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信息壁垒加快推动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

发布时间:2020-11-05 来源: 演讲稿 点击:

  关于打破信息壁垒加快推动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

 近期,市信息中心针对全市目前存在的政务信息孤岛、信息壁垒、数据烟囱等问题进行了认真调研分析,对照国家和省要求,参照先进地区成功经验,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了推进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政务信息化建设工作,认真落实国家、省的要求部署,紧紧抓住建设智慧城市和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等有利契机,围绕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改革需要,推动网络整合、数据整合、应用整合,推进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全市政务信息化水平和公共服务效率明显提升。

 (一)加快推动信息网络建设,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一是夯实光网城市接入能力。实现市内主城区光纤全覆盖,全市行政村村村通光纤,已覆盖全市 4937 个城区点位、1514 个乡村点位,全市互联网出口带宽 7330G。167 个热点区域和全市 5000 多辆公交车实现免费 WIFI 网络覆盖。二是市政务外网基本建成。按照国家标准统一规划建设,已形成上链国家和省,下链区县,横链市直各部门的一张

 网,市直单位政务外网全覆盖,各单位实现统一互联网出口,合计带宽 4.5G。政务外网区县所属单位覆盖率为 96%,街道、乡镇为 92%,社区、村为 79%。三是推进 5G 试点。年初获批全国首批 5G 通信组网试点城市。今年上半年三大运营商在基站建设、信号覆盖、场景应用等方面加快了建设步伐,其中移动已建成 5G 基站 141 个,联通 49 个,电信 20个。四是市政务云平台有效利用。目前承载全市 45 个部门的 89 个业务系统。市政务云的 CPU 算力、内存容量、存储容量等使用率均已超过 75%。市政务云还与东网云、华为城市产业云、联通苏北云、移动北云进行连接,实现部分服务资源的接入,为政务应用提供服务支撑。

 (二)加快推动政务信息资源体系构建,数据共享交换初见成效。

 。一是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取得进展。全市已梳理资源目录 3974 条,发布资源目录 3750 条,其中无条件共享目录 1257 条,有条件共享目录 1964 条,不共享目录 529条。二是基础数据库建设持续推进。其中常住人口库 908 万条,法人库 77.4 万条,建筑物库 16 万条,房屋库 408 万条,车辆库 40 万条。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接入单位 339家,归集数据累计 3898 万条,向社会公示行政许可 82 万条,行政处罚 3.6 万条,国家、省级各领域红黑名单信息 6万余条。三是主题数据库加快建设。建设市区两级统一的电子证照库,目前生成各类电子证照 14.1 万个,日均新增300 个;政务云数字认证安全服务平台为各业务系统提供身份验证、数据加密、数字签名、电子印章服务等一体化安

 全服务。目前发放数字证书 2.4 万个,电子印章 5554 个。四是推动政务数据交换共享。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已经采集整合了 29 个单位(机构改革后)的数据。存储数据 7 亿多条,月均交换数据 3500 万条。积极对接国务院各部委数据库,目前有 16 个国家部委共计 45 个数据库可供我市申请链接查询;完成省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的级联工作,为各单位查询数据提供方便。

 (三)加快推动智慧应用平台建设,政务和公共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

 。一是多规合一平台已受理 2000 余个建设项目,项目从立项到竣工总审批时间控制在 85 个工作日内,较原时间压缩 50%。二是安管平台接入 27 个部门的 56 个系统,确保了安管中心与相关部门业务流、信息流、管理流的双向互动。三是环保 110 综合管理平台实现环境治理市区两级联动,对各个区域环境质量进行监控,环境信访案件办理时限由 60 天缩短为 10 天。四是智慧城市管理平台覆盖面积 1600 平方公里,划分责任网格 1094 个,实现了发现、立案、派遣、结案、监管、核查的工作闭环。五是正风肃纪监督平台建立了 86 个原生数据库,通过比对分析技术实施精准监督。六是建成了人口健康、智慧教育、智慧停车、智慧旅游等一批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智慧惠民成效不断显现。

 此外,加快推进政府网站群、政务 APP、政务服务热线集约建设。截至目前,纳入政府网站群网站总计 73 家,其中上线运行 47 家,试运行 8 家,待开发 18 家。建设易行、

 智慧医保等20余个政务APP,拓展了政民互动的信息交互渠道。整合“12345 市民服务热线暨营商环境诉求平台”,更加方便有效地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政务服务。

 二、存在问题 市电子政务虽然在基础设施建设、数据交换共享、政府效能提升、改善公共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对照国家、省相关文件要求,对标国内先进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政策和规划落实不到位。

 。近年来,我市按照国家、省关于信息化发展的部署和要求,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为全市政务信息化建设起到了引领作用。但由于规划落实不到位,加之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全市政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还缺乏电子政务等专项规划,跨部门、跨系统、跨业务间的交换共享缺乏沟通协调机制,在推进政务信息化的过程中还存在各自为政、盲目投资问题,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在年审计调查的 130 个电子政务系统中,实现数据共享的有 40 个,占比 30.8%;完全不共享的有 26 个,占比 20%;共享范围为处室内部的有 17 个,占比 13.8%;共享范围为部门内部的有 37 个,占比 28.5%;单机运行的系统10 个,占比 7.7%。

 二是管理体制和机制存在壁垒。

 。政府原有的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建立在部门内部和系统内部,国家的金税、金关、金审、金盾等信息工程以及省市部门信息管理系统,在横向部门之间数据不能交互共享,一些单位过分夸大本部门

 工作的特殊性和保密性,人为形成难以横向跨越的信息壁垒。目前有19个国家部委自建系统、1个省级自建系统,还没有实现与市政务服务平台对接。

 三是部分单位重视程度不足。

 。存在不愿共享、不敢共享问题,部分单位担心共享后会带来负面影响和不利后果,导致目前归集的政务资源目录不全,数据总量偏少,难以满足共享交换需求。截至5月底,54个市直部门仅上报资源目录 526 条,其中上报超过 10 条的仅有 12 个部门,有 21个部门上报数为 0。而在其他副省级城市中,成都、济南、青岛市级部门分别填报了 4000、4300、2800 余条资源目录,差距极其明显。因上报目录少,造成征集数据偏少。目前市共享交换平台归集数据资源 7 亿条,其中,水、电、气数据 5 亿条左右,占数据资源总量的 76%,其它数据资源主要是民政、公安、人社、房产、市场监督管理、公积金等部门数据。截至年底,杭州市归集数据 293.6 亿条,深圳市龙岗区归集数据 200 亿条。

 四是规范标准尚未统一。

 。我市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中,所采用的技术标准、选择的逻辑架构、应用管理规范等尚未统一,存在条块分割、整合程度差等问题。数据采集规范尚未形成,无法保证稳定及时的数据来源和数据更新,造成目前政务基础数据库数据种类不全、质量不高、更新周期过长。比如,同样的“性别”字段,公安局人口数据表0代表男,1代表女;民政局人口数据表1代表男,2代表女,两部门在进行数据共享无法直接进行数据比对,

 还需二次沟通。

 五是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

 。我市尚未建立完善的政务信息化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缺乏严格的约束机制。各部门政务信息化项目缺少统一的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业务系统后续使用、效能评估、共享情况监督考核不到位,导致我市在政务外网覆盖率、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政务一体化服务建设、政务信息系统整合等方面的一些工作落后于国家和省的目标要求,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互联网+政务服务的需要。

 六是安全防护存在薄弱环节。

 。主要表现在,应用系统(网站)等级保护测评工作薄弱,我们抽查的 121 个电子政务系统中,仅有 8 个开展过等级保护测评工作;重要数据信息无异地备份、存在丢失泄露等安全隐患;市委市政府网站防护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多个市直部门办公网络没有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设备,一旦出现病毒传播,不仅易造成本单位局部网络瘫痪,甚至会导致所连接的整个网络瘫痪;安全防护设备设置的策略不全面,不利于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与联动。

 三、措施建议 按照国家关于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的“五个统一”(统一工程规划、统一标准规范、统一备案管理、统一审计监督、统一评价体系)总体部署和要求,围绕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改革需要,借鉴海南省(数据、人员、资金、管理、技术“五集中”),山东省(机构、规划、网

 络、软件“四统一”),深圳龙岗区(规划、建设、标准、管理、运维、保障“六统一”)等先进地区经验模式,加快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创新体制机制,破解信息孤岛,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建议在政策规划、网络支撑、共享交换、规范标准、绩效评估、安全保障等方面,实行“六个统筹”。

 (一)统筹政策规划。

 。一是加强“数字政府”顶层设计。树立“一盘棋”思想,立足于全市电子政务建设总体布局,由市委网信办牵头,市大数据局、市信息中心等部门具体负责,结合国家、省关于政务信息化、数字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快编制市数字政府专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组织体系、保障措施及时间表、路线图。目前市信息中心正在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和前期调研工作。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根据党政机关改革后的实际情况,建议适时调整并注重发挥智慧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作用,统筹全市智慧城市建设、政务信息化等工作,强化工作推进、监督考核,使各部门联动起来,形成合力,以创城的精神破解“信息孤岛”问题。三是加快搭建数字政府系统平台。建议借鉴深圳、上海、杭州等在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城市数字大脑”方面建设经验,立足实际,完善和建设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加快构建统一安全的政务云、政务网,加快建设开放的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成上接国家和省、下联区县,横向到边、

 纵向到底全覆盖的“数字政府”,全面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提升公共服务便捷化水平。目前信息中心已初步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初期技术框架设计,正推进专家审议。

 (二)统筹网络支撑。

 。一是进一步推进电子政务外网建设。针对部分县区政务外网尚未达到 100%覆盖的问题,要加快推进“纵向到底”网络建设,由区县(市)负责,加大投入,按规定要求,力争 2019 年底前实现 100%覆盖。二是加快政务专网迁移整合。由信息中心负责,相关部门按分工落实配合,除有文件明确说明系统、数据属于涉及国家秘密或要求不得接入政务外网外,市、区县(市)两级政务部门各类业务专网均要向政务外网迁移。三是进一步提升市政务云平台承载能力。由信息中心负责,针对市政务云可用空间不足的情况,以采购产品或服务模式对其进行扩容;对市政务云平台各类资源以及承载的政务应用系统进行统一调配、监督和管理,实现计算、存储和安全等各类资源的统筹利用、动态调配;抓紧梳理和清查各部门现有机房、服务器等资源,除保留必要的网络设备空间外,关停一批规模小、能耗高、管理维护水平低的机房。四是推进政务外网 IPV6 改造。由信息中心负责,实现全网 IP 地址的统一管理,推进政务外网 IPV6 改造,统筹考虑各类政务信息系统的 IPV6 访问需求,实现 IPV6 能力建设与网络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运行。

 (三)统筹共享交换。

 。一是重新梳理全市政务信息资源

 目录。由市信息中心与市大数据管理局共同负责,针对机构改革后各部门职能调整情况,编制方案,明确工作任务、责任部门、完成时限等。二是构建政务信息资源体系。参照任务分工,由信息中心负责汇总,完善信息资源库,充实人口、法人、地理空间、电子证照、信用等基础信息资源库数据,加快形成自然资源、交通设施、公共资源交易等各类主题信息资源库。由信息中心负责,相关部门按分工配合,整合相关基础信息资源、主题信息资源及部门业务信息资源,利用各类专业系统和智能分析模型,开展统计分析、预测预警和评估研判。三是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开放。由市大数据局负责组织协调,市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以政务数据为基础,以市现有的开放平台和网站为依托,在完善信息资源目录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要求,逐步向社会开放政府部门和公共企事业单位的原始性、可机器读取、可供社会化再利用的数据,鼓励社会各方对政务数据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增值利用。四是推动分散隔离的政务信息系统加快整合。各责任部门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进行落实,整合后按要求分别接入市电子政务内网或外网的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

 (四)统筹规范标准。

 。一是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及管理制度。由信息中心负责,参照国家政务信息化总体标准,制定我市电子政务系统建设规范、数据转换标准等系列标准,促进跨部门、跨层级数据互认共享。二是建立数据访问机制。由信息中心负责,开发政务数据综合查询功能,

 方便政务数据的检索查询,实现政务数据的实时、全量上传至市政务共享交换平台中心数据库。三是积极推行集约化运维模式。2019 年全市电子政务集中运维项目总计 300个,其中 190 个项目由信息中心负责集中运维占比 63.3%,没有纳入集中运维的项目有 110 个占比 36.7%。市级信息系统由市信息中心负责构建流程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整体运维框架,将分散的运维资源整合为一套有机整体,统筹提供标准统一的管家式服务。

 (五)统筹绩效评估。

 。一是制定公正科学的绩效评估框架和标准。建议由市大数据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对项目建设目标、建设标准、数据共享、使用效果等进行全面的评估,建立政务信息共享评价、运维经费约束联动的管理机制。二是加大政务信息系统整合管控力度。建议由市大数据局牵头,市信息中心配合,对未完成政务信息系统整合任务的单位,从严控制新建项目,从源头上杜绝“边整合共享、边新建孤岛”现象。三是建立审计监督机制。通过政务信息系统审计,掌握各部门政务信息系统数量、名称、功能、使用范围、使用频度、审批部门、审批时间、经费来源等信息,保障专项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六)统筹安全保障。一是强化技术保障。由网信办牵头,信息中心等部门负责,建设覆盖全市政务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一体化防护中心,不断提高感知预警、安全分析、动态防护、全面检测、应急处置等方面的能力,不断

 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大数据和个人信息安全防护。二是强化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安全管理。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风险评估,加强政务信息资源采集、共享、使用的安全保障,做好定级备案、等级测评、建设整改等网络安全工作。三是研究数据容灾备份方案。由信息中心负责,按照重要数据异地备份的原则,抓紧提出数据异地备份解决方案。

相关热词搜索:壁垒 资源整合 政务信息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