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面向与教育创新

发布时间:2020-09-29 来源: 演讲稿 点击:

 三个面向与教育创新

  缘起:21 年前,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拉开了中国教育大变革时代的序幕。此后,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创新成果显著。今天,“三个面向”在教育界深入人心,已经成为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奋斗目标。

  三个面向:一代伟人的前瞻

 记者: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题写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题词,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当时,“文革”结束不久,百废待兴。小平同志为什么关注教育,且对教育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范禄燕:1983 年国庆节前夕,中宣部、教育部的负责同志来到景山学校,宣读了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的题词。在全校教职员工大会上,小平同志的题词被高高举起,全场掌声雷动。景山学校一直是教改实验学校,小平同志的题词给我们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我们北京景山学校的全体师生,都为自己的学校能与一位世纪伟人关乎民族复兴与民族未来的教育思想相关联,感到由衷的自豪。同时,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历史在赋予我们荣誉的同时,也将责任与使命赋予了我们。

  顾明远:20 多年前,我国的教育是一个什么状况呢?那时,改革开放不久,中国刚刚开始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教育战线经过对“文革”的拨乱反正,开始走向恢复重建时期。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教育工作开始走上正轨,教育思想也开始活跃起来,但同时教育界的思想还比较混乱,表现在对教育本质的讨论上,对教育方针的争论上。正是这时候,邓小平同志发表了“三个面向”的重要题词。

  张力:可以看出,小平同志一直在思考拨乱反正以后整个教育发展的方向。这

 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他在上世纪 80 年代初,在领导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的同时,又非常重视教育体制改革。他认为,当时的教育还不能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相适应。他借不同的场合表达对教育的看法,除了在教育工作会上他字斟句酌的讲话以外,他在谈经济工作、科技工作等其他工作的同时,都会情不自禁地谈到现代化与人才、教育的关系。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的考虑是高层次的、战略性的,他从政治家的角度来看教育。

  三个面向:时代必然的选择

 记者:小平同志题词后,教育、特别是教育理念,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

 范禄燕:小平同志题词以后,教育发展的步伐加快了。原来,景山学校的硬件很差,根本不能使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1993 年,学校搬进新校舍,教学活动的环境和条件,学生活动的环境和条件,都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全面发展打基础,发展个性育人才”,是我们整体改革方案的基本思路,也是我们理解和实践“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发展学生个性,这在当时是突破性的。我们进行了教材改革、课程改革,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教材。我们提出,景山学校的学生,除了应达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要求的各项标准,并满足中考、高考的升学要求,更应从素质和能力上具备 6 个特色:

 1,关心国家和人类的命运,有远大的抱负与情怀,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2,有务实、求新的思维方法,有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3,有传统文化的素养,有艺术鉴赏能力或艺术特长,掌握现代生活所需要的各项基本技能;4,有扎实的外语基础;5,有独立的自学能力,有广泛的阅读、求知的兴趣;6,有强健的体魄,熟悉一到两项适合自身条件的体育运动项目。现在,我们已经把它细化为对学生的 10 项要求。应该说,这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符的。

 顾明远:

 :20 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有了空前的发展。就在小平同志题词后不久,中央就酝酿着教育改革,1985 年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并提出普及 9 年义务教育的任务和分级管理的原则。中国教育开始走上崭新的道路。今天,我国已经基本上普及 9 年制义务教育,基本上扫除了青壮年文盲;高中教育有了

 很大发展,高等教育达到了大众化的数量指标;新一轮的现代化的课程改革正在进行。总之,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正在得到实现。

  :

 张力:“三个面向”是小平同志教育理论的核心部分,是最具有前瞻性的,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可以说,面向现代化是核心,面向世界实际上是一种手段。小平同志对现代化的尺度很清楚,就是在社会主义框架下一切为我所用。他到美国、日本考察,说我看到什么是现代化了。他看到了实现现代化的途径和手段,就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很多事情他都强调从娃娃抓起,计算机从娃娃抓起,思想品德从娃娃抓起,甚至连足球也要从娃娃抓起。这就是面向未来。“三个面向”的次序非常精到,首先抓住了问题的核心,然后是手段,最后是时间跨度上的历史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这些都可以从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上找到理论依据,“三个面向”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理论的创新。“三个面向”是对整个中国教育的要求,它的核心就是教育改革与教育创新。

  三个面向:民族精神的诉求

 记者:今天我们重温“三个面向”教育思想,其现实意义何在?

  范禄燕:本世纪头 20 年,是我们国家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三个面向”教育思想要求我们砥砺进取,不辱使命。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归根到底,有赖于人才的培养。我们要努力把景山学校建设为积极推进教育改革的实验学校,传播现代教育观念、教育技术和教育成果的示范学校,推动教育改革与教育交流的领头学校,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对外开放式的现代化学校,为首都北京率先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

 顾明远: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全面深刻地论述了教育创新的意义和内涵。这是对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继承和发展。他从 5 个方面论述教育创新:一是进行教育创新首先是更新教育观念;二是教育

 创新关键是教育体制的创新;三是进行教育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四是进行教育创新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五是进行教育创新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今天我们重新学习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题词,应该与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创新的论述结合起来,努力开创教育改革的新局面。

  张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着眼于人才总量的增长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大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

 要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在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加大对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投入,优先发展科学教育事业,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促进人才总量同国家发展的目标相适应,人才结构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人才培养机制同各类人才成长的特点相适应,人才素质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适应。要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各类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在实践中完善自己、在竞争中提高自己、在奋斗中充实自己。胡锦涛同志的讲话向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坚持“三个面向”和教育创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合格人才。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分配,比如自然资源、资金资源、人才资源等等。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怎样使中国占据一个很有利的位置

 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在我们这样一个有 13 亿人口的大国,要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才资源,必须始终坚持不懈地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现在外资为什么愿意到中国来除了中国具有很大的市场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看中了我们的劳动力受到了基本的教育,培训员工的成本政府或民间已经预付了。这也是我们教育发展的成就。

相关热词搜索:面向 创新 教育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