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村集中安置点护坡及沟道整治工程竣工环境保护设施验收调查报告表

发布时间:2020-10-19 来源: 演讲稿 点击:

  表一

  建设项目名称 XX村集中安置点护坡及沟道整治工程 建设单位名称

 建设项目性质 新建?改扩建□技改□迁建□其他□ 建设地点

 环境影响报告表名称

 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单位

 初步设计单位

 环评审批部门

 审批文号及时间

 初步设计审批部门

 审批文号及时间

 环境保护设施设计单 位

  环境保护设施施工单位

  验收调查单位

 调查日期

 设计生产规模 安置点南侧边坡435m,坡高6-15m;东侧冲沟中布设排洪渠253.3m;北部的公路南侧岸坡,边坡550m。

 建设项目开工日期

 实际生产规模 安置点南侧边坡435m,坡高6-15m;东侧冲沟中布设排洪渠245.9m;北部的公路南侧岸坡,边坡560m。

 调试日期

 验收调查期间生产规模 项目所建设施均正常运行,生态恢复状况良好 验收工况负荷 满足竣工环保验收要求 投资总概算(万元)

 594.46 环境保护投资总概算(万元)

 27.5 比例 4.60% 实际总概算(万元)

 594.46 环境保护投资(万元)

 22.1 比例 3.72% 项目建设过程简述 (项目立项~调试)

 XX村集中安置点护坡及沟道整治工程为新建工程,为了消除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可能带来的危害,保障搬迁后的XX村群众的安全,XX对易地搬迁后的XX村集中安置点提交了了护坡及沟道整治项目。

 2018年8月,受XX委托,XX公司编写完成了《XX村集中安置点护坡及沟道整治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

  2018年8月22日,XX县环境保护局以“XX环字〔2018〕200号”文,对《XX村集中安置点护坡及沟道整治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进行了批复; 项目于2018年8月24日开工,2019年8月20日完工,2020年4月30日投入运营,2019年8月-2020年6月对临时占地进行平整及生态恢复工作。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82号,2017年10月1日)及《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暂行办法》(国环规环评[2017]4号,2017年11月20日)的要求,2020年7月,XX,委托我单位承担该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工作。

 接受委托后,我单位成立了环境保护验收调查小组,于2020年7月前往项目所在地,收集和查阅了项目建设资料,对项目场地环境状况进行了实地踏勘,对受工程建设影响的生态、污染控制措施执行情况等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在完成上述工作基础上,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生态影响类》(HJ/T394-2007)的相关要求,编制完成了《XX村集中安置点护坡及沟道整治工程项目竣工环境保护设施验收调查报告表》。

 验收依据 1.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8年12月29日); (3)《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生态影响类》(2008年2月1日); (4)《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生态影响类》征求意见稿(2018年9月25日)

 (5)《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682号令,2017年10月1日); (6)《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暂行办法》(国环规环评[2017]4号); (7)《关于印发环评管理中部分行业建设项目重大变动清单的通知》(环办〔2015〕52号)。

  2.工程资料 (1)工程竣工验收资料。

 (2)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委托书。

 3.环评报告及批复文件 (1)XX公司《XX村集中安置点护坡及沟道整治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2018年8月; (2)XX县环境保护局 XX环字〔2018〕200号《关于XX村集中安置点护坡及沟道整治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2018年8月22日。

  表二

 工程建设内容:

 1、 、 环评阶段: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安置点南侧的工程边坡进行护坡处理、北部的公路南侧岸坡进行护坡处理以及东侧冲沟中布设排洪渠。

 (1)XX村集中安置点南侧的工程边坡进行护坡处理,边坡长度435m,坡高6-15m,护坡采用M10浆砌石护脚及混凝士拱形骨架护坡、结构; (2)在安置点东侧冲沟中布设排洪渠253.3m,结构为混凝土矩形渠; (3)对安置点北部的公路南侧岸坡进行护坡处理,边坡长度550m,护坡采用三维土工网垫护坡结构。

 2 、实际调查:经业主提供信息及现场勘查,本项目建设地点未发生改变,实际建设范围稍有调整:

 (1)安置点南侧边坡长度435m,坡高6-15m,采用M10浆砌石护脚及混凝士拱形骨架护坡、结构; (2)安置点东侧冲沟中布设排洪渠245.9m,结构为混凝土矩形渠; (3)安置点北部的公路南侧岸坡,边坡长度560m,护坡采用三维土工网垫护坡结构。

 项目组成内容见下表:

 表 表 4 4- -1 1

 本项目主要工程建设情况调查一览表

 类别 工程名称 环评设计 实际建设 变动情况 主体工程 1#挡土墙护坡 边 坡 长 度 435m , 坡 高6-15m,挡土墙护坡采用M10浆砌石护脚+预制混凝土拱形骨架结构。拱形骨架内植被采用披碱草和柠条种子混种。

 边坡长435m,高6~15m,挡土墙护坡采用M10浆砌石护脚+预制混凝土拱形骨架结构。拱形骨架内植被采用披碱草和柠条种子混种。

 无变动 2#挡土墙护坡 护坡边坡长度550m,护坡釆用浆砌石护脚+三维植被网护坡结构;基础采用M10浆砌石结构,结构尺寸为0.80m×1.80m。

 护坡边坡长560m,护坡釆用浆砌石护脚+三维植被网护坡结构;基础采用M10浆砌石结构,结构尺寸为0.80m×1.80m。

 有变动,护坡长度由550m改为560m,增加10m 排洪渠 (1)排洪渠进口:排洪渠进口段八字墙采用C25现浇砼导流墙,导流墙基础深1.5m,基础宽0.6m,采用直墙砌筑。

 (2)排洪渠(0+0000+253.3):排洪渠全长253.3m,渠道采用C25现浇钢筋混凝土矩形明渠,其10年一遇设计洪水排洪渠进口段八字墙采用C25现浇砼导流墙,导流墙基础深1.5m,基础宽0.6m,采用直墙砌筑。排洪渠(0+0000+253.3) :

 全 长245.9mm,渠道采用C25现浇钢筋混凝土矩形明渠,10 年 一 遇 设 计 洪 水 为1.80m 3 /s,渠宽1.5m,深有变动,排洪渠长度由 253.3m改 为245.9m ,减少7.4m

  为1.80m 3 /s,渠宽为1.5m,渠深为1.0m,渠底厚度为30cm,边墙厚度为25cm,暗 渠 外 部 尺 寸 为2.0m+1.15m (3)排洪渠出口:排洪渠出口与下游已建公路涵洞相接,采用C25现浇砼导流墙,导流墙基础深1.5m,基础宽0.6m,采用直墙砌筑。

 1.0m,渠底厚度30cm,边墙厚度25cm,暗渠外部尺寸2.0m+1.15m。排洪渠出口:排洪渠出口与下游已建公路涵洞相接,采用C25现浇砼导流墙,导流墙基础深1.5m,基础宽0.6m,采用直墙砌筑。

 辅助工程 临时施工营 设置临时施工营地1处,位于南侧山根挡土墙护坡、公路旁护坡处及桦树湾台沟排洪渠交汇处,占地面积1200m 2 ,占地类型为裸露的荒地。

 施工营地1处,位于南侧山根挡土墙护坡、公路旁护坡处及桦树湾台沟排洪渠交汇处,占地面积200m 2 ,用作物料仓库,占地类型为裸露的荒地。

 临时占地由1200m 2改为200m 2

 排水工程 南侧山根挡土墙护坡截排水沟长度为435m;公路旁护 坡 截 排 水 沟 长 度 为550m。

 南侧山根挡土墙护坡截排水沟长435m;公路旁护坡截排水沟长550m。

 无变动 绿化工程 南侧山根挡土墙护坡及公路旁护坡框格内填充种植土植草。

 护坡框格内填充种植土植草。

 无变动 公用工程 供水 本工程施工用水取自项目北侧小南川河,满足施工要求,且水源丰富,生活用水使用桶装水。

 施工用水取自项目北侧小南川河,生活用水使用桶装水。

 无变动 供电 XX村安置点输电线路。

 利用村内沿线电网 无变动 环保工程 废气 施工场地洒水措施,开挖土方、运输土方及易起尘原料防尘网遮盖,进场道路碎石硬化、运输采用密闭运输、车辆冲洗平台等。

 施工场地定期洒水,开挖土方、运输土方及易起尘原料防尘网遮盖,运输采用密闭运输,车辆定期到村内洗车场进行清洗 无变动 固废 生活垃圾:垃圾箱暂存 弃土:产生的挖方全部用于XX村集中安置点进场道路的平整和场内的平整。

 生活垃圾于垃圾箱暂存后统一收集由环保部门处理。产生的挖方全部用于XX村集中安置点进场道路和场内平整。水泥袋、石灰袋、废弃包装袋、废弃钢筋等施工垃圾统一运往废品站回收利用。

 无变动 废水 生活污水:依托XX村安置点现有旱厕处理。

 混凝土搅拌罐冲洗废水:经1.125m 3 混凝土沉淀钢槽沉淀后回用于拌料用水,不外排。

 生活污水依托XX村安置点现有旱厕。

 混凝土搅拌罐冲洗废水经1.125m 3 混凝土沉淀钢槽沉淀后回用于拌料用水,未外排。

 无变动

  工程占地及平面布置(附图)

 1 1 、工程占地

 环评阶段 :

 (1)永久占地:护坡及排洪渠在原有坡道及沟道上进行治理,不新增占地。

 (2)临时占地:本项目设置临时占地1处,位于南侧山根挡土墙护坡、公路旁护坡处及桦树湾台沟排洪渠交汇处,占地面积1200m 2 ,占地类型为裸露荒地。

 实际调查 :经调查,护坡及排洪渠在原有坡道及沟道上进行治理,未新增占地;根据实际建设情况,项目临时占地200m 2 ,为物料仓库,用于堆放袋装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等,较环评减少1000m 2 ,占地类型为裸露荒地。

 表 表4-2 工程占地面积调查表 序号 项目 环评内容 实际建设情况 环评内容 实际建设情况 临时占地(m 2 )

 永久占地(m 2 )

 4 临时营地 1200 200 0 0 合计 1200 200 0 0 2、 、 平面布置 环评 阶段:

 :本工程位于XX村集中安置点。(1)XX村集中安置点南侧的工程边坡进行护坡处理,边坡长度435m,坡高6-15m,本次护坡采用M10浆砌石护脚及混凝土拱形骨架护坡结构;(2)在安置点东侧冲沟中布设排洪渠253.3m,结构为混凝土矩形渠;(3)对安置点北部的公路南侧岸坡进行护坡处理,边坡长度550m,护坡采用三维土工网垫生态护坡结构。

 实际调查:安置点东侧冲沟中布设排洪渠245.9m,安置点北部的公路南侧岸护坡长度560m,其他建设内容与环评一致。

 项目总平面布置图如下:

  主要工艺流程(附流程图)

 1 、施工期工艺流程 环评内容:本项目护坡及排洪渠施工工艺流程流程详见下图。

 图中N表噪声;W表废水;G表废气;S表固体废弃物 图 图4-1 公路旁护坡工程施工工艺流程图 1.1 公路旁护坡工程 (1)平整坡面:人工平整,清除所有岩石、碎泥块、植物、垃圾,回填改良土时厚度为 100m; (2)排水设施施工:开挖宽 300mm、深度不小于 200mm 矩形沟槽,截排水沟长度为 550m; (3)土工格室施工:采用插件式连接法连接土工格室单元; (4)回填改良土:轻轻压实,洒水润湿厚度 10~30mm; (5)铺三维植被网:顺坡铺设、防止网格悬空,网格间横向搭接宽度为 100mm,纵向搭接宽度为 150mm; (6)喷播施工:按设计比例配合草种、木纤维、保水剂、粘合剂、染色剂及水的混合物料,均匀播种; (7)盖无纺布:雨季施工避免雨水冲刷,采用稻草、秸秆编织席覆盖:

 (8)前期养护:洒水养护不少于 45d,定期进行病虫害防治、追肥,草种发芽后及时补播。

 1.2 南侧山根挡土墙护坡工程

 图 图4-2 南侧山根挡土墙护坡工程施工工艺流程图

  (1)平整坡面:人工平整,清除所有岩石、碎泥块、植物、垃圾,回填改良土时厚度为 100m; (2)排水设施施工:开挖宽 300m、深度不小于 200mm 矩形沟槽,截排水沟长度为 435m; (3)基座施工:按《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施工和进行质量控制。混凝土在搅拌站搅拌后用溜槽送至施工面。

 (4)砌石施工 ①石料的选用 砌石体的石料选用材质坚实,用于表面的石材,色泽均匀。

 ②浆砌石体砌筑 砌筑前,在砌体外石料表面的泥垢冲净,砌筑时保持体表面湿润。放样采用挂线施工。砌筑程序为先砌“角石”、再砌“面石”、最后砌“腹石”。

 ③勾缝 先将缝内深度不小于 2 倍缝宽的砂浆刮去,用水将缝内冲洗干净,再用标号较高的砂浆进行填缝,勾缝砂浆采用细砂和较小的水灰比,其灰砂比控制在 1:1~1:2 之间。

 ④浆砌石体养护 砌体完成后,用麻袋或草覆盖,并经常酒水养护,保持表面潮湿。

 (5)护坡工程 ①土石方开挖:本工程土石方开挖主要是管道基础岸坡的开挖。采用分段开挖方式,土方开挖采用机械开挖和人工开挖互相配合进行,以机械开挖为主,人工辅助整坡和清底基础机械开挖采用采用 1m 液压反铲开挖。

 ②土石方填筑:本工程土石方填筑时采用分层回填碾压夯实,浇筑混凝士前先在基础铺 10cm 厚的砂浆作为垫层,浇筑时分层下料、振捣。在浇筑完成后 18h 内连续充分洒水养护。

 (6)绿化工程:按设计比例配合草种、木纤维、保水剂、粘合剂、染色剂及水的混合物料,均匀播种; (7)前期养护:洒水养护 45d,定期进行病虫害防治、追肥,草种发芽后补播。

 1.3 排洪渠工程

 图 图4-3 排洪渠工程施工工艺流程图 (1)排洪沟基础开挖:土方开挖采用机械开挖和人工开挖结合的方法进行,采用分段开挖方式,开挖出的土方全部用于回填。

 (2)浆砌石修筑:进行排洪沟浆砌石砌筑时,先砌底部,后砌两边坡,浇筑浆砌石时分层浇筑,两边坡浇筑时均衡上升。

 调查结果:该工程实际施工期工艺流程与环评报告中一致。

  实际工程量及工程建设变动情况,说明工程变化原因:

 经现场勘查并通过查阅工程设计、施工资料和相关协议、文件,根据实际建设情况,为加强治理效果,对项目工程进行了以下变动:

 (1)2#挡土墙护坡长度由550m改为560m,增加10m; (1)排洪渠长度由253.3m改为245.9m,减少7.4m; 其余工程内容均与环评阶段一致,由于增减工程量较小,且目前植被恢复情况良好,因此,上述变动不属于《建设项目重大变动清单》(环发[2015]52号)内容,不存在重大变动。

 生态保护工程和设施:

 (1)根据施工方提供资料,施工期间护坡施工采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简化了施工作业内容,临时施工占地减少。根据实地勘测数据,实际临时施工营地占地200m 2 ,用作物料仓库,较环评中临时施工营地1200m 2 减少1000m 2 ,减少了土地占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根据施工方提供资料,地表植被覆盖密度较大的地块单独剥离堆放,用于护坡框格内填充种植土植草及施工营地地表植被的恢复。

 污染防治和处置设施:

 一、施工期 1、 、 水环境 (1)施工期施工人员依托村内临近施工营地居民房厕所,盥洗用水直接用于泼洒降尘; (2)护坡施工采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无施工废水产生及外排。

 (3)施工及运输车辆定期到XX乡洗车场进行清洗 2、 、 大气环境. (1)施工营地四周布置2m围挡; (2)施工营地内堆放的易起尘的砂石料用防尘网遮盖; (3)施工营地内在车辆行驶路线上铺设碎石; (4)开挖土方和开挖作业面用防尘网遮盖; (5)运输车辆加盖防尘布,密闭运输; (6)每天对施工现场及运输道路不定期洒水。

 3、 、 声环境 (1)夜间未施工,高噪音机械设备在临时搭建厂房内进行; (2)临近居民点附近设置有施工车辆减速禁鸣标识牌。

  (3)选用低噪音、低振动的各类施工机械设备; 4、 、 固体废物 (1)施工期间产生垃圾定期清理至 XX 乡垃圾中转站; (2)挖方全部用于 XX 乡 XX 村集中安置点进场道路的平整和场内的平整。

 二、运营期 本项目属于边坡治理工程,工程正常运行时,项目本身无污染物外排,故运营期无污染防治及处置设施。

 工程环境保护投资:

 本项目概算总投资594.46万元,其中,原环评文本中预算的环保投资为27.5万元,占概算总投资的4.6%;项目实际总投资594.46万元,其中,环保实际投资为22.10万元,占实际总投资的3.72%。本项目环保投资情况详见下表4-3:

 表 表4-3

 本工程环保投资情况对比汇总表

 单位:

 万元 元 项目 治理项目 环评环保措施 环评投资 实际环保措施 实际投资 废水 生活污水 依托XX村集中安置点安置房施工营地现有旱厕 / 依托XX村集中安置点安置房施工营地现有旱厕 / 混凝土搅拌罐冲洗废水 经1.125m 3 混凝士沉淀钢槽沉淀后回用于拌料用水,不外排。

 1 施工材料选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

 0 车辆冲洗废水 经5m 3 沉淀池沉淀后回用于车辆冲洗或洒水抑尘。

 2 施工及运输车辆定期到XX乡洗车场进行清洗 0.5 废气 施工扬尘 施工现场和施工营地设置不低于2m围挡;易起尘的砂石料用防尘网遮盖,并定期视天气情况对防尘网洒水抑尘;施工营地内按照车辆行驶路线铺设碎石;开挖土方和开挖作业面用防尘网遮盖;运输车辆采用密闭运输;安置点出口处设置车辆清洗的专用场地。施工现场、运输道路不定期洒水。

 8.5 施工现场和施工营地设置2m围挡;易起尘的砂石料用防尘网遮盖,定期对防尘网洒水抑尘;施工营地内按照车辆行驶路线铺设碎石;开挖土方和开挖作业面用防尘网遮盖;运输车辆采用密闭运输;车辆定期到村内洗车场进行清洗。租用洒水车对施工现场、运输道路定期洒水。

 7.1 固废 生活垃圾 定点设置垃圾桶收集,并定期清运至XX区生活垃圾填埋场。

 1 施工场地定点设置垃圾桶,定期由当地环卫部门清运至XX区生活垃圾填埋场。

 1 弃土 用于XX村集中安置点进场道路的平整和集中安置点场内的平整 2 全部用于XX村集中安置点进场道路的平整和集中安置点场内的平整 1.5

  建筑垃圾弃方 建筑垃圾统一拆除物清运至XX区建筑垃圾堆场。挖方用于XX乡XX村集中安置点进场道路的平整和集中安置点场内的平整 3 建筑垃圾统一拆除物清运至XX区建筑垃圾堆场。挖方用于XX乡XX村集中安置点进场道路平整及集中安置点场内平整 2 生态 护坡及排洪渠前期基础开挖时将施工区域地表植被覆盖密度较大的地块单独剥离堆放,且堆放过程中不定期进行洒水养护,用于施工完成后排洪沟墙体两侧凹坑及施工营地地表植被的恢复。

 10 施工区域地表植被覆盖密度较大的地块单独剥离堆放并洒水养护,用于排洪沟墙体两侧凹坑及施工营地地表植被的恢复。

 10 合计 27.5

 22.10 由表4-3可以看出,工程实际环保投资较环评阶段投资减少2.5万元,废水处理措施调整后费用减少,其余环保费用均与环评一致,污染防治措施落实情况较好,环保投资可以满足生态恢复及环境保护要求。

  表三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主要结论及审批部门审批决定:

 1 、结论 1.1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XX 村集中安置点护坡及沟道整治工程为新建项目,项目位于 XX 区 XX 乡 XX 村东侧0.5km,本工程对 XX 村集中安置点南侧的工程边坡进行护坡处理,边坡长度 435m,坡高6~15m,采用 M10 浆砌石护脚及混凝土拱形骨架护坡、结构:在安置点东侧冲沟中布设排洪渠 253.3m,结构为混凝土矩形渠;对安置点北部的公路南侧岸坡进行护坡处理,边坡长度 550m 护坡采用三维土工网垫护坡结构。项目总投资为 594.46 万元。

 1.2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1)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工程施工作业中工程基础开挖、车辆运输等都会引起局地环境的粉尘和扬尘污染,本次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根据《XX 市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办法》(自 205 年 8 月 1 日起施行)中相关要求提出措施后可减少施工期扬尘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施工期噪声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施工过程采用的夯实机、挖掘机、推士机、搅拌机等机械设备以及运输车辆在运行时会产生一定量的噪声和振动,其噪声源强在 8090dB(A)之间,通过噪声衰减预测可知,施工噪声在距离声源 10m 以外可以达到《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昼间70dB(A)限值的要求,夜间 20m 以外可以达到《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55dB(A),故本次要求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严格限制夜间进行有强振动的施工作业。

 (3)施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废水主要为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以及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生产废水。其中留守人员盥洗水在施工场地内泼洒抑尘,其他生活污水依托 XX 村集中安置点安置房施工营地现有旱厕处理。混凝土搅拌机冲洗废水经 1.125m 3 混凝土沉淀钢槽沉淀后可全部回用于拌料用水。车辆冲洗废水经 5m 3 沉淀池沉淀后回用于车辆冲洗或洒水抑尘。

 (4)施工期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固废包括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工程开挖产生的挖方和其他施工垃圾等,生活垃圾定点统一收集,并由施工单位清运至 XX 区生活垃圾填埋场卫生填埋。产生的挖方全部就近回填用于 XX 村集中安置点进场道路的平整和集中安置点场内的平整。施工垃圾应统一运往废品站回收利用。

  1.3 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项目营运期内无生产生活行为,因此无大气、噪声、废水、固废等污染物排放。项目建设完成后,项目区植被覆盖率将提高,本项目的建设可优化项目区景观环境。

 总体结论 综上所述,项目符合当前国家产业政策,在严格按要求执行“三同时”制度要求,并保证施工期严格按照环评提出的管理控制要求进行施工,加强施工期环境监督管理和运营期的临时占地等的恢复工作,并保证运营期环保管理及设施正常运行条件下,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将可控制在国家标准和规定允许的范围内。据此,本评价认为,本项目在拟定地点实施从环境保护角度可行。

 2 、建议 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时,建设单位务必将本评价中的各项环保措施列入施工合同,确保施工单位严格按合同中要求施工,落实各项环保措施的实施,将施工期污染降低到最低污限度。

 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意见(国家、省、行业)

 XX 县环境保护局(XX 环字〔2017 〕239 号)

 XX市XX XX公司编制的《XX县2017年异地扶贫搬迁XX乡XX村集中安置点护坡及沟道整治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收悉(以下筒称《报告表》),经我局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XX县2017年异地扶贫搬迁XX乡XX村集中安置点护坡及沟道整治工程位于XX县XX乡XX村东侧0.5Km,主要建设内容为:XX村集中安置点南侧工程边坡进行护坡处理,边坡长度435m,坡高6-15m,采用M10浆砌石护脚及混凝士拱形骨架护坡结构;在安置点东侧冲沟中布设排洪渠253.3m,结构为混凝土矩形渠;对安置点北部的公路南侧岸坡进行护坡处理,边坡长度550m,护坡采用三维土工网垫护坡结构。总投资594.46万元,其中环保投资27.5万元,占总投资4.6%。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在全面落实《报告表》提出的各项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我局同意按照《报告表》所列建设工程的地点、性质、规模、环境保护对策措施进行建设。

 二、施工期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根据工程特点和环境敏感目标,工程建设中优化临时工程用地方案,合理安排施工进度,严格按工程确定的施工范围组织施工,施工临时占地应远离水体、避开居民集中区等环境敏感点,尽量减少植被的破坏。依照《XX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要求,从源头对扬尘进行严格控制,确保大气颗粒物排放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中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1.0mg/m限值。

 (二)全面做好施工期水污染防治措施,产生的施工废水、车辆和机械冲洗废水经沉淀池预处理后用于降尘,禁止将各类废水直接外排。

 (三)认真落实施工期噪声源的降噪措施,科学布局施工现场,合理安排施工时段,采用低噪音设备,禁止在夜间(22:00-6:00)进行高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确保施工噪声排放达到《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标准限值。

 (四)严格落实生态保护措施,做好护坡、排洪沟墙体两侧的生态恢复工作,严禁乱开乱挖,防止水土流失;施工结束后施工营地恢复原貌,沿线的废弃土方、弃渣和建筑垃圾及时清运处置,不得就地倾倒或堆放;施工人员产生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定期处置。

 (五)本批复中未及事项,按《报告表》污染防治措施执行。

 三、工程建设必须严格执行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的“三同时”制度,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按程序和规定期限自主开展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事宜,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投入运行。

 四、我局委托XX县环境监察大队负责该工程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

  验收执行标准:

 本次竣工环保验收执行标准与环评阶段一致,依据工程建设规模及内容,结合工程建设现状,确定本次验收执行标准如下:

 一、 环境质量标准 1. 环境空气 环境空气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标准值见表3-1:

 表 表3-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单位:mg/m 3

 序号 污染物项目 平均时间 浓度限值 单位 标准来源 二级 1 SO 2

 年平均 60 ug/m 3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表1中的二级标准

 日平均 150 1h平均 500 2 NO 2

 年平均 40 日平均 80 1h平均 200 3 CO 日平均 4 mg/m 3

 1h平均 10 4 O 3

 8h平均 160 ug/m 3

 1h平均 200 5 PM 10

 年平均 70 1h平均 150 6 PM 2.5

 年平均 35 1h平均 75 2. 声环境 项目所在区域环境噪声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具体详见表3-2:

 表 表3-2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5-2012 )单位:dB(A) 标准值 标准值,dB(A)

 昼间 夜间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5-2012)2类 60 50 3. 地表水环境 本项目所涉及河流为小南川河支流。根据环评报告及批复要求,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标准。具体限值见表 3-3:

 表 表3-3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单位mg/L 项目 pH COD≤ BOD5≤ 氨氮≤ 石油类≤ Ⅲ类标准 6-9 15 3 0.5 0.05

  4. 生态环境 表 表3-4 生态环境状况分级 级别 优 良 一般 较差 差 指数 FEI≥70 60≤FEI<70 50≤FEI<0 40≤FEI<50 FEI<40 描述 自然生态优越,生态系统承载力高,生态功能稳定,自我调节能力强 自然生态相对较好,生态功能相对稳定,存在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

 自然生态一般,存在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功能相对较脆弱。

 自然生态差,存在明显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功能脆弱,或生态类型结构单一,生态功能不稳定。

 自然生态严酷,存在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功能极脆弱,或生态类型结构单一,生态功能极不稳定。

 二、 污染物排放标准 1、 、 废气 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扬尘无组织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表2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浓度限值见表3-4。

 表 表 3-5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无组织排放限值单位:mg/m 3

 污染物 颗粒物 允许排放浓度(mg/m 3 )

 1.0 2、 、 噪声 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施工噪声排放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标准限值,具体详见表3-5。

 表 表 3-6建 建 筑 施工场界环境噪声 排 放标准单位:单位:(dBA) 昼间 夜间 70 55 3、 、 固体废物排放标准 项目施工过程产生的生活垃圾、挖方等,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等3项国家污染物控制标准修改单的公告(公告2013年第36号)。

  验收调查的范围、目标、重点和因子等:

 一、调查范围 (1)生态环境调查范围:生态环境调查范围为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外扩5m。

 (2)大气环境调查范围:以施工期扬尘影响范围作为调查范围,即施工作业带两侧200m范围内的区域。

 (3)声环境调查范围:声环境调查范围为施工影响区域100m范围内区域和评价范围内声环境敏感点。

 (4)水环境调查范围:施工期废水的处置及去向。

 (5)固体废物调查范围:固体废物主要考虑其处理处置方式及去向。

 二、调查因子 (1)生态环境:项目施工占地对植被的影响 (2)水环境:调查施工期该区域内生活污水、施工废水 (3)大气环境:施工扬尘。

 (4)声环境:等效连续A声级。

 (5)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弃方。

 三、 环境敏感目标 经调查评价区不属于特殊保护地区、社会关注区、生态脆弱区和特殊地貌景观区等,评价区无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和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长繁殖地,也无文物古迹等人文景观。工程涉及的主要环境保护目标与环评阶段环境保护目标一致,未发生变动。

 表 表2-1 本工程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项目 保护目标 性质 规模(人)

 方位 距离 环境功能区类别 大气环境 XX村 人居 600户2400人 W 500m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 桦树湾台 人居 600户2400人 S 400m 业隆沟台 人居 52户280人 E 450m 水环境 小南川河 河流 小河 N 55m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标准 四、 调查重点 结合项目区域环境特征,本次环境保护竣工验收调查工作重点包括:

 (1)工程调查:工程实际建设内容与环评阶段是否发生重大变动;实际工程内容变动造成环境影响变动情况;实际环保投资情况。

  (2)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影响调查:项目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及已经采取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的效果进行调查。

 (3)环境敏感点的影响调查:对附近居民和水体的影响程度及已经采取的环保措施的效果进行调查。

 (4)项目区环境保护措施及影响调查:对项目施工期废气、废水、噪声、固废的产生、排放情况及采取的防治措施的效果进行调查。

  表四

 验收调查工况:

 本项目为边坡治理工程,验收调查期间各段护坡均已建设完成并正常运行,满足本次竣工验收要求。

 生态保护工程和设施实施运行效果调查:

 (1)根据施工方提供资料,施工期间护坡施工采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简化了施工作业内容,临时施工占地减少。根据实地勘测数据,实际临时施工营地占地200m 2 ,较环评中临时施工营地1200m 2 减少1000m 2 ,大大的减少了土地占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经实地勘查及附近居民调研,护坡施工前期基础开挖表土已按照项目工艺要求,用于护坡框格内填充种植土植草及施工营地地表植被的恢复,其中护坡框格内及排洪沟两侧绿化面积共17350m 2 ,临时施工营地绿化面积共200m 2 ,目前场地内植被恢复状况良好。

 图 图4-1

 生态环境恢复现状 污染防治和处置设施效果监测:

 1、水环境 经施工方提供信息及附近居民调查,无施工废水产生及外排现象。

 2、大气环境. 根据施工现场附近居民调查,未接到附近居民投诉反应。

 3、声环境 根据施工现场附近居民调查,施工期间未接到附近居民有关噪声影响投诉。

 4、固体废物 经现场勘查,施工区域垃圾已全部清理至XX乡垃圾中转站,施工场地内无弃方堆放。

 其他环境保护设施效果调查:

 无

  表五 环境影响调查和监测(含施工期和运行期):

 一、施工期 1 、生态环境 施工期生态影响主要为施工占地对植被的破坏。经现场勘查,护坡框格内、排洪沟两侧及临时施工营地已进行植被绿化,且恢复状况良好。

 2 、水、气、声、固废 经现场调查,随着施工期的结束,水、气、声、固废对环境的污染也随之结束,对周边环境不产生影响。

 运营期 本项目属于边坡治理工程,工程正常运行时,项目本身无污染物外排,运营期对区域环境质量无影响。

 是否超标:

 否 如超标,原因分析:

 后续要求:

 安排定员,不定期对护坡框格及临时占用场地已恢复植被进行洒水。

  表六 验收调查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XX村集中安置点护坡及沟道整治工程区域内环境状况调查,对有关技术文件、报告的分析,对项目环保执行情况、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的重点调查及评价,从环境保护角度对该项目提出以下调查结论和建议:

 1 、工程概况 经业实地勘查,项目建设地点位于XX区XX乡XX村集中安置点,实际建设内容为:安置点南侧边坡长度435m,坡高6-15m,采用M10浆砌石护脚及混凝士拱形骨架护坡、结构;安置点东侧冲沟中布设排洪渠245.9m,结构为混凝土矩形渠;安置点北部的公路南侧岸坡,边坡长度560m,护坡采用三维土工网垫护坡结构。

 2、 、 工程变动情况 经现场勘查并通过查阅工程设计、施工资料和相关协议、文件,根据实际建设情况,加强治理效果,对设计方案进行了部分调整,主要为:(1)2#挡土墙护坡长度由550m改为560m,增加10m;(2)排洪渠长度由253.3m改为245.9m,减少7.4m。

 其余工程内容均与环评阶段一致,上述变动不属于《建设项目重大变动清单》(环发[2015]52号)内容,不存在重大变动。

 3 、环保投资调查 本项目概算总投资594.46万元,其中,原环评文本中预算的环保投资为27.5万元,占概算总投资的4.6%;项目实际总投资594.46万元,其中,环保实际投资为22.10万元,占实际总投资的3.72%。

 4 、施工期环境影响及环保措施落实情况 ( (1 )生态环境 根据附近居民调查及现场勘测,护坡及排洪渠在原有坡道及沟道上进行治理,未新增占地;根据实际建设情况,项目临时占地 200m 2 ,为物料仓库,用于堆放袋装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等,较环评减少 1000m 2 ,占地类型为荒地,减少了占地及地表扰动,增加了环境友好性,对环境影响程度更小,施工临时占地期间,所占用土地生产能力暂时丧失。护坡治理范围增加能够更大程度的防治山体滑坡现象,保护居民安全,临时占地面积减小,降低了施工过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经实地勘查及附近居民调研,护坡施工前期基础开挖表土已按照项目工艺要求,

  用于护坡框格内填充种植土植草及施工营地地表植被的恢复,其中护坡框格内及排洪沟两侧绿化面积共 17350m 2 ,临时施工营地绿化面积共 200m 2 ,目前场地内植被恢复状况良好。

 ( (2 )水环境 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废水主要为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

 经附近居民调查及施工方提供信息,施工期间无施工废水产生及外排现象。

 ( (3)

 )

 大气环境 工程施工作业中工程基础开挖、车辆运输等引起局地环境的粉尘和扬尘污染。

 经附近居民调查,施工扬尘防治措施落实到位,施工期间未接到附近居民关于扬尘影响的投诉。

 ( (4)

 )

 声环境 施工期噪声源主要为交通噪声和各类机械设备产生的噪声。

 经附近居民调查,施工未在夜间进行,施工期间未接到附近居民有关噪声影响的投诉。

 ( (5)

 )

 固体废物 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固废包括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工程开挖产生的挖方等。

 经现场勘查,施工区域垃圾已全部清理至XX乡垃圾中转站,施工场地内无垃圾、弃方堆放。

 5 、运营期环境影响及环保措施落实情况 项目运行期无废水、废气、噪声、固废产生,对项目区域环境无影响。

 6 、综合结论 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结果,项目建设地点及建设内容等未发生较大变动,不存在重大变动,建设项目不包含《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暂行办法》中规定的验收不合格的情形,“XX 村集中安置点护坡及沟道整治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了环境管理制度,严格履行了环评制度及落实了各项环保措施,施工和运行过程中采取的各项污染防治措施有效,总体满足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的要求。

 7 、建议 对施工作业带植被恢复情况进行观测,发现枯死植被及时补种。

相关热词搜索:沟道 护坡 调查报告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