的原则:①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能够引起学生阅读并思考;②问题应明确,指向性好,利于学生思考有方向;③问题、知识点的呈现尽量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④问题的叙述语注意通俗易懂,有趣味性,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 (3 )参与化原则 通过对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 (4 )方法化原则

 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指导兼有内容与方法的指导。

 ( (5 )层次化原则 导学案应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还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3 .导学案的编制要遵循以下基本 要求 (1)。

 吃透课标教材是基础。课标是教学活动需要达到的标准,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媒介,导学案的编制必须深入研究课标、教材,紧紧围绕三维目标的要求,提炼知识脉络,把握重点,研究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拓展提升点,找准关键,研究学法,探寻规律,深挖情感因素。

 (2)

 紧扣目标抓落实。导学案的编写要围绕教学要求和课后探究,每个导学案设置适宜的学习目标。整个导学案要紧扣学习目标的落实来设置学习问题和学习过程。

 (3)

 逐级生成讲实效。导学案所涉及的学习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螺旋状上升,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碰撞和对问题的质疑,实现动态的生成。

 (三)导学案编制的基本规范 1 .编写导学案的前期准备 导学案单元规划:首先要对学习内容根据不同的章节与学校给定的总课时量进行导学案内容的划分,如一节内容根据需要可划分成 1~3 个导学案单元来完成该节的教学任务。因此,对每个选修或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要进行导学案单元划分的规划,做到划分的导学案单元内容有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也符合学校对化学学科课程课时量的安排要求。导学案单元规划由备课组集体研究完成。

 学情调查:在研制导学案时,认真分析学情,包括知识、能力和方法的储备情况,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情况。此内容不是导学案中的内容,确是导学案编写的出发点之一,也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

 学习内容分析: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确定学习目标、学习的重难点、知识链接,进行学法指导、学习活动过程的预设,达标检测内容的确定依据。此内容也不在导学案中出现,只是教师之间备课设计导学案的依据之一。

 学习目标的制定:学生通过课堂的自主、合作、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习得的知识、能力、方法、策略的目标(与教师用的教学目标有一定差异)。目标要适合绝大多数学生,以确保导学案设计的有效性。此目标在导学案中出现,让学生做到学习过程心中有数,便于落实学习的要求。

 重点难点预设:对导学案中可能出现的内容和操作的重点要作出明确的判断,对学生可能达到的高度要进行预测,在导学案中怎样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探究,预设怎样生成突出重点和有效突破难点。

 情景创设:通过背景知识、实用知识、方法知识的巧妙表述,营造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热情。

 2 .导学案的基本格式

 内 内

 容 要 要

 求 一、学习目标 结合课标、考纲和具体的教学内容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进行简要表述。

 二、学习情境 激趣,导学,辅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详略得当,文字宜少,有利引导新知识的学习。有的可以是旧知识进行引伸产生学习情境。若新的学习内容有化学实验的,可作为情境之一。

 三、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任务化,任务问题化,问题明确化,趣味化,探究化,层次化。要求:学习任务要明确,问题指向性好,符合学生学习能力实际。

 四、学后测评 必做题:围绕本导学案“学习任务”进行检测、巩固和强化基本知识、基本方法,题型不限,但有利学生作答。此为全体学生均应达到的基础性目标。

 选做题:围绕本节“学习任务”,根据知识和能力需要,适当增大思维容量的、有一定拓展运用,属发展性训练,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完成。

 五、批注 专门在右边一整栏(宽 3cm),留学生(相当于导学案整理)和教师(生成问题与引导备课)使用。建议学生从三方面撰写:①本部分内容学习的收获,包括知识、方法和经验;②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认识;③解题方法的发现或使用感悟。可以分层要求,不求面面俱到。

 一个导学案单元(一个完成的导学案)编写容量(含所有内容)仅限于 A4 页面 2 页。编写时一般不出现内容序号,有的也可不出现内容标题,如学习情境可以是“思考”的方式出现。

 (四)导学案的编写流程 导学案编写的一般流程:

 个人初备、协作初编—— 人人参与修改—— 集体审编定稿——教前具体完善—— 课上巧用生成—— 课后反思续编。

 个人初备、协作初编:全体教师人人准备,熟悉教材内容,研究学生情况,确定教学思想,设计导学问题,预设活动效果。在集体初步研究的基础上,然后小组分工进行导学案详编。

 人人参与修改:在分工详编后,将编出的导学案发给每位教师阅读、自测,然后提出修改意见,人人参与修改和优化。

 集体审编定稿:集体备课时,由组长组织备课组教师各抒己见,讨论审查导学案,最后形成年级统一的导学案。

 教前具体完善:一个导学案形成后,同学科教师应在实施前要去丰富它,补充它,修改它,使之更加完善。特别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班,导学案中的学习任务、问题的层次化就有所不同。

 在今后导学案完善时,还要注意:

 课上巧用生成:导学案在巧妙地使用中,如果生成新的问题,教师要有敏锐而准确的把握,自如地生成指导和训练策略与方法,并跟进完善导学案。

 课后反思续编:导学案使用后要认真反思,哪些内容落实了,哪些内容没有落实,后续需要做些什么工作,如何在后续的教学内容中弥补。形成怎样的导学案网络,以后的网络如何完善。

 (五)导学案的使用 1 .学生应用 导学案的学习 (1)导学案在自主课前发给学生,自主课中前 25 分钟学生个体完全独立学习—— 独学环节:

 学生首先读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了解本导学案的学习目标。

 此后,进入学习程序:

 ①根据情境展现,激发学习状态。

 ②再逐个依据学习任务和呈现的问题,开展教材相关内容的学习。对前一个学习任务和涉及的问题,通过学习思考,看是否得到解决,是否能回答相关的问题。懂了,进入下个学习任务的学习,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未懂,则再次阅读教材内容,直到学懂,能回答相关问题。在此学习过程中,可用笔在书上勾画、打着重符或批注;或在草稿本上进行书写、记忆(如方程式、化学式等);或在导学案中的批注栏中写出对相关问题的理解性回答。对实在不懂的、或新生成的问题,写在问题卡上,以备后续环节解决。

 ③试着完成导学案中的必做题,这是衡量是否学懂的测试和练习,一般 5~8 分钟内完成。有余力的还可试着完成选做题。若必做题还有做不起的,对应相关知识再看书,直到做起或解决问题。实在做不起,看书也没解决,留在问题卡上,留给后续环节解决。

 ④再回头看看学习目标,对应知识点看相关知识是否达成。

 (2)同质学生交流讨论—— 对学环节:独学环节中留下的未弄懂的知识、未解决的问题、新生成的问题和未做起的必做题与结对子的同学交流、请教,或帮助同学把相关知识、问题讲解明白,教做题的思路。或相互帮助记忆,或听写化学方程式、化学式。通过此环节,应达到 70%以上基本知识学习到位,相关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同时,在问题卡上勾去已解决的问题,仍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在下一环节解决。本环节一般在 3~5 分钟。

 (3)小组内异质学生间的交流讨论—— 群学环节:尽可能提出问题,引起本组同学思考,希望大家讨论解决,在大家分析讨论中提出问题的同学得到启发,获得方法,学到知识和解决问题。对于他人提出的问题,要尽可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解答,教会他人怎样去思考和理解。同时,在听取他人的解答或解答他人问题的过程中,要积极思考,发现和提出新生成的问题,再次提交讨论。在小组群学环节,应该解决知识和问题 90%以上,对没有解决的问题(包括新生成的问题)由小组学科代表记录并提交班的学科代表,再汇总交给老师。

 在对学、群学环节完成知识的学习和问题的解决,在导学案上相应的位置批注栏中进行注明,或写出自己的理解和解答,或批注解题思路要点或流程。对新生成问题(自己或他人的)都要将问题及解答标注在相应的问题点上,以作后续反思、复习备忘。

 (4)在展示课中,展示的同学依据导学案中的问题进行理解、思考、新生成问题的展示,或提出新的生成问题、解答他组同学的置疑及老师引导性生成问题、点拨拓展等教学活动后,再次对导学案中的知识、预设问题、新生成问题的理解、解答的思路、方法和规律的整理,即导学案整理环节。可在导学案批注栏空白处进行整理,可以是简要的文字书写或化

 学专业用语的表达,形成本导学案单元知识的小结。

 (5)将已完成前面学习环节的导学案收好,以备后续反思或复习使用。

 2 .教师使用要求 (1)教师监控各课型、各环节的执行情况。

 (2)提供时间保障,并进行个别点拨引导或适度点评。教师可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做些变通处理,自己学生能学的坚决不讲,自己学生不懂的也尽量以点拨引导的方式,而非替代的方式。

 (3)导学案学习过程中生成新的学习内容和问题,教师进行个性化的备课。特别优秀的班可增在学习容量,拓展深度和宽度。对于基础较差的班级可降低问题台阶或分解为多级台阶问题以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4)教师要随时检测学生导学案学习情况,收齐检查导学案的整理,以督促监控学生自主学习状况及效果。

 (5)对本导学案学习内容中呈现的化学实验,在自主课中或展示课中进行演示或指导学生进行演示。

 八、新课堂教学的有关评价建议 评价作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执行着一种特殊的反馈机制,它是克服教学活动对目标的偏差,使教学活动保持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新课堂教学有关评价的目的主要在于为树立符合“以生为本、以学为本、协作发展”教育思想理念的指标和标准;评价结果主要用于为评价对象及管理人员提供改进教学及相关活动和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的决策依据,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不断提高。新课堂教学相关活动的评价主要包括对导学案的评价和课堂教学的评价。

 (一)导学案的评价 对导学案的评价,主要根据导学案编写的原则和要求及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导学”需要来衡量,主要体现在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安排与容量划分、学习过程的导学设计、学习效果测评、学习反思和学习的个性体现等方面。其评价量表如下:

  “ 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初 中化学导学案评价量表

 评价指标 权重 评价要点 得分 1 学习目标 15 ①是否全面、明确、具体,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并具可操作性; ②是否符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学习要求明确,且可达成; ③是否注意突出重、难点,难易适度; ④是否体现学科思想和方法。

 2 学习内容 25 ①对教材的处理是否符合实际,真正为学生自学提供导向; ②突出重点,不回避难点,关键知识是否得到落实; ③内容安排是否符合学生认知结构,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挖掘教材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④是否设置层次性学习内容,给学生留有思考和延伸的空间; ⑤学习内容容量恰当,有利于在规定时间完成自主学习。

 3 导学设计 20 ①导学案的板块安排是否合理,格式设置是否清晰完备; ②学习密度、难度、梯度的安排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学习过程是否符合认知发展规律; ④是否体现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意识和能力; ⑤问题情境设置是否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并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习惯、意志的培养。

 4 效果测评 20 ①是否体现本节课重、难点知识,是否含盖本导学案所有知识点; ②必做题是否有符合基本要求,选做题是否体现学生层次实际; ③检测练习题题量是否恰当,能否在 5~8 分钟完成。

 5 学习反思 10 ①内容设计是否有利于起到重点知识归纳、总结的作用; ②问题设计是否拓展学生思维和视野,有利于进一步学习; ③任务和问题设计是否留有生成和延伸的空间,帮助学生进一步思考。

 6 个性体现 10 ①是否有凸显个人特色的个案补充; ②是否有符合所教班学情的针对性调整; ③是否有实施导学案后的教学反思。

 7 评价结果 评语:

 评价者:_____________

 (二)课堂教学的评价 1 .课堂教学评价原则 “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基本教育教学理念的新课堂教学模式。在新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变革,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交流、教师点拨引导的互动、合作、协同发展的教学过程。因此,新课堂教学评价

 应符合主体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2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根据“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基于该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主要体现为自主课、展示课两种主要课型。因此,以这两种主要课型进行课堂教学评价。

 “ 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初 中化学自主课评价量表

 评价指标 权重 评价要点 得分 1 课堂氛围 10 ①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充分的话语权; ②围绕学习内容,学习、思考专注,交流气氛融洽,讨论活跃;

 2 学生状态 情绪状态 10 ①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②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 ③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意愿是否不断得以增强。

 注意状态 10 ①独学时是否静心专注学习,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 ②是否关注讨论的问题,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和学生)的一举一动; ③倾听时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参与状态 10 ①小组是否全员参与活动; ②是否积极思考,并踊跃发言; ③是否自主地进行练习。

 交往状态 10 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 ②是否能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 ③遇到困难时是否主动与人交流、合作,并共同解决问题。

 思维状态 10 ①是否围绕讨论的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②回答问题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观点; ③是否质疑,提出有价值的生成问题,并开展争论; ④回答或见解是否有自己的思考或独见。

 3 教师引导 20 ①密切关注个体和全体、过程和结果、独学与群学; ②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情况适时点拨、引导,提示的思维方式、培养化学学科思维品质; ③引导演示实验规范、效果好; ④注意把控学生独学、对学、群学环节及时间,自主学习有序流畅。

 4 学习达成 20 ①是否学完应学的知识; ②是否全面达成了学习目标; ③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增强; ④是否有满足、成功和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 ⑤是否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5 评价结果 评语:

 “ 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初 中化学展示课评价量表 评价指标 权重 评价要点 得分 1 课堂氛围 10 ①尊重学生人格,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充分的话语权; ②围绕展示内容,倾听、思考专注,点评、提问、解答气氛融洽、积极踊跃; ③整个课堂气氛热烈、活跃、民主、和谐。

 2 学生活动 参与状态 10 ①是否全员参与活动; ②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并踊跃发言; ③是否自主地在导学案上进行标注。

 注意状态 10 ①是否始终关注他人展示的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 ②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和学生)的一举一动; ③倾听是否全神贯注、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个体展示 20 ①展示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 ②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阐述自己的观点; ③面对质疑,是否能耐心阐述自己的见解,且有深度、高度; ④展示语言和书写表达是否规范,并能体现化学学科特点。

 团队协作 5 ①小组成员参与热烈、有序,不断展现有意义的问题或见解; ②小组成员是否分工合理、团结协作并取得有价值的成果; ③小组成员都能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及时提供支持保证,展示顺利进行,并分享成功的喜悦。

 3 教师活动 基本素养 5 ①学科专业基础扎实,能有效调控教学; ②普通话标准,专业术语准确,表达有亲和力; ③板书图、文美观、规范,具示范性; ④适当...

相关热词搜索:教学改革 学科 课堂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