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重大政治制度和政治改革

发布时间:2020-09-09 来源: 心得体会 点击:

 专题一

 中国古代重大政治制度和政治改革

  知识构建

  视角创新

 一、一个基础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发展历程 (1)秦朝确立:秦统一全国后,为维护封建地主阶级政治经济利益,继承商鞅变法结果和实践韩非子理论,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内容包含:皇帝制、三公诸卿制和郡县制,制订颁布秦律。既加强了皇帝对中央百官控制,又加强了对地方各级官吏和百姓控制。

  中国古代政治史 政治制度 地方行政制度 中央集权制 选官制度 郡县制 两汉巩固 秦朝建立 皇帝制和三公诸卿制 郡国并行制 汉朝察举制、 征召制 唐设节度使 集政财司法权 行省制度 总督巡抚将军办事大臣制 隋唐完善 北宋加强 元朝新发展 三省六部制 集政军财权 健全统治机构 明清顶峰 调整官制 魏晋九品中正制 隋唐至清末科举制度 春秋时期 管仲改革 战国时期 商鞅变法 北宋→ 王安石变法 盛世局面 唐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清 康乾盛世 变法改革 治乱兴衰 国家分裂和统一 动乱 政治大 分裂时期 春秋战国 三国两晋南北朝 五代辽 宋夏金 实现大统 一朝代 秦汉 隋唐 元明清 中央行政制度 清 三藩之乱

 (2)隋唐完善:确立和完备三省六部制,克服君权和相权矛盾,是中国官制史上重大变革;创建和完善科举制,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深入完善。

 (3)北宋强化:宋初统治者为改变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集中军权,解除了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兵权;集中行政权,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又设通判,加强对地方控制;集中地方财权和司法权。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4)元朝发展: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另设宣政院。在地方实施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新举措,对后世影响深远。

 (5)明清顶峰:明清时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为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成为这一政治制度最大特色。明初,废丞相、权归六部、三司分权、改大全部督府为五军全部督府、制订《大明律》和加强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方法,其关键就是强化君权。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达成登峰造极地步。

 2、基础和矛盾 (1)两大基础:①经济基础:分散自给自足自然经济。②理论基础:韩非子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思想。

 (2)两对矛盾:①皇权和相权矛盾;②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矛盾。皇权加强,相权减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减弱;日益加强对大家思想控制是其基础发展趋势。

 3、作用和影响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不一样时期起着不一样作用。具体说,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关键起进步作用,在封建社会晚期关键起消极乃至反动作用。

 主动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③在统一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域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和提升。

 消极影响:①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造成腐败现象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原因。②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了大家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可悲局面。③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

 认识:中央集权制在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说明它是适应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基础。分散自然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中央政权来维护社会安定和国家统一,以确保小农经济生产发展;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政权保护封建土地全部制,镇压人民反抗。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生产力没有发生质改变,作为上层建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不可能瓦解。

 二、两种状态——分裂和统一 历史上三次大分裂: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三次大统一:秦汉、隋唐、元明清 1、规律特点 国家统一规律:

 ①从原因上看,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立即调整是根本原因;民族融合和内聚力逐步加强是基础原因;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发展、中原汉族优异文化吸引力,统治阶级注

 意适时调整统治政策全部是实现和维持统一关键原因。②从过程看,是在克服多种分裂割据原因基础上逐步走向统一。⑨从影响看,封建国家统一保持了社会安定,促进了经济发展,推进了社会生产力进步,加强了民族融合和各地域间经济文化交流。另外,还应注意到,长久统一局面下也蕴含着种种矛盾,如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权利斗争;土地吞并严重造成阶级矛盾激化;财政困难引发统治危机等。

 国家分裂规律:

 ①从原因上看,封建经济分散性;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斗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减弱,地方割据势力膨胀;少数民族政权崛起,民族矛盾激化;民族融合不稳定性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等全部是造成国家分裂关键原因。②从过程看,每次分裂时期全部充满了战争,其中有民族间战争,也有统治阶级内战;在分裂后期往往会崛起一个强大王权,最终由她实现统一;③从影响看,长久分裂割据肯定影响到各地域经济文化交流,影响到人民生产和生活,影响到社会生产力发展。但因为分裂中蕴含着统一原因,所以长久分裂以后建立起来统一王朝,其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肯定大大加强。

 2、综合认识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主流和肯定结果,分裂是支流和短暂。从空间上看,统一范围不停扩大,由中原地域不停向边疆地域扩展;从时间上看,统一时间远远超出分裂时间,中国封建社会长达 2300 多年历史,其中真正分裂时间不过七、八百年左右;从程度上看,统一稳定性和可能性越来越大。国家分裂现象出现,从根本上说是封建经济分散性所决定;当然也和中央权威下降、中央集权减弱相关;另外民族融合不够发达,商品经济发展不充足也是造成份裂原因。所以,充足发展商品经济,形成统一市场,是消除分裂割据根本方法;保持中央政权强大和政令通畅,预防地方割据势力抬头,也是消除分裂割据关键手段。

 三、三个关键盛世景象——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 1、概况 (1)贞观之治 唐太宗继位后,吸收隋亡教训,正确定识君民关系,善于用人纳谏。调整统治政策:经济上沿袭均田制,实施租庸调制;政治上沿用三省六部制;文化教育上推行隋朝科举制;民族关系上,经过军事、行政、和亲等方法,有效地实施了对多民族国家管理。从而使社会比较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2)开元盛世 得力于唐太宗治理国家基础,经过武则天推进,到玄宗开元年间,政治安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展现出前所未有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3)康乾盛世 清朝前期,中国封建制度虽已走向衰落,但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也采取过部分恢复经济、缓解矛盾政策调整。同时,在反击外侵、平定叛乱斗争基础上,加强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管理,一度形成“康乾盛世”局面。

 2、基础经验和教训 (1)通常来说,中国古代国家治乱关键取决于统治阶级治国方针、制度,同时也和最高统治者素质、品质和能力亲密相关。在专制制度下,帝王个人行为有时对国家治乱能产生不可替换影响。如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国家就得到很好治理;后期追求享乐造成朝政紊乱,就爆发大规模长久动乱,使国家由盛转衰。(2)就治国方针、制度而言,关键反应

 在以下多个问题上:①统治者是否能认识到人民力量关键性,从而减轻剥削压迫,缓解阶级矛盾。②统治者是否重视发展农业生产。③统治者是否注意重用人才。④统治者是否注意整理吏治,保持政治清明。⑤统治者是否注意缓解民族矛盾,加强各民族间联络。⑥统治者是否重视发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⑦比很好统治政策能否得到连贯性实施。(3)从社会矛盾角度看,国家治乱关键取决于三个关系:①统治阶级内部关系。②农民和地主阶级关系。③民族关系,尤其是关键少数民族和汉族关系。

 3、对治乱现象认识 中国封建社会曾经出现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天下大治盛世局面,这些盛世局面大多出现于一个朝代早期或前期,也出现过数次动乱。除了比较经典治乱现象外,仅就某一朝代而言,也普遍存在着前期强盛后期衰败现象。

 (1)朝代前期强盛原因:①前朝农民战争沉重打击,地主阶级部分地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②王朝早期采取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社会经济方法③早期,统治者较有作为,善于用人、纳谏,居安思危,励精图治④采取较开明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民族关系较融洽,中外交流较频繁⑤劳感人民主动参与生产活动,为强盛局面奠定了物质基础等。

 (2)王朝后期衰败原因:①封建经济发展使地主阶级力量增强,土地吞并严重,对农民剥削加重,阶级矛盾激化。②统治者进取心减退,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斗争尖锐。③皇帝腐败,不理朝政,地方割据势力发展,中央集权减弱。

 四、四种关键政治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度、少数民族政权实施政治制度 1、中央行政制度 (1)发展演变 ①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 秦朝建立皇帝制,确立至高无上皇权;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帮助皇帝处理政事、监察和军事管理,以下设诸卿,分掌政务。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诸卿直接由皇帝任免。

 ②三省六部制 隋朝确立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深入明确划分三省职权。三省六部之间现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形成完整严密封建官僚机构体系。它确实立和完善是中国官制史上重大变革,以后历代基础沿袭这一制度。

 ③北宋集中行政权 在中央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

 ④元朝健全统治机构 在中央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权。

 ⑤明朝调整官制。

 废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⑥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 清初,中央政权机构沿用明制,设内阁、六部,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后增设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

 (2)作用及特点 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和不停完善,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其突出特点是皇

 帝集权,分割相权。

 2、地方行政制度 (1)发展演变 ①西周分封制 目标: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内容:周王把一定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显贵。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要服从周王命令,贡献财物,随从作战。

 分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宋等。

 作用: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了疆域。

 不足:各封国离心力逐步增大,成为以后春秋战国纷争割据根源。

 瓦解:春秋争霸战争中瓦解。

 ②郡县制 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县成为以后历朝皆设一级行政组织。

 ③郡国并行制 西汉早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郡国并行,不利于国家统一管理,含有分裂危险。

 ④行省制度 元朝除河北、山东、山西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在其它地方设置行省,由中央委官管理。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⑤三司制度 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布政司管民政和财政,按察司管地方监察、司法,全部指挥使司管军事。三司分立,相互牵制,大权归中央。

 ⑥清初实施行省制度:

 把全国划分为 18 省、5 个将军辖区、2 个办事大臣辖区,共 25 个省级行政单位。在各省区分设总督、巡抚、将军、办事大臣,进行有效管辖。

 (2)作用及影响 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和完善在征发徭役、兵役、田赋和租税和管理地方治安秩序和巩固边疆等方面发挥了良好作用。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也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对中国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起了关键作用。

 (3)分封制和郡县制、行省制比较 盛行时代不一样:分封制是奴隶社会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郡县制和行省制是封建社会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确立并盛行于元朝。内容不一样:(参考上文)。影响不一样:分封制为以后国家分裂埋下了祸根;郡县制和行省制强化了中央集权,为历代所沿用,影响深远。

 3、古代选官制度 (1)察举制 汉朝为适应统治需要建立一整套选举人才选官制度。关键包含察举、皇帝征召等内容。东汉察举制重视孝廉一科。它使各方面突出人才涌现,成为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关键原因。东汉时伴随地方豪强势力发展和国家行政组织瘫痪,门第望族成为选举关键依据;

 累世公卿世家地主所以形成并发展起来。

 (2)科举制 科举制度创建和实施,剥夺了士族地主政治特权,减弱了地方豪强士族势力,使封建官吏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腐败,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一大进步。经过科举考试,向整个地主阶级开放仕途,有利于笼络人才,缓解了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基础,提升了官员素质,推进了教育发展。促进了科技文化发展。

 明清时实施八股取士,尤其是相关命题范围及答卷内容硬性要求,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发明性,压抑了科技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文化原因。其弊端出现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极端强化产物,并非考试制度本身。考试制度所表现公正、公平、公开和选拔性标准总是推进着社会发展和进步,也是人类社会所追求理想之一。英国工业革命后,借鉴中国考试措施;推陈出新创设文官制度,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需要也证实了这一点。

 认识:①选官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产物,是一个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维护封建统治制度。②人才是国家宝贵财富;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应树立尊重知识和人才正确观念。

 4、古代少数民族政权实施政治制度 (1)金朝猛安谋克制 组织演变:氏族部落组织一军事组织一地方行政组织。

 性质:兵农合一、军政合一制度,即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

 作用:对金社会发展起了关键作用,加速了女真族封建化进程。

 (2)辽朝蕃汉分治制度 内容:“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用辽国固有制度管理契丹人,用汉族制度管理汉人。

 特点及实质:“因俗而制”,是一个民族分治,其实质仍然是阶级统治。

 (3)后金八旗制度 内容: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人组织起来,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活动。

 性质:兵民合一、军政合一社会组织。

 作用:促进了女真社会发展。

 五、关键变法改革——管仲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 1.概况 (1)管仲改革:春秋时期吞并战争连绵不停,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使齐国经济、军事实力快速壮大,国力增强,首先确定了霸主地位。

 (2)商鞅变法:经过变法,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促进了封建经济快速发展,使秦国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国家,为以后秦朝统一奠定了基础。这是一次划时代政治改革。

 (3)王安石变法:为克服统治危机,1069 年宋神宗任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军事实力增强,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不过,变法维护了地主土地全部制,无法从根本上缓解阶级矛盾。

 2、类型

 中国古代改革,可分两大类:一是新王朝建立之初对统治政策调整;二是王朝中后期变法改革。从结局上看,前者多成功,后者多失败。原因:①新王朝建立者多是雄才大略者,亲历新旧王朝更替血和火变革,能吸收前朝灭亡教训,个人权威强,调整政策阻力小。以后者多是被动,其进取性相对差,皇权保障作用相对小。②新王朝多是在农民战争推翻旧王朝后建立,农民战争对封建统治冲击大,也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改革阻力小。而王朝中后期改革多没有经过农民战争调整,封建统治所受到冲击小,统治阶级内部保守顽固派势力强大。③新王朝建立之初改革,相对广泛地符合社会各阶级及不一样政治集团利益;而中后期改革和调整,肯定损害统治阶级中大地主大官僚利益,势必引发这部分人反对,所以改革多归于失败。

 3.决定改革成败原因 ①是否顺应历史时尚,遵照社会发展规律。②进步改革有时也会失败,这就取决于改革和反改革势力之间力量对比,政治地位和权力高低强弱,和改革者策略方针是否适当。如王安石变法,为了地主阶级整体利益,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遭到她们反对而失败。

 4、认识 ①改革是历史发展要求和产物,革除社会弊政是促进国家强盛关键手段;②革弊标新要有远见卓识,要果断根本;③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进步改革,推进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反之,则阻碍历史前进,加剧社会矛盾;④改革全部和当初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络,并对当初及以后历史产生一定影响;⑤改革肯定会遭到旧势力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足考虑到改革复杂性和艰巨性:⑥改革成败关键要看其主动结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能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⑦改革方法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适当。

  5.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比较 相同点:①变法直接目标全部是为了富国强兵;②变法全部得到了现代统治者支持;③变法内容全部触动了旧势力利益,遭其猛烈反对;④变法者个人命运基础相同;⑤变法全部对生产关系作出了一定程度调整。

 不一样点:①背景不一样: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之时。②根本目标不一样,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一样: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改革。

 六、古代著名君主政绩 1、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汉武帝:加强皇权,处理王国问题;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派张骞通使西域;发展同西域少数民族关系。

 3、唐太宗:吸收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善于纳谏,知人善任;加强同少数民族关系,实施对外开放政策。

 4、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重用人才;促进唐朝经济继续发展;设北庭全部护府,巩固西北边疆。

 5、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大力发展生产,限制佛教,大兴文治,实施募兵制,加强同少数民族关系。

 6、元世祖:实现统一;调整统治政策,重视农业发展;实施行省制度,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深入发展;实施对外开放政策。

 7、康熙帝:宣告原明藩王土地归现耕种人全部;维护国家统一,平定叛乱;维护国家利益,抵御外族侵略。

 8、评价历史人物标准和标准 标准:(1)全方面性标准,要从主动和消极、进步和反动,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等方面着眼,要坚持两点论和一分为二见解。(2)发展性标准,从历史发展角度。(3)联络性标准,应考虑历史人物本身和产生影响。(4)阶级性标准,应利用阶段分析方法。(5)阶段性标准,应以不一样阶段不一样表现去评价。(6)适度性标准,不能标新立异,不能违反主流学术见解。

 标准:(1)生产力标准,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2)实践标准:从产生实际效果方面评价。(3)道德标准,即根据通常人性善恶标准。

  专题演练

 一、选择题 1、下列相关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叙述,不正确是 A.春秋时各国改革就整体而言关键是针对上层建筑方面 B.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有效地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 C.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使新兴地主阶层地位得以强化 D.战国变法是在春秋改革基础上进行,同时又愈加根本 2、读右面“商鞅铜方升”图回复:

 商鞅变法时制作这一“标准器”推行全国,统一中国后,加刻诏书把它发到全国。二者根本目标全部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废除奴隶主贵族经济特权 C.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D.进行标准化社会大生产 3、秦始皇采取巩固统一各项方法中,最能表现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特征是 A.推行郡县制

 B.制订法律镇压人民反抗 C.皇帝直接任免官吏

 D.要求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4、隋唐时期减弱相权,加强皇权关键举措是 A.加强对宰相监督

  B.设三司分割宰相权力 C.在地方实施三司分权

  D.确立和完备三省六部制 5、为了处理唐朝后期五代十国以来国家割据分裂问题,北宋早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方法,这些方法主动作用或影响有 ①铲除了藩镇割据基础

 ②维护了国家统一 ③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④有利于各级政府部门工作效率提升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6、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方法中和处理这个问题相关是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将兵法

 ④市易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7、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伴随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发展,皇权展现出不停加强趋势。下列相关专制皇权不停加强叙述,不正确是 A.自秦以后,中国出现了以皇权为关键政治体制 B.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根本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 C.明初丞相制度被废除,皇权空前加强 D.清朝时期,军机处设置,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关键标志 8、和汉唐、北宋相比,明朝在监察制度方面突出特点是 A.深入分割相权

  B.加强对地方财政管理 C.强化监察立法

  D.设置特务机构进行监察 9、明太祖统治时期,制订了《大明律》,对《大明律》相关内容说法不正确是 A.增加了经济立法

  B.表现了君主立宪志 C.严惩贪污贿赂行为

 D.维护了人民利益 10、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明清时期消极作用逐步增大,关键表现在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C.出现了宦官专权局面

 D.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猛烈 11、形成“商君虽死,秦法未败”历史现象最根本原因是商鞅变法 A.得到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和拥护

  B.顺应了封建制替换奴隶制历史时尚 C.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需要

 D.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发展 12、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造成汉高祖在部分地域实施分封制原因有 ①受周代以来宗法分封制影响 ②企图借分封同姓子弟作王来确保刘家天下 ③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百废待兴,需要分封子弟,促进社会恢复发展 ④消来了异姓王后,迫切需要分封同姓王共同治理诸侯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隋唐时期,最有利于知识分子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理想路径是 A.建立军功

 B.参与科举考试 C.弃农经商

 D.依靠门第出身 14、王安石变法时要求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其目标在于 A.纠正科举制度弊端

  B.简化科举考试程序 C.扩大科举取士数量

  D.严格控制士人思想 15、元朝统一后,为有效控制地方,在地方设置了行中

 书省,下图中未设置行中书省地域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6、明清时期专制统治空前强化表明了封建制度衰落,这是因为 ①它起不到安定社会作用

 ②它妨碍了科学技术进步 ③它造成大家对世界无知

 ④它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17、史书记载:“始置诸州通判,……故常和知州争权”,反应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18、下列机构中负责管理监察事务是 ①唐朝门下省

 ②元朝御史台 ③明朝提刑按察使司 ④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19、废除丞相制度后,明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官制是 A.内阁

 B.军机处

 C.三司

 D.枢密院 20、明太祖和宋太祖采取加强中央集权方法最相同是 A.设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控制

 B.改变和分散地方机构及权力 C.废除原来全国行政区划

  D.改变选拔官吏方法,实施八股取士 21、明朝科举取士制度发生了部分改变。关键表现为 A.开始采取分科考试方法选拔官员

  B.科举试卷仅从儒家四书、五经中命题 C.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D.在考试方法上开始实施糊名法 22、“读书人,最不济,背时文,烂如泥。……三句破题,两句承题……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嘘唏。”产生这种现象原因是 A.明朝八股取士

 B.清朝文字狱 C.秦朝焚书坑儒

 D.西汉察举制 23、开元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前期以后出现第二个盛世局面,以下对开元盛世了解,不确切是 A.政治较为清明,国家强盛,经济空前繁荣 B.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大力发展生产,大兴文治 C.历经唐玄宗整个统治时期 D.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二、材料解析题

 24、在全国范围内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从秦朝开始,并延续了两千多年,但秦朝却“二世而亡”。相关秦朝灭亡原因和郡县制功过,古人就有不一样见解。

 材料一: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而促(短促)。

 ——柳宗元《封建论》中引述见解

 材料二: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郡县之制,垂二千年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综合所学知识,回复:

 (1)相关秦朝灭亡原因和郡县制功过,材料一、二、三各是怎样评述?

  (2)你认为郡县制推行和秦朝灭亡有没相关系?结合上述材料,应怎样正确看待制度创新和王朝兴衰关系?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赦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摘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

 “认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黄宗羲 请回复:

 (1)材料一反应了什么历史现象?以后统治者是怎样处理这一问题?处理这一问题重大作用是什么?

  (2)材料二反应是什么制度?怎样评价?

  (3)材料三中见解是谁提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见解出现关键原因。

  三、问答题 26、列举秦朝、唐朝、北宋、明朝君权和相权关系相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总体趋势,并指出其影响。

 27、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上有过数次分裂,但统一一直是历史发展主流,历代中央政府为维护国家统一全部作了不懈努力。据此回复下列问题:

 (1)简明概括中国古代三次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史实。

 (2)举例说明秦、隋、元结束分裂实现大统一后,为巩固国家统一而采取开创性政治举措。

 (3)分析元明清三朝历经六百多年统一局面历史肯定原因。这时期出现哪些威胁这种局面问题?各举一例说明统治者是怎样处理这些问题。

  专题一

 中国古代重大政治制度和政治改革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 A C D D A B D D B B A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B A C D C C A B B A C

 二、材料解析题 24、解析:本题以秦朝灭亡原因和郡县功过为切入点命题。第一问分别提炼概括三则材料关键点进行归纳。第二问“有没相关系”可依据秦朝灭亡根本原因分析。怎样看待制度创新和王朝兴衰,应从制度创新主动作用,和王朝兴衰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角度分析归纳。

 答案:(1)材料一认为秦朝灭亡是因为采取了郡县制;材料二认为秦亡是因为秦朝暴政激起人民反抗,而不是郡县制过失;(说明:写出暴政具体表现也可。)材料三认为郡县制推行是历史肯定趋势。

 (2)没相关系。制度创新能促进社会进步,但王朝衰亡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采取何种制度必需符合当初社会实际。

 25、解析:第一问中“历史现象”,可依据材料一中信息“东莱郡”“胶东国”判定,是西汉时期郡县制和封国制并存,这一关键明确了,处理这一问题方法和作用,只须依据教材相关内容归纳即可。第二问中“制度”,可依据材料二中信息“中书”“门下”判定为三省六部制,其“评价”可按教材归纳。第三问中“见解”应依据材料三中信息和教材相关内容,可判定是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叙述。其“原因”很显著是封建君主专制强化。

 答案:(1)西汉初年郡县制和封国制并存。汉武帝时着手处理王国问题,颁布了“推恩令”和限制藩王“附益之法”。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2)三省六部制。

 评价:①三省六部职权分工合作、相互牵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体系,提升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②三省分工使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三省长官大全部品级较低,这就减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度确实立,是中国官制吏上重大变革,以后,历朝基础上沿袭这种制度。

 (3)黄宗羲。

 原因: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强化。

 三、问答题 26、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君权和相权关系为切入点命题。第一问列举“史实”难度不大,只须从秦朝、唐朝、北宋、明朝加强中央集权方法中抽出君权和相权相关系史实列出即可。第二问分析“总体趋势”时,应认真分析第一问中列出史实,从而得出“总体趋势”。第三问结合“总体趋势”进行分析,得出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答案。

 答案:①史实:

 秦朝:确立至高无上皇权。在中央设置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唐朝:实施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工使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减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北宋: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三司使,所宰相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

 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皇帝权力空前提升。

 ②总体发展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减弱直至被废除。

 ③影响:君主专制制度逐步走向极端。

 27、解析:第一问可结合中国历史发展线索归纳。第二问解答时应注意“开创性政治举措”限制条件。第三问中“历史肯定原因”,应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文化交流等方面分析归纳。“威胁这种局面问题”应从内忧、外患和怎样管辖广阔疆域等方面入手分析。处理这些问题方法及史例,可联络教材相关内容,结合“威胁这种局面问题”去归纳。

 答案:(1)公元前 221 年秦朝结束春秋战国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 589 年隋朝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1279 年元朝结束辽、宋、夏、金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

 (2)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元朝实施行省制度,有效控制地方。

 (3)肯定原因:①中国境内各民族经过长久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不停加强,北方各少数民族向封建社会过渡,和汉族差距缩小;②中国封建经济不停发展,南北方经济联络加强;③秦汉以来中国中央集权制度不停完善;问题:①内部分裂割据势力叛乱。方法:武装平定叛乱,消亡割据势力。例子:清政府平定三藩之乱;进兵台湾;平定葛尔丹、大小和卓等少数民族上层贵族分裂势力叛乱。②外国势力侵略。方法:大规模反侵略斗争。例子:明朝戚继光抗倭胜利,巩固东南沿海;清经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侵略者,签署《中俄尼布楚条约》。③统治民族本身相对落后,民族矛盾突出。方法:蒙古族、满族相对落后,元、清统治者学习汉族封建统治阶级经验,逐步实施“汉法”,促进本身封建化。例子:清重视农业;清朝基础沿用明朝制度。④怎样统治广阔疆域。方法:改革机构,加强对边疆地域管辖。例子:元朝实施行省制度,并设机构,加强对西藏、台湾管辖;清朝设驻藏大臣、设台湾府,加强对西藏和台湾管辖。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古代 政治制度 改革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