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考点及真题

发布时间:2020-09-29 来源: 演讲稿 点击:

 政治经济学(每周上三节)期末复习要点 各位政治经济学课程组老师:

  您好!本学期期末考试仍然实行全校统考,分值占 60%;平时成绩占 40%,由各位任课教师把握。

  本次期末考试题包括:简答题 4 个共 40 分,材料分析题(阅读相关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回答 3 个问题)30 分,论述题 2 个共 30 分,总分 100 分。考试内容为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都属于教学安排中的共同讲授部分。

  按照大家讨论的意见,我们拟定了一个《期末复习要点》,涵盖了期末试题的内容,发给大家供您复习参考。考试结束后我把参考答案发给大家。

 祝各位老师工作顺利!

 导论 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政治经济学的任务、经济规律

 第一章 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商品价值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第二章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

 第三章 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 资本有机构成的含义及其提高趋势 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失业是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经济现象的原因

  第四章 无

 第五章 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经济含义;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经济含义;

 第六章 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影响及意义; 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生产价格与价值规律 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农业资本家、大土地所有者对剩余价值的分割; 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与原因及来源,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及来源。

 第七章

 无

 第八章

 无

 第九章 市场机制的构成及发挥作用的具体形式 市场机制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第十章 微观基础的基本特征,微观基础的形成条件:产权界定 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内容,

 第十一章 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倒 U 假说,分配过程中效率与公平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

 第十二章

 无

 第十三章

 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政府的经济职能,政府的宏观调控、微观规制

 第十四章

  无

 西南财经大学 20 12 - 2013 学年第2 2 学期

 全校各 专业本科 2012 级

 一 、简答题(每小题 0 10 分,共 0 40 分)

 1 1 、 简述相对剩余价值 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1)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含义(4 分)

 (2)两者的联系(3 分)。

 (3)两者的区别(3 分)。

  2 2 、如何理解 马克思所说的这句话 —— “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

  (1)经济科学的研究与自然科学不同,需要用到抽象法(2 分)。

 (2)自然科学可以借助于显微镜、化学试剂等实验手段,对自然现象的本质联系做直接观察。而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主要依靠抽象的思维能力(3 分)。

 (3)要做到科学的抽象,首先必须收集和占有大量的实际材料,然后运用抽象力对实际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从中找出最基本、最简单的东西,并发现它们的内在的各种联系。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3 分)。

 (4)我们在研究、认识经济问题时,切忌只看表面现象。只有在抽象出各种经济范畴并发现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后,才能正确地建立起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2 分)

 3 3 、怎样理解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不仅生产商品和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生产关系本身。

 (1)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的含义与分类(2 分)。

 (2)资本主义再生产首先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即生产了商品和剩余价值(2分)。

 (3)在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的体现(3分)

  (4)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条件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不断扩大的基础上被再生产出来的体现(3 分)。

  4 4 、简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1)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3 分)

 (2)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3 分)

 (3)两者的相互关系。(4 分)

  二、 材料 分析 题 (请阅读以下 材料 并回 答问题)(0 30 分)

 材料一:

 关于包容性增长理念

 自 20 世纪中期以来,人们关于经济增长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增长理论经历了从单纯强调极化涓滴增长→基础广泛的增长→益贫式增长或有利于穷人的增长→包容性增长的逻辑演进,以及减贫战略和政策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各国关于发展本质问题的认识,为包容性增长战略提供了理论基础。

 首先,需要提到关于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1971 年,丹尼斯·古雷特(Dennis Goulet)指出,发展的本质就是追求以人为本的发展,在不同层次上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发展人的能力。1998 年诺贝尔奖得主阿玛蒂亚· 森(Amartya Sen)则指出,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们获得能力和权力。根据这类思想,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人类发展概念,并从 1990 年起发布《人类发展报告》,比较和评估各国的发展状况。

 其次,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包容性增长提供了理论基础。按照 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定义,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发展应建立在可持续生存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

  最后,关于公平发展目标的新共识更为包容性增长提供了理论基础。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追求公平本身是一项重要的发展目标。该报告区分了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从道德和伦理来看,给所有人提供机会平等是人的基本权利;从工具作用看,创造人人平等的机会将有利于发掘经济增长的潜能,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否则,可能导致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低效使用,也可能降低制度和政策的质量、破坏社会和谐、增加社会冲突。世界银行认为,只要机会和过程公平,人们往往倾向于认同或接受一定程度的结果不均等。因此,世界银行特别强调机会公平,同时也主张避免结果严重不均等造成的极端贫困。(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0 2010 年 年 0 10 月 月 9 19 日)

 材料二:包容性增长=共享增长+ + 社会包容

 根据亚行(ADB)的研究报告,包容性增长关注创造经济机会和确保人们公平地获得机会,那么有效的包容性增长战略需要集中于能创造出生产性就业岗位的高增长、能确保机会平等的社会包容性,以及能减少风险并能给最弱势群体带来缓冲的社会安全网,最终目的是把经济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让普通民众受益,以实现公平合理的共享式经济增长。

 从政策选择来看,包容性增长战略应该摒弃以往的 GDP 导向增长方式,注重实施以创造生产性就业机会为导向、促进民生发展的增长政策。对于低收入国家和地区,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增长政策的重点在于消除贫困、加快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

 从政策重点来看,需要改善硬件和软件基础设施,加快国内经济、区域经济和国际经济一体化步伐,发掘市场潜力,推动三个重要的经济转型——从多样化向专业化生产转型、从简单依赖储蓄和物质资本的积累与投资向依赖能力的创新转型、从依赖简单劳动向高技能劳动转型。政府的作用就是消除市场引发的障碍和扭曲、改革制度约束和纠正政策偏差,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这就要求政府加大物质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投资、提升构建制度能力、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保护产权制度、维护法律规则和市场更好地运行。

 实施包容性增长战略另一方面的政策选择则是促进社会包容性,确保公众公平合理分享发展成果。这就要求,政府至少应在三个领域实施公共政策干预:

 第一,投资于教育、健康卫生和其他社会服务以提高人们的能力。这一领域存在较强的外部性,同时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政府的作用在于确保这些社会部门投入足够的资金、提供有效的制度能力和政策框架以及良好的治理。当公共品供给不足时,私人部门可能会介入卫生保健和教育服务,由此引发许多问题。由此,社会服务的公平获得既需要供给政策确保有效优质的公共服务,也需要配合需求政策以避免败德行为。

  第二,社会包容性需要良好的政策和健全的制度。如果人们不能获得合理的报酬、产权得不到保护、难以获得所需的生产要素,那么就业机会就难以在社会均等地获得。这就意味着社会公正出了问题,在其背后要么是糟糕的政策在起作用,要么是治理机制出了毛病,要么是制度安排或市场机制不太健全。由此,政府的作用就在于矫正这些制度或政策的扭曲,倡导社会公正和经济公平。

 第三,社会包容性还需要政府提供社会安全网,为最低收入人群和弱势群体提供基本保障,以减轻外部冲击带来的不利影响。对于低收入和弱势群体而言,当面临疾病、宏观经济危机、产业重组和自然灾害时,社会安全网是必需的。社会安全网一般泛指政府主导形成的社会安全保障系统。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等保障。对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就业保障、各种社会保险(失业、工伤、健康和养老等保险)、各种救助和儿童保护等,是社会安全网应特别予以关注的建设内容。( 资料来源:《光明日报》0 2010 年 年 0 10 月 月 9 19 日)

 材料三:贫困内涵的 深化

 国内外对于贫困内涵和影响因素的认识,经历了从收入贫困→能力贫困→权利贫困的深化过程,把贫困内涵从货币范畴扩展至非货币范畴,并逐渐揭示出贫困发生的本质根源(参见下表)。

 贫困类型

 收入贫困

 能力贫困

 权利贫困

 贫困特征

 收入水平低下、饥饿、营养不良、饮用水不安全、基本卫生服务缺乏等 贫困问题累积和持续贫困顽固存在 贫富不平等状况日益加剧,长期贫困问题严重,而机会不平等是导致结果不平等的最主要因素 贫困内涵

 绝对收入贫困:从物质缺乏角度关注生存需要 相对收入贫困:从能力和资源缺乏角度关注基本生活需要和社会平均生活水平 从能力和权利缺乏角度关注财富分配不平等

 从权利缺乏、贫困脆弱性和社会排斥角度关注机会不平等

 资料来源:亚洲开发银行 (ADB) 和世界银行 (WB) 各年发展报告。

 根据以上资料,回答:

 1 1 、试归纳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内核与主要特征。并说明:包容性增长理念和传统的经济增长理念有何不同?(0 10 分)

 (1)对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内核、特征的概括(6 分)

 (2)包容性增长理念与传统经济增长理念的区别(4 分)

  2 2 、 试分析 贫困内涵的深化趋势与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关系。(8 8 分)

 (1)对贫困内涵的深化趋势认识推动了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形成(4 分)

 (2)二者都特别强调关注权利贫困或权利缺乏;(2 分)

 (3)二者在发展价值层面的统一性(2 分)。

  3 3 、 结合国情,谈谈包容性增长战略对中国“十二五”时期反贫困战略 的 启。

 示。

 (2 12 分)

 (1)中国反贫困战略的现状和不足(4 分)

 (2)包容性增长战略与中国的反贫困现状的关系(3 分)

 (3)包容性增长战略对中国“十二五”时期反贫困战略的进一步实施的政策启示(5 分)。

 三、论述题(每小题 5 15 分,共 0 30 分)

 1 1 、怎样理解产权?为什么说明确的产权界定是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 形成条件?

 (1)产权的含义和特征(6 分)

 (2)明确的产权界定是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形成条件:

 ①市场经济中的交换实质上是不同产权的交换,而交换的前提必须使财产权利隶属于不同的微观经济主体(3 分)

 ②从微观基础的核心特征——逐利性上讲,产权界定中的权利范围界定直接明确规定了构成微观基础的经济主体的权利义务范围(3 分)

 ③明确的产权界定也是微观基础平等性特征和自主性特征的物质前提(3 分)

 2 2 、试论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 生发展的过程、原因与性质。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5 分)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原因(6 分)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性质(4 分)

 西南财经大学 20 12 - 2013 学年第2 2 学期

 全校各 专业本科 2012 级

 一、辨析题(10 分)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是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内在的客观趋势。

  不能对该命题作片面的、绝对化的理解。(2 分)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作为一个规律,是列宁在《论所谓市场问题》一书中明确提出来的。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也具有内含扩大再生产的特征。这种扩大再生产涉及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因而会发生第Ⅰ部类比第Ⅱ部类增长更快的现象。(2 分)

 在生产技术进步的条件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表现为活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一劳动时间可以推动更多的生产资料,这就引起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不变资本比可变资本增长得更快,在积累起来的剩余价值中,转化为不变资本的部分越来越大,转化为可变资本的部分必然相对减少。这种变化反映在整个社会的生产上,就要求第Ⅰ部类的增长比第Ⅱ部类增长得更快一些。因此,在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条件下的扩大再生产,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的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的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的生产。(3 分)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是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内在的客观趋势,但是,不能对这种趋势作片面的、绝对化的理解,也就是说它并不排斥在某些时期,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可以快于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也不能把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解为无条件地增长,因为,一方面,第Ⅰ部类扩大再生产所追加的对消费资料的需要,要靠第Ⅱ部类生产的增长来满足;另一方面,第Ⅰ部类生产的增长,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第Ⅱ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所以,生产资料生产的发展,总是要受到消费资料生产的制约,必须和消费资料生产保持必要的比例关系。(3 分)

 二、简答题 1. 请简述金属货币流通规律。(10 分)

 (1)在商品流通中,货币不断地由买者手里转移到卖者手里,不断作为购买手段与各种商品互换位置,形成货币流通。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因此,商品流通的规模和速度必然会影响货币流通的规模和速度。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的规律,就是货币流通规律。(2 分)

 (2)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是有规律的。决定商品流通所需货币量的因素有三个:①待实现的商品量;②商品的价格水平;③货币流通速度。前两个因素的乘积就是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规律的公式是:

 一定时期内流通所需的货币量=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2 分)

 (3)在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情况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会发生变动。因为在一定时期中,赊销的商品部分,不需要货币;而前一个时期赊销的商品,却需要在本期内支付;在相互支付时,又可以彼此抵消一部分。(2 分)

 (4)因此,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公式应做如下调整:

 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 (次数 货币流通速度抵消支付总额 到期支付总额 赊销商品价格总额 商品价格总额 ? ? ?? (2 分)

 商品价格总额 货币流通速度(次数)

 上述货币流通规律,是金属货币流通量规律。金属货币本身有价值,各种商品价格反映的是商品价值与金属货币价值的比例关系,所以,流通中金属货币量的增加和减少,不会引起商品价格的下降或上升。当金属货币量超过商品流通需要量时,一部分货币就会退出流通而成为贮藏手段;反之,货币则自动进入流通。(2 分)

 2 2 、下图所描述的政治经济学命题是什么?请简述之 ?(0 10 分) )

  该图描述的是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和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态在时间上的继起性(1 分)

 资本价值不断增殖的实现,是以资本循环的连续性、三种循环形态统一地运动为条件的。连续性是资本的一个重要特征。资本循环的连续性,就是资本的三种循环同时不间断地在各种职能形式上和各个阶段上的运动。(2 分)

 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产业资本家必须把他的全部资本按照一定比例,分成三个部分,使其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上。只有这样,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才能顺序地依次更替,循环的三个阶段才不会中断。如果资本家投下的资本只采取一种形式,即最初全部资本都采取货币资本的形式,接着全部都转化为生产资本,然后又全部转化为商品资本,最后又全部回到货币资本的形式上来。这样,资本循环就要受到影响,甚至可能完全中断。(2 分)

 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态在时间上的继起性:产业资本要连续地进行,不仅要把一笔资本按照一定比例分成三个部分,并存于三种职能形式上,而且每一种资本形式还必须同时顺次地通过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依次改变它们的形式,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形式上。即一部分资本在进行货币资本循环时,第二部分资本就必须相继进行生产资本的循环,第三部分资本相继进行商品资本的循环。(2 分)

 因此,资本各种形态的循环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假如其中一种资本形式不能顺次通过资本循环的其他阶段,其他两种资本形式的循环就会受阻碍。(1 分)

 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并存性和三种循环形态的继起性,决定了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态同时并存,统一地运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产业资本运动的连续性。(1 分)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由于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加剧,资本循环连续进行所必需的条件经常遭到破坏,因而资本循环的中断是常见的现象。(1 分)

 3 3 、请阐述这个命题:“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又是绝对的” ”。0 (10 分) )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必须以劳动生产率发展到能够把必要劳动时间限定在工作日的一部分为前提。因此,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的。(2 分)

 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工作日绝对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的,所以又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2 分)

 只有生产出绝对剩余价值,才有可能以此为起点,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进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同时还是促进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因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为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创造了新条件、新的动机。(6 分)

 三、 材料分析题(请阅读以 下材料并回答问题)(0 30 分)

 PM2. .5 高排放与治理的技术经济思考 王

 红等

 上世纪 50 年代起,持续重度雾霾频发现象在全球各地不同时段都有发生,近年来在我国的冬春季节雾霾发生的程度和频度也大幅增加。特别是进入 2013 年,空气中 PM2.5 浓度持续升高引起的全国大范围重度雾霾的持续发生,不仅对交通运输,更对居民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雾霾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人类经济活动所造成的人为污染现象。分析 PM2.5雾霾现象的自然科学与经济内涵,从技术经济学的角度探究持续重度雾霾的自然和社会成因及发展趋势,并提出有效的治理对策,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人民健康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析 一、从自然科学技术角度分析 PM2. .5 大气环境科学将相对湿度高于 95%以上的大气低能见度现象叫做雾,将相对湿度低于80%的大气低能见度现象叫做霾。纯净的雾只影响能见度,对人体并无害处;霾则是雾与空气中的 PM 即微细颗粒混合后在特定气象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大气污染现象。

 霾污染物的组成成分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微粒,分为直接排入空气中的微粒和二次微粒。前者由尘土性微粒、植物和矿物燃料燃烧产生的炭黑粒子等组成,后者主要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硫(SO 2 )、氮氧化物(NO x )和氨气(NH 3 )等在日光下转化而成的二次酸性微粒,主要成分是硫酸铵和硝酸铵等,是大气中细颗粒物 PM2.5 的主要成分,能够直接侵入人类肺泡。第二类则是近地面臭氧,由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在日光和热的作用下转化而成。近 30 多年来近地面臭氧含量呈升高的趋势。

 PM2.5 作为一类危害人类健康的微细颗粒物质,主要由人类活动产生,主要来自于电力、水泥、冶金、化工、工业炉窑、取暖锅炉等生产过程中煤炭燃烧形成的烟气粉尘排放,

 以及汽车尾气、汽修喷漆、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等。一个地区的化石能源消费和化工生产企业越多、机动车越多,排放的 PM2.5 和臭氧就越多,空气中的 PM2.5 浓度和近地面臭氧浓度就越高,在遇有雾气的情况下,就更有可能形成雾霾甚至是重度雾霾。

 二、雾霾是特定经济发展阶段的一种大气污染现象 (一)国外经济发展阶段与 PM2.5 的相关性 雾霾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严重雾霾频发是一定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这已被人类历史所证明。历史上发生过的世界八大污染事件 1930 年 12 月 1~5 日发生于比利时的马斯河谷工业区雾霾事件;1948 年 10 月 26~31 日发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的雾霾事件;20 世纪 40 年代发生于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事件;1952 年 12月 5~8 日发生于英国的伦敦雾事件;1961~1964 年发生于日本四日市因长期大气污染和雾霾引起的哮喘病蔓延事件;1953~1956 年发生于日本熊本县水俣市的水俣病事件;1955~1972 年发生于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的痛痛病事件;1968 年 3 月发生于日本北九州市、爱知县一带的米糠油事件。中,有 5 个事件是工业烟气、汽车尾气等排放引起的雾霾天气造成的,另外 3 个事件也都是区域工业化高速发展导致的后果。历史上最为严重的雾霾污染事件是 1952 年 12 月 5~8 日发生的著名的伦敦雾事件。[3] 当时,英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伦敦泰晤士河两岸化工厂、火力发电厂、钢铁厂等密集,每天都排放大量含有各种化学物质的烟气和粉尘。1952 年 5~8 日,伦敦的天气发生大雾,空气流动极差,烟气不能飘散,在低空的雾气中积累,几乎覆盖英国全境,温度逆增,逆温层在 40~150 米低空,致使燃煤燃烧和化工厂、冶金厂排放的烟雾及汽车尾气不断积聚。空气中尘粒浓度最高达 4.46mg/m 3 ,超过平时 10 倍;二氧化硫浓度最高达 1.34ppm,超过平时 6 倍。烟雾中来自钢铁生产企业排放的三氧化二铁与燃煤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水汽等发生复杂的氧化反应,产生硫酸类微细粒子;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铵盐类粒子等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硝酸盐类微细粒子;大量酸性物质微细粒子凝结在烟尘或凝源上形成严重酸雾,毒害作用很大。这次事件直接与间接造成 12 000 多人丧生。如果从经济发展阶段看,1952 年英国的经济结构和人均 GDP 水平与目前的中国类似,都是重化工业发展较快的时期,钢铁、火力发电、化工、汽车、建筑材料等产业是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

 随着工业化逐步完成、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对污染进行日益严格的治理,随着技术进步,环境污染程度会有所减轻。如,1980~2000 年,美国包括洛杉矶在内的 51 个大城市的 PM2.5 水平平均降低了 31%,降低幅度在 0.4%~59%之间,表明美国已经进入了PM2.5 的下降期。PM2.5 与经济发展阶段的相关性,实际上表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所概

 括的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关系,尽管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还存在诸多怀疑和争论。

 (二)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与 PM2.5 的相关性分析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近 30 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大幅攀升,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根据《2012 中国能源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11 年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为 2.59 吨标准煤,虽然不及美国的四分之一,但能源消费总量已达 34.78 亿吨标准煤,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 20%,总量已超过美国。特别是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比重高达 70%,单位能源消费产生的 PM2.5 污染物强度高,大气环境污染的压力明显高于其他国家。截至 2012 年底,我国机动车总保有量已达 2.4 亿辆,其中汽车为 1.2 亿辆,这一数据已与美国持平,而且我国的机动车质量和尾气排放污染指标比美国低,同样的机动车数量,所排放的污染物要高于美国。

 根据 1961~2005 年我国霾日统计资料显示,我国霾日呈现东多西少的空间分布态势,目前霾天气比较严重的地区有华北地区、黄淮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全国平均年霾日数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增长率达 1.19 天/10 年。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特大城市霾天气日益加剧,如北京市在过去的 30 年间增加了 30 天,2000~2010 年霾日呈波动上升趋势,2011 年1~10 月份霾日达 72 天,比2010 年的平均水平 35.4 天增加一倍,[6] 2013年仅 1 月份严重雾霾天数就达 25 天,为 2010 年全年的 69%,超过上世纪 90 年代每年全年的天数。进入 2013 年以来,PM2.5 引起的严重雾霾天气大范围持续频发在世界历史上也是少见的。

 如果把经济发展中一些重要的技术经济数据进行国内外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发生 PM2.5 雾霾的频度和程度高于美国是必然的。目前,我国仍然处于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而且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低碳化同时推进的立体发展模式,这与发达国家在时间上分阶段线性推进的模式截然不同。(见图 1)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的物质消耗强度非常高,即使不断引进和自主开发大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环保技术,使得单位产出、人均资源消耗强度和污染物排放强度远比发达国家相近发展阶段的强度低,但单位国土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消耗蓄积资源的强度和污染物排放物强度也比发达国家现阶段高得多。如,美国与中国国土面积基本相当,但 2012 年中国煤炭消耗折合油当量为 18.394 亿吨,占世界的 49.4%,美国为 5.019 亿吨,中国是美国的 3.664 倍; 2012 年中国的水泥产量为21.50 亿吨,美国仅为 0.774 亿吨,中国是美国的 27.8 倍;2012 年中国的粗钢产量为 7.0878亿吨,美国仅为 0.8859 亿吨,中国是美国的 8 倍。综合看,目前我国单位国土面积上生产

 的钢铁、建材、化工等主要高耗能、高 PM2.5 排放的产品,以及消耗的高污染排放的煤炭能源量起码是美国的 3.664 倍以上。即使我国消耗单位资源排放的污染物达到目前美国的水平,我国的重化工业对单位国土面积排放的污染物也仍然是美国的 83.664 倍以上。这就是说,假设我国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弹性与美国相同且工业对 PM2.5 的贡献为 50%,我国大气中的 PM2.5 浓度为美国的 2.8 倍以上是正常的。如果再考虑我国的汽车、农用车、建筑、农业养殖、烹调及采暖等其他方面排放 PM2.5 的强度比美国高,以及我国的环境管理和技术水平与美国还存在一定差距,我国大气中的 PM2.5 浓度大大高出美国现阶段水平是可以解释的。

 图 1 中国与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模式对比

 目前,我国的雾霾成因主要还是以工业来源为主。以北京市为例,在近几年重化工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虽然北京市实施“退二进三”的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把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化工业转移到周边省份,但这些产业在北京市周边快速发展,所排放的 PM2.5 在空气中飘动已经包围了北京市。北京市周边方圆400公里范围内的钢铁产能可能已经超过2亿吨,相当于目前美国钢铁产能的两倍多;燃煤火力发电厂、化工厂、水泥建材厂布局密度很大。再加上近几年汽车使用量的急剧增加,特别是各种载重汽车和前几年购买的汽车,其尾气排放标准不高,且高污染的“高龄汽车”占比大,对 PM2.5 排放的贡献也正在持续增长。

 未来几年,我国仍然处于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我国的能源消耗总量仍将持续增加。我国将“十二五”末能源消费总量指标拟定为年 40 亿吨标准煤红线,有关专家的预测则达到 40.5 亿吨标煤,比 2011 年 34.8 亿吨的总能耗增加 16%。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为每千人 83 辆,远低于 164 辆/千人的世界平均水平和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的 130 辆/千人。未来十几年,汽车价格降低、人均 GDP 增加等多种因素将使汽车大规模进入家庭,预计到 2020 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超过 2 亿辆,各种机动车保有量总和将超过 3.5 亿辆。如

 果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使单位资源能源消耗排放的 PM2.5 大幅度下降,我国大气污染物尤其是 PM2.5 排放就会持续上升,大气污染将更加严重,重度雾霾将会更加频发,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目标将难以实现。----- 原载于《经济纵横》2013 年第 4 期(有删节)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

 ( (1 )PM2. .5 在中国频度和程度偏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0 分)

 ( (2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包括 PM2. .5 偏高这类问题吗?为什么?(10 分)

 略。(开放性试题)

 ( (3 )试设想治理 PM2. .5 高排放的对策?(10 分)

 参考以下论述酌情给分。

 (一)创新技术经济范式 工业化以来,各国经济活动都是传统的“资源——产品——消费——废物排放”单向线性技术经济范式。特别是 20 世纪 50 年代后,人类社会进入了基于化石能源和资源的线性技术经济范式时代,PM2.5 成为这种范式的必然产物,已经成为影响大气环境的主要诱因。

 基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刚性特征,通过降低生活水平的方法减少能源资源消费,从而减少PM2.5 排放是不可能的。必须创造出一种既能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又能从源头上减少 PM2.5 产生和排放的技术经济路径和范式。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资源——产品——消费——废物排放”单向线性技术经济范式转变为“资源——产品——消费——废物排放——再生资源”的循环型技术经济范式,通过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再生化,提高一次资源和再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产出同样的情况下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总量的先进技术经济范式。这种范式可以减少资源开采和消费,从源头上减少 PM2.5 产生和排放。[12][13]我国的钢铁、化工、水泥建材、发电、造纸等产业的循环经济实践已经证明,循环经济模式对降低 PM2.5 排放强度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近年来,钢铁、水泥、发电等企业的烟粉尘回收利用,不仅大大降低了 PM2.5 排放,还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但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也存在 PM2.5 排放的潜在威胁。如,一些小企业以循环经济为名,回收废旧钢铁,利用小电炉自己加工搞小铸造,因技术落后、规模小,达不到环境标准要求,形成大量烟粉尘和氮氧化物排放,反而加剧了大气污染。因此,加快创新技术经济范式,必须使现有的线性技术经济范式向循环化和清洁化方向转变,从“浅度”粗放循环向“深度”精细化循环发展,从主要关注大宗废弃物的回收与简单循环利用,向工艺过程

 清洁化深度发展。

 (二)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治理 为改善环境质量,应对经济增长带来的 PM2.5 污染问题,我国从 2005 年人均 GDP 只有 2 000 美元左右的阶段起就开始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远比发达国家开始的更早。“十一五”期间我国开展了全面的环境治理,把单位 GDP 能耗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绝对量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了规划纲要,形成对地方政府业绩考核的核心指标,并采取十分严厉的行政管理手段。8 年来,我国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实现了单位 GDP 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绝对量的削减,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污染物排放的强度。如果没有这些节能减排措施,今天面临的 PM2.5 及雾霾问题会更加严重。

 进入 2013 年以来,重度雾霾天气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更加频发,其原因十分复杂。除了重化工业规模扩大引起 PM2.5 排放增加外,环境管理也存在漏洞,忽视一些 PM2.5 源头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过去我国主要关注固体废弃物、污水、二氧化硫、粉尘等“显性”污染物减排,对于像 PM2.5 这样的“隐形”污染物排放的管控不足,尤其是对氮氧化物的去除还没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十一五”期间动态污染监测对象还局限于规模以上企业或少数重点企业,污染物控制对于小规模企业还很难做到有效及时。在农业领域,国家强化了规模化养殖,促进了养殖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但忽视了对规模化养殖的氨氮排放管理和控制,多数规模化养殖企业没有进行严格的环境保护。

 在重视工业领域排放控制的同时,我国没有对消耗量日益增加的油品和数量日益增加的机动车(尤其是载重车、摩托车、农用车等)尾气排放进行严格控制。我国的汽油含硫率比发达国家高 15 倍多。我国的载重车主要是个体所有,载重车“超龄超载”现象十分普遍,高速公路上的“墨斗鱼”现象十分普遍。机动车使用日益成为 PM2.5 排放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治理 PM2.5 必须走环境综合治理的道路。今后环境管理不仅要针对固体废弃物、污水、二氧化硫、粉尘等“十一五”期间重点控制的“显性”污染物,还要针对氮氧化物、PM2.5等“隐形”污染物。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在约束性考核指标中已经增加了氮氧化物和总氮、总磷等总量排放控制指标。为此,需要制定和实施新的减排政策。

 1.鼓励企业运用先进高效的生产技术和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对于新建生产能力,要大大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严格限制落后技术的复制应用,严格淘汰高污染、高排放的落后产能,从源头上降低污染的产生与排放。

 2.改变价格形成机制。在脱硫电价基础上实施脱硝电价政策,鼓励电厂和冶炼厂脱硝;

 通过实施氮氧化物排放税或收费政策,激励企业采取措施加大脱硝力度。

 3.强化对所有企业的排污管理。不仅要重点监测和管理规模以上企业或重点企业,还要监测和管理小规模企业;所有排放烟尘粉尘和化学烟气的设备,应强制安装新型除尘技术设备,有效降低 PM2.5 的排放量。

 4.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采取行政和经济手段,加速老旧超龄车的强制性淘汰报废,加大对老旧车淘汰的补贴力度。

 5.制定政策鼓励机动车生产厂家开发低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机动车,提高全国各地的成品油标准。对柴油发动机、农用车辆、船舶等排污量大但尚未开展大气污染规制的排污对象,要及早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大气污染控制标准。

 6.提高汽柴油质量和市场准入标准,降低油气中的硫等杂质含量,以便降低机动车尾气的 PM2.5 浓度。

 (三)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大幅度降低高消耗、高污染排放产业和产品的需求,是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加大大气污染物的全面脱除和回收利用力度的重要途径。

 1.大力开发新能源产业,加强非化石能源资源的利用。根据弗里曼和佩雷斯的研究,发展新能源产业必须关注三个条件。一是长时期内充分的供应能力。二是成本明显降低,相对成本迅速下降。三是有可使用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能够改变资本、设备、劳动和其他投入。[14] 新能源尤其是具有低硫排放、低碳排放性质的生物质资源具有满足上述要求的潜力。生物质资源具有可再生、可更新、数量大的特性,有持续满足大量供应的潜力。地球上每年经光合作用产生的生物质约 1 700 亿吨,其能量约相当于世界主要燃料消耗的 10 倍,但目前作为能源的利用量还不到其总量的 1%,只占全球能源消费的 10%左右。[15] 瑞典农业大学能源与技术系开展的研究认为,生物质资源是位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之后的第四大能源来源,其生产潜力到 2050 年约为 1 100~1 500 EJ 能量单位(EJ 相当于1018 焦耳),如果全球生物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与国际能源署对 2050 年全球能源最终消费总量的预测值 1 000EJ 相比,完全可以满足世界能源需求。通过技术创新与开发,生物质资源利用技术正在趋于成熟和稳定,应用领域增加,使用性增强,利用成本正在逐渐降低或大幅度降低。此外,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能、核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对降低大气污染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加大节能环保产业投入力度。节能环保产业位列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但节

 能环保涉及领域十分广泛。针对 PM2.5 治理,首先要加快研究与开发低氮氧化物高效燃烧技术、高效率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微粉尘回收先进技术和设备、煤炭的清洁化利用技术,以及烟尘粉尘和各种化学有毒有害微细粒子的回收处理和循环利用技术。在此基础上,催生和带动空气治污细分产业群。

 3.加速纯电动汽车产业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应用。国际经验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机动车化石能源消耗对大气污染物尤其是 PM2.5 和臭氧排放的贡献将会越来越高。如果用纯电动汽车代替传统的内燃机汽车作为主导交通工具,将会大大减少汽油生产、蒸发、燃烧和汽车尾气等所造成的大气污染。我国已经将新能源汽车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应加大其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应用力度。由于存在电池一次充电继航里程、充电方便程度等方面的技术制约,纯电动汽车进入家庭仍然存在相当大的难度,但公共交通体系、机关企事业单位公用车等具备充电条件的领域,应首先加快纯电动汽车的应用,为促进纯电动汽车的研究与开发积累经验和数据。

 三、论述题 1. 相对过剩人口的含义是什么?它是怎么产生的?(15 分)

 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超过资本需要而形成的相对多余的劳动人口。(1 分)

 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积累过程中,随着资本积累的增进和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在总资本中不变资本部分便日益增加,而可变资本部分则相对减少。然而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是由总资本的大小决定的,而是由总资本中的可变资本决定的。所以,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会相对减少。(3 分)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进,工人绝对数虽有增加,但是,它和总资本增长相比,不是按同一比例增加的,因而资本对工人的需要相对地减少了,为劳动者提供的就业机会也相对地减少了。(3 分)

 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积累过程中,随着资本积累的增进,由于以下各种原因,劳动力的供给却日益增加。

 (1)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的广泛使用,许多工作大大减轻了体力劳动的繁重程度,并且操作也大大简化了。资本家便可以大量地使用童工、女工来取代成年男工,大量地使用普通工人取代一些技术熟练的工人。(1 分)

 (2)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加入了雇佣劳动者队伍。(1 分)

 (3)随着资本主义竞争的激烈进行,一部分中小资本家在竞争中破产沦为无产者,也加入到雇佣劳动者队伍中来。(1 分)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一方面必然造成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而另一方面又必然造成劳动力供给的不断增加,这就使得劳动力的供给超过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必然造成大量的劳动者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这种相对过剩人口,并不是社会上绝对多余的人口,不是社会财富和生产能力已经容纳不了的过剩人口,而仅仅是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主义积累对劳动力的需求的过剩人口。所以,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5 分)

 2. 请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内容和特征。(15 分)

 略

相关热词搜索:政治经济学 考点 真题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