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考研

发布时间:2020-11-05 来源: 演讲稿 点击:

 学习 框架和 基础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4 ):

 马克思主义哲学(18):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

 1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唯物论)

 物质 —— 唯物主义//意识——唯心主义 物质:物质就是实物(古代/典朴素唯物主义,还有非实物,如人类历史)

 物质就是由粒子构成的物体(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物质就是一切客观实在(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唯一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

 意识:意识是人脑主观产生的(唯心主义,错误)

  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混淆了物质和意识的界限,庸俗唯物主义)

  意识是 物质在 人脑中的 能动反映(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能动:主动,积极主动反映外部世界/创造,对外部世界映射到脑中的事物进行改造/指导,头脑中想明白的事情会指挥双手,要做该做什么都会听大脑的/控制,控制许多生理行为 2 世界是怎样的?(辨证法)

 辩证法:联系、全面、发展、矛盾(对立统一)

 形而上:孤立、片面、静止、无矛盾 辩证法; a 辩证法 两大总特征:普遍联系//永恒发展 b 辩证法 五对范畴;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可能和现实//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建立在

 两大总特征之上)

 c 辩证法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 (发展的动力)//质量互变(发展的状态)//否定之否定(发展的方向)

 3 我们如何认识世界?(认识论)

 我们的认识是从哪里来的——实践 我们的认识要经历怎样的历程——从实践中来,感性上升(抽象思维)到理性认识,最后回到实践、指导实践去改造世界 认识过程有什么规律——反复//无限 我们的认识是否正确——真理//谬误,实践是检验的标准 4 人类社会(历史)是如何发展的?(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人的意志决定历史的发展,如英雄人物创造历史 唯物史观:物质力量(生产方式的改变)决定历史的发展,如人民群众(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推动历史发展的人)创造历史 :

 政治经济学:《资本论》—马克思 商品交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高度发达)——资本主义存在剥削——资本主必将灭亡 1 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 系 ,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 劳动,即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满足劳动和交换的条件才有价值)

 2 劳动力商品(资本主义社会)

 价值:生产、维持、延续劳动力商品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者——我这个人,不会成为商品 劳动力——我这个人身上的力气或智慧,卖出它,替人劳动,发了工资,休息一天精力充沛,第二天还可以继续售卖劳动力 使用价值:劳动(用一百元雇佣一个工人,其中购买了他的劳动力,他在劳动的过程中又在不断创造出新价值可得两百元)

 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实践运动 共产主义——理论预测 马克思恩格斯领导创建的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30 )- -- 毛中特:

 难度不大,内容多,更新快 以下二者间共同得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

 1949 年,革命//1949—1956,三大改造//1956—1976,初步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 理论的需要:马克思主义 现实的需要:中国自己的革命、改造、建设等等

 2 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中国化得? 毛泽东思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一个什么样得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去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实事求是——实事,客观存在的事物/是,事物间的规律/求,研究 毛泽东思想

 革命:

 近代中国革命:(两个任务)反帝反封建 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旧民主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反帝反封建——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间标志事件——五四运动(以它为分界线)

 无论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性质上说, 都是资产阶级革命,决定革命性 质的不是革命的领导,而是革命的任务和对象。

 革命是推翻一种旧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确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 奴隶社会:奴隶主——奴隶 封建地主(推翻奴隶主的使命):封建地主——农民 资本家(推翻封建地主的使命)—资本主义制度:资本家——工人 反封建是资本家应该做的

 毛泽东思想—改造理论(1949—1956)

 三大改造:社会主义革命 公有制,没有剥削,1949 年新中国成立,并没有实现反资产阶级,中国还有剥削者和私有 制——剥削者: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阶级)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三者都带有私有制)

 1956 年完成三大改造并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毛泽东思想—初步探索理论(1956—1976)

 初步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 第二次结合 新中国成立以前,就有第一次结合,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提出,在他推动下完成了第一次 结合,成果为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结合,是在 1956 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也是毛泽东提出的, 但是没有完成这次结合,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中实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成果——经验 错误——教训 中特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私有制),以按劳分配为主 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要素),人民民主专政 资本主义:私有制,按要素分配,资产阶级民主 中特理论 —— 邓、三、科、习

 邓小平理论:开启了改革开放,成功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第二次结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中特理论的接续发展(东欧剧变,苏联回到资本主义;中国

 引入其他各种经济制度)主要讲党本身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胡锦涛):中特理论的接续发展(中国高速发展依靠的是低成本的劳动力,资 源的耗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 为什么是新时代? 重大成就:五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54 万亿元增长到 82.7 万亿元,年均增长 7.1%,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 30%。8000 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6000 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年均减贫 1300 万人以上,城镇新增就业年均在 1300 万人以上。这些历史性成就极度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和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阅读)——经济,还有政治、民生、生态等。

 矛盾变化: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 新时代需要新的指导思想 核心要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两个问题: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八个明确)

 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个坚持,十四大基本方略)

 3 新时代需要新的任务规划 2020 实现全面小康,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起点,以十五年为一步,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2050),彻底完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4 新时代需要新的布局:

 五位一体(总 体)

 —— 毛中特内核

 经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政治:协商民主 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强国 民生:脱贫、全面小康 生态:生态文明(理念和制度)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 全面小康社会——引领性地位,其余三个都是为实现而做 全面深化改革——突破性和先导性环节,注入动力 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从严治党 其余两个提供重要保障,保驾护航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840 年鸦片战争,由古代史进入 近代史 1949 年新中国成立,由近代史(前朝史)进入现代史(本朝史)

 近代史有两个朝代:清朝//中华民国(1912 年民国成立为分界)

 1919 年五四运动,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史纲(14)——11 个章节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1 到 3(选择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4 到 7(分析题)

 新中国时期(1949—至今)——8 到 11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情 1840—1949):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指近代中国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

 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

 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中国近代各阶级:剥削阶级//被剥削阶级 帝国主义:最凶恶的敌人,一切灾恶的总根源 封建主义 资产阶级:本土成长的民族资产阶级//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勾结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 无产阶级:工人 农民阶级 小资产阶级:劳动者 近代史基本逻辑链条:

 鸦片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式沦为《辛丑条约》 中国逐步丧失主权、人民负担加重 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 封建地主阶级的探索——洋务运动,中体(制度)西用(技术)——北洋水师

 甲午海战的失败——洋务运动的失败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探索——戊戌维新运动——君主立宪制度 保守势力的镇压(以慈禧太后为主的封建势力)——维新运动的失败 (帝国主义支持维新派)义和团针对外国人——矛盾激化,八国联军侵华 清末新政——清王朝的最后挣扎 辛亥革命——封建君主制度的覆灭——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但清王朝还存在,袁世凯掌握北洋军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北洋军阀的统治(北洋军)——黑暗腐朽的统治(北京)

 国民政府的成立(孙中山先生在广州成立,并创办黄埔军校)与共产党的成立(上海)——国共合作的开始——北伐战争—取得胜利 北洋军阀的覆灭——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及其反革命行为(蒋介石)——统治全国 土地革命时期(南昌起义)——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与根据地建设(正确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反围剿战争的失败——长征(前四次反围剿胜利,但是第五次失败)

 卢沟桥事变(1937)——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次国共合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阐述(国民党—重庆//共产党—西北)

 日本投降——抗日战争的胜利 重庆谈判——和平建国的希望 国民党(国统区)进攻中原解放区(共产党)——解放战争的开始 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新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结束——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反帝反封)

 三大改造的完成(反资反私)——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1956 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改革开放的开始(1978)——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思修法基)(16)——理论不强/时效性不强/关联性不强

 思想修养//道德修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基础 1 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 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两者对立统一,有区别和联系//一般情况下,不发生冲突,特殊情况下,社会大于个人 2 理想信念:提倡 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信仰和信念——理想 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特点;科学的——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与时俱进/实践的——以改造世界为己任/崇高的——以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为己任 3 中国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为时代精神提供生长根基和发展动力,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 时代精神则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牵引着民族精神的发展方向,并赋予民族精神以时代内涵 一切民族精神都曾经是一定历史阶段中带动潮流,引领风尚、推动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同时,一切时代精神都将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步融入民族精神之中。

 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内涵)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特征)

 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内涵 爱国主义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 在阶级社会中,爱国主义具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对待祖国的感情,既有一致的方面,也有差异的方面,甚至有对立的方面、 时代精神:改革创新(原因)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道德修养:传统美德(内容)

 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公义胜私欲”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

 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将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能动作用 道德修养:传统美德(态度)

 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以开放的胸怀和视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道德成果 在对待中国传统道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问题上,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全盘复古论两种错误观点。历史虚无主义是对传统道德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甚至主张“全盘西化“。全盘复古论则对传统道德中的局限性缺乏科学辨别,刻意拔高传统道德特别是儒家传统道德,主张完全以传统道德代替社会主义道德。

 道德修养:革命道德(风尚)

 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道德修养: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为人民服务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诚实守信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 道德修养:不同领域的道德 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最低要求)

 公民最低要求是爱国守法 职业道德:爱岗敬业(最低)、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最高要求)

 家庭美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核心)、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个人品德:是通过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稳定性的特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的深刻解答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国家层面标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刻度。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一价值追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的重大问题,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想契合,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价值追求回答了我们要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各个方面,是每一个公民都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 增进社会团结和谐的最大公约数 法律的含义 广义:法律的整体,主要包括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指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中央军事委员会制定的军事法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及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狭义: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所说的法律通常是广义的 法律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在阶级社会中,法律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不是统治阶级内个别人的意志。

 法律体现的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即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所体现的意志。它不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全部,统治阶级的意志还通过政策、道德等形式来体现。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法治具有根本性、决定性和统一性,德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法治发挥作用要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德治发挥作用要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等对公民和社会组织进行教化,并对违反道德行为进行谴责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法治主要依靠制定和实现法律规范的形式来推进和实施,德治主要依靠培育和弘扬道德等途径来推进和实施。

 法治思维和法律权威 法治思维包括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正当程序等内容 法律权威是指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是法律应有的尊严和生命。

相关热词搜索:考研 政治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