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政治和军事,一课一练

发布时间:2020-10-12 来源: 实习报告 点击: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 9 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选择题 1.“陈桥驿兵变”后,北宋政权为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没有成功的是(

 ) A.收复燕云十六州

 B.削平南方割据势力 C.解除节度使兵权

 D.消灭北汉割据政权 2.北宋时,宋哲宗颁布新的监司资序法,规定:“初除转运判官、提举官须实历知县以上亲民人,提点刑狱以上须实历知州或通判人。”意即监司的官员必须有出任知县、知州或通判的经验。该项措施(

 ) 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 B.强化了各机构之间的制衡 C.能遏制地方官员贪污腐化 D.有助于提升监察官员素质 3.陆游名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的“王师”,按两宋军事管理模式,其调兵之权应属于(

 ) A.节度使

  B.枢密院 C.三司使

  D.转运使 4.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 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 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

 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 5.庆历新政期间,范仲淹针对官僚制度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严格“恩荫制”主要是(

 ) A.使科举制度更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B.通过裁撤官员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C.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利用特权垄断官位 D.依照政绩提拔官员以提高行政效率 6.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7.宋太宗曾表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宋太宗有此“用心”主要是因为(

 ) A.唐中叶至五代政局的启示 B.宋太宗夺取帝位的方式 C.安史之乱的经验教训 D.辽与西夏严重威胁北宋统治 8.961 年,宋太祖对石守信等人说:“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夕饮酒相欢,以终天年。”这段话的真实意图是要石守信等人(

 ) A.积累财富

 B.安享晚年

 C.交出兵权

  D.享受生活 9.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荣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这反映了当时统治者(

 ) A.渴望收复燕云地区 B.将调兵权与统兵权相分离 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 D.崇文抑武 10.宋太祖去世前立遗嘱说:你们子孙相传,绝对不能杀一个读书人。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

 ) A.宋代吸取前朝教训,崇文抑武 B.宋太祖重视教育 C.文人受理学熏陶,忠君思想浓厚 D.宋太祖是文人出身 5.有人评价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银河里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北宋官员人浮于事 B.北宋科举考试的发展 C.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D.北宋吸取了前代的教训 11.1005 年宋辽签订盟约,给战争画上了一个句号。此后的很长时间,宋辽双方弥兵敦好,“享无事之福者且百年”。该盟约(

 ) A.规定辽宋关系为君臣关系 B.规定每年宋朝送给辽国“岁赐” C.使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D.导致辽国边界向南扩张到淮河一线 12.“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范仲淹为此进行改革,主要是针对(

 ) A.冗官问题

  B.冗费问题 C.冗兵问题

  D.边患问题 13.唐朝前期实行府兵制,府兵有较强的战斗力。北宋王安石为了改变“积弱”局面,在军事方面采取的措施是借鉴了唐朝府兵制的(

 )

 A.寓兵于农,兵农合一 B.士兵服役期间免征赋役 C.兵将分离,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 D.士兵定期更换驻地 14.在古代,官方因急于将某些信息公之于众,便将“榜”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特殊工具。例如,靖康元年(1126 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殿前司降黄榜云:“金人游骑已及郊畿。”该榜文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北方畜牧业向南扩展 B.宋金联盟友好交往 C.金军兵临东京 D.金兵进攻临安 15.右图是岳飞墓前秦桧夫妇的跪像,表达了人们对秦桧杀害岳飞的痛恨,这主要是因为岳飞(

 )

 A.效忠朝廷 B.致力于抗金 C.岳家军纪律严明 D.率领的军队屡战屡胜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朝军队的主干是禁军,禁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驻京师,另一部分在地方戍守;两部分士兵定期轮换。其结果是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厢兵,是地方上把精锐选进禁军后留下的士卒,由地方官掌握;乡兵,是按户籍抽出来的壮丁组成,也有的是募集来的。番兵是少数民族组成的军队。宋朝有一个庞大的军事体系,但武将的权力被削弱了。

 ——摘编自施建中《中国古代史(下册)》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北宋军事体系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上述特点的成因及其产生的重大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太祖在位时,共开榜 15次,取进士 188人。到太宗时,开榜仅 8次,共取进士 1 487 人,录取者的待遇较之以前也有很大的提高。宋太祖后,举人通过“省试”后还必须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才算合格。这样,新中的举人就是“天子门生”而不再是那些主考官的门生。

 材料二 宋朝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官”用来表示官位和俸禄的高低;“职”指文官的荣誉头衔,并无实际职务;“差遣”则指官员们担任的实际职务。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北宋时期科举制获得的新发展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朝统治者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制度的目的及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北宋统治者治国策略的认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 王安石不应算作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据《王安石变法简论》 (1)材料一、材料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2)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陈桥驿兵变”后,北宋政权为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没有成功的是(

 ) A.收复燕云十六州

 B.削平南方割据势力 C.解除节度使兵权

 D.消灭北汉割据政权 解析:北宋宋太宗在统一后,欲夺取燕云十六州,但被辽军击败。几年后宋再次征辽,结果仍大败。

 答案:A 2.北宋时,宋哲宗颁布新的监司资序法,规定:“初除转运判官、提举官须实历知县以上亲民人,提点刑狱以上须实历知州或通判人。”意即监司的官员必须有出任知县、知州或通判的经验。该项措施(

 ) 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 B.强化了各机构之间的制衡 C.能遏制地方官员贪污腐化 D.有助于提升监察官员素质 解析:根据材料“监司的官员必须有出任知县、知州或通判的经验”,可知宋朝的这项规定注重官员的基层工作经验,有利于提升监察官员的素质,D项符合题意。“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A项。材料未体现各机构之间的制衡,强调的是基层经验的重要性,排除 B项。在封建君主专制体制下,官员腐败问题得不到有效的遏制,排除C项。

 答案:D 3.陆游名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的“王师”,按两宋军事管理模式,其调兵之权应属于(

 ) A.节度使

  B.枢密院 C.三司使

  D.转运使 解析:按照北宋政府规定,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统兵,与统兵将帅互相牵制,故选 B项。

 答案:B 4.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 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 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

 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 解析:题干中的“范君”和“希文”指的是范仲淹。他之所以受到百姓的赞誉是因为他主持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

 答案:D

 5.庆历新政期间,范仲淹针对官僚制度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严格“恩荫制”主要是(

 ) A.使科举制度更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B.通过裁撤官员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C.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利用特权垄断官位 D.依照政绩提拔官员以提高行政效率 解析:庆历新政中,增加恩荫的年龄限制和恩荫范围,主要是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利用特权垄断官位,故 C项正确。“恩荫制”并不是改革科举制度,A项错误。裁撤官员不是“恩荫制”的主要目的,B项错误。依照政绩提拔官员不符合“恩荫制”的措施,D项错误。

 答案:C 6.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解析:题干中司马光的评价完全否定新法,是政治攻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法的负面影响:实行过程中加重了百姓的负担,用人不当,导致青苗法变质为官府辗转放高利贷的苛政。

 答案:C 7.宋太宗曾表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宋太宗有此“用心”主要是因为(

 ) A.唐中叶至五代政局的启示 B.宋太宗夺取帝位的方式 C.安史之乱的经验教训 D.辽与西夏严重威胁北宋统治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两点:一是材料中的关键词“内患”,理解其内涵;二是要联系时代背景。D项与“内患”无关;C项以偏概全;B项中的宋太宗应为宋太祖,且不是主要原因。故选 A项。

 答案:A 8.961 年,宋太祖对石守信等人说:“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夕饮酒相欢,以终天年。”这段话的真实意图是要石守信等人(

 ) A.积累财富

 B.安享晚年

 C.交出兵权

  D.享受生活 解析:题干中宋太祖的本意是通过提供优厚的待遇换取朝中大将交出兵权,故选 C项。

 答案:C 9.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荣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这反映了当时统治者(

 )

 A.渴望收复燕云地区 B.将调兵权与统兵权相分离 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 D.崇文抑武 解析:题干材料强调了状元登第的巨大荣耀,这是手握重兵的将领不能比拟的,可知北宋时崇文抑武。

 答案:D 10.宋太祖去世前立遗嘱说:你们子孙相传,绝对不能杀一个读书人。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

 ) A.宋代吸取前朝教训,崇文抑武 B.宋太祖重视教育 C.文人受理学熏陶,忠君思想浓厚 D.宋太祖是文人出身 解析:唐末至五代,藩镇割据。北宋建立后,采取了崇文抑武的方针,削弱从中央到地方武将的权力和地位,以维护中央集权。

 答案:A 5.有人评价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银河里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北宋官员人浮于事 B.北宋科举考试的发展 C.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D.北宋吸取了前代的教训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现象是北宋进一步加强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造成的后果,故选 C项。

 答案:C 11.1005 年宋辽签订盟约,给战争画上了一个句号。此后的很长时间,宋辽双方弥兵敦好,“享无事之福者且百年”。该盟约(

 ) A.规定辽宋关系为君臣关系 B.规定每年宋朝送给辽国“岁赐” C.使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D.导致辽国边界向南扩张到淮河一线 解析:题干中的盟约是澶渊之盟,该盟约规定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国“岁币”。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故 C项正确。

 答案:C 12.“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范仲淹为此进行改革,主要是针对(

 ) A.冗官问题

  B.冗费问题 C.冗兵问题

  D.边患问题 解析:历史上称范仲淹改革为庆历新政,该改革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根据材料并结合庆历新政的核心内容,可知是冗官问题。

 答案:A 13.唐朝前期实行府兵制,府兵有较强的战斗力。北宋王安石为了改变“积弱”局面,在军事方面采取的措施是借鉴了唐朝府兵制的(

 ) A.寓兵于农,兵农合一 B.士兵服役期间免征赋役 C.兵将分离,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 D.士兵定期更换驻地 解析:王安石变法在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故选 A项。

 答案:A 14.在古代,官方因急于将某些信息公之于众,便将“榜”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特殊工具。例如,靖康元年(1126 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殿前司降黄榜云:“金人游骑已及郊畿。”该榜文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北方畜牧业向南扩展 B.宋金联盟友好交往 C.金军兵临东京 D.金兵进攻临安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靖康元年”“金人游骑已及郊畿”等信息,可知该榜文反映的历史信息是金军兵临东京。

 答案:C 15.右图是岳飞墓前秦桧夫妇的跪像,表达了人们对秦桧杀害岳飞的痛恨,这主要是因为岳飞(

 )

 A.效忠朝廷 B.致力于抗金 C.岳家军纪律严明 D.率领的军队屡战屡胜 解析:当时金军南下,使中原人民蒙受了极大的苦难,所以岳飞抗金符合人民的愿望,受到人民的尊敬。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朝军队的主干是禁军,禁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驻京师,另一部分在地方戍守;两部分士兵定期轮换。其结果是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厢兵,是地方上把精锐选进禁军后留

 下的士卒,由地方官掌握;乡兵,是按户籍抽出来的壮丁组成,也有的是募集来的。番兵是少数民族组成的军队。宋朝有一个庞大的军事体系,但武将的权力被削弱了。

 ——摘编自施建中《中国古代史(下册)》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北宋军事体系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上述特点的成因及其产生的重大影响。

 参考答案:(1)军事体系庞大,禁军是军队主干;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军队将领与士兵之间的关系疏远;武将的权力受到种种限制。

 (2)成因:北宋统治者吸取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教训,防止出现武将夺权或分裂割据。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削弱了军队战斗力,政府的军费直线上升。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太祖在位时,共开榜 15次,取进士 188人。到太宗时,开榜仅 8次,共取进士 1 487 人,录取者的待遇较之以前也有很大的提高。宋太祖后,举人通过“省试”后还必须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才算合格。这样,新中的举人就是“天子门生”而不再是那些主考官的门生。

 材料二 宋朝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官”用来表示官位和俸禄的高低;“职”指文官的荣誉头衔,并无实际职务;“差遣”则指官员们担任的实际职务。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北宋时期科举制获得的新发展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朝统治者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制度的目的及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北宋统治者治国策略的认识。

 参考答案:(1)新发展:科举取士的人数增加、录取者的待遇提高、皇帝对科举考试的控制增强。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导致官僚集团的迅速膨胀,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2)目的:加强对官员的控制。影响:一方面加强了皇帝对官吏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另一方面造成了管理的混乱和官僚队伍的迅速膨胀。

 (3)这些措施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但制度束缚过死,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 王安石不应算作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据《王安石变法简论》

 (1)材料一、材料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2)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

 参考答案:(1)方法:阶级阶层分析法、一分为二。结论:材料一,基本肯定;材料二,基本否定。

 (2)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

相关热词搜索:一课 军事 宋政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