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如引江供水如东县域输水管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20-07-28 来源: 心得体会 点击:

  通如引江供水如东县域输水管线工程

 可 可 行 行 性 性 研 研 究 究 报 报 告 告

 目

 录

 第一章

 总

 论 ................................................................................ 1

 一、项目名称和建设单位 ......................................................................................... 1

 二、建设内容与规模 ................................................................................................. 1

 三、项目总投资规模 ................................................................................................. 1

 四、资金筹措 .............................................................................................................. 1

 五、投资使用计划 ...................................................................................................... 2

 六、建设期限 .............................................................................................................. 2

 七、项目效益 .............................................................................................................. 2

 八、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 3

 九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3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 5

 一、项目背景 .............................................................................................................. 5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7

 第三章

 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 9

 一、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 9

 二、现有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 .............................................................................. 10

 三、资产与财务状况 ............................................................................................... 10

 四、协作单位情况 .................................................................................................... 10

 第四章

 市场分析与预测 ............................................................... 12

 一、国外紫花苜蓿种子生产现状 .......................................................................... 12

 二、国内紫花苜蓿种子生产现状 .......................................................................... 12

 三、甘肃省牧草种子生产现状 .............................................................................. 13

 四、目标产品市场分析及预测 .............................................................................. 15

 第五章

 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 16

 一、原则与依据 ........................................................................................................ 16

 二、建设规模 ............................................................................................................ 16

 二、产品方案 ............................................................................................................ 17

 第六章

 项目选址和建设条件 ........................................................ 18

 一、项目选址原则 .................................................................................................... 18

 二、项目建设地点及用地情况 .............................................................................. 18

 三、建设地点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条件 ......................................................... 18

 第七章

 工艺技术方案和设备选型 ................................................ 20

 一、工艺技术方案 .................................................................................................... 20

 二、设备选型 ............................................................................................................ 25

 第八章

 项目建设方案与建设内容 ................................................ 28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 28

 二、项目建设目标 .................................................................................................... 28

 三、项目建设总体思路 ........................................................................................... 29

 四、建设内容 ............................................................................................................ 29

 第九章

 项目建设周期与进度安排 ................................................ 33

 一、建设期限 ............................................................................................................ 33

 二、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 33

 第十章

 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 ........................................................ 35

 一、环境保护 ............................................................................................................ 35

 二、劳动安全 ............................................................................................................ 35

 第十一章

 项目组织管理实施进度 ................................................ 37

 一、项目实施组织管理 ........................................................................................... 37

 二、项目建成后的组织管理................................................................................... 39

 第十二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 43

 一、投资估算 ............................................................................................................ 43

 二、资金来源与运用 ............................................................................................... 44

 第十三章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 47

 一、经济效益分析的依据 ....................................................................................... 47

 二、总成本费用 ........................................................................................................ 47

 三、项目盈利能力 .................................................................................................... 48

 四、财务效益分析 .................................................................................................... 48

 五、不确定性分析 .................................................................................................... 48

 六、社会效益分析 .................................................................................................... 49

 七、生态效益 ............................................................................................................ 50

 第十四章

 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 52

 一、可行性研究结论 ............................................................................................... 52

 二、建议 ..................................................................................................................... 52

 1、 、概 概 述 1.1 编制依据

 1.《设计任务委托书》

 如东县自来水公司

  2005.3 2.《南通市区域给水规划》(方案讨论稿)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1999.10 3.《宁镇扬泰通地区区域供水规划》

 江苏省建设厅

  2003.12 4. 通(州)如(东)引江供水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通(州)如(东)引江供水一期工程初步设计 通(州)如(东)引江供水一期工程施工图设计 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5.《如东县洋口港临江产业园工业水厂一期工程初步设计》

  河海大学设计院

 2004.4 6. 《如东县洋口镇凌洋自来水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江苏省工程咨询中心

 2005.3 1.2 编制范围

 按照如东县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需要,根据南通市区域供水规划,本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范围编制范围包括:县域范围内的输水管道及其增压泵站。

 1.3 编制原则

 1. 以国家、省、市颁发的有关供水行业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设计标准、相关规范为依据,加大区域供水的步伐,提高城乡供水普及率。

 2. 统一规划、远近结合、分期实施、适度超前,并充分利用通如引江供水一期工程设施,同时考虑行政区域间的有机衔接。

 3. 统一规划,开源节流并重,合理布局输水管线,逐步关停水质差、水量得不到保障的乡镇水厂。

 4. 结合南通市区域供水规划,实现县域内引江供水工程战略,使长江源水向乡镇辐射供水。

 5.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确定开采水量,防止出现地面下沉和水质恶化等环境地质问题。

 1.4 采用的标准、规范及规程

 1.《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J13-86)(1997年版)

 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年版)

 4.《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88)(1997年版)

 5.《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

 6.《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

 7.《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

 8.《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

 9.《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

 10.《建筑物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11.《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

 12.《给水排水工程钢筋混凝土水池结构设计规程》(CECS138:2002)

 13.《给水排水工程钢筋混凝土沉井结构设计规程》(CECS137:2002)

 14.《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1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1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17.《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

 1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19.《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20.《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21.《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22.《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

  2 项目概况及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2.1 城市概况

 2.1.1 地理位置

 如东县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其地理位置为东经120。42·,北纬32。

 19 ·,东、北面濒临南黄海,西部与如皋市接壤,西北与海安

 县毗连,南部与通州市为邻。县境陆地西起河口镇曹家庄村西端,东止如东盐场东堤,长达68公里;南起掘港镇朱家园村南河界,北止栟茶新垦区,宽达46公里。全县陆地面积1872平方公里,人口110.11万(2002年末)。

 掘港镇位于如东东部,为县政府所在地,距南黄海十余公里,是如东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2.1.2 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如东地势平坦,从西北略向东南倾斜,西北部高程为4.0~5.0米(黄海高程系,以下同),东南部高程在3.2米左右。掘港镇中部地势较高,四周平缓,地面高程3.3~3.9米。

 2.气象 如东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季风明显,霜期不长,是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常年平均气温14.8℃,常年平均降雨量1024.6毫米,常年主导风向东南风,平均风速3.5米/秒。

 3.水文 如东境内河道纵横,掘港镇为典型的水网型城镇。掘港镇地下水情况:地下50米以内为潜水层,50~115米为第Ⅰ承压含水层,150~160米间为第Ⅱ承压含水层,190~230米间为第Ⅲ承压含水层。

 4.地质 如东地质构造属于扬子台褶带,工程地质属中部长江工程地质良好区。如东陆地上地震比较稀少,强度也弱,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破坏性地震。

 2.1.3 社会经济概况

 县城现有工业企业千余家,已形成以骨干产业为支撑,出口创汇为导向,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结构中以纺织、丝绸、化工、机械、电子、建材、轻工、食品为支柱行业。近年来房地产开发也呈上升趋势。

 县城行政区划调整后,经拆乡建镇,现有15个集镇的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人员呈乡村往集镇、小集镇往中心集镇流动的趋势。根据县城总体规划,2010 年县城建成区 1448 公顷,规划人口 15 万人(含流动人口),国民生产总值900亿元,重点集镇规划人口为14.4万人,一般乡镇84.6万人。

 洋口港区位于如东县东北,距县城掘港30公里,是全国沿海最深长的天然良港港域,经港口专家20多年勘察论证,经江苏省人民政府和交通部联合批准,确定在洋口港建设拥有30-45平方公里临港工业区、若干10-20万吨码头、1.92 公里栈桥、13 公里岛陆道、100 公里疏港陆路和 80 公里联江运河的国际性深水港。计划总投资50亿元的洋口港整体开发项目已于2003年11月正式开工,现已匡围成功22平方公里的临港工业园,众多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纷纷入驻投资兴业,总投资17.7亿美元的LNG燃气发电项目已进入实质性审批阶段。

 洋口临海产业园区位于如东县西北,距县城50公里,是国家级中心渔港所在地,同时也是如东县域内重要的海洋开发基地,“国际水准,国内一流”的化工基地,功能齐全、特色显明的县域经济中心,具有滨海旅游特色的现代化滨海城镇。现已有50余家企业入驻园区,一期用地已全部出让完毕,至2007年园区工业产值将达50亿元。

 随着如东县产业结构的调整,洋口港20万吨深水泊位以及洋口临海产业园的开发建设,城市建设及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必将加快,届时供水的需求将更加突出。

 2.2 供水现状及主要存在问题

 2.2.1 供水现状

 2002 年 7 月前如东县城供水由西郊水厂和南郊水厂以及九口深井供水,最大供水能力为 4.6 万立方米/日。2002 年 7 月通如引江供水一期工程建成,自洪港水厂敷设输水管道60公里至如东野营角增压泵站,其中洪港水厂至金沙增压泵站管线DN1400,24公里;DN1200,8公里;金沙增压泵站至如东野营角增压泵站 DN1000,4 公里;DN900,24 公里。一期工程日供水规模10万立方米。日前供水范围为掘港镇的全部和曹埠、大豫两个乡镇的部分。野营角增压泵站规模为10万立方米/日,装机规模为5万立方米/日。

 各集镇现状供水大部分取自地下水,其供水规模 1000 立方米/日至3000立方米/日不等。

 掘港镇现状供水管线已成环状系统,管径 DN300~DN1000,除曹埠、大豫镇的部分供水已与引江供水工程连接外,其余各乡镇供水各成体系。县城内的引江输配水管网建设滞后于输水主干管道的建设,限制了水厂生产能力和干管输水能力,影响了前期投资效益的发挥。

 2.2.2 主要存在问题

 如东县域内有栟茶运河、如泰运河、九洋河、九圩港等河流,上述河流由于受到来自上游南通市、通州、如皋、海安等地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色度和氨氮超标,NO 2- 超标,水体经常出现异味,总体水质在Ⅳ类以下。(见表-1

 九圩港河水质监测结果统计表)

 地下水取自第三、四层承压层,水层深度分别在250~300米和360~400米,水中含铁量在1.2 mg/L以上,超标4倍。第四承压层水中CL- 含量在400 mg/L左右,超标1.6倍,沿海地区的水质带有咸味,感官指标差。地下水储备有限,近年来因超量开采,水位呈下降趋势。

 乡镇水厂供水设施差,工艺落后,管理水平低下,加上源水污染严重,供水质量无法保证。

 2.3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由于县域内地表水、地下水现状水质标准差,已无法满足城市供水的要求。随着洋口临海产业园的发展,洋口港20万吨深水泊位的建设步伐加快,其供水设施、供水水量以及水质将严重影响如东县经济建设,为改善水质、增加供水量,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选择可靠安全的供水水源,配套建设供水管道,已成为县委、县政府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也是为民办实事,促进全县经济发展的重大措施。

 表-1

 九圩港河水质监测结果统计表 浓度单位:mg/L,PH为无量

 纲单位

 枯水期 平水期 丰水期 1997 1996年 均值 均值 均值 均值 污染指数 均值 污染指数 PH 7.68-8.70 8.05-8.36 8.15-8.56 7.68-8.70 - 6.92-8.17 - 总硬度(德国度)

 11.59 8.04 7.42 9.02 - 10.00 - 悬浮物 20 56 56 44 - 56 - 溶解氧 9.2 5.9 5.9 7.0Ⅱ 0.54 6.4Ⅱ 0.71 高锰酸盐指数 4.2 4.0 3.1 3.8Ⅱ 0.63 5.0Ⅲ 0.83 生化需氧量 2.8 3.8 2.3 3.0Ⅱ 0.75 3.7Ⅲ 0.92 非离子氮 0.06 0.09 0.15 0.10Ⅳ 5.00 0.07Ⅳ 3.50 亚硝酸盐氮 0.041 0.051 0.081 0.058Ⅰ 0.39 0.150Ⅱ 1.00 硝酸盐氮 0.20 1.15 1.12 0.82 0.04 0.57 0.03 挥发酚 0.002 0.001 0.001 0.001 0.20 0.007 1.40 总氧化物 0.004 0.003 0.003 0.003 0.02 0.004 0.02 总砷 0.013 0.004 0.018 0.012 0.24 0.003 0.06 总汞 0.00002 0.00002 0.00002 0.00002 0.00 0.00001 0.10 六价铬 0.008 0.013 0.019 0.014 0.28 0.011 0.22 总铅 0.026 0.028 0.010 0.021 0.42 0.013 0.26 总镉 0.0028 0.0004 0.0024 0.0019 0.38 0.0013 0.26 总铜 0.030 0.027 0.012 0.0023 -

  石油类 0.06 0.02 0.02 0.02 0.40 0.02 0.40 综合污染指数 7.83 8.34 11.63

 9.29

 9.71 符合水质类别

 Ⅳ Ⅳ

  3 工程建设规模

 3.1 需水量预测

 根据如东县域输水管线工程实施计划安排,其工程规划年限为近期2010年,远期2020年。

 按照南通市区域供水规划,如东县规划人口、规划供水人口、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以及需水量预测见表-2。

 表-2

 需水量预测表 门类 地区 2010年 2020年

 规划人口 (万人)

 县城 15 28 重点乡镇 14.4 14.5 一般乡镇 84.6 83 合计 114 125.5

 规划供水人口 (万人)

 县城规划供水人口 15 28 县城规划供水百分率 100 100 乡镇规划供水人口 99 97.5 乡镇规划供水百分率 100 100

 人均综合用水指标 (L/d·人)

 县城 420 470 重点乡镇 255 300 一般乡镇 120 180

 需水量预测 (万M3 /d)

 县城 6.3 13.16 重点乡镇 3.67 4.35 一般乡镇 10.15 14.94 合计 20.12 32.45 3.2 乡镇供水规模

 在南通市区域供水规划确定后,如东县域的总供水规模已经确定。经县政府组织相关单位和各镇政府协调,结合洋口临海产业园及洋口港的建设需要,进行水量分配。各乡镇及开发园区水量分配见表—3。

 表-3

 用水量分配表 序号 集镇名称 2010年 2020年 备注 1 掘港镇 6.3

 13.2

 2 兵房镇 0.6

 1.0

 3 大豫镇 0.5

 0.8

 4 长沙镇 1.5

 2.0

 5 洋口港区 2.5

 3.0

 6 苴

  镇 0.4

 0.7

 7 曹埠镇 0.4

 0.6

 8 马塘镇 2.0

 3.0

 9 新店镇 0.4

 0.6

 10 岔河镇 0.5

 0.8

 11 双甸镇 0.5

 0.7

 12 袁庄镇 0.3

 0.5

 13 洋口镇 0.5

 0.8

 14 洋口临海产业园 2.5

 3.0

 15 丰利镇 0.3

 0.5

 16 南通滩涂研发中心 0.2

 0.3

 17 栟茶镇 0.3

 0.5

 18 河口镇 0.3

 0.5

 合计 20.0

 32.5

 注:2005年如东县域总用水量为15.82万立方米/日,其中:由市属水厂供水(长江引水)11.08万立方米/日,乡镇水厂供水4.74万立方米/日。

 3.3 工程建设规模

 根据区域供水规划及如东县域实际需水状况,本工程建设规模为:

 远期(2020年)工程规模为32.5万立方米/日。

 近期(2010年)工程规模为20万立方米/日。

 4 工程目标

 4.1 供水范围

 针对如东县域水质型缺水现状,本工程供水范围为县辖15个集镇及其他用水单位。

 4.2 工程范围

 按照南通市区域供水规划,确定如东县域供水管线应与南通市区域供水规划总体布置相协调。因此本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工程范围包括:

 1、输水管线工程(含各乡镇输水支管); 2、增压泵站。

 4.3 水量、水压、及水质目标

 4.3.1 水量目标

 2010年供水规模20万立方米/日。

 2020年供水规模32.5万立方米/日。

 4.3.2 水质目标

 通过实施引江供水工程,选择长江源水作为供水水源,经市属水厂净水处理,其出厂水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同时满足《城市供水行业 2000 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的要求,其中出水浊度≤1NTU。

 4.3.3 水压目标

 本工程供水至各集镇。为使输水管线运行经济合理,其供水水压在满足掘港镇及洋口、长沙增压泵站水压要求的前提下,其它乡镇保证将自来水送达乡镇水厂,再由各乡镇水厂自行加压供水。

 掘港镇供水管网末梢水压不小于0.28MPa; 洋口、长沙增压泵站处进水水压不小于0.03 Mpa。

 4.4 地震设防

 本工程按7度地震烈度抗震设防。

 5 输水方案及其评价

 5.1 区域供水规划简介

 江苏省建设厅于2003年12月组织编写了《宁镇扬泰通地区区域供水规划》,该规划针对南通市域范围水源现状,提出了南通市区域供水规划。

 5.1.1 供水水源及供水系统

 南通市区域供水工程水源为长江,分别通过狼山水厂、常青沙水厂、洪港水厂向市区和下辖六县(市)供水。区域供水系统分成南通市区片、如皋-海安片、通州-如东片、启东-海门片4个片区。

 其中:1、南通市区片范围:南通市区、通州及如东西部地区,由狼山水厂供水;

 2、如皋-海安片范围:如皋、海安,由常青沙水厂供水; 3、通州-如东片范围:市区部分、通州及如东东部地区,由洪港水厂供水; 4、启东-海门片范围:启东、海门,由洪港水厂供水。

 5.1.2 水厂建设规划

 根据全市现有水厂水源水质状况,规划保留启东水厂5万立方米/日、海门水厂20万立方米/日、海安水厂5万立方米/日、如皋水厂10万立方米/日。其余全部由市属水厂供水。

 南通市区域供水规划,水厂建设规划表见表-4~表-7。

 5.1.3 引江供水管网规划

 长江源水经处理后,通过由四大主干管组成的清水环网和分别设在各县(市)的8座增压泵站供到全市各县(市)以及包括25个重点镇的256个乡镇。其中如东县引江供水管路主要通过南通市区线和通如供水线供给。

 1)南通市区线 狼山水厂75万立方米/日,除部分水量直接送至南通市区外,另有一根DN1600出厂管经通州市送至如东县拼茶镇,途经如东县新店镇增压泵站(10万立方米/日)增压。

 2)通如供水线 洪港水厂60万立方米/日出水管中有3根DN1200,经通州市送至如东县掘港镇,途经通州市九华山泵站(40万立方米/日),如东县野营角增压

 泵站(20万立方米/日)增压。

 5.2 输水系统方案论证

 5.2.1 输水系统方案

 在南通市区域供水规划的指导下,为实现如东县引江供水总体战略目标,使县域内输水系统的建设及运行更具科学和经济,结合洋口临海产业园建设及洋口港区开发的需要,提出如下二个输水系统方案。

 方案一:

 按南通市区域供水规划的总体布置,分别在野营角、新店镇设增压泵站。

 野营角增压泵站的总规模为20万立方米/日,主要担负如东东部地区掘港镇、洋口镇、长沙镇、大豫镇。兵房镇、苴镇以及马塘镇的部分增压供水任务。输水干管出野营角增压泵站,穿越掘港镇后,沿S223公路抵达长沙增压泵站,经长沙增压泵站增压后供给长沙镇和洋口港。长沙增压泵站的设计规模为5万立方米/日。输水干管沿线乡镇由输水支管分别供水。

 新店增压泵站规划总规模12.3万立方米/日,主要担负如东西部洋口临海产业园区及岔河镇等9个乡镇企事业单位和马塘镇部分供水任务。输水干管由新店镇往北沿S225公路直达洋口增压泵站。洋口增压泵站负责向洋口临海产业园、洋口镇、南通滩涂研发中心、拼茶镇、河口镇以及丰利镇供水,洋口增压泵站设计规模为5.6万立方米/日。输水干管在岔河镇分别往东西方向伸出两根支管,向马塘镇、双甸镇、袁庄镇供水。

 本方案输水管管径为DN300~DN1400,管道全长度为225.89公里。

 方案二:

 结合南通市区划供水规划以及通如引江供水一期工程运行状况,为充分利用已建供水系统的富裕供水能力,兼顾洋口临海产业园和洋口港对供水要求的不均匀性,本方案分别在野营角和新店镇设增压泵站。其供水能力以东线为主,西线为辅。

 野营角增压泵站总规模为27.9万立方米/日,主要担负南通滩涂研发中心、洋口临海产业园、洋口港以及掘港镇等9个用水单位的供水任务。输水干管由野营角增压泵站接出,沿 S223 公路往北至掘港镇,再沿 S223公路往北至S221公路后,往西抵洋口增压泵站,往东达长沙增压泵站。经洋口增压泵站、长沙增压泵站增压后向下游各用户供水。

 新店增压泵站总规模4万立方米/日,主要担负新店镇、岔河镇、双甸镇、袁庄镇及马塘镇部分的供水任务。输水管道沿S225公路北上,在岔河镇处分岔,往西向双甸镇、袁庄镇供水,往东向马塘镇供水。

 本方案输水管管径DN300~DN1600,管道全长度为242.85公里。

 5.2.2 输水系统方案比较

 1.方案比较原则 (1)规模按2020年规划建设年限的总规模,即:东线供水20万立方米/日,西线按10万立方米/日。

 (2)技术比较,结合南通市区域供水规划进行比较。

 2.方案比较 输水系统方案比较见表-8。

 5.2.3 推荐方案

 根据输水系统方案技术经济比较,结合通如引江供水设施运行现状,为保证工程安全、可靠、经济运行,使输水管线工程更具可操作性,同时考虑工程投资筹措的实际情况,本工程推荐方案一作为工程实施方案。

 5.3 输水管材选择

 5.3.1 输水管材简介

 目前国内用于输水的管道,主要有钢管、球墨铸铁管、预应力钢筋砼管和夹砂玻璃钢管。

 表-8

 输水系统方案技术经济比较 方案 比较内容 方案一 方案二 工程投资 27863.25万元 29674.13万元

 工程特点 1.投资较低;

 2.与南通市区域供水规划相协调,输水系统较合理;

 3.西部地区由狼山水厂直接供水至新店增压泵站,管线短,能耗较低,供水运行成本低;

 4.野营角增压泵站可在现有用地范围内扩建;

 5.由狼山水厂至新店镇的输水管大部分由南通市区穿越,此部分工程造价高;

 6.洋 口 临 海 产 业 园 与洋口港两个用水大户,水量调配能力差。

 1.供水以西线为主导,有利于向临江产业园和洋口港供水,利用两个用水大户用水的不均匀性,加强供水用度,增强投资价值;

 2.充分发挥已建引江供水设施的供水能力,对加快输水管线的建设有利;

 3.与南通市区域供水规划不协调,影响市属水厂水量分配;

 4.因距洪港水厂路途较远,引江供水需经金沙增压泵站增压后方可送达野营角,运行成本高;

 5.输 水 管 道 系 统 工 程投资高。

 长距离输水工程,管材的选择至关重要,它既是保证供水系统安全的关键,又是决定工程造价和运行经费所在。现就上述四种管材的使用条件和性能特征简述如下:

 1.钢管 钢管应用历史久,范围广,是一种常用的管材,其特点是适应性强,承受内压高,缺点是不易承受较大的外荷载,防腐处理费用高,如果防腐质量差,其使用寿命将不如其它管材。

 2.球墨铸铁管 球墨铸铁是 50 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型管材,它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延伸率,其机械性能可以和钢管媲美,抗腐性能又大大超过钢管,采用“T”型滑入式连接,也可做法兰连接,施工安装方便,又有适应地基变形和抗地

 震的能力,缺点是造价比较高。

 3.夹砂玻璃钢管 夹砂玻璃钢管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意大利和瑞士引进的一种新型制管工艺,它具有质量轻、高强度、耐腐蚀、使用寿命长、水力特性好,安装方便、维修简单等特点。由于夹砂玻璃钢管弹性模量低,对压力波的传递有衰减作用,因此抗水锤和瞬间耐压能力强,尤其适合长距离输水。通过近年来产品开发,其管道接头方式已有7种,采用柔性接口,提高了管道抗振动性和抗地基沉降的能力。根据管内压力、外部荷载设计和调整管道制作刚度,可降低管材造价。采用此管材运输轻便,劳动强度低。

 4.预应力钢筋砼管 预应力钢筋砼管是一种较为经济的管材,它较其它管材价格低。缺点是承压能力较低,自重大,管配件加工复杂,施工有一定难度。

 5.3.2 管道综合造价

 管道综合造价由管材费和施工费组成,根据国内使用情况,经统计各管材综合造价见表-9。

 表-9

 各类管材综合造价统计表 序号 材质 粗糙系数n 规模/造价(万元/km)

 ф600 ф800 ф1000 ф1200 ф1400 ф1600 1 钢管 0.013 133.05 170.73 236.77 283.35 372.07 461.73 2 预应力钢筋砼管 0.013 98.94 141.42 174.43 217.82 263.70 301.37 3 夹砂玻璃钢管 0.01~0.0084 150.00 203.21 281.19 339.95 419.60 479.54 4 球墨铸铁管 0.013 121.83 192.31 277.37 337.94 398.50 455.43

 5.3.3 管材选择

 通过上述比较,考虑到通州段输水管道一期工程为单管输送,故本工程(一期)也按单管输送清水设计,这就要求其管道工作安全、可靠,管材可选择夹砂玻璃钢管或球墨铸铁管。

 从管道综合造价角度评价,由于夹砂玻璃钢管粗糙系数 n=0.01~0.0084,按谢才公式 RJ C V ? 及曼宁公式611RnC ? 计算,在通过流量为10万立方米/日时,若保持能耗相等,则可选择 DN900 夹砂玻璃管或 DN1000球墨铸铁管,两种管材综合造价分别是 248 万元/km 和 277.37 元/km,使用夹砂玻璃管工程投资更为经济。

 因此本工程选择夹砂玻璃钢管作为输水管道,仅在过河处采用钢管。

  6 推荐方案工程内容

 本工程按统一规划、近远期结合、分期实施、适度超前的原则进行建设。在确定方案一作为如东县域输水管线的实施方案后,为充分发挥已建引江供水一期工程的供水潜力,同时考虑远距离输水的能耗以及工程运行的经济性,以及方便施工,节约工程总投资,近期(2010年)工程的建设内容,将按供水需要,同时兼顾远期供水水量的要求建设输水管线,配套

 建设增压泵站。

 6.1 输水管线工程

 近期工程以野营角增压泵站向县域供水,输水管线由野营角增压泵站接出,沿S223公路北上至掘港镇分东、西两路向县域内各乡镇供水。其中:

 6.1.1 东线输水管线

 东线输水干管由掘港镇沿S223公路往东延伸至长沙增压泵站,干管管径为DN1000 和DN800,管线长度分别为13.82 公里和7.60 公里。由输水干管接出支管往沿途各乡镇等用水单位供水,其支管管径及长度如表-10。

 6.1.2 西线输水管线

 西线输水干管由掘港镇沿S334公路往西经马塘、岔河镇向北直抵洋口镇,输水干管管径及长度分别为:掘港-马塘,DN800,L=14.95公里;马塘-岔河,DN800,L=12.60公里;岔河-洋口,DN900,L=23.72公里。由输水干管沿途接出干管向各用水单位供水,其支管管径及长度如表-11。

 表-10

 东线输水管线各用水单位支管管径及长度表 序号 用水单位名称 支管管径 (毫米)

 管线长度 (公里)

 备注 1 苴镇 DN500 16.46

 2 大豫镇 DN600 17.66

 3 兵房镇 DN400 5.13 由大豫镇接水 4 兵房镇 DN400 15.10 已建,由掘港镇接水 5 长沙镇

  由长沙增压泵站增压后接配水管网 6 洋口港区 DN600 5.76

 表-11

 东线输水管线各用水单位支管管径及长度表 序号 用水单位名称 支管管径 (毫米)

 管线长度 (公里)

 备注 1 新店镇 DN300 10.25

 2 双甸镇 DN600 13.00

 3 袁庄镇 DN400 16.70 由双甸镇接水 4 栟茶镇 DN600 16.25 由洋口增压泵站增压后接配水管网 5 河口镇 DN400 9.12 由栟茶镇接水 6 南通滩涂研发中心 DN300 6.20 由洋口增压泵站增压后接配水管网 7 洋口临海产业园区 DN800 8.33 由洋口增压泵站增压后接配水管网 8 丰利镇 DN400 12.16 由洋口增压泵站增压后接配水管网 6.2 增压泵站

 6.2.1 野营角增压泵 站

 野营角增压泵站原设计规模为20万立方米/日。通如引江供水一期工程建设时,土建(除清水池外)按20万立方米/日规模建设,工艺及电气设备按一期工程10万立方米/日配置。本工程在原增压泵站基础上进行扩建。扩建后的工程规模为19.60万立方米/日,设计时变化系数为K h =1.25,设计供水水压为 0.42MPa。本增压泵站占地面积为 24800 平方米(一期工程用地已按此面积征用)。

 工程内容:

 1.清水池

 16000立方米/座

 1座; 2.泵房工艺及电气设备按9.6万立方米/日配套,使之达到19.60万立方米/日的供水规模; 3.变配电所扩容,使其满足扩建要求;

 4.加氯间工艺设备增设9.6万立方米/日规模的配备。

 6.2.2 长沙增压泵站

 长沙增压泵站设计规模为5万立方米/日,近期按4万立方米/日配置工艺及电气设备,设计时变化系数为K h =1.30,设计供水水压为0.35MPa。清水池按日供水量的20%建设,本增压泵站占地面积为6700平方米。

 工程内容:

 1.清水池

 5000立方米/座

 2座; 2.泵房土建按5万立方米/日建设,近期工艺及电气设备按4万立方米/日配置; 3.变配电按5万立方米/日规模建设; 4.加氯间

  1座; 5.维修、管理用房

  600平方米; 6.总图

 6700平方米。

 6.2.3 洋口增压泵站

 洋口增压泵站设计规模为5.60万立方米/日,近期按4万立方米/日配置工艺及电气设备,设计时变化系数为K h =1.30,设计供水水压为0.35MPa。清水池按日供水量的20%建设,本增压泵站占地面积为8000平方米。

 工程内容:

 1.清水池

 5000立方米/座

 2座; 2.泵房土建按5.60万立方米/日建设,近期工艺及电气设备按4万立

 方米/日配置; 3.变配电按5.60万立方米/日规模建设; 4.加氯间

  1座; 5.维修、管理用房

  600平方米; 6.总图

 8000平方米。

 6.3 增压泵站供电及自控、仪表

 6.3.1 供电设计

 1.供电电源 本工程三座增压泵站拟采用二路10KV电源供电,一路专用供电线路及一路备用供电线路,二路电源均采用电缆进线方式引入厂区。

 2.变配电 在各增压泵站旁设附设式 10/0.4KV 变配电所一座,10KV 系统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泵房内水泵采用0.4KV电机,由0.4KV母线直接馈电,变电所内另设10/0.4KV厂变,负责向增压泵站内其它低压负荷供电。

 6.3.2 仪表及自控设计

 1.设计范围和原则 1)本可行性研究的仪表自控范围为:(1)厂站的工艺,电气量及泵机开停,事故等工作状态的检测;(2)厂站的自动控制;(3)设备的选用;(4)厂站计算机管理系统。

 2)系统设计和设备选用中考虑下列原则:(1)与厂站工艺流程相适应,

 配置可靠先进的检测仪表,建立全厂完整的信息检测系统,为运行管理提供较为全面准确的数据及状态信息。(2)对工艺设备的控制:采用集中管理,分散控制的原则,从自动化设备单体和系统两方面考虑安全可靠性问题,确保系统的运行安全。

 3)根据以上两系统原则及国内外仪表,控制设备的生产和应用的实际情况,仪表自控设备的选型力求稳定、可靠、维护简便,技术先进。

 2.自动化系统的构成 本工程自控系统构成如下:在野营角增压泵站的中空室设置两套586PC机。一台彩色打印机及一台普通打印机构成全厂的数据处理中心PDS站。野营角增压泵站分别在加氯间及送水泵房设置二套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及PDS子站单元;每个PDS子站由一台486工业控制计算机及一台14·彩色显示器组成,各PLC与中控室之间通过PLC的高速数据通讯网进行通讯;另在洋口和长沙增压泵站的变电所也设置一台PLC及PDS子站,对其增压站进行检测控制,并通过无线数传系统与野营角增压泵站中控室进行信息通讯。野营角增压泵站可通过无线数传系统与未来的公司总调度室进行信息通讯。

 野营角增压泵站二套子站分工如下:

 1)加氯间PLC 2 及PDS 2 子站:监测控制加氯间。

 2)送水泵站PLC 3 及PDS 3 子站:监测控制泵房、变电所及清水池。

 各子站除完成本子站范围内的监测、数据处理及控制外,还将所监测到的数据、状态送往主站单元,同时受中控室主战的协调管理,必要时中控室主战可对全厂实行遥控。

 中控室PDS主战单元为全厂的数据处理中心,并进行绘图、制表、打印。

 3.仪表自控系统的主要功能 1)加氯控制:根据工艺要求,增压泵站加氯采用流量前馈和余氯反馈控制相结合的复合环自动控制投加。

 2)送水泵房水泵运行台数,根据出厂水管网压力来控制,清水池最低水位时报警停机。

 本系统可对全厂的工艺量、电气量进行监测、判断、控制,同时 PDS对全厂的生产状态进行显示、累计、报警。

  7 项目建设管理机构及建设进度计划

 7.1 项目建设管理机构

 本工程项目由如东县重点工程建设指挥部统一指挥协调,如东县自来水公司作为业主单位,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项目领导小组的组织机构如下:

 如东县重点工程建设指挥部

 7.2 工程建设进度计划

 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为确保本工程在07年高峰供水期来临前发挥作用,工程建设进度计划拟作如下安排(见表-12)。

  表-12

 通如引江供水如东县域输水管线工程项目进度计划

  序号 工作内容 时间安排 1 可研编制、上报、立项 2005.2.15-2005.3.15 2 规划审批、地形图修测、地质勘探 2005.3.15-2005.3.25 3 工程设计 2005.3.25-2005.4.25 4 监理招标 2005.4.25-2005.5.15 5 工程招标 2005.4.30-2005.5.25 6 管材招标 2005.5.25-2005.6.15 7 拆迁等 2005.6.15-2005.7. 5 8 输水管线工程施工 2005.7. 5-2006.8.5 9 增压泵站土建工程施工 2006.8.5-2006.11.25 10 增压泵站机械、电气设备安装、调试 2006.11. 25-2007.3.5 11 整理资料,工程预验收 2007.3.5-2007.4.20 通如引江供水如东县域输水管线工程项目部 行政管理 计划财务 技术管理 设备材料 施工管理

 12 工程整改、竣工验收、投产运行 2007.4.20-2007.6.30

 8 环境保护

 8.1 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8.1.1 对交通的影响

 本工程建设时,管道基坑的开挖易对道路产生破坏或影响,进而影响车辆和行人的通行。同时,由于施工运输占用道路,施工中应加以组织和控制,否则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路滑,极易造成交通危害。弃土的运输需要大量的车辆,如在白天进行,必将影响本地区的交通,使路面交通

 变得更加拥挤。

 8.1.2 施工期扬尘、噪声等的影响

 1.扬尘的影响 工程施工期间,挖掘的泥土通常堆放在施工现场,以致车辆过往时,满天尘土,使大气中悬浮颗粒物含量骤增,严重影响市容和景观。施工扬尘将使附近的建筑物、植物等蒙上厚厚的尘土,使邻近居家普遍蒙上一层泥土,给环境的整洁带来许多麻烦。下雨天气,由于雨水的冲刷以及车轮的辗压,使施工现场变得泥泞不堪。

 2.噪声的影响 施工期的噪声主要来自建设时施工机械和建筑材料运输车辆马达的轰鸣及喇叭的喧闹声。特别是在夜间,施工的噪声将产生严重的扰民问题,影响邻近居民的工作和休息。若夜间停止施工或进行严格控制,则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将大大减小。

 3.生活垃圾的影响 工程施工时,施工区内劳动力的食宿将会安排在工作区域内。这些临时食宿地的水、电以及生活废弃物若没有做出妥善的安排,则会严重影响施工区的卫生环境,导致工作人员生活质量下降,尤其是在夏天,施工区的生活废弃物乱扔导致蚊蝇孳生,易致使施工区人员暴发流行疾病,严重影响工程施工进度,同时使附近的居民遭受蚊、蝇、臭气、疾病的影响。

 4.弃土的影响 施工期间将产生许多弃土,这些弃土在运输、处置过程中都可能对环

 境产生影响。车辆装载过多导致沿程泥土散落满地,车轮沾满泥土导致运输道路散落泥土,晴天尘土飞扬,雨天路面泥泞,影响行人和过往车辆的环境质量。

 弃土处置不明确或无规划乱倒乱放,将影响土地利用和河流流畅,破坏自然生态环境。

 8.2 环境影响的缓解措施

 8.2.1 交通影响的缓解措施

 工程建设将不可避免地影响该地区的交通。项目建设参与者在制订实施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个因素,尽可能避让高峰时间(如采取夜间施工运输以保证白天畅通),挖出的泥土除作为回填外,要及时运走,材料及土方的堆放尽可能少占道路,以保证开挖道路的交通运行。

 8.2.2 减少扬尘

 工程施工中沟渠挖出的泥土堆在路旁,旱季风致扬尘和机械扬尘导致沿线尘土飞扬,影响附近居民和工厂。为了减少工程扬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建议施工中遇到连续的晴好天气又起风的情况下,对弃土表面洒上一些水,防止扬尘。工程承包者应按照弃土处理计划,及时运走弃土,并在装运的过程中不要超载,装土车沿途不洒落,车辆驶出工地前应将轮子的泥土去除干净,防止沿程弃土满地,影响环境整洁,同时施工者应对工地门前的道路环境实行保洁制度,一旦有弃土、建材散落应及时清扫。

 8.2.3 施工噪声的控制

 工程施工开挖沟渠、运输车辆喇叭声、发动机声、砼搅拌振捣声以及复土压路机声等造成施工的噪声。为了减少施工对周围居民的影响,工程在距民舍200米的区域内不允许在晚上十一时至次日上午六时内施工,同时应在施工设备和方法中加以考虑,尽量采用低噪声机械。对夜间一定要施工又要影响周围居民声环境的工地,应对施工机械采取降噪措施,同时也可在工地周围设立临时的声障之类的装置,以保证居民区的环境质量。

 8.2.4 施工现场废物处理

 项目开发者及工程承包单位应与当地环卫部门联系,及时清理施工现场的生活废弃物,工程承包单位应对施工人员加强教育,不随意乱丢废弃物,保证工人工作生活环境卫生质量。

 8.2.5 制定弃土处置和运输计划

 工程建设单位将会同如东县有关部门,为本工程的弃土制定处置计划,尽可能做到土方平衡,弃土的出路主要用于筑路及施工场地的建设等。项目开发单位应与运输部门共同作好驾驶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按规定路线运输,按规定地点处置弃土和建筑垃圾,并不定期地检查执行计划落实情况。施工中遇到有毒有害废弃物应暂时停止施工,并及时与地方环保部门联系,经采取措施处理后才能继续施工。

  9 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

 1.输水管道施工时应设置防护栏,管道施工后及时回填。

 2.增压泵站构筑物走道或临空走道均设置了保护栏杆、防滑梯,水池、河边配备救生圈、绳索等安全措施。

 3.根据增压泵站平面布置的实际需要,在适当地点设置配电箱、照明、联络电话、冲洗水栓、厕所、操作人员休息室、工具间等设施。

 4.管道阀门均考虑采用操作轮接杆至地面以上或采用电动蝶...

相关热词搜索:如东 输水 管线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