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中外近现代重大改革

发布时间:2020-11-23 来源: 实习报告 点击:

 专题

 中外近现代重大改革

 时间 改革名称 领导者 19 世纪中后期 俄国

 农奴制改革 亚历山大二世 日本

 明治维新 明治天皇 中国

 洋务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派 中国

 戊戌变法 )

 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梁)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苏俄

 新经济政策 列宁 美国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 苏联

 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 东欧

 匈牙利改革 ——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 苏联

 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 中国

 改革开放 邓小平 一、 按照改革性质划分 1 、地主阶级 性质的改革:中国洋务运动 2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罗斯福新政 3 、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俄新经济政策、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中国改革开放 二、按照影响划分 1 、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改革:中国洋务运动、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罗斯福新政 2 、改变了社会性质的资产阶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3 、没有改变本国制度的成功改革: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

 苏俄新经济政策 ( (1921 )

 美国罗斯福新政 ( (1933 )

 中国改革开放 ( (1978 )

 相同点 ① 都是各国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 ;② 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③都有强有力地领导核心;④都是从本国国情出发进行的探索;⑤改革 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本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不同点

 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过时,引发社会危机

 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引发社会危机

 “文革”刚结束,国家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

 内容

 发展商品生产,恢复国民经济

 加强政府对国家经济的全面干预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实施改革开放

 实质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创新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发展经济

 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

 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成功原因

 。

 从本国的国情出发,采取有效的措施;调整生产关系,适应并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认识

 ① 妥善处理好 市场与计划的关系:

 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市场与计划是一种手段,不同的经济体制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发展经济; ②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从国情出发,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③改革要勇于创新; ④改革创新是发展生产完善社会制度的重要手段。⑤ 善于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

 注:罗斯福新政借鉴了计划经济体制,苏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都借鉴了市场经济体制,三者都处理市场与计划之间的关系.

  三、同一时期改革的比较 1、 、 中国改革开放和苏东社会主义改革 的结果一成一败,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合 (结合 P66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我们有哪些启示”这个问题)

 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根据本国的国情,探索具有本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 、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 几乎处于同一时期,为何一个成功一个失败? 册 参见九年级上册 19 课补充知识:比较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点 ( (1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① ①. 改革前,人民群众支持改革派武装推翻幕府统治,扫除了改革的障碍。

 改革派掌权。

 。

 ② ②. 改革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际环境相对宽松 , 日本外来压力小。③ ③. 根据本国实际需要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文明成果 。④ 注重科教兴国。

 ( (2)

 )

 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① 变法 前,资产阶级没有发动群众扫除改革的障碍(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大), 只依靠无实权的皇帝。

 ② 变法时处于帝国主义时期,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当时,西方列强把中国作为瓜分的对象, 中国外来压力大。

 ( (3 )启示:①. 要想改革成功,必须在改革前扫除改革的障碍,改革派掌握实权。②. 根据本国需要,学习外国长处,进行改革是强国之路。③. 国家要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

 3 、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相同点 ①都改变了本国的社会性质; ②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④本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⑤都是自上而下的进行改革

相关热词搜索:近现代 中外 改革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