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新题速递·历史考点1,,古代中国政治-(原卷版)

发布时间:2020-10-06 来源: 心得体会 点击: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 2020- -1 2021 学年江西省景德镇一中高三(上)8 8 月考)史载唐高宗在位时期处理的政务,将近 300 件,发现其中 20 多件有武则天参加,但大多是有关外戚和后宫的事务,而任命宰相、将领等重要事务,都由唐高宗亲自处理。材料主要表明(

 )

 A..武则天干预朝政较为合理

 B..唐高宗临朝主政不决事

 C.武则天政绩实在乏善可陈

 D..国事政务由唐高宗主导 2. ( 2020- -1 2021 学年江西省景德镇一中高三(上)8 8 月考历史试卷)西周实行“世禄制”,各级封君享受自己时地上的收入;战国时间,官员大都实行俸禄制,发放粮食依量官职高低而存在等级差别,高者万石。这一变化(

 )

 A.减轻了土地兼并现象

 B.调动了官员的工作主动性

 C.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

 D.有利于君主集权制的形成 3. ( 2020- -1 2021 学年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上)摸底历史试卷)唐代科举选官一般固定以吏部考功郎中或礼部侍郎为主考官,宋代则不是固定的,而是采取临时差遣,年年不同,不常任,而且任何官员都可以充任(主考官),并另增派若干人,互相监督。这一变化(

 )

 A.有利于科举选官的公平公正

 B.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C.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完善

 D.反映了文人的政治诉求 4. ( 2020- -1 2021 学年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上)摸底历史试卷)明以前,训诫类史书已有散见,但未成体例;明代仅光洪武年间就有《昭鉴录》、《外戚事鉴》、《忠义录》、《醒贪简要录》、《女戒》等数十种,这些数量众多的训诫类史书除各级臣民外,主要训诫对象包括两类人:宗室和权臣外戚。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宗室和外戚势力强大

 B.政治的开明程度降低

 C.市民阶层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5.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 1 2021 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周朝封建鲁、卫时,命二国对待殷遗民要“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但封建晋国时,却命晋对待与戎族杂处的夏遗民要“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这说明周初治理

  A.皆采用旧制

 B.采用周制为主、旧制为辅

  C.重晋轻鲁卫

 D.强调因事而异、宽厚包容 6.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 1 2021 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商代具有恐怖威慑、狞厉神秘力量的兽面纹处于青铜礼器纹饰的中心,但到西周中晚期后,复杂的兽面纹变得浑朴简小,由器物的主体退居到器物的足部,仅为附饰。春秋战国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兽面纹的变化主要反映出先秦

  A.礼器纹饰功能的质变

 B.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

  C.民众审美标准的嬗变

 D.青铜礼器偏重实用功能 7.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 1 2021 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唐代科举以诗歌作为科举取士的重要手段,很多当朝的历史事实和典章制度都被用来命制成试诗题目。考生在诗歌内容中,对史事和制度作了比诗题更为详尽全面的阐发。据此可知,试诗制度

  A.制约了唐代诗歌的发展

 B.提升了诗歌的艺术境界

  C.迎合了市民阶层的需求

 D.突出了诗歌创作时政性 8.(2020·黑龙江大庆三模·24)图 1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角力”活动。它起源于周代的“讲武”习俗。《礼记·月令》中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到了战国时期,“角力” 由单纯的搏击技巧训练变为宣扬武威、展示军事实力的“讲武之礼”,各国通过演武场面的宏大,两国选手比赛的胜负来达到耀武扬威的目的。这种变化反映了战国时期(

 )

 图 1 陕西长安客省庄 K140 号战国末年墓中出士的铜牌饰 A. 周王注重军事训练,出兵讨伐诸侯

  B. 以车战为主,身体对抗性强 C. 兼并战争频繁,人们推崇强悍武力

  D. 法家思想已在各国推广实行 9. ( 2021 ·广东惠州高三第一次调研·2 2 )西周以来,国家一切重要政治、社会要事仪式都在太庙举行。而春秋时期,鲁国太庙因疏于维护而破败。这一变化反映了,鲁国(

 )

  A. 封建治理体制确立

  B. 祭祀处于无足轻重地位 C. 宗法制度逐渐解体

  D. 因战争遭受了巨大破坏 10. ( 2020 ·四川南充三模· 27 )乾隆帝总结历代立储经验教训,称“朕历览诸史,今古异宜,知立储之不可行与封建、井田等,实非万全无弊之道也”“立嫡立长之说,尤非确论”,因而将清朝“秘密立储”制度化。这一制度(

 )

 A. 储君身份不明,不利于制度延续

  B. 突破了嫡长观念约束,寓传贤之意 C. 导致储位纷争,不利于政局稳定

  D. 否定了传统宗法制度,强化了皇权 11. ( 2020 ·吉林吉林四模· 24 )有人在《春秋天事表·楚令尹表》中作了统计,春秋之世楚国 26 个令尹,除 1 人外,其余 25 人全部出自楚王族贵族。越往后,楚令尹的挑选范围越窄,只限于王子、王孙范围。这种变化说明当时的楚国(

 )

 A. 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B. 血缘纽带不再发生作用 C. 分封制得到了贯彻执行

  D. 权力向集中的方向发展 12. ( 2020 ·福建南平三模· 24 )著战国时代实行任命制和俸禄制,文学、游谈、军功、游侠成为官吏选拔的四大途径,君主对任命官吏亦多酬以禄米或赐以金银。各国还形成了对官僚监督、考核与赏罚的年终考绩办法——“上计”。这些史实可以说明当时(

 )

 A. 世族世官制的形成

  B. 中央集权制的加强 C. 监察制度的理性化

  D. 政治设计的制度化 13. ( 2020 ·广东深圳二模· 24)表:

 事实一 商代青铜器为铜、锡、铅之合金。

 事实二 地质矿产普查显示,迄今中原一带尚未发现有可供开采的锡矿。

 事实三 金正耀先生在殷墟青铜器中发现有 5 件含高放射性成因异常铅。目前仅在云南东北一带发现此种异常铅矿。

 ——据魏国锋《古代青铜器矿料来源与产地研究的新进展》 由表格所列事实依据可推知,当时(

 )

 A. 殷地青铜器产于西南地区

  B. 西南已纳入商王统治范围 C. 殷商与周边地区联系密切

  D. 初步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14. ( 2020 ·广东深圳二模· 24 )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调整分封策略,并采取了新办法安置旧殷势力。如卫康叔受封于殷都旧地,他领有的七个殷人氏族大多是原住民;鲁侯伯禽领有的六个殷人氏族,则是随伯禽受封迁过去的。这反映了分封制(

 )

 A. 结合地缘与血缘加强国家管理

  B. 巩固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C. 实现了天子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重视对边远地区的开发 15. ( 2020 ·江西景德镇三模· 24 )历史学家吕思勉指出:“天子之于诸侯,诸侯之于大夫,犹大宗之于小宗也。此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一以贯之也。”材料表明分封制与宗法制(

 )

 A. 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B. 构建了家国同构的政治体制 C.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建立

  D. 保证了家与国间的良性互动 16. ( 2020 ·广西北海一模· 24 )有学者在谈到先秦政治时说:“秦帝国始祖秦襄公就是在周孝王赐给他诸侯称号和‘岐以西之地’的情况下开始立国开疆的。史书还有秦穆公‘兼国十二,开地千里’、齐桓公‘并国三十五’、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楚庄王‘并国二十六,启地三千里’的相关记载。”该学者意在说明(

 )

 A. 周天子至上地位得以确保

  B. 周王室家天下统治的建立 C. 分封制起了政治整合作用

  D. 中央对基层的管理直接化 17. ( 2020 ·湖北襄阳五中、夷陵中学、钟祥一中三校 6 6 月适应性考试· 25 )在中国历史上,王朝更替通常伴随着国家瓦解,这种现象引起古代学者的反思,并逐渐形成“强政权,弱国家”的解释性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强政权”一方面巩固了国家统一,另一方面弱化了国家本身的凝聚力。下列制度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科举制 18. ( 2020 ·湖南怀化二模· 25 )下表为我国古代县级政区的分等标准(节选):

 时期 县级政区分等标准 秦汉 大县万户以上 小县万户以下

  北周 一等 (7000 户以上)

 二等 (1500 户以上)

 三等 (1000 户以上)

 四等 (500 户以上)

 唐(开元)

 上等 (6000 户以上)

 中等 (3000 户以上)

 中下等 (3000 户以下)

 下等 (1000 户以下)

 宋代 望县 (4000 户以上)

 上县 (2000 户以上)

 中县 (1000 户以上)

 下县 (1000 户以下)

 明代 上县 (粮 10 万石以下)

 中县 (粮 6 万石以下)

 下县 (粮 3 万石以下)

 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 经济实力是分等的重要依据

  B. 县域越大等级越高

  C. 疆域大小决定等级数量多少

  D. 人口越少等级越低 19. ( 2020 ·福建厦门二模· 24 )据载,舜制作漆器被认为是奢侈行为,导致十三方国不服从其统治;商周时期,漆器主要被用在祭祀、宫室陈设等重要场合,天子、诸侯才有资格使用。据此可知先秦时期(

 )

 A. 漆器功用发生了重大改变

  B. 君主集权不断强化 C. 漆器工艺有了显著的进步

  D. 等级观念日渐增强 20. ( 2020 ·湖北武汉高三毕业生六月供题一· 24 )秦国商鞅变法推行等爵制,从低到高依次排列,如下表所示 公士 上造 簪袅 不更 大夫 官大夫 公大夫 公乘 五大夫 左庶长 右庶长 左更 中更 右更 少上造 大上造 驷车庶长 大庶长 关内侯 彻侯 “士”和“大夫”等旧贵族称谓被压低至十级以下。这一举措(

 )

 A. 提高了人们的进取精神

  B. 强化了对基层的控制 C. 旨在提高平民经济地位

  D. 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21. ( 2020 ·河南郑州三模· 25 )唐朝时,面对考生众多而又要选拔人才的情况,主考官专挑那些生僻、容易混淆的偏题、怪题进行考查。“今之明经者,主司不详其述作之意,每至帖试,必取年头尾月,孤经绝句”。据此可知,当时的帖经考试(

 )

 A. 提高了参加科举的门槛

  B. 降低了科举选才的公平性 C. 影响了人才选拔的效度

  D. 加深了考生对经典的理解 22. ( 2021 ·广东惠州高三第一次调研·3 3 )汉高祖二年下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率众为善者,置为三老。”汉惠帝四年下诏:“举民孝弟力田者,复其身(免除赋役)”。这说明,汉初统治者(

 )

 A. 实行独尊儒术

 B. 注重基层教化

  C. 确立选官标准

 D. 推行重农抑商 23. ( 2020 ·河南高三 6 6 月质量检测· 25 )在边吏的选拔制度方面,西汉有武功、朝臣贬任、宗亲、举荐等多种途径,但以前三种途径为主。东汉则以迁任、举荐和内臣出任为主要途径,并加入了皇帝直接委任或将军兼任这一途径,即侧重于调动和选拔朝廷信赖的人出任边吏。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官僚政治取代门阀政治

  B. 郡国并行制度遭到废除 C. 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加强

  D. 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完善 24. ( 2020 ·福建厦门二模· 26 )武则天时,有人用丹漆在龟腹上写“天子万万年”,伪作祥瑞以进之。凤阁侍郎李昭德以刀刮之并尽,奏请将此人付法。武则天答曰:“此非恶心也,舍而勿问。”由此可知(

 )

 A. 佛道思想冲击儒学正统

  B. 女主当政招致官僚集团反对 C. 武则天以宽刑省法治国

  D. 统治者以祥瑞作为政治工具

  25. ( 2020 ·湖南长沙高考明达、明德联考· 25 )刘邦登基诏书称,基于推翻暴秦、消灭项羽,功劳最大者为帝;次者为王为侯;最末为战士,可以分到一定的田地。这主要说明汉初(

 )

 A. 等级秩序影响战争胜负

  B. 权力分配具有军功色彩 C. 统治基础呈现多元态势

  D. 社会关系不稳定性增强 26. ( 2020 ·安徽“皖江名校联盟”高三决战高考最后一卷· 25 )汉代,政府选官时的选举或考试,都实行分区定额。无论经济文化先进或落后的地区,都照人口比例来考选,同时郡县长官,例须避用本郡本县人。这些举措(

 )

 A. 目的在于维系王朝统治

  B. 使全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趋向平衡 C. 缓解了中央和地方矛盾

  D. 改变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27. ( 2020 ·广东汕头高考三轮冲刺试题二· 26 )皇帝派遣亲信宦官实施监察是唐代监察地方行政的一种重要方式。贞观年间,唐太宗曾委派宦官巡察西南夷,代表皇帝整饬吏治、审理冤屈,拥有专断之权。这一做法(

 )

 A. 是三省制废弛的结果

  B. 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 C. 使宦官掌握了监察权

  D. 保证了国家政治清明 28. ( 2020 ·河北张家口二模· 25 )

 表 2 爵位 待遇 公 万石——列侯——金印紫绶 卿 中二千石——右庶长至关内侯——银印青绶 上大夫 二千石——右庶长——银印青绶 下大夫 千石至六百石——五大夫——铜印黑绶 士 五百石至比二百石——公乘以下——铜印黄绶 表 2 为西汉时期公、卿、大夫、士爵位系统内容。由此可见,汉代爵位系统(

 )

 A. 维护了当时的贵族政治体制

  B. 开始形成大一统的文化心理认同 C. 属于官僚体制的组成部分

  D. 强化了以血缘为中心的纽带关系 29.( 2020 ·贵州贵阳二模· 26 )宋代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将救荒(救灾)之政的责任人定为:人主、宰执、监司、太守、县令,“监司守令所当行,人主宰执之所不必行;人主宰执之所行,又非监司太守县令之所宜行”。这表明作者主张救荒(

 )

 A. 应严格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B. 中央和地方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C. 要加强权力之间相互牵制

  D. 加强中央集权和中央政府统筹 30. ( 2020 ·新疆三模· 25 )武则天以皇帝的名义把《氏族志》改为《姓氏录》,规定凡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可入谱,只以官位定尊卑。同时,增加“殿试”,把初唐每年 4—7 个进士的录取名额增至 20 人,然后让这些人去巡视各地,并负责选拔推荐人才。这些做法的相同目的是(

 )

 A. 打击门阀贵族,加强皇权统治

  B. 削弱李氏家族,抬高武姓势力 C. 提高官员地位,弱化宗法观念

  D. 扩大科举范围,笼络天下英才 31. ( 2020 ·重庆南开中学高三 5 5 月月考· 25 )顾炎武称:“唐制,凡诏敕皆经门下省,事有不便,得以封还。而给事中有驳正违失之掌,著于《六典》„„人臣执法之正,人主听言之明,可以并见”。顾炎武所评述的制度(

 )

 A. 体现了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B. 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 C. 反映了君臣关系趋于平等

  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2. ( 2020 ·重庆一中高三 6 6 月模拟· 26 )宋代,皇帝的诏令,原则上必须经过“二府”,以“敕牒”方式颁布执行,直接自宫内颁出的皇帝批示,被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经常受到臣僚的批评。这表明当时(

 )

 A. 专制皇权遭到削弱

  B. 官僚制度比较成熟 C. 行政效率日益低下

  D. 权力制衡机制建立 33. ( 2020 ·河北唐山二模· 26 )南宋真德秀在泉州任职期间,鉴于泉州城内水沟湮阏岁久,“淤泥恶水,停蓄弗流,春秋之交,蒸为疠疫”,乃作《开沟告诸庙祝文》,兴工清理沟渠。这体现出当时政府(

 )

 A. 关注公共卫生状况

  B. 重视水利工程整修 C. 关注民众娱乐生活

  D. 重视城市规划建设 34. (2 2 020 ·广东二模· 25 )汉武帝曾将关中北部的东界由黄河一线向东推进至太行山一线,将关中中部的函谷关向东迁移了三百里,从而极大地拓广了关中范围。他还将此区域内的侯国一次性迁到太行山以东地区重新安置。汉武帝的主要目的是(

 )

 A. 削弱王国经济实力

  B. 巩固关中控御全国 C. 逐步废除分封制度

  D. 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35. ( 2020 ·山东日照二模·2 2 )西汉丞相共计 45 人。历朝丞相的出身如下表所示。

 当政者 高 帝 惠 帝 高 后 文 帝 景 帝 武 帝 昭 帝 宣 帝 元 帝 成 帝 哀 帝 平 帝

  丞相数 1 3 1 4 4 12 3 5 2 5 5 1 出身 功 臣1 功 臣3 功 臣1 功 臣4 功臣子3,其他 1 功臣子 5,外戚宗室3,椽史文吏1,其他 3 椽史文吏3 椽史文吏 4,经学之士3 经学之士2 外戚宗室 1,椽史文吏 1,经学之士 3 椽史文吏1,经学之士 4 经学之士 1 据此可知,西汉一代口(

 )

 A. 社会政局逐渐陷入动荡

  B. 儒学政治影响不断增强 C. 宰相权力日益受到限制

  D. 选人用人标准渐趋统一 二、材料阅读

 36. ( 2020 ·河南高三 6 6 月质量检测·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开岭南,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主要是维护当地秩序,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畅通。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材料二 清王朝首先划定了民族之间的活动边界,限制族际人口流动;其次,在户籍管理上实行差别化的户籍制度,一是户籍有普通籍和特别籍之分,把满族、蒙古族等民族归在特别籍内,在特别籍内进行旗籍和藩籍的划分等;在管理体制上区分内外,这个区别有关内、关外之别。在国家的民族政策中,各民族的“自主权”越来越少。清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封禁制度,也是清王朝专制的具体体现。清王朝的民族政策覆盖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但是无论是政治制度的改革,还是经济制度的改革,都是以王朝统治服务为根本宗旨,而不是以天下苍生为念。

 ——摘编自董文强《清朝民族政策的历史进步与局限》

  材料三 1949 年 9 月,《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1956 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把民族关系列为第六大关系,又强调指出:“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1979 年,中共中央批转的《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的方针任务》指出:“为了胜利地向四个现代化进军,一定要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加强各民族团结。”2009 年,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党中央确立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还强调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制度基础等日益深厚牢固。” ——摘编自肖锐《新中国 60 年民族政策的主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12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6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民族政策的主线,并说明围绕这一主线新中国采取的政策和措施。(7 分)

 37. ( 2020 ·山东青岛高三 5 5 月统一质量检测· 17 )基层治理关乎社会稳定,宋朝以来绅士阶层随着科举改革社会地位不断上升,在基层治理中愈加发挥重要的作用。某学校学生就此开展研究性学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某同学绘制:宋朝以来社会治理结构图

 材料二 某同学整理:宋朝以来绅士阶层社会地位的提升 社会问题 解决方案 均 田 制 崩 溃 以后,国家不能越过地主阶级直接掌 握 土 地 与 农民。宋朝田制不方案 提出 内容 结果 三舍法 北宋 王安石 将各地选送的太学生分为三等,层层培训选拔官员,改革单纯通过考试选拔官僚的制度。

 变法的政治实验失败。

  立,不抑兼并,地方绅士阶层难以获得政权,成将自己的经济、文化力量上升为政治力量控制乡村社会,出现了国家与地方社会脱节的现象。

 学校取士 北宋 程颢 通过学校选拔官员并要求由儒家学者主导文化教育并获得向朝廷推举官员的权力。

 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采纳。

 科举 理学化 南宋 姚勉 通过科举理学化,让皇帝承认信奉理学的乡村绅士才是国家选官的恰当对象,承认他们在乡村社会的文化权力和政治地位。

 理学的最高解释权归皇帝,将升科举、理学与官学体系结合,秀才和举人成为功名身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自宋朝以来社会治理结构的特点。(4 分)

 (2)根据材料二,以绅士阶层社会地位的提升为视角,对材料所蕴含的相关历史信息进行解读。(6分)

 38. ( 2020 ·福建厦门二模·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有学者说:中国学生之爱国运动,始于汉,盛于宋,而复兴于近代。

 材料一 武帝独尊儒术后,世人争相求学,太学生积极上书言事。西汉后期,政局不安,司隶校尉鲍宣因秉公执法得罪丞相,被劾以大不敬下狱,太学生王咸“举幡太学下”,“诸生会者千余人”,哀帝迫于舆论压力而赦免鲍宣死刑。桓帝时,太学生积极参与反宦官势力的斗争。北宋年间,经过多次改革,吸纳德才优秀者就读,太学生人数剧增,成为一股重要力量。北宋末年,曾发生过数次太学生救国运动。当时金兵南下,给民众带来深重苦难,太学生陈东多次愤慨上书揭发时弊、力主抗战,要求皇帝斩杀朝中“六贼”;后又发起请愿运动,使主战派官复原职。当徽、钦二帝被金人俘获北去,自发组织起来的太学生积极营救,徐睽只身赴金营,大义凛然,后被金人杖死。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中国的学生运动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五四时期,由于中国巴黎外交失败,北京学生纷纷罢课,组织演讲宣传和游行请愿,随后津、沪、穗等地的学生也给予了广泛支持。解放战争时期,在内战爆发前,学生运动的高潮是发生在昆明的以“反内战”“反独裁”“争取自由民主”为基本口号的一二一运动。在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前,国统区的爱国学生掀起了遍布全国几十个主要城市的抗议美军暴行运动和以“反饥饿、反内战”为基本口号的“五二 0”运动;随后,国统区学生还掀起了一次次的斗争浪潮。在共产党领导下,进

  步学生从各方面配合解放军接管城市。在斗争实践中,一些进步学生积极学习马列主义,成了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据沙健孙《论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的学生运动》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宋时期太学生投身爱国运动的共同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学生运动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意义。(1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应从中汲取怎样的精神品质?(5 分)

 39. ( 2020 ·山东 5 5 月普 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 16)

 )(14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的立国形势,可以说是“生于忧患,长于忧患”。„„两宋三百年在中国历史的演进序列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一时期,面对严酷的挑战与压力,一代代“特立不回”“危言劲气”的志士仁人、无数默默承载着家国与社会重负的普通民庶,作为时代的脊梁迸发出坚忍顽强的生命力,给后人留下超越前代的物质遗产与深邃丰厚的精神遗产。

 ——据邓小南《一个“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朝代》 选取你熟悉的一位宋代人物,结合其相关活动,对材料观点加以阐释。(14 分)(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40. ( 2020 ·山东威海二模· 17)

 )(12 分)图 2、图 3、图 4 分别是唐代、宋代及清代各地书院数量分布示意图(注:图中的数字代表的是各地书院的数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邓洪波《中国书院史》 (1)比较图 2 和图 3,指出宋代书院分布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 分)

 (2)结合图 4 和所学知识,说明清代书院发展带来的影响。(4 分)

相关热词搜索:考点 中国 速递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