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0-07-12 来源: 心得体会 点击:

  最新产业扶贫调研报告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目 目 录

 一、主要成效 一是现代农业厚植产业扶贫“硬支撑”。

 二是经营主体担当产业扶贫主力军

 三是现代园区成为产业扶贫主阵地。

 四是社区工厂拓宽产业扶贫新渠道

 五是三产服务开辟产业扶贫新天地

 二、基本做法 一是坚持宏观抓产业,强化关键支撑。

 二是坚持中观抓主体,激发市场活力。

 三是坚持微观抓就业,力促农民增收。

 三、存在问题

 四、几点思考

 安康是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市10县区都是贫困县,其中有4个深度贫困县。近几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全面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和最大的发展机遇,大力实施产业扶贫这一关键之举、治本

  之策,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主要成效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安康市以“四个凡是”统揽工作全局,深入推进脱贫攻坚“五大工程”,2014 年至 2019 年,全市贫困人口由 79.9 万人减少到3.3 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2.3%降至1.3%,六年贫困人口减少76.6 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31个百分点,992个贫困村脱贫退出,10县区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

 一是现代农业厚植产业扶贫“硬支撑”。通过育良种、建基地、抓龙头、创品牌四大关键举措,完善和强化“龙头+基地”“基地+企业”“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既抓立竿见影的短平快增收项目,又抓支撑未来的长效增收产业。茶叶、魔芋、生猪、核桃、生态渔业五大主导产业不断壮大,魔芋产业规模位居全省第一,茶叶、核桃、渔业产值位居全省第二;“紫阳富硒茶”成功创建国家知名品牌示范区,品牌价值达到77.5亿元;蚕桑、中药材、烤烟、食用菌、天然蜂蜜等传统产业和木瓜、拐枣、油用牡丹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培育形成了一批适生能力强、带动作用大、增收效果好的特色农业产业,基本实现了“一村一品”产业全覆盖。

 二是经营主体担当产业扶贫主力军。紧紧围绕把更多贫困群众镶入特色产业链,着力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千村千园、十百千万”培育工程、“支部+X+贫困户”强基工程和“三变”改革赋能工程扎实推进,截至 2019年底,全市家庭农场 2380 家,认定职业农民 10577 人,其中:高级 132 人,中级 616 人;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累计达 277 家,其中:国家级 2 家、省级 64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效应明显,已成为我市特色产业发展、农民持续增

  收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载体。

 三是现代园区成为产业扶贫主阵地。园区承载集约发展、推进产业融合、助力脱贫攻坚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截至2019年底,全市现代农业园区1107家,汉滨、平利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汉滨、汉阴成为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农民专业合作社突破6000家,入社社员18.4万户,带动农户36.6万户。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8个,省级示范社92个,市级示范社299个。安康国家高新区、恒口试验区、瀛湖生态旅游区、旬阳高新区以及 19 个省级县域工业集中区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成为就业扶贫的“空间站”。

 四是社区工厂拓宽产业扶贫新渠道。统筹推进陕南移民搬迁工程,积极探索“新社区工厂”助力产业扶贫路子,围绕100户以上的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社区实现新社区工厂和新社区工厂贷“两个全覆盖”,通过标准模式连锁推广毛绒玩具文创产业,大力引进电子、服饰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积极招引高收入型新社区工厂。与建行陕西省分行联手,创新推出的零担保、零抵押、纯信用的“新社区工厂贷”,落实信贷资金7694万元,有效破解了新社区工厂发展融资难问题。截至 2019 年底,共建成各类新社区工厂 587 家,其中毛绒玩具类新社区工厂 308 家,共吸纳就业 21307 万人,贫困群众 6879 人,实现了农民就业、工厂发展、社区繁荣、社会稳定等一举多赢。

 五是三产服务开辟产业扶贫新天地。聚焦全域旅游发展,夯实旅游产业扶贫基础,“十镇十村百户”旅游扶贫示范工程加快推进,已建成11 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3 个省级文化旅游名镇、24 个省级旅游示范村、3 个国家级乡村旅游模范村。扎实推动“宽带下乡”和“农村电商”建设,10县区全部创建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区)”,组建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 10 个,发

  展镇村电商服务站点 700 余个,开设农村网店 5630 余家,年均线上交易额达到23.8亿元。

 二、基本做法 近几年来,安康始终按照“宏观抓产业、中观抓企业、微观抓就业”的思路,坚持“扶志为先、扶业为本、扶技为要”,扭住新常态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条主线,以党支部为纽带,把产业链与脱贫链紧密联结在一起,着力把贫困户镶嵌到产业链、价值链中,以特色产业大发展支撑脱贫攻坚大决战。

 一是坚持宏观抓产业,强化关键支撑。把带动贫困户增收作为产业扶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带动贫困户数量和效果作为衡量产业精准扶贫的重要标尺,在专项资金、品牌培育、技术培训、政策导向上给予倾斜扶持,依托山、水、人资源禀赋,优先发展具有资源优势和对群众脱贫致富带动性强的生态富硒、生态旅游、山林经济、涉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农产品加工、家庭手工业以及庭院经济等就业主导型产业蓬勃发展。生态富硒产业连年保持30%左右的超高速增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来自于富硒特色种养收入,70%以上的贫困群众依靠生态富硒产业脱贫。

 二是坚持中观抓主体,激发市场活力。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主体,也是产业扶贫最关键的基础平台。通过培育壮大“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抚育生成“铺天盖地”的中小微企业、建立多种经营主体协同发力的产业扶贫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拉动精准扶贫。一方面,突出抓好园区建设。实施“千村千园(合作社)产业扶贫工程”“千村千处山林经济示范点工程”“百村百河水利风景示范园工程”,使每个贫困村至少建成 1 个县级以上现代农业

  园区(专业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1个山林经济扶贫示范点,每个贫困户至少有一个长短结合且稳定增收的发展项目。另一方面,积极培育经营主体。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基础好、实力强、潜力大,与贫困村贫困户联系紧密、扶贫积极性高的龙头企业、家庭农场、新社区工厂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土地租金、务工薪金、资本股金,真正让贫困户分享产业发展红利。支持将财政专项投入形成的资产优先折股量化给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充分发挥国家政策性贷款、互助资金组织等融资政策支持作用,积极筹措产业扶贫发展资金,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设立扶贫产业投资基金参与脱贫攻坚。

 三是坚持微观抓就业,力促农民增收。只有稳定充分的就业,当前才能如期脱贫,未来方可持续致富。首先,坚持扶志为先。针对“干部干、群众看”“懒汉难扶”等影响脱贫实效的精神贫困顽疾,把整治陋习、培育良俗作为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的重要措施,大力推进“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激发“想脱贫”的意愿,催生“要脱贫”的动力,立下“快脱贫”的志向,找准“能脱贫”的门路,着力破解扶贫扶志中“法律手段用不上、行政措施难奏效、说服教育不管用”难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优良民风保障和社会思想基础。其次,提升就业能力。巩固推广“培训+企业+就业”技能培训模式,借助产业扶贫“技术服务 110”平台,建立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百队进百园”科技服务、“千员进千村”技术帮扶活动,采取“点对点、一加一、手把手”实训和指导,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1名技术人员,每个贫困户家庭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每个产业脱贫户至少掌握1门实用技术,让每个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增收。第三,抓实驻村帮扶。把抓产业脱

  贫作为驻村帮扶干部的第一要务,选派有技术专长的干部驻村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对于不懂技术的干部,与贫困群众一起接受培训,锻造了一支懂科技、会营销的驻村帮扶干部队伍。

 三、存在问题 一是重点产业规模小。目前除卷烟有旬阳烟厂支撑、茶叶整体规模较大外,其它子行业发展规模较小。比如,全市魔芋种植面积达到49.5万亩,但仍然不能满足13家魔芋龙头企业的加工需要,原料仍缺口70-80%,企业“吃不饱”,大多处于季节性生产、半停产状态。再如,汉阴县黄豆、油菜等原料种植面积有限,无法满足企业生产需要,需从外地大量购进原料,成本较高,制约了企业规模化生产。

 二是经营主体培育难。贫困村产业发展难,有自然资源差、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等客观因素,也有村组干部能力弱、农民素质低的主观因素,但最关键的还是缺经营主体。一方面,单家独户的传统农业生产,很难从内部发育出有一定规模的经营主体;另一方面,引进经营主体的难度很大,许多针对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奖补政策享受不到,导致深度贫困村产业培育的难度加大。

 三是市场主体活力弱。安康市现有的市场主体中,多数企业处于创业起步阶段,实行作坊式、家庭式的粗放经营,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缺乏营销意识和手段,很大程度上仍依靠政府的鼓与呼。比如,通过供销合作“农超对接”进入西安隆顺和超市、新合作西果连锁超市、莲花餐饮公司的部分企业,由于产品数量有限,配送不及时,进入超市后时常断货,无法及时满足大

  批量销售需求。

 四、几点思考 一是产业扶贫要有耐心、韧劲和定力。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安康市,无论我们是抓发展摆脱落后局面,还是抓产业助推脱贫攻坚,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一次会战、一次突击能够实现的,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尊重客观实际,保持耐性、久久为功。要持之以恒发展壮大生态友好型产业,把贫困户镶嵌在重大项目和产业链延伸当中,为今后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好头、布好局,实现永续发展。

 二是抓产业扶贫不能仅就产业抓产业。善于运用全局观念、多维视角、系统思维看待、谋划和推进产业扶贫,做到统筹施策、多措并举、全面推进。既要抓企业培育,还要抓园区建设;既要抓好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硬配套,更要优化提升营商软环境;既要抓特色产业的规模经营,还要抓一二三产全链条延伸和农工贸文旅多业态融合;既要抓招商引资,还要抓人才培养和引进,既要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还要扎实推进新民风建设。只有这样,产业扶贫才能事半而功倍。

 三是要突出抓好产业组织方式创新。核心是把各种要素资源最优化配置起来,以求最大化发挥效能。坚持发挥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初级要素的现实比较优势,更加注重科技、资金、人才、环境等高级生产要素的竞争优势,把产业组织方式创新引向深入。健全柔性引才机制,促进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技术攻关,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推动普惠金融政策有效落实。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成本,为企业发展创造

  充足的市场空间。

 四是要着力培育新型市场主体。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标志,就是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必须把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作为关键,依靠现代农业园区来承载,着力发展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发挥各类经营主体带贫主力军作用,把贫困户嵌入产业链中,鼓励引导经营主体与贫困户之间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稳定持久的利益联结机制,切实防止“富了老板、丢了乡亲”。支持各类市场主体“跨界”发展,促进产业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持续增强产业扶贫的能力和效果。

  2020 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

 一、 工作思路概述 教育信息化要紧密围绕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 建设教育强国、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以“育人为本、 融合创新、 系统推进、 引领发展”为原则, 坚持稳

  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全面完成教育信息化规划目 标,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 2. 0 行动计划》 , 实施好“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攻坚行动” , 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 , 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 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 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 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 建设学习型社会。

 二、 核心目标解读 一是研制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 年) 和“十四五”规划, 出台推进“互联网+教育” 发展。二是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 2. 0 行动计划。

 科学规划推动教育专网建设, 完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启动国家中小学生网络学习平台建设, 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不断普及深入, 师生信息素养持续提升。三是推广“三个课堂” 模式应用, 以“三区三州” 为重点开展网络扶智工程。

 教育信息化试点示范效益彰显, 不断探索“互联网+”条件下教育发展新模式。

 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三、 重点任务拆解 ( 一) 坚持党对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的全面领导 1. 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统筹部署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 2. 0 行动计划 》 。

 召 开 2020 年教育信息化工作会, 研究 部署年度重点 工作。

 研制 教育信息化中 长期 发展规划 、 教育信息化“ 十四 五” 规划 , 出 台 推进“ 互联网 +教育” 发展的指导意见。

 指导各地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 和发展机制 , 推动教育信息化融合创 新发展。2. 应对疫情, 保障“ 停课不停学”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总 体部署, 指导做好教育信息化和 网络安全工作, 提供更好的网 络、 资源、 安全等服务, 有效支持学校延期开学期间 线上教学开展, 保障“ 停课不停学” 。

  ( 二) 有序开展数字资源服务普及行动 1. 完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深入落实《教育部关于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 , 继续推动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应用,实现省级平台全部接入体系, 启动国家中小学生网络学习 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体系联盟的作用, 推进体系完善标准规范、 实施共建共治和深化应用服务, 形成协同服务的有效机制。实施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 有序开展国家平台资源汇聚工作, 新汇聚 20 个以上单位的资源应用。

 做好体系汇聚资源应用课题研究工作, 促进体系建设和创新应用的落地。

 2. 深化基础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继续实施“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活动, 巩固活动成果, 完善晒课体系。

 树立典型, 深化资源应用, 形成一批善用优课资源的名师队伍。

 组织开展应用推广研究, 实现个性化资源推送。

 整合开发学生学习资源供学生学习使用。

 遴选推广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和优秀成果。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资源有关项目 建设工作。

 继续做好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统编“三科” 及其他“人教数字教材” 的开发和优化更新, 建立跨区、 跨校协同的项目 机制, 打造学科典型应用示范区、示范校, 推进中小学数字教材在学校的普遍化、 常态化应用。

 3. 持续推进教育资源建设围绕深化教学改革和“互联网+职业教育” 发展需求, 鼓励探索课程建设、 教材编写、 资源开发、 信息技术应用一体化统筹推进。

 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部署, 进一步健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建立共建共享平台的资源认证标准和交易机制, 引导职业院校形成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

 继续开展“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精品课”项目 。以学习者需求为导向、 以课程为中心, 全面提升教育资源建设质量, 增强学习资源的

  科学性、 时效性、 针对性, 为学校各类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学习资源保障。

 全面推进网络课程建设, 进一步加强通识课程、 专题课程、 五分钟课程、 实践类课程等专项课程资源建设。

 ( 三) 持续深化网络学习空间覆盖行动拓展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广度与深度。

 推动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网 络学习 空 间 建设与 应用 的指导意见》 《网 络学习 空 间 建设与 应用 指南 》。开展 2020 年度全国 网 络学习 空 间 应用 普及活动。依托国 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 组织师生开通实名 制 网络学习 空 间 , 计划 新增 1000 万个。在基础教育、 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范围 内 遴选出 40 个网 络学习 空 间 应用 优秀区域和 200 所优秀学校进行展示推广 , 推动逐步实现“ 一人一空 间 、 人人用 空 间 ” 。

 继续与 中 国电信、 中 国 移动合作开展中 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 网 络学习 空间 人人通” 专项培训 , 计划 全年培训 中 小学校长 2000 人、 骨干教师 4000 人。

 ( 四) 协同实施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 1. 支持“三区三州” 等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深入推进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 以“三区三州” 为重点继续开展教育信息化“送培到家” 活动, 分别举办 6 期管理干部培训班和 3期中小学校长培训班, 并进行信息化教学设备捐赠、 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 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等系列活动。

 总 结贫困 地区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 提升模式与 经验。在民族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 , 实施“智能村小” 及“一村一幼” 教育公平提升计划。

 开展“三区三州” 区域性智能远程教育创新模式研究, 通过全日制远程教学、 AI+自主学习课堂等八大课堂研究,将国内外智能教育和远程教育理念、 模式等引入“三区三

  州” 学校。2. 开展网络条件下的精准扶智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 应用的指导意见》 , 建立健全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 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深入推进“网联优教”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项目 、教研共同体试点项目 。

 ( 五) 全面推进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 1. 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统筹管理印发关于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 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顶层设计。

 研究制定教育系统网站发展指引, 规范教育系统网站的管理, 治理教育系统网站“小散乱” 的问题。

 推动高等学校“最多跑一次”改革, 利用信息化手段支撑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改革新模式,切实提高在校师生获得感。深入推进国家教育考试综合管理平台建设试点工作, 进一步完善阳光高考平台服务。

 继续优化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做好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 全国征兵网的运行维护和信息服务工作。

 2. 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开展教育部直属机关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专项调研。

 建设教育部通用业务服务平台, 探索以信息化应用服务新模式, 避免重复建设、减少资源浪费。按照“一数一源” 的原则, 完成《教育管理信息化数据标准体系框架》等数据标准的制订和发布。

 建立教育部直属机关数据溯源图谱。推动教育数据的有序共享, 扩大数据共享范围, 提高数据共享效率,更好支撑各地政务服务应用。

 3. 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 和“互联网+监管” 工作推进教育部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二期建设, 实现教育部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上办理, 与国家平台对接实现一网通办。

 推进电子证照和电子印章平台的部署和应用, 开展电子印章等业务应用试点。继续推进“互联网+监管” 系统建设。

 推动监管事项、

  监管行为的全程网上录入, 探索监管业务的全程网上办理, 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

 4. 持续做好软件正版化工作印发《教育部直属机关软件正版化管理办法》 , 规范正版软件的管理。

 开展软件正版化检查, 推动各项重点任务落实到位。

 5. 加强教育系统密码应用与管理落实《教育行业密码与应用创新发展实施方案》 , 推进密码基础设施和支撑体系建设, 有序推动教育重要业务信息系统开展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 完善教育数字认证(CA) 基础支撑体系建设, 推动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密码普遍应用, 提升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

 6. 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管理推动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 , 完成现有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备案, 建立事中事后监管机制, 重点治理强制使用收费、 违规采集个人信息、 呈现低俗信息等问题, 开展高等学校管理服务类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专项治理行动, 促进移动互联网有序健康发展。

 ( 六) 扎实开展百区千校万课引领行动 1. 遴选认定典型区域、 标杆学校和典型课例启动百区千校万课引领行动, 遴选 30 个典型区域, 300 所基础教育标杆学校、 50 所职业教育标杆学校、 30 所高等教育标杆学校、 20所继续教育标杆学校, 3000 堂基础教育示范课例、 200 堂职业教育示范课例、 800 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40 堂继续教育示范课例。

 2. 教育信息化的工作实效体现到 教与 学关键环节指导“ 基于教学改革、 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 学模式” 实验区开展实验工作, 切实把教育信息化的工作实效体现到 教与学这两个关键环节上来, 助推教育改革, 提高教育质

  量。

相关热词搜索:扶贫 调研报告 产业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