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

发布时间:2020-10-05 来源: 述职报告 点击:

 内容提要:

 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是秉持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学科发展的必然、育人实践的指导价值,是一个以利益诉求、情感体验、价值理念、精神追求为内涵的共同体,具有系统要素整体性、主体参与多元性、学科视野广阔性的特征。它的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教材建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角色的转变、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体系、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主题。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生态思维;理念创新;共同体意识;

 党 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重要场合发表了关于‚命运共同体?的一系列主题演讲,展现了政治哲学和社会伦理的宽广视野和战略智慧,得到了世界各国和人民的赞同和支持。‚命运共同体?意识作为整体性、共有性思维的重要理念,为引导和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唯物史观方法论的借鉴价值。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基于‚共轭效应?原理的重要课题,能够有效整合设计学习者共同体、思考者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等理论层面的合理部分,并在实践层面推进实践育人共同体、校企共同体、师生共同体等具体方面的筑构,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角色转变、科学发展。‚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坚持和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提供了价值方向,留下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和共同发展的时代烙印。为此,在这里,尝试从基本内涵、主要特征和时代价值等维度入手,来解读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理念,希冀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地位和现代性价值的话语阐释、创新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现阶段来看,学术界暂未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统一概念,但能找到一些学者站在不同角度的学术解读。钱广荣教授是首位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的学者,认为其内涵结构是由‚利益共同体、精神共同体和管理共同体?[1](P10)所组成。戴锐教授从打破学术研究与实际工作的‚界限?出发,强调‚以共同体意识作为黏合剂,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理论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应当各自意识到对方存在的必要性,意识到对方对于己方的存在和发展的意义?,[2](P11)将学校、社区、企业、军队等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共生、共轭和共振的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陈东英教授将价值认同和共同教育目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前提条件,认为它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共同参与,借助中介体系和环境体系,以多主体互动、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为准则,有着强烈责任感和归属感的思想政治教育生命有机体?,[3](P88)具有政治价值认同、学科与社会资源共享、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体角色转化等特点。在这里,所表达的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有所不同的是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譬如义利统一、情理交融、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等理念,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之光,所对应的是利益共同体、情感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前面提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思想政治教育打上了时代烙印,这里的 139‚时代烙印?,意味着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利益诉求、情感体验、价值理念、精神追求等方面的新视野和新高度,并以此呈现出层次递进、螺旋上升的逻辑方向。

 (一)利益诉求: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物质基础

 在儒家的伦理观中,‚重义轻利?和‚以义制利?两个观点是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参照,将‚义?与‚利?的关系阐释清楚了,讲求义利统一、以义为先、以义生利、以义制利,进一步说,就是将国际道义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基础,将共同利益作为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物质根基,将道义为先、

 利益兼顾作为构建利益共同体的重要原则。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来看,作为物质基础的利益共同体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价值诉求关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现实根基,区别于其他类型或形式的利益共同体,表现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对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世界和平与发展等方面。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人的价值观问题?,[4]这提醒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利益诉求的思考,换句话说,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何以可能?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角色定位来看,教育者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或统治阶级利益的受托人,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实施者,将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和行动;受教育者是维护公民权益和自身发展的直接代表者,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完成‚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受益人,既要追求自身道德、智力、身体、审美、劳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个人价值,又要实现为国家富强、社会稳定、民族振兴做贡献的社会价值。正如有学者指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面对的客体是受教育者的‘客体我’,教育者的任务是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我’共同建构受教育者的‘客体我’,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体。?[5](P45)在这种情形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利益诉求契合性,就为实现主动施教与积极授教的和谐共生提供了条件,使之成为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利益和价值诉求而共同努力的‚共同体?,不管是抽象的还是实体的共同体。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利益诉求有所冲突,即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有矛盾与冲突,则可以参照‚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这一利益共同体的‚以义为先?,并且兼顾教育者立德树人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受教育者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利益诉求。所以,教育者应坚守师生的教学利益共同体的立场,尽可能站在受教育者的位置体会所思所想、感受所听所悟,将高、大、上的理论话语转化为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学术话语、大众话语,而受教育者要努力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主动反馈者,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党和人民事业、实现中国梦的砥砺奋进中。由此可见,一旦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利益共同体形成,就会产生维护共同体利益的契合性、协调性,在这一共同体的前提条件下,将会赋予他们共有的使命、目标和命运。

 (二)情感体验: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纽带基础

 2013 年,习近平访问东南亚时,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亲诚惠容?的外交主张诠释了睦邻、安邻、富邻的国际合作与言情、用情、动情的情感体验之间的辩证关系,当彼此建立了亲切友好、真诚相待的情感基础,才能实现互利互惠、共同繁荣的利益目标,从而形成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情感共同体。站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来看,情感共同体是所有共同体成员对共同的利益诉求达成认知趋同、情感共鸣,建立彼此互为存在的基础与条件,使每个成员成为共同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进而形成情感共鸣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在这里,须强调一下情感共鸣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建立在共同体成员利益能够实现的条件下,是加固利益共同体与完善价值共同体的‚中间地带?,发挥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在情感共同体中,当自身意识到与其他共同体成员成为命运共同体之时,才能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在能力与奋斗激情,将国家与集体的事业看成自身的事业,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作为自身职业的高尚追求,从而在自身的个人奋斗中彰显热爱国家集体、助力他人发展的人生情怀。因为‚一个共同体必须要有一群个体之间充满感情的关系网络,而且是彼此交织相互强化的关系?,[6](P55)彼此之间往往具有与此相似或共同的身份认同和情感纽带,形成爱他人、利他人而逐渐替代利己与自私的基本情感。伴随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人们对爱自己与爱他人的能力愈加增加,只有通过情感共鸣走进共同体空间,才能通过反思与比较找到自身不足,进而使自己不断进步与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要求广大青年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人生奋斗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国家富强、民族团结和个人奋斗视为‚命运共同体?的情感认同,不断滋养‚厉害了我的国?的民族自豪感、奋斗使命感,为实现个人梦想、国家梦想、世界梦想而不懈奋斗。当然,情感共同体的构建,并不仅仅局限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认同与信任,还有学者、管理者、家长、同窗、朋友跟他们彼此尊重、彼此支持,通过贴近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体会他们的内心需求,引导他们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向善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观,使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课堂、工作者等方面产生认同与信任。在此基础上,各情感共同体成员慢慢意识到彼此的‚共在?关系,因为‚自在?是建立

 在‚他在?的基础上,当多元主体广泛参与、彼此合作之时,才能产生同呼吸、共命运的积极情感,从而逐渐形成命运共同体意识。

 (三)价值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

 思想基础面对世界文明形态冲突现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的儒家主张为形成世界各国共识的新型价值观提供了较为理想的相处哲学和发展思路,这并非否定和掩盖全球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冲突、文明矛盾,而是通过平等相待、对话协商、彼此借鉴的方式来促进自身进步、共同发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共同体来讲,在追求互惠关系的利益时,也要受到对每个成员的价值规范,为共同体利益的生成而起到规范与促进作用,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逻辑一样,并不否认和忽视共同体成员的矛盾,需要基于共同体意识来化解矛盾,构建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的第一个‚基本原则?来讲,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这对教育者和管理者提出更高的素养要求和价值规范,应通过以身作则、人格魅力为受教育者树立正面榜样和传播真理力量,尤其是处在‚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更需要用心栽培和引导,可以用古代先贤的家国情怀,革命先辈的鸿鹄志向、老一辈知识分子的为国志愿激励他们登大舞台、做大事业的理想和勇气,练就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本领。对于受教育者,就应学会将远大理想厚植于人生磨砺,在历经挫折和困难的奋斗过程中锤炼出顽强拼搏的意志,用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时代新人?。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共同价值理念下如何处理‚和而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共同体借助前面所述的情感共同体这一纽带,进一步对利益共同体的‚和谐共生?进行补充。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三个意味着?阐述了世界层面的意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7](P10)这实际上用‚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回答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应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态度与方法。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共同体成员的差异性,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三因?理念找到了理论参考:因事而化,意味着凭借‚事件?感化教育者,做到以理服人,‚事理?化人,用‚事实?说服、教育和引导受教育者;因时而进,意味着要紧跟‚时代?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抓住学生的每个学习和生活阶段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及时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因势而新,意味着抓住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开展‚四个自信?教育、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国梦教育等具有时代气息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依据受教育者的学习新态势,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载体。由此,通过教育者的价值引领和受教育者自主建构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等核心价值观念达成共识、高度统一,从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构筑成价值共同体。

 (四)精神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基础

 中国古代传统儒家思想中‚天下大同?为党中央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思想借鉴,奠定了新时代的‚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8](P12)的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基础,成为共同体成员面对复杂国际挑战的精神支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的精神共同体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战?在一起而‚想?到一起所建立的,尽管前面提到了共同的利益诉求、情感认同、价值规范,但并不能保证为了各自利益而‚站?在一起的共同体成员就一定‚想?到一起,这就是构筑精神共同体的必要所在。这里的精神共同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最高层次,具有统领利益共同体、情感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的地位。跟其他精神共同体相比而言,这里的精神共同体尤其注重共同的历史使命感、进步的社会历史观、人生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个要?的核心素养来讲,‚六个要?不仅对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永不停息的素养追求,而且对‚青年兴则国家兴?的广大学生也是值得执着的精神信仰。需要看到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内部不存在对抗关系,而是合作共赢,荣损与共的共同体,在共同体伦理精神统领下,使思想政治教

 育学科发展、工作开展在相互合作、凝聚共识下推进。这种共同体关系要求共同体成员具有学科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的意识,为学科的科学发展、教育者的立德树人与职业成就、受教育者成为‚时代新人?而积极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精神共同体,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共同体成员彼此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共同体发展而被赋予了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各个成员往往在顺境中展现出较为强烈的自觉意识和行动自觉,譬如教育者和管理者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学术研究者具有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的研究动力,受教育者往往对知识教育会产生极大兴趣等。但是,也需要看到一些反马克思主义错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等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蚀,使一些姓党的学者‚不信党?、教育者的立场不够坚定、受教育者行为的不理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变低、教书育人的难度变大等情况,面对这样的‚逆境?,共同体成员们应基于精神共同体的推动力,各尽其才、各显其能,譬如,学者们作出全面的、客观的、准确的理论判断与观点评析,为思想政治教育廓清意识形态迷雾;教育者把工作当事业、把岗位当站位,用真理和人格的力量去引导和感化受教育者,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受教育者要善思慎行、励志乐学,自觉做马克思主义忠诚实践者,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环节,促进自身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在精神共同体的引领和促进下,通过共同体成员的精诚团结、密切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利益诉求进一步得到满足、情感体验进一步得到共鸣、价值理念进一步得到共识,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逻辑张力和整体性格局。

  二、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主要特征

  无论是主要特征还是问题现象都是事物的外在表现,通过主要特征的认识,才能在理解内涵的基础上‚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后面要谈的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时代价值。首先,简要列举一下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困境问题的研究观点,通过对比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主要特征。有学者结合国内外形势和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特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有‚环境的复杂性、教育的功利性、过程的单一性?。[9](P81)也有学者从在现代性危机的背景出发,考察了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困境:‚突破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力度不够、教学场域之间的互通关系需要加强、教学主体之间的融合力度存在不足?。[10](P137)如前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内部是非对抗性的关系,是一种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合作关系,对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有显著的优势,具有系统要素整体性、主体参与多元性、学科视野广阔性等特征。

 (一)系统要素整体性

 从学术界的代表性观点来看,有传统的‚三要素论?、陈秉公教授的‚三体一要素论?、张耀灿教授的‚四要素论?、沈壮海教授的‚六要素论?、叶雷教授的‚八要素论?及其他学者基于系统工程学的‚十要素论?①,对思想政治教育要素问题作了深入分析,为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理论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学术借鉴。当借助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要素的特性,就会发现这些精彩纷呈的学说论断带有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在这里,先明确什么是系统和要素?系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诸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而要素是‚组成系统的各个单元、因子、部分?。[11](P49)按照要素与系统的关系来讲,要素的不可缺少性、功能性、内在属性都将影响着整个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我们就会发现‚三要素论?未能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性、‚四要素论?未能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八要素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噪音未能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十要素论?似乎包罗万象但其要素重叠交叉等等问题,虽然这在理论研究上可以分成各个要素,但从实践和运用的角度来看,这些要素是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这要求我们从系统性、整体性视角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首要特征。一方面,思想

 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各要素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命运共同体视域是一种整体思维的理论视角,须将思想政治教育各个要素统一起来、结合起来。譬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这一对要素之间具有彼此依赖、互为条件的关系: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行为者,若没有受教育者的存在,其付出的劳动都只是徒劳的、无意义的。同样,若没有教育者的引导和帮助,就无法满足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知识传播、社会实践等学习需求。由此可见,若任何一方不存在,都不可能存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份之分、供需关系,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依存关系。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以一个系统作为单元而作出整体反应。当我们作用于某个共同体要素时,不是只有该元素产生反应,而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回应,这要求我们要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协同性问题。不仅要适度放宽学校党委及各级党团组织的领导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政课教师的自主权、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自由性,发挥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支配性、引导性和推动力,而且要优化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等子系统要素的协同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及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最大合力、协同效应。

 (二)主体参与多元性

 在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中,由于哲学主客体关系的广泛运用,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被赋予了主客体的哲学关系,其中较为普遍的一种观点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互为主客体,从施教过程看,教育者是主体,教育对象是客体,从受教育过程来看,教育对象是主体,教育者是客体?,[12](P100)意味着教育者是唯一的主体,而受教育者只是被动的客体对象。实际上,将哲学中的主客体关系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要素的描述,不利于对教育者、受教育者等要素的基本概念的厘清,譬如,‚教育者?这一概念除了包括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最为活跃、主动、正面的人外,但不能覆盖间接参与或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的党团组织、管理部门及管理者。如果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视角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就会发现除了直接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教师、辅导员、学生外,还包括大中小学校、党团机关、社区、新闻传媒等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成员。以受教育者这一主体为例,不再是以往思想政治教育观点的被动消极接受者,而是具有独立的、自主的、自觉的思想意识,能够积极主动作出认知、判断、推理、践行等反应。正如有学者从主体间性的角度剖析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即‚受教育者作为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是‘特殊主体’,受教育者的特殊主体性的发挥是教育内化的基础,非但不会削弱教育者的主导性作用,还会通过互动交流的增多而推进主导性教育的成效。?[13](P55)基于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多重主体参与性尤其是扮演引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的‚主体?跟受教育者这一角色之间的关系构建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从交往式教育的角度来看,教育者不应以行政命令方式、粗暴强压手段要求受教育者,而是引导共同体成员之间建立平等的互动关系、真诚的交往态度、真实的思想感情,不断增强其他主体的思想认同感、内心信任感;从对话式教育的角度来看,不是单向灌输方式,而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视为共同体主体之间的互动对话,并寻找人们彼此理解、共同合作的意愿和共识,这是一种追求‚普遍共识?的价值理性,并非‚绝对真理?的公共理性;从生活世界的融合来看,马克思将社会生活视为实践唯物主义观点的物质与精神的统一,若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语境中,就需要共同体成员尽可能地变换看问题的视角,站在更加接近的境地或立场来加强彼此理解和接纳。

 (三)学科视野广阔性

 自从 1984 年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来,经历了由经验形态向科学化、学科化迈进的转化进程,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领域、特定术语、知识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逐步变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从学科发展现状来看,人们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旧观念,对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这一使命是十分不利的。譬如,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培养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14](P435)这一观点的缺陷是未能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有的元素,仅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内容和功能作了阐述。在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指出:基于命运共同体视域的思想政

 治教育学科到底是什么?孙其昂提出了较为中肯的观点:‚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为基础,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员、价值观、科学研究、科学技术服务、学科规范(方法)等组成的学术性社会共同体。?[15](P21)这一论述厘清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关系,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更具广阔的学科视野、丰富的学科元素,不仅是一门专业的概念,而且是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体系、实践活动等共同体的概念。具体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理念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新特点和新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育人目标更具全面性。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将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人作为培育目标,构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新格局,提升人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共同构成一个为社会主义输送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共同体?。二是更具‚纵横交错?的学科视野。在大多数学术报刊和著作中,一谈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就会提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类情怀。这恰好暗含了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不仅包括赓续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以文化人、文化育人,而且包括要以汲取世界人类文化智慧、反思全球命运走向为己任的世界担当,继而在历史视野、国际视野的维度进行考量和建构‚情怀共同体?。三是更加注重过程共建共享。如前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集合为一个单元而存在的系统,是为了某个育人目标,秉承同舟共济的合作精神,凝聚共同体各要素的优势力量,将不同维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横向合力与不同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纵向合力聚合为一个合力场,从而为所有共同体成员共享合作成果而奠定基础。当然,这里的‚共建?不是共同体成员聚集的机械联合体,也不是利至即分的利益共同体,而是基于共同信仰和价值而聚集、共建及共享的‚价值共同体?。

  三、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

  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意蕴作了不同角度的阐发,为我们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譬如,有学者从对象的不同维度出发,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具有‚个体价值、国家价值和世界价值?[16](P86)等不同层面的价值。有学者将爱国主义教育置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来讨论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思想‚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基础与时代内涵,揭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国际担当与世界使命,强化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大国气度和自信心理,推动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发展?。[17](P35)如前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个使命共同体、情怀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要求我们更加注重运用系统的、联系的、发展的共同体思维看待和处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途径、赋予了新价值。在这里,重点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材建设、主客体角色转变、育人目标体系及教育主题与内容等方面入手,来解读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价值。

 (一)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教材建设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提供了路径参考,特别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式和教材建设具有重要价值。一方面,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式的创新转换。范式是学术界对某一学科旨趣、概念、方法、话语等内容普遍认可与沿用的研究范例。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之初,就已经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目标、主体、环境、方法、管理、载体等元素的基础理论研究范式,但呈现了重微观轻宏观、多理论少实践、求细化缺广度等弊端,尤其是伴随党的新思想和新理念产生,侧重思想政治教育原有结论的替换和修补,并未充分展现理论基础对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指导与借鉴作用。一旦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视野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就会更加容易看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式的视野封闭性与站位不足性,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迅速进步,无论是理论话语方式还是解读方式都

 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与滞后性。当以开放视野和国际站位去思考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时候,就会帮助我们将共同体思想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并丰富其理论基础,赋予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拓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提供吸收与借鉴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成分推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丰富与完善,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更加具有国际性、时代性,为推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式转型与升级提供了良好机遇与发展动力,使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更加符合国际化、时代化、现代化。

 另一方面,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一体化建设。在 2018 年版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编写组已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纳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推进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的目标,但亟须在不同侧重点、不同学习阶段的教材中体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学习与关注。2019 年 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8]对于高等教育阶段的教材来讲,有助于阐释不同学科特点的基础概念、基本原理及逻辑理路,譬如,结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角度,有助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人的本质思想与唯物史观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历史维度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青年世界情怀观?。针对本硕博、大中小等各个教育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重复现象,要充分考虑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以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原则编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要避免‚上下一般粗?的教材体系,做到中小学阶段侧重引导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感性认知、加强本专科教育阶段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性认识、培育研究生阶段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素养等大中小学阶段的一体系化衔接。当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不仅仅侧重于传统的纸质书籍,还应该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多媒体课件、慕课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材?之中,不仅有助于帮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本身,还有助于理解师生共同体、教材建设共同体、教学与科研共同体等不同维度的共同体思想,确保不同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角色的转变

 在讨论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主要特征这一部分,剖析了主体参与多元性,现继续在重要价值部分再次论述,是否会重复性阐述?显然不是。在这里,重提共同体成员主客体角色,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是最为核心的问题。在过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在主客体框架下讨论的:无论是‚教育者主体说?还是‚受教育者主体说?,皆未跳出‚单主体说?的观念限制。也有学者从‚双主体说?论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作用,即‚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复数的主体,他们把教育资料作为共同客体,与教育资料构成‘主体—客体’的关系?,[19](P359)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但这很难有理论说服力。教育资料作为这里的‚双主体?所认识和实践的对象,如果按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是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与社会发展客观要求之间的矛盾,那么就会推导出同样作为主体之一的教育者与教育资料的矛盾,显然跟教育者与教育资料一致性相矛盾。然而,我们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去重构思想政治教育,就会立刻跳出小范围的‚学术单位体?,开始意识与认同其他共同体的存在性及所有共同体的统一性。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摆脱了过去陈旧的‚工具性?教育观念和抽象性教育内容,突出人的主体性、以人为本理念,依据个体主体性发展状况制定教育内容,构建‚教育主体—客体—受教育主体?的间性交往角色,搭建了彼此平等融洽的交流平台,继而实现在存‚异?的基础上求‚同?,催生共同体成员的主体意识和自觉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遵循整体性思维和公共性品质,不仅有助于协调教师、教材、课堂、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等共同体要素的关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而且有助于个人、集体、国家、世界之间的分工合作、精诚团结,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共同体。由此,通过有效整合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共同体要素,使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要素的各方面主体作用最大化发挥,为满足各个共同体成员的主体性诉求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体系

 伴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及一系列措施,搭建世界各国对话交流的平台的同时,也对作为培育世界情怀公民的手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育人目标的新要求。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标体系中,经历了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又红又专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到改革开放以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是我国对外交往的战略思想,也是指引思想政治教育培育‚时代新人?的人才强国战略。新时代是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标:从 2012 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2017 年‚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到 2018 年‚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育人目标,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9 年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提出了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等六点希望。如果说党中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标更像是一种‚宏观背景?,那么从实践层面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就是论证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标体系的重要证据。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聚焦人的价值本源,将育人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积极将学科、学术、教师、社会等方面的资源都转化为育人资源,培育能有效解决‚如人口、环境、和平与国际理解、民主与人权问题?[20](P114)等一系列人类命运问题的优秀人才,不仅能为党和人民事业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且能为世界培育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四)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主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整合了共同体元素,丰富了育人目标体系,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发展提供了主题和内容,具有相比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丰富的‚物质力量?。一方面,增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21](P12)不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蕴的美好愿景,而且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和新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传统教育内容,而且应适当增加和平观、发展观、安全观、生态观等方面的时代教育,为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更多的‚营养来源?。在这里,以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为例,全球视野下的公民安全观教育尤其是青少年对总体国家安全观中的‚五大要素?‚五对关系?‚十一种安全?学习教育,有助于他们深化理解贫富差距、恐怖主义、网络安全、贸易保护主义等一系列不稳定的国际因素及不平衡不充分的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增强他们的生态安全意识、网络安全意识、科技安全意识、资源安全意识。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轮驱动下的学科共同体,不仅有助于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的作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青少年安全观教育的主导作用,而且要积极从其他学科中挖掘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思政元素?,譬如,能为历史教学中增加从国家安全观切入,讲解中华民族过去一百多年的屈辱抗争历史部分的新视角,还为地理教学增加了资源环境部分中的资源与生态安全内容。通过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传播命运共同体意识,使国家安全、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等抽象概念入脑入心,使全社会公民形成维护世界和平、消解民族矛盾、国际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强大活力。

 另一方面,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主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增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合力。除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还需要开展进活动、进实践、进锻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这里,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为例。由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能为青少年世界观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活动主题,能有效发挥校宣传部、团委、学工部等相关部门的主题宣传力,并通过大学校园文化、大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等渠道,营造学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校园氛围,发挥大学校园文化的隐形教育;开展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主线的教育实践活动,譬如鼓励开展‚模拟联合国?的社团活动,能

 有效吸引中外大学生的广泛参与,有助于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全世界青年的学习与生活,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感知力和认同感。

 总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充分借鉴与吸收,并不仅仅限于以上讨论的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载体、管理等方面的价值意蕴亦有挖掘的空间,进一步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思想认同、行动引导等方面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价值。

  注释:

 ①三体要素论(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要求);三体一要素论(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等独立实体和媒介要素);四要素说(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六要素说(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情景);八要素论(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信息、教育载体、教育噪音、教育情境、教育效果、教育反馈);十要素论(主体系统、客体系统、内容系统、方法系统、环境系统、思想系统、原则系统、信息系统、决策系统、评价系统)。

相关热词搜索:共同体 思想政治教育 命运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