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考前讲话

发布时间:2020-09-26 来源: 事迹材料 点击:

 200 20 届 高三语文高考考前讲话

 【卷首语】忙碌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痛苦;奔波是一种快乐,让我们!

 真实的感受生活;疲惫是一种享受,让我们无暇空虚。为了自己的明天,努力啊!

 总原则 :

 仔细审清题意,细心周全答题,反复认真检查,做到志在必得。

 保持乐观心态,积极开拓思维,善于左右联系,争取超常发挥。

 具体要求 :

 (1)合理用时,保证有 60 分钟写作文。

 (2)进入考场,放松心情,缓解紧张情绪。

 (3)强化信心,适度亢奋。语文考试必须保持适度的亢奋心理,才容易激发灵感,激活思维,要找到情绪的最佳点。

 (4)心无旁骛,置身文本。语文试卷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自由的、审美的天地。我们心无旁骛的进入到文本之中,进入到试题的审美境界之中,便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5)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尽可能在试卷上将自己思考的痕迹写下;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绝对不轻易留下空白;切记“整洁、美观、有效”的原则。

  第一板块:语言知识运用

 【 考点解读 】

 语言文字运用:准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表达应用:E。

 (1)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2)

 辨析并修改病句: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3)提炼语意 (4)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

 (5)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相关讲义链接:1.(2018 精编版)常见的重要多解成语;2.(2018 精编版)常见的重要近义、反义成语辨析;3.(2018 精编版)常见的重要近义词语辨析;4.2018 届语言得体之敬谦词;5.高考病句辨析 16 望;6.常见的语意重复的短语。

 一、正确使用词语

 1.辨析近义词语(包括熟语)的方法 (1)正确掌握词义。近义词大多具有相同的语素及相异的语素,通过辨析一组词语的相异语素可以了解词义的细微差别。

 (2)分清词义的侧重点。

 (3)注意词语的习惯搭配。要清楚词与词的习惯搭配,不能任意改变。

 (4)结合语境。

 (5)把词语代入句子中。通过默读,利用语感可以辨析出句子是否完整,搭配是否恰当,句意是否明确。在每一道近义词辨析题中都可用这种方法。

 (6)运用排除的方法。比较难以确定对错的选项,可将最容易辨析的选项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最后选出正确答案。

 2.成语运用题。

 (1)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2)体会成语的感情色彩; (3)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4)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5)注意成语的习惯搭配。

 【 小窍门 】

 1、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

 2、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一般是选择正确的一项,但也得注意是不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3、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4.、注意语义重复。

 5、主要抓“合乎语境”。成语考查重点可以概括为“合不合语境”。

 【 了解成语设错的角度 】

 望文生义

  用错对象 褒贬失当

  谦敬错位 重复赘余

  不分轻重 不当搭配

  自相矛盾

  二、病句题

 1、了解六种病句类型,即: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口诀:基本成分先找到,主谓宾语是否少。成分不缺看搭配,主谓动宾可搭好。搭配恰当读句子,重复之处不能要。词序不当须重排,用词不妥应换掉。再看逻辑乱不乱,自相矛盾不可靠。感情色彩别弄反,事情次序勿颠倒。对症下药仔细改,切莫信手胡乱搞。】

 2、跟着语感走。即通过语感进行检测,可很容易地审出杂糅、赘余、语序不当等语病。

 3、主干压缩法(即划分主谓宾法)。此法可很容易地解决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问题。可先找主干,看主谓宾是否齐全,搭配是否得当;再理枝叶,看附加成分的搭配、语序有无问题;对于复句,可检查分句间的关系、层次,关联词语的使用有无不当等。

 4、同类比较法。感觉拗口而查不出病因时,可举几个相类似的句子或短语进行类比,从而找出病源。

 5、特点记忆法。掌握一般病句的基本症状,找出病源的出现规律。如句中的并列成分,非常值得注意。要梳理整体框架结构,有时要细研到各词的关系。杂糅要理清两种结构。正确项有时也较为模糊,需用排除法才能确定。

 6、做题思路通常是:先检查句子的主干,看是否缺成分→→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特别注意常见的典型病症。

 附常见典型病症 :

 一、出现了并列的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 二、出现了多重定语和多重状语,可能是语序不当(定语和状语的语序排列)

 三、出现了数量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 至少、最多、达到、平均……后面只能加确数 四、出现了介词,可能是搭配不当、结构混乱、主客体颠倒、主语残缺 五、出现了关联词(连词) ①关联词是否搭配恰当 ②主语不一致,关联词在前 ③递进关系,注意语序 ④因果、转折关系,注意逻辑 六、出现了代词,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 七、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 八、出现了疑问句、否定词,可能是肯否不当 九、出现了文言词语、书面语,可能是重复。例如:诸、及、堪、质疑 十、出现了两面性的词语,可能是前后肯否不一、不合逻辑 注:有些词本身含有两层意思:态度、质量、水平、挑战、门槛……

 十一、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阻碍”等词语,可能是不合逻辑(表意相反) 十二、出现了使、让、令、把、被等词,可能是主语残缺、主客体颠倒、语序不当 十三、判断词“是”“成为”,则应考虑主宾搭配是否恰当。

  附:常见的句式杂糅(括号内为正确形式):

 本着……为原则

 (本着……原则,以……为原则)

 对……没有引起重视

 (什么人)对……没有重视

 (什么事)没有引起重视

 是为了……为目的的

 (是为了……,以……为目的的)

 对于……问题上

 (对于……问题,在……问题上)

  原因是……造成的

 (原因是……,是由……造成的)

  因为……的原因

 (因为……,是……的原因)

 靠的是……取得的

 (靠的是……,是靠……取得的)

  大多以……为主

 (大多是……,以……为主)

  是由于……的结果

 (是由于……,是……的结果)

 深受……所

 (深受……,为……所)

  三、语言得体

 语言讲求运用得体。包括时间、地点、话题,有关对象身份、职业、地位、教养、性格,以及对象之间(还有听读者与说写者之间)的关系等内容。

 1.用语要符合交际目的; 2.用语要注意场合; 3.用语要看对象【汉语中不少词语有明显的表意倾向性,用于自谦的,称谦词;用于对他人表示敬意的,称敬词。谦词和敬词都有其特定的使用对象和使用范围,只有分清了使用对象或使用范围,才能做到言随旨遣。(参照敬谦词讲义)】

 4.用语要注意礼貌 5.用语要适合语体 6.用语要注意常规性,也要容许变异性 7.适应场合,巧妙用语场合

  四 、 语句衔接 、 排序题

 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与衔接,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抓中心。抓住了中心,就抓住了要害,对句序的认识就会由暗到明。

  第二,抓思路。从总体看,句群小层次一般呈现出相并(并列、对照)、相承(顺承、层进)、相属(总分、分总)的关系。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

 第三,抓暗示。可根据题目所给的文字和标点符号的暗示来进行分析和甄别。

 第四,抓标志。可根据所给句子的一些标志来确定关系紧密的句子。

 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

 1.关联词语的呼应。或并列,或转折,或条件,或假设,或递进,或因果……,关联词语是一一对应的,也有先后关系,从而确定上句和下句。

  2.暗示性词语的使用。如“换句话说”,表示前后是等位关系,位在后;“同时、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并列、相反或相对关系,位在后;“总之、总起来说、总而言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等”表示对前面的内容的一个概括和总结,位在最后。“所谓”表解释,位在后;“例如”表举例,位在后。

  3.表示序数或主次轻重关系的词语。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再次”根据主次轻重来确定句子的先后顺序;

  4.关键词语的重复出现,相同句式的重复出现,这些句子应是紧密相连的,也能确定句子的先与后的顺序。

  五、对联题

 ①上下联字数要相等,不能出现重复的字; ②上下联词组要对应,词性要相同,句法要一致; ③上下联的意境要相随; ④上下联平仄要相对。【一般是仄起平收】

 ⑤尾字押韵。

  六、诗句在特定语境中的运用

 关注诗句本身的意义,以及诗句的衍生意义,同时察看是否符合语境。关注诗句涉及的季节和语境的时节是否一致;诗句的氛围和语境的氛围是否一致;

  七、漫画、徽章题

 ①审读画面,观察画面的构成要素(漫画中有哪些人、景、物等)。

 ②借助漫画提供的情境,合理想象补充画面信息,对画面深入感知过程。

 ③联系现实探究寓意。类比联想,跟现实生活相联系,深入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探究画面寓意。(漫画的寓意不要简单地就事论事,注意由点到面,由表象入手深入探讨社会内涵)

  八 、图表题

 (1)要根据题干要求努力读懂图表,注意几个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求同异存,要善于归纳结论性的东西。

 (2)注意解题结果的指向要求,例如是对图表信息的描述,还是据此得出结论,还是进一步提出建议,须注意答案的表述应有所不同。

 第 二 板块:文言文阅读

 相关讲义 链接 :1.(终极版)古汉语常用字之常考释义;2.(终极版)文言常用词语归类整理;3.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4.文言必修教材梳理(8 份)

 考点要求 :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18 个)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④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C 级)

 ⑤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一、整体阅读

 答题时注重整体阅读, 标示文章中重要信息。要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解读。注意文段后的 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如有难点一时难以解决的,可以跳过,继续阅读。

  二、答题注意点

 1 1 、文言实词题

 多义实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

 文言实词常见推断方法:

 成语推断法、词性推断法、对称推断法、代入检验法 、字音推断法、字形推断法、邻字推断法、连文推断法。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 联系学过的课内知识,揣摩分析;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分析字形,辨明字义;结合语法,理解分析。注意:可对加点实词进行语法分析, 判断词性;将给出的词义 代入 原文,通顺通常就对不通就错。

 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2 2 、文言虚词题:掌握考纲要求重点文言实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

 以、因、于、与、则、者、之。

 先理解翻译所学 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 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虚词比较:

 每组中 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句子,比较、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结合语境, 明辨语气,辨明用法 ,要符合事理逻辑。其用法与全句的句式和语气“息息相关”。二、 要 “ 以熟代生 ”。联系课本中常见的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三、 分辩词

 性,以词性推断用法,多作语法(词性、句法)分析。另外还要注意 虚词的特殊性。如兼词 【焉】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3 3 、文言概括题

 常见题型:概括人物个性特征、概括 …… 原因、围绕 …… 概括事件、对 …… 情感态度的概括

 要 注意题目要求,比如 字数、 是否要 结合原文分析等,分析与概括的文字不能主观想象,也 不要照抄原文,要结合原文词语进行适当的概括。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基本方法:

 (1)

 读题干,找区域。

 (2)

 辨文体和背景。

 叙事类文言文应注意文中写了几件事,体现了人物的什么品质,主旨是什么; 议论类文言文要注意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运用了什么论据材料,说了什么道理; 抒情类文言文一般是通过写景状物来抒情言志的,应注意分析作者写了什么景物,流露出怎样的感情,蕴含着什么哲理。有时还应联系文章的 写作背景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

 (3)

 理思路 ,分层次。

 (4)

 摘拼析,巧表述。

 “摘”是摘录法,就是直接摘录文章中相关的原词、原句作答。“拼”是拼接法,也就是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词句有机地拼接起来。“析”是分析法,即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分析,提取归纳等。

 根据题干要求,灵活选择答题方式。

 大多数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特别注意文言文句中关键词语 “ 转译 ” 的准确,因为它是暗中考查对关键词语的准确理解。

 少数情况下题目如果要求用原文回答,那么在 “ 截取 ” 时要注意全面,不可丢掉该有的信息。概括中心的三个原则:

 准确、完整、简要。

 4 4 、 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看清题目要求,回归语段,一字一词地琢磨。

 选项 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或是某个实词义的错误。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

 注意归纳、概括题常见陷阱

 (一)曲解词义

  (二)夸大其词

  (三)张冠李戴

 (四)颠倒事实

 (五)无中生有

  (六)偷换概念

  (七)强加因果

 5 5 、文句翻译题

 高考翻译的句子具备的特点:选择含有关键词语(多义实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常见虚词、偏义复词、通假字)和特殊句式(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及固定句式)的句子。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答题技巧:

 (1)了解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

 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

 (2)

 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 补、调。

 (3)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含熟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4)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5)

 注意书写,不能出现错别字,遇到没有把握的词语,用相近词语表达。

 提示:注意 成分的补充以及 倒装句式 和固定句式 翻译到位 。

 句式 :

 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1、判断句 ①……者,……也。

  ②……者。

 ③……也。

 ④“乃,为,即,非……”表判断。

  ⑤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

 2、被动句 ①于。

 ②“为……所”或“……为所……”。

 ③“见”或“见……于”。

 ④“被”表被动。

  ⑤语意被动。

 3、倒装句 ①状语后置。“于”、“以” ②定语后置。“名词……者”、“名词……数量词” ③宾语前置。固定句式:未之有也、何…之有、…之谓也、惟…是…、何以等等 ④主谓倒装。

 4、省略句 ①省主语 ②省谓语

 ③省宾语:省宾语的类型有两种,一是动词的宾语省略,二是介词的宾语省略。

 在文言文中,介词 “以”、“为”、“与”及表祈使的词语如“使”“命”等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④省介词 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 “于”和“以”,但这两个介词却常常与后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在语法上构成“介词结构后置”或“状语后置”,因此翻译时要将后置的介词结构翻译到前面。

 二、固定句式 1.“如何;若何;奈何”或“如…何;若…何;奈…何”。

 2.“独……耶”、“独……哉”译为“难道……吗”。

 3.“与其……孰若(无宁) ……”译为“与其……不如……”。

 4.“其……,其……”译为“是……,还是……” 。

 5.“得无……乎”“无乃……乎”译为“恐怕……吧”。

 6.“……之谓也(乎),其……之谓也(乎)”译为“说的就是……”“大概说的就是……”。

 7、“孰与”译为“和……相比,哪一个更……”。

 8、“何异”、“无异”译为“和……相比,有什么不同”、“和……相比,没什么不同”。

 9. “何其”译为“多么”。

 第 三 板块:诗歌鉴赏

 1 1 、读懂诗歌是前提

 (一)抓标题

 标题中可能提示了诗歌的写作对象、主要内容、写作背景、思想感情、题材类别等信息。

 (二)抓作者

 结合作者的一贯诗风及生活经历、情感倾向来更好地把握主题。

 (三)抓序、注解(了解背景)

 (四)了解诗歌的章法特点,关注尾句 起——开端部分,通常扣题

  承——承接前文,加以申述 转——转折部分,扩展诗境

  合——收束全篇,卒章显志 (五)抓典型意象

 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

 (六)抓关键词

 抓住一些描写(形态、神态)的词语以及点明情感的词语

 2 2 、审题关键点

 (1)注意“分析”“赏析”“概括”“结合……语句”等题目中关键字词 (2)注意分析技巧题中的关键字:如“从修辞角度”、“……的描写很有特色”“赏析语言特色”“赏析……的表现手法“等

 3 3 、答题模式(即答案的基本结构,一般为先 “ 点 ” 后 “ 析 ” )

 要围绕原诗歌下结论,禁止想当然。答题的一般格式可简化如下:

 (1 1 )分析形象内容型。步骤:①概括形象(人物形象、物象、景物形象)的特点。②结合相关诗句作具体或简单的分析。③形象的意义。

 人物形象 设题方式:

 ①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②试概括这首诗中人物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

 A、 用两三个词概括形象特点:

 特征

 ( ( 神态、行动、心理、处境、情感、喜好) )+ + 身份

 B、 具体分析表现:

 结合诗句有关 描写手法 ,具体解说上一步的识别依据。

 ③这首诗中刻画人物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概括+ +( ( 手法+ + 分析 )

  常用描写手法:细节刻画、烘托渲染、对比反衬、借物抒情寄托等。

 ④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概括人物形象 B、 明确指出形象意义:深层含义、特别寄托,概括作者在该 形象上寄寓的情感、理想、。

 追求、品质。

 (形象意义)

 景物形象:

 ①概括题准确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 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②景句的作用(尤其是开头及结尾写景句的作用): A. 营造氛围 、烘托心情、奠定感情基调

 B. 含蓄地表达感情(借景抒情、以景衬情 // 以景结情 ,含蓄隽永)

 C. 为人物活动提供 背景或环境(点明时令,地点等)

 ③写景手法考查题:

 ★答题步骤 :

 手法+ + 分析+ + 情感

 描写手法主要包含有:

 动静(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多角度(形声色态多感官/远近高低多角度/多种色彩的渲染);对比、衬托;细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烘托);象征

  物象:类似于景物形象题 ①指出形象并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外在形象+内在品质)

 ②怎样来描写物象的?(手法+分析+效果)

 ③物象的作用:点明物象的特点+ 物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2 2 )分析技巧型 。

 步骤: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怎样用了这种手法。③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与效果有关)。

 ★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 (①借景抒情、即景抒情、以景作结、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壮情

  ②托物言志、借物抒怀、③用典抒情

 ④即事感怀)

  (3 3 )炼字型。

 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相关的表达技巧,如修辞手法、化静为动或者化动为静 等。③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④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 的感情。

  (4 4 )分析语言特色。

 注意: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步骤: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 5 )鉴赏评价类。

 ◎应答分析:首先,一定要抓住关键词破译相关评价语的意思, 明确其评价角度(表达技巧、)

 思想情感、语言风格、诗歌风格等),如果评价语涉及几个层次,那么组织答案时也应答出几个层次;其次,务必要根据所涉及的角度(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语言风格、诗歌风格等)结合相关有效的诗句展开分析,而不是简单翻译。

 ◎特别提醒:如果提问角度涉及手法,应明确手法

  4 4 、答题注意点

 (1)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特别是比较熟悉的、特征性明显的作者,不能生贴标签,应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分步作答。

 (2)储备一些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名词术语,如果判断准确,就要敢于大胆使用;如果不能肯定,要学会运用模糊语言,做到不懂装懂,尽量获取分数。

 (3)整体把握诗词和诗词中的句子,注重概括。

 (4)弄清题目问的角度,这就是我们回答的角度,做到“问什么,答什么”有针对性。弄清题目怎么问的,问的方式即是回答的方式,做到“怎么问,怎么答”

  5 5 、注意鉴赏的专业用语。

 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 语言特点:含蓄、明白如话、质朴、风趣、平实、典雅、清新、绚丽、口语化等。

 思想感情: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四板块:名句名篇

 【解答指导】拿到试卷以后,可以先做默写题,把你刚记住的新鲜的东西先填出来,回忆不出来的先放一放,但已经填出来的句子,要复看是否有笔误之类。把空格全部填出。

 一定要复看以免笔误。

 1、在高考前一定要把初、高中必考课文再一次逐一过关,不可放过。

 2、印象不深的名句,要反复记忆。前后意思有关联或意思相近的名句要放在一起比较记忆。

 如: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等 3、一定要动手写写其中的易错字,特别要留意同音字,坚决不要写错别字。

 4、默写好后要认真复看,以防止笔误发生。

  第 五 板块:现代文阅读(散文)

 相关讲义链接:

 散文二轮复习讲义(概括分析、理解词句含义、词语句段的作用、语言表达艺术)

 【考点解读】

 一、分析作品 结构及语段作用

 例、试探究本文构思上的特色?(海门市诊断《看见的看不见的镣铐》)

 答:(1)结构上,以“镣铐”为线索,串联起三位作家与命运抗争的事迹。

 (2)选材用材上,善于选择生活细节,(比如普希金的头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脚镣、托尔斯泰的靴子和粗布衣服)表现人物形象特点,反映人物内心世界。

 (3)表达方式上,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感情真挚,耐人寻味。

 (4)表现手法上,虚实结合,意蕴深远。(“镣铐”既指身体的镣铐,又有象征意味)

 (每点 2 分,写到 3 点即可)

  【 解题模式 】

 1 、行文思路、谋篇布局 、材料安排、构思 首先…… ;其次…… ;再次…… ;最后…… 。

 2 、行文思路、谋篇布局、材料安排、构思的特色 ①结构特色

 ②选材用材

 ③表达方式

 ④文中典型的某些表现手法 1 、结构特色:①以……为中心

 ②以……为线索 ③行文顺序:

 感性(实)——理性(虚)

 作者的游览顺序

 以小见大 对比//递进//并列 先抑后扬 2 、选材用材

  通过细节,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3 、表达方式

  多种表达方式结合(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4 、文中典型的某些表现手法:虚实结合、联想想象、象征、对比衬托、托物言志

 【 解题模式 】语段作用分析需兼顾“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内容分析要关注句段本身以及对主旨表达上的作用;形式要考虑对上文的承接,对下文的铺垫引导,以及与题目的呼应等作用。同时也要兼顾句子本身的特色,回答特色的作用。

 1 、如果所问的句段处于文章的前面,那一般要回答:

 (1)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 (4)与下文形成对比 (5)照应下文或者首尾呼应 (6)点明主旨 (7)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小说)

 (8)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环境)

 (9)提供写作背景或交代写作缘由 ( (10 )写了…… 内容,抒发了…… 感情

 2 、如果所问的句段在文章的中间,那就要回答: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引起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 (3)与前文或后文呼应 (4)与上文或下文形成对比 ( (5 )写了…… 内容,抒发了…… 感情

 3 、如果问文中结尾句段的作用,那一般要回答:

 (1)卒章显志,点明主题 (2)深化主题 (3)总结全文 (4)首尾呼应或呼应文题(点题)

 (5)言有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6)出人意料又情理之中(欧亨利结尾)

 ( (7 )写了…… 内容,抒发了…… 感情

 引用民谣的作用:①语言生动活泼,朗朗上口 ②富于地方特色,颇具乡土情趣 ③使文章表达有变化。

 引用诗文的作用:

 ①丰富文章内涵

 ②增加文学文化意蕴。

 连用问句的作用 :①由表层意到深层意(由实到虚)逐层思考的思路

 ②激发读者的思考 “ 两次” 的作用 :

 ①首尾呼应,使全文浑然一体,余韵不绝

 ②有助于揭示主旨

 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①叙述亲切自然

 ②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

 ③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①赋予事物人格化,便于抒发感情

 ②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③拉近同读者的距离。

 :

 第三人称:①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②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③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物象的作用:

 ①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 ②对内容的丰富充实作用; ③表达或暗示、隐喻、象征……的主旨; ④情感的载体,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散文的标题:

 :

 标题特点:简洁、醒目;形象、生动;富有诗意;富有文学文意蕴。

 作用:①体现主题;②表达情感;③线索;④设置悬念,引人入胜;⑤意蕴丰富,含有双关义;⑥突出人物形象的某种个性化特征等等

  二、 概括作品内容 【要点】在分析文章结构层次的基础上,科学确定答题区域,根据赋分逐点概括,注意尽量用文章中的词语概括。

 三、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要点】

 1.判定语段主要表达方式及语段所写对象(景、人、场景),有针对性地鉴赏其表达特色。

 2.注意审题,明确题目是整体考查表达特色还是具体考查某一方面(如语言表达特色)。

 3.结合文本内容,不可变成手法的罗列。注意对各类手法作用的理解,侧重表达的效果。

 ( (1)

 ):

 鉴赏语段的表达技巧:

 一、修辞 比喻、拟人、排比…… 二、描写 (人)语言、动作(细节)、神态、心理、正侧 (景)动静、虚实(联想、想象)、视听嗅触 内心感受等多感官、远近高低多视角、多色彩、选取典型意象或典型场景 三、语言(一定要考虑这一答题层面)

 ①语言生动形象、优美诗化(少数:语言幽默、语言质朴……)

 ②叠词,富有音韵 ③句式:整散句结合或多用短句(多用长句)

 四、概括语段内容,揭示语段情感 (注意:此外还可考虑—— 表达方式的结合、人称的运用(特别是第二人称)等等

 ( (2)

 )色 鉴赏语段的语言表达特色 ①修辞

 ②词语的特点:叠词;色彩词;拟声词;多用动词 ③句子的特点:长短句、整散句

 ④语言风格 ⑤概括语段内容,揭示语段情感

  表达方式(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叙述方式:

 插叙:①补充说明,使得文章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

 ②丰富文章内容

 ③增加文学文化意蕴

 ④便于揭示主旨 倒叙:①设置悬念

 ②引起阅读兴趣

 比喻:①描写生动形象

 ②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 拟人:①赋予事物人格化

 ②描写生动形象 排比:增强气势 叠词:①增强音韵感 ②强化情感

  四、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抓句段中的关键词(有手法还原手法)结合语言环境和主题分析。

 题干:①理解、含义 ②词语或句子的内涵 ③词语或句子的意蕴 ④“为什么说‘……文本中的句子’” 1、 运用手法的可以简单还原手法(常用手法:比喻、拟人、细节、象征等)

 2、对语句进行分层 3、找出每一层句子中需要理解的重点词语,结合语境进行理解 表层义、深层义、象征义、双关义、 指代义 4、把整个句子的意思进行解读 5、最后揭示出句子传达出的情感 或作者的情感。

 注:如理解题放在最后一题进行探究,则还要考虑到文章的主旨。

 五、欣赏作品的形象

 1、散文的形象题注意:特征+ 人物身份 2、与“人物性格题”相区分 3、区分好:概括题、分析题 4、分析散文形象的作用还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去考虑。(可参考《金色的飘落》“宝宝的作用”题)

  六、探究文章的情感倾向及深刻意蕴

 (1 1 )

 情感取向

 【要点】探究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正到反;

 答题不可遍地开花,围绕题目暗示或文章主要对象探究作者情感; 情感、情感取向、态度等都有明确倾向; 答题注意点:注意答案表述的方式,表达句式相对整齐。

 (2 2 )深刻意蕴

 【要点】

 文章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这种理性思考体现于文学作品中,便是作家对于现实生活的认识与评价,或说是作家对于现实生活体验与感受的升华。

 注意辨析对于整篇文章主旨层面的意蕴考查和词语、句子意蕴的区别。

 明确题目限制或暗示,找准探究对象,从不同层面,探究文本内涵。

 不局限于文本本身,从个性到一般,概括出普遍的现象或道理概括深刻意蕴。

 (三)意图、用意

 【要点】

 用意内涵:想要达到的目的,起到的作用 。

 如果探究全文的创作意图,即是探究主旨。写出了什么,作者借此表达了什么感性的情感和理性的思考,想要褒扬什么,贬斥什么,提倡什么,想要读者知道什么。

 如果探究局部的用意,则将题目转化为具体的题型:如文中 “阳光”的作用,即物象的作用。

 (四)标题的内涵

 【要点】

 探究标题内涵应仔细阅读文本,联系文章主旨。

 扣住标题的关键性词语,理解深刻含义,并围绕展开。

 注 注 1 :出现“以……为题”,要考虑题目的作用。

 注 2:全文的内涵或意蕴是探究主旨题,而词语或句子的内涵或意蕴是理解题。

 注 注 3 :主旨大致的答题角度:

 ① 看文本的主要对象。探究此角度的情感或意蕴。

 同时,注意正反角度。

 ② 从生活层面探究情感或意蕴。如童年生活、乡村生活、城市生活…… ③ 从文化的角度探究情感或意蕴。常见有乡村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手工艺、农耕文化……

  第 六 板块:

 现代文阅读( 小说 )

 相关讲义链接:

 小说二轮复习讲义(人物、情节、环境)

  【考点解读】

 一、分析 环境描写的作用:(四级指向:★以环境、情节、人物为重点)

 ★1 1 指向环境本身。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时间、地点、季节等)

 ②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

 ③环境的特点,渲染某种气氛或奠定某种基调 ★2 2 指向情节。

 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照应/对比衬托(或反衬)

 ★3 3 指向人物。

 ①烘托人物的形象、心情、性格 ②表现人物的处境、身份地位 ③暗示社会环境、人物命运 ★4 4 指向主题。

 主题的凸显;主题的暗示;主题的深化

 分析小说中环境的象征意义及深刻意蕴

 ★1、考虑到环境的象征意义 2、考虑到小说的写作背景

  二、小说情节类题

 情节 的 作用 :(四级指向)

 ★ (1 1 )从情节本身写了什么内容;

 ★ (2 2 )对 上 下文情节的作用 (推动情节的发展;对比某个情节;烘托某个情节;照应前文情节;点题;制造悬念 (开头)

 ;使情节出人意料,波澜起伏 (结尾)

 ;线索作用)

 ★ ( 3) 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 (4 4 )对主题揭示的作用 (表达了什么样的主旨;深 化了主旨)

  探究情节安排是否合理题

 答题的指向也是从 情节本身发展是否合理 ,前文是否有伏笔、铺垫 ;情节发展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的发展趋向;情节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主题的揭示。

 分析探究情节特点题型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安排的艺术技巧和特色的辨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

 小说关于某某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作简要分析。小说在情节构思上的艺术特色有哪些?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情节“构思精巧,扣人心弦”,请结合作品内容分析这一特点。请简要赏析某某情节。

  小说常见的典型结构特点:

 ①线索。(物线、情感线、时空线、情节线)

 ② 就开头来说有 :

 悬念法、倒叙式、总领全文式、环境渲染烘托式、埋下伏笔式 等。(前三者为主)

 悬念、倒叙的作用:①起到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阅读;②引起读者的思考、引起下文的作用;③使小说情节曲折,有波澜。

 环境渲染烘托式:①渲染气氛 ②烘托人物 ③铺垫情节。

 ③ 就结尾来说有:

 出人意料式 (欧亨利结尾)

 、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与前文或开头形成对比 等等。

 出人意料 式的作用:①从情节上看,造成波澜,震撼人心 ②从手法上看,与前文伏笔照应

 ③从主题上看,深化主题 戛然而止 、留下空白式的作用:留下想象的空间或令人回味无穷

 喜剧结局:①突出主题 ②表现人物性格 ③符合人们阅读心理,给人欣慰愉悦之感寄托美好的向往。

 悲剧结局:①深化主题 ②突出人物性格 ③令人感动回味思考。

 ④ 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⑤ 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 跌宕起伏 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⑥此外,还可考虑叙述视角(人称)

 、叙述方式、表达方式等。

 小说的线索

 行文线索有:事物线,情感线、 时空线、 情节线等。

 线索作用: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②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暗示、隐喻、象征】; ③情感的寄托(载体)。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④直接或间接表现文章主旨。

  物象的作用: : ①刻画人物形象;②揭示小说主题;③线索,推动情节发展;④设置悬念。

  小说标题 作用:①交代写作对象(主要的人物形象、物象)。②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环境,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③概括小说主要事件(主要内容情节)。

 ④揭示小说的主旨,寄托作者情感与态度。⑤线索。⑥设置悬念,引人入胜。⑦意蕴丰富,含有双关义。⑧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表明人物……性格(品质)

  关于视角:

 一般都是指叙事的视角,常见的有:

 ①某一个对象的视角,如德富老汉的视角,马罗大叔的视角等。

 ②第一人称视角,第二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

 第三人称视角又叫全 知视角 :小说常用的叙述形式,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便于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加工处理,有利于讲清故事的来龙去脉。

 三、小说人物类题

 ★确定小说主人公并不是看人物出现的篇幅,而是看小说的主旨是从哪个人物反映出来的,能揭示主旨的人物才是小说的主人公。

 ★注意题干是“分析”还是“概括”

 ★注意题干是“性格分析”还是“形象分析”

 ★ 最好能对人物身份进 行定位

 ★概括人物特征时,要全面、准确

 人物作用分析题的答题方法:

 ① ① 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② ② , 人物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

 如果是次要人物还要加上对主要人物的作用(烘托、对比)。

 。

 ③分析人物对表现主旨的作用。

 分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①正面描写:

 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此外,还会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描写人物,如对比,衬托等。

 ②侧面描写 不从正面去描写人物,而是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描写方法。

 四、小说主旨类题

 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由正及反

 补 补 1 1 :散文化小说

 1 1 、情节上的特点: :

 淡化情节,情节舒缓、平淡,没有大起大落,没有太强的故事性,少有冲突,往往选取最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也就是一种片段特写的形式呈现。

 2 2 、人物形象上的特色: :

 强调刻画人物形象。人物描写的片段特写、动态过程的描写,都是为强化人物形象服务的。

 3 3 、环境的特点: :

 在环境的选择上主要是悠闲,不像其他小说那样严肃。

 4 4 、

 “我”的形象:

 “我”是作者影子的投射,即是作者的自传或者自画像。但是“我”又是一种旁观者的角度。

 补 补 2 2 :海明威关于小说的 “ 冰山 ” 创作原则

 “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他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大体而言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可从以下角度进行回答:①叙述视角的运用

 ②情节或场景简单但小说的主题却很宏大

 ③小说的语言简约但内容丰富……总之,给读者以巨大的想象空间,内涵丰富。

 第七板块: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相关讲义链接:

 论述类二轮复习讲义(作用、论述思路)

 实用类考前复习

  【 考点解读】

 考查材料可以是选用论述类文本,也可以是选用实用类文本。

 1. 理解:

 (1 1 )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

 (2 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例 1.请简要说明第三段中“个”的含义 (6 分)(2014 江苏卷《乾坤草亭》)

 【答案】“个”从具体物象到抽象观念,形成了三个层面:竹,点,圆满具足的生命。

 【解析】按照第三段论述脉络,先从对“个”的解释起——“个,也可解释为竹……”先释为“竹”;再到“我山人是天地之中的一个点”,释为“点”;最后到“充满圆足的生命”,释为“圆足的生命”,是为从具体到抽象。其实从该段的最后两句话“八大山人笔下的一朵小花,一枝菡萏,一羽孤鸟,都是一‘个’,一点,一个充满圆足的生命。八大的自尊缘此而出”亦可得到答案。

 例 2 .请结合对文末“不离亭子,不在亭子”的理解,阐释“乾坤草亭”的内涵 (6 分) (2014江苏卷《乾坤草亭》)

 【答案】“不离亭子”,表达了一个小“点”的生命自信;“不在亭子”,表现了生命在无限宇宙中的悠游。草亭与乾坤的关系,写出了“小”的个体面对无限“大”的宇宙可采取的态度,反映了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境突围的可能路径。

 【解析】句子的内涵,文中定有其踪影。“不离亭子”的踪影在第二段中是“外在的物”,在第三段中是“个”是“点”;“不在亭子”的踪影在第二段中是“内在的心”,在第三段中是“圆足的生命”,是“反映出人的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境中突围的可能路径”。把这些答上去,应该不错吧!

 理解词 语 的含义。

 1.它包括三层次意思:

 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深层含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分析句子的作用及表达效果,领悟句子蕴含的哲理,谈谈对关键句子的认识。

 2.理解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应该:

 ①依据词语 所在句子及前后句述说的内容,注重句中及更 大一点的语境。

 ③依据相关文字的思路,有的词语在文中的跨度大,仅仅依靠当句或前后句所述的内容还不能准确判断其意思,这就要靠对相关文字的思路作分析来解决。

 ④对词语的比喻含义的理解与确认要从 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理解句子的含义,必须 联系具体语境,透过句子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 。

 1.弄清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还原语境)

 2. 圈出句子中的 关键词,联系 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 分清句子层次 3. 结合句子的表现手法, 还原句子本来面目。

 4. 结合文章主旨,理解句子 表 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或深刻道理。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应注意的问题:① 不要人为地 “ 拔高 ”;②要学会 多角度理解。

 2. 分析综合

 (1 1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 论述类 文本中多考查全文或段落的论证思路。

 例 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6 分)(2012 江苏卷《笑的价值》)

 【答案】首先提出就本来面目看人是嘲笑的前提;接着阐述妇女和儿童能看清人的本来面目的原因;最后阐述妇女和儿童的嘲笑具有令人惧怕的力量。

 例 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4 分)(2011 江苏卷《捧与挖》)

 【答案】本文先从中国人一贯的做法引出下文,提出人们有爱“捧”的习惯,并指出“捧”的实质和后果,并举三例给予佐证,而后提出“挖”的观点和具体做法,最后再回到批判现实中来,收束全文。

 ★【常见思路】

 ① 引论( 提出问题或论点) 、本论( 分析问题) 、结论( 解决问题) 。

 ② 针对某些不好的现象,分析其危害,挖掘其产生根源,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③ 开头提出论题, 中间分析,最后 在结尾点明论点。

 。

 注意:阅读文章,找出 论证对象,围绕对象概括段落大意。

 判断文章或语段层次特征:“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 要认清是引入式还是直入式(开门见山),引入式采用的是引言式还是例引式,引入的是论题还是论点; 不能套用术语,模式化,要结合文本具体阐述。

 分析某一段在论述上的用 作用 作用题先看它本身写了什么,是来证明什么论点的,再看是用什么样的论据和论证方法而达到作用、效果的。这个作用、效果 会因论据不同、论证方法不同而不同。作用、效果分析既要注意 论据、论证方法自身的效果,更要注意它们在 文中的论证效果。有时还要注意 论据在文中的位置( ( 作用) ) 、思路( ( 作用) )。

 其中重点考查论据的作用,除了分 析论据本身所写内容,还应该分析对于论证观点的作用对于上下文论证的作用以及一般意 义上的作用。

  【答题步骤】1、论证方法 2、内容上论证了什么观点 3、结构上什么作用 注意:如该段是插入段或是引用段,还要考虑插叙的作用或引用的作用。

  【 引用或插叙 的作用】

 ①更好地论证……观点,增强说服力(如在文章的开头,则最大的可能是直接或从反面引出观点或话题)。

 ②丰富了文章内容,发人深思。

 ③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或文学气息。

  ④ 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引起阅读兴趣。

 ⑤使得论证生动形象。

 【常见的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

  ②类比论证(经常与“举例论证”综合运用)

 ③对 比论证(经常与“举例论证”综合运用)

 ④比喻论证

  ⑤引用论证

  实用类文本

 实用类文本之 传记 一、 概括人物形象

 1.答案模式:概括+分析(简述具体事例)

 2.不能照抄,需要概括。

 从性格、学识(或专业)、为人处世(人品)几个方面。

 3.多参照文中评论传主主要特征的文字,很大可能是答案。

  二、 鉴赏评价

 实用类文本中多考查各种文本中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对于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要有基本的了解。

 传记:真实性是其第一特征,另有材料翔实、表达生动等特征。

 科普文章:科学性、趣味性。

 实用类文本特别是人物传记中多考查:

 (1 1 )其他人物对塑造传主的作用(侧面描写)

 a.如果这个人物和传主性格相反,则对传主是 对比或反衬的作用,更加突出传主的高贵品质。b.如果这个人物和传主的性格相似或相同,则对传主是 类比或衬托的作用,更加突出传主的高贵品质。

  (2 2 )引用

 引用的作用:1 、真实性 2 、可读性、趣味性、生动性 3 、文学性 4 、强化观点,增强说服力(论述类文本)

 ①引用传主的原话:① 真实可信 ② 直接展示传主的精神,增强了感染力 ③ 印证作者的观点 ,也为作者的评述提供了依据。

 ②引用他人的话:①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 全面客观、真实可信 ②也能从 侧面塑造传主的性格。

 ③引用诗词:可以从 侧面烘托和 丰富传主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 有诗意、有文学气息的风格。

 ④引用故事:

 生动性, 趣...

相关热词搜索:高考 考前 语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