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会考必修一知识点

发布时间:2020-07-17 来源: 疫情防控 点击: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了解货币产生过程 Ⅰ

 货币的产生经历了以下过程:

  (1)偶然的物物交换:人类最初的商品交换,是在部落双方都有剩余产品这种极其偶然的情况下发生的,所以,这时的商品交换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叫偶然的物物交换。

  (2)扩大的物物交换: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物物交换的次数频繁了,参加交换的商品种类也增加了。

  (3)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一般等价物出现后,克服了扩大的物物交换阶段商品交换困难的局面,人们只要经两次交换就可以顺利换回自己需要的商品。

  (4)一般等价物固定为金银时---货币产生。

  理解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

 Ⅱ

 (1)本质:货币是一种特殊商品,是用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贵金属。所以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2)基本职能:从货币产生之日起它就具备了两种最基本的职能,即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①价值尺度: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就是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货币之所以能起到价值尺度的作用,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能够衡量和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正如尺子本身有一定的长度,才能衡量其他物品的长度一样。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在现实生活中主要体现在商品的价格上。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示叫商品的价格。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当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并不需要有现实的货币,只要把价格写在标签上或者价目表上就行了。这只是一种观念上的货币,但也是现实货币量的反映。

  ②流通手段:当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交换就通过货币作为媒介物来进行,即商品(W)—货币(G)—商品(W),这种以货币作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其中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的货币。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进行交换。

 (3)其他职能:③贮藏手段④支付手段⑤世界货币

  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

 Ⅱ

  商品有两个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1)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决定了商品之间能够交换。

 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商品区别于物品、一般劳动产品的标志。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表面上是物与物的交换,实际上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即反映了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交换价值:交换价值就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量的比例。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的大小是由价值决定的。(交换价值只是商品价值表现形式,不是商品基本属性)

 (2)使用价值:商品(物)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不是商品特有的属性,商品以外的其他物品也可以具有使用价值。商品必定有使用价值,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本质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反映了人与物的关系即任何自然的关系。

 (3)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

 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①含义不同②表现关系不同:使用价值是自然属性,表现的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价值是社会属性,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③是否特有:使用价值不是商品的特有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本质属性。④二者是对立排斥的:无论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能同时拥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者要想获得价值就必须将使用价值让渡给消费者,消费者要想获得使用价值,就必须通过付款等形式将价值让渡出去。)

 联系: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表现在: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上面花费了大量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因此也就不是商品。②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是商品。

  总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的(作为生产者或消费者,谁都不可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生产者,有的是使用价值,他要得到的是商品的价值和获得利润,必须让渡出使用价值;消费者要得到的是使用价值,但他必须付出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花费大量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

 比较金属货币与纸币的异同

 Ⅱ

  不同点:

  第一、含义不同: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第二、产生不同:货币是在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的;而纸币是在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第三、属性不同:货币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纸币是货币符号,只具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

 第四、职能不同;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而纸币一般只能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主要限定在本国范围内使用)。

 第五,从实际数量上讲,纸币的发行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往往不一致。

 相同点:

 它们都是商品交换的媒介,都有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

  理解国家不能任意发行纸币的原因

  Ⅱ

  货币流通公式:

 商品价格总额(价格水平×待销售的商品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 ————————————————————

 货币流通次数

 [注意] 这里所需要的货币量,原特指金属货币,“货币的符号”——纸币产生以后指纸币了。

  ① 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规律支配的,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国家不能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如果纸币的发行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不一致,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两种结果。

  ②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限度。

 了解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Ⅰ

  注意:在使用金属货币的条件下不会出现通货膨胀现象。因为金属货币本身具有价值,有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当金属货币的数量超过商品流通的需要量时,一部分的金属货币便会退出流通领域,被贮藏起来,而不会贬值,所以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1)通货膨胀

  ①含义: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②危害:物价上涨 (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的关系: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但物价上涨不一定完全由通货膨胀引起。因为引起物价上涨的因素很多:供求关系、劳动生产率、纸币的发行量) 。影响人民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③采取对策:控制纸币的发行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商品数量,减小价值,降低价格。

 (2)通货紧缩

 ①含义:是指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物价总水平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经济现象。它是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概念。

 ②危害:物价总水平长时间、大范围的下降,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比如农民增产不增收;企业销售额增加但利润减少;投资者不愿投资,消费者不愿消费;市场不景气,失业人数增多,大量资金闲置。

 ③对策: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启动消费;努力扩大出口等。

 (3)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相同之处:

 ①均是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的,都是纸币的流通量与实际需求量不相等引起的都会影响国民经济发展;②影响企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了解结算,列举信用卡、支票等信用工具的用途 Ⅰ

 ①结算:核算一定时期的各项经济收支往来通常使用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

  现金结算: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支行为。转账结算:双方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

 来的收支行为。

 ②信用卡、支票是结算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用途)。

  信用卡: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支票: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在我国,支票主要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

  理解汇率变化的影响

 Ⅱ

 汇率即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汇率变化的对任何国家经济的影响都是有利有弊的:

 本币升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少,影响有:①出口减少,进口增加;②外资投资成本增加;③导致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④本国外汇储备贬值。本币贬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多,影响有:①出口增加,进口减少;②外资投资成本降低;③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本国企业走出去;④本国消费相对便宜,外国游客增加。

 因此,总体上看,货币升值,对一个国家来说弊大于利。

 对我国来说要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在于:①有利于中国经济和金融持续稳定发展。②有利于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③有利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金融稳定发展,从根本上说,有利于世界经济和金融的稳定发展。

  知道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 Ⅰ

 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有很多,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文化等因素都会影响价格。但是这些因素不能直接影响市场上商品的价格(间接影响)。直接影响价格的因素只有供给和需求,即供求关系。

  理解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Ⅱ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的高低与商品本身的价值成正比,与货币本身的价值成反比。

 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 Ⅱ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时间。

  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的意义 Ⅱ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于每个商品生产者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用高于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商品,都只能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因此,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处于有利的地位;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则处于不利的地位。

 赚钱: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赔钱: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分析商品生产者重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 Ⅲ

 如上所述,每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是大于还是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直接关系着他在经营和竞争中的成败得失。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如果他的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的生产成本就高,在竞争中就会处于不利地位,就会亏本甚至破产;相反,如果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的全部劳动耗费不但能够得到补偿,还可以得到更多的盈利,在竞争中就会处于有利地位。所以,商品生产者都会通过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来缩短个别劳动时间,使其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获得更多的盈利。

  理解供求影响商品的价格 Ⅱ

 总的说来,供给缩小或需求扩大(供小于求),可能导致商品供不应求,从而价格上涨;供给扩大或需求缩小(供大于求),可能导致商品供过于求,从而价格下降。

  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Ⅱ

 (1)价值规律的含义及基本内容。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客观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就存在价值规律。

 如何理解“等价交换”?

 所谓等价,就是交换双方的商品价值量要相等。在货币出现后,等价交换就表现为价格与价值相等。但实际上价格有时比价值高,有时比价值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价格虽然由价值决定,但是价格还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供过于求时,价格低于价值;供不应求时,价格高于价值。一定要注意,这个“相等”不是指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交换双方的商品价值量都是相等的。而是指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商品的平均成交价格与商品的实际价值大致相等。

 (3)表现形式: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价格应该与价值一致,但由于供求关系的不断变化,商品的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现象,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而恰恰是价值规律的表现。这就需要理解三点:第一,要看到价格的波动是以价值为轴的,既不可能无限上涨,也不可能无限下跌,而是以价值为基础的。第二,不仅要看到供求关系影响价格,还要看到价格反过来也影响供求关系,它们之间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关系。当供不应求、价格高于价值时,就会刺激商品生产者扩大生产,从而使供求趋于平衡;反之,当供过于求,价格低于价值时,生产者就会缩减生产,从而使价格逐渐上涨。第三,从单个交换过程看,价格与价值并不一致,但从一段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价格总的来说仍然与价值相一致。价格终究还是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影响。

  评述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 Ⅳ

 (1)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第一、商品本身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

 就商品本身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而言,一般来说,商品价格变动会引起商品需求量的反方向变动,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某些特殊的商品如生活必需品,它的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不大

 第二、其他商品(即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的影响

 就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的影响而言,分两种情况。一是替代品价格变动的影响。对相互替代的商品,二者之间的价格与需求量同方向变化。一个价格上涨另一个也会随之上涨。二是互补品价格变动的影响。对相互补充的商品,二者之间的价格与需求量反方向变化。即一个价格上涨会使另一个价格下降。

 (2)价格变动对生产活动的影响

 第一、可以调节生产。生产者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按照价格的变动来进行生产和销售。价格是一种信号,反映社会对各种商品的需求程度以及需求变化。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生产者生产这种商品会获利增加,就会扩大生产,增加这种商品的供给;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生产者生产这种商品就会获利减少,就会主动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减少供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享有生产自由,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完全受价格的支配。

 第二、激励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以使自己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生产者只有改进技术,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激励生产者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生产者要实现商品价值,就必须重视产品质量,并生产出品牌产品,把握竞争的主动权。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列举影响消费的因素

 Ⅰ

 影响消费的客观因素:经济水平、收入水平(当前收入、预期收入、收入差距)和物价等

 影响消费的主观因素:消费心理和消费观

  说明收入预期和收入差距对消费的影响

 Ⅱ

 (1)收入预期对消费的影响

 如果人们有非常乐观的预期,预支未来的收入的可能性就大,会使消费增加;反之,未来预期有减少收入或失业风险时,人们会节制当前的消费,导致消费减少。

 (2)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区分消费的不同类型

 Ⅱ

 (1)按产品类型不同,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交易方式不同,可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3)按消费的目的不同,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其中生存资料消费是最基本的消费。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消费将逐渐增加。

 比较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的异同 Ⅱ

 消费类型

  钱货两清的消费

  贷款消费

  租赁消费

 所有权

  交易一旦完成,商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都发生了转移

  还完贷款为止,所有权才彻底转移到消费者手里

  商品所有权不发生变更

 使用权

  获得该商品的使用权和所有权

  获得该商品的使用权

  获得该商品在一定限期内的使用权

 适用情况

  大部分商品

  大宗商品或服务,一次性付款超出消费者的支付能力

  使用次数有限,为暂时的使用,购买不划算

 了解消费结构和恩格尔系数

 Ⅰ

 (1)消费结构的含义:就是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消费结构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变化的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的顺序。

 (2)恩格尔系数:

  即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一般恩格尔系数越大,越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因此生活水平就越低,相反恩格尔系数减小,生活水平就提高,消费结构会逐步改善。我国这几年因为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所以,经济结构有了很大改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描述不同消费心理 Ⅰ

 (1)从众心理:人有我有

 (2)求异心理:标新立异

 (3)攀比心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4)求实心理:根据需要,讲究实惠

 比较不同消费行为的差异 Ⅱ

 消费心理

  表现

  评价

  态度

 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行为

  人有我有

  往往引发流行趋势,商家往往利用消费者从众、追潮流的心理来推销商品

  盲目从众是不可取的

 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行为

  标新立异

 有时可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

  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

 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行为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具有夸耀性,是不健康的

  不值得提倡

 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行为

  根据需要讲究实惠

  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值得提倡

 辨析不同消费观,树立正确消费观

  Ⅳ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理解这一原则注意:一方面,消费支出应该与自己的收入相适应,自己的收入既包括当前的收入水平,也包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也就是要考虑收入能力这个动态因素。因为,信贷消费与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有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在自己经济承受能力之内,应该提倡积极、合理的消费而不能抑制消费,否则,一方面,会影响个人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会影响社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当前我们国家已经形成买方市场,应该充分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带动作用。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首先,在消费中注意避免盲目从众。盲目从众是消费中常见的一种消费心理现象,也是对普通消费者影响最大的一种消费心理现象。因为,人们的消费行为始终受到消费心理的影响,例:从众心理、攀比心理等,并且这些心理往往相互联系,共同影响人们的消费。因此,在消费中我们要尽量避免一些不健康的消费心理的影响,坚持从个人实际需要出发,理性消费。

 其次,要尽量避免情绪化消费。它是个人消费受到情绪的影响,而做出不理智的的消费选择的现象。往往是心血来潮、一时头脑不冷静,事后发现这种消费选择并不适合自己的需要。因此,在消费时,要注意保持冷静。

 最后,要避免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是不断变化与改善的,我们的选择也要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就是指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的严重短缺,我们国家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我们应该从自身出发,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去从事绿色消费,做个绿色消费者。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是一种民族精神,而不是一种具体的消费行为。作为精神,它是永远不过时的。特别是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还面临人口、资源等压力,我们更应该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从个人思想品德的修养角度讲,有利于个人优秀品德的形成和情操的陶冶,是有志者应该具备的精神状态。当然,不能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与合理消费对立起来,勤俭节约不是抑制消费而是说不要浪费。

 总之,以上四个原则,是科学消费观的具体要求,我们要理解和掌握这些原则,并用他们指导自己的消费行为,既有益于个人,也有益于社会,将促进个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探讨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意义 Ⅳ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体现。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为支撑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人,难以战胜困难,成就事业。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光大。

  理解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Ⅱ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

 消费创造动力。

 消费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和服务的种类、数量都是生产创造出来的,这种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所赖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生产,我们大家都无法生存,社会也就谈不上发展了。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这个生产才能继续下去。如果没有消费,那么生产也就没有任何的意义,生产也就没有必要了。

 ②消费引导生产的调整和升级;

  消费对生产具有调节作用,它会引导和促进企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一个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消费提高劳动力的质量,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生产和消费是在不断的重复的,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更新称为社会再生产,社会再生产包括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互相联系的环节。其中,生产起着决定作用,没有生产也就没有后面的分配、交换,更谈不上消费了;而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沟通生产与消费,消费则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理解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Ⅱ

 (1)原因:

 ①根本原因(理论原因):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②现实原因: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了必须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③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也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

  (2)意义:

 ①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基础。

 ②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③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明确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Ⅱ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阐释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Ⅲ

 (1)国有经济及其地位作用

 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它的发展壮大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2)集体经济及其地位作用

 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共同富裕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发展集体经济对发挥公有制的优越性,实现共同富裕有重要作用。

  理解我国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Ⅱ

 首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就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才不会改变。

 其次,公有制经济是我们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体现,只有毫不动摇 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地位,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性质。

 最后,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的,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占主导地位,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了解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地位和作用 Ⅰ

 (1)主要形式

 ①个体经济

 教师活动:个体经济是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以劳动者自己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的经济形式。

  ②私营经济

 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用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③外资经济

 外资经济是指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不是指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全部资产)。外资经济有利于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先进管理经验,有利于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

 (2)地位作用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市场、繁荣市场、方便人民生活、吸纳私人资金、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理解我国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Ⅱ

 第一、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经济,繁荣市场,方便人民生活,吸纳私人资金,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平等竞争、互相促进,对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有积极作用。

  了解企业在市场经济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Ⅰ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它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人们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主要是由企业生产经营的。

  了解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 Ⅰ

 (1)有限责任公司,是由两个以上五十个以下股东共同出资设立,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2)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一定人数的股东发起设立,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比较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异同 Ⅱ

 教材 38 页中间图表

  了解公司的组织机构

 Ⅰ

 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机构基本都有三部分组成: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其中股东大会及其选出的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总经理及其助手组成公司的执行机构,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对董事会和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这些机构之间权责明确、互相制衡,可以有效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

  分析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 Ⅲ

 (1)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经营战略、竞争优势、企业形象

 首先,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所谓企业经营战略,是在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为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总体的、长远的谋划与对策。一个企业,只有战略定位准确,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反之,一个企业在战略定位上不准,那么,企业就会遭受挫折,甚至一撅不振,导致破产。从一定意义上说,今天的企业已进入了战略竞争的年代,企业经营战略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中心问题,企业之间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企业经营战略思维、经营战略定位的竞争。

  其次,公司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在公司经营中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手段,形成自己公司的竞争优势。这是现代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径,也是提高我国整体科技竞争力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主要途径。科技与管理密不可分,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科学,同时,提高管理水平也要依靠先进的科技手段。

 最后,公司要城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与企业形象。

 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对企业的生存竞争至关重要,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公司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体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创立名牌产品,实行优质服务,是企业信誉和形象的表现,也是企业开展正当竞争的主要手段。

 (2)公司经营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以上措施外,还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提高决策者的素质,进行“强强联合”和企业兼并等。

  说明企业兼并或破产的原因及其作用 Ⅱ

 (1)原因:是市场经济中在价值规律作用下企业竞争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

 (2)作用:对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对国家,减轻财政负担,调整经济结构,增强经济实力;对劳动者,促使其提高素质,维护其长远利益。

  分析就业对整个社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Ⅲ

 首先,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谋生的重要手段。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实现其自身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就业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就业能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特别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合理配置下的劳动就业,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从而促进积极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列举就业途径和创业方式 Ⅰ

  辨析不同的择业观 Ⅳ

  ①要树立自主择业观。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和条件自主选择职业,这样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调动个人的积极性。

 ②要树立竞争就业观。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在市场的竞争中,只有劳动技能高、敬业精神强的人才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要好好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素质,改变观念,积极去应对竞争。

 ③树立职业平等观。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是财富的创造者,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所以职业虽有行业差别,但无高低贵贱之分,只要能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同样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④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现代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就业形式多样化,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选择职业,实现就业。

  了解我国维护劳动者合法权利的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制度 Ⅰ

 书 44 页 相关链接

  列举劳动者依法维权的途径

 Ⅰ

 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理解劳动者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Ⅱ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二者是统一的,享有权利必须履行义务,享有权利就是以履行义务为前提的,不存在无义务的权利和无权利的义务。只享有权利不尽义务或者只强调义务而忽视权利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

 评析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典型案例 Ⅳ

 主要从三方面分析:

 第一、应以履行劳动者义务为前提;

 第二、签订劳动合同制度,当权益收到侵害时可以通过一些法律手段加以维护;

  第三、劳动者自身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应增强

  了解储蓄存款和我国的储蓄机构

 Ⅰ

 储蓄存款: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存单作可以支取存款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储蓄机构:主要有各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等。

  尝试计算存款利息 Ⅲ

 利息的多少取决于三个因素:本金、存期、利息率。

 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了解我国的主要储蓄种类 Ⅰ

 储蓄存款主要有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两大类。

  了解利率

 Ⅰ

 书 46 页 名词点击

  了解商业银行及主要业务 Ⅰ

 (1)商业银行是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目标的金融机构。我国的商业银行以国有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

 (2)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第一、存款业务

 存款业务是商业银行以一定的利率和期限向社会吸收资金,并还本付息的业务。这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没有它银行就不能生存和开展其他业务。

 第二、贷款业务

 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以一定的利率和期限向借贷人提供资金,并要求偿还本息的业务。这是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也是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按其用途可分为工商业贷款和消费者贷款。

 第三、结算业务

 结算业务时商业银行为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货币收支提供手段与工具的服务。银行从中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

 理解股票投资高风险、高收益同在

  Ⅱ

 股票投资的收入包括两部分:一是股息和红利收入,这是从公司取得的利润中定期获得的一部分分配收入;二是股票价格上涨带来的差价,这种收入有时很高。

 公司的经营有好有坏,盈利了能获得股息和分红,股票价格也会上涨,股民就会获得很高的收益,但是,一旦公司经营不好,亏损了甚至破产倒闭了,股票价格也会大幅下降,股民不但不能获得收益,反而承担赔偿责任(以所拥有的股票为限)。因此,股票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方式,是高风险与高收益同在。

  理解建立和发展股票市场的意义

 Ⅱ

 建立和发展股票市场,可以把居民手中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投入经济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可以为企业筹集资金,促进经济发展。

  了解债券和目前我国发行债券的种类 Ⅰ

 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是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根据发行者不同,目前我国的债券主要有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

  知道购买商业保险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 Ⅰ

  了解商业保险的种类、特点及订立商业保险应遵循的原则

  Ⅰ

 保险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

 人身保险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对象,财产保险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对象。

 订立保险合同应当遵循的原则是: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通过比较储蓄存款、股票、债券和保险的异同,说明不同投资理财行为 Ⅱ

 储蓄存款(便捷的投资方式)

  债券(稳健的投资方式)

  股票(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

  商业保险(规避风险的投资)

 区别

  性质

  储蓄存款

  债务证书

  股份凭证

 合同约定

 收益方式

  存款利息

  债券利息

  股息、红利;股票差价

  保险金

 风险性、收益性

  最小

  国债较小;金融债券中等;企业债券较大。

  最大

  风险性较小,收益性具体分析

 流通性

  活期强,定期较差

  国债较强;金融债券中等;企业债券较弱。

  很强

  较弱

 联系

  都是具有一定风险的,能给投资人带来一定收益的投资方式。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理解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Ⅱ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方面所结成的经济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分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直接取决于生产关系。

  理解按劳分配的内容和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原因

  Ⅱ

 (1)内容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原因

 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分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直接取决于生产关系,取决于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是所有制结构的主体,因此决定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第二,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产品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直接联系,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产品没有达到极大丰富,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第三,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在当前的生产力状况下,我国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别,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体现人们劳动的差距。

  了解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按劳分配以外的主要分配方式

  Ⅰ

 第一、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

 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第二、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受益分配。

  评述建立和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的意义

  Ⅳ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现 Ⅰ

 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相对的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有差距但是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理解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Ⅱ

 这有利于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了解效率的含义及追求效率意义

 Ⅰ

 含义: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追求效率的意义

 (1)效率是公平的前提;

  发展是硬道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因此,注重效率,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仍然是党和政府的第一要务。

  (2)效率优先利大于弊;

  提高效率是增加社会财富的根本途径,而社会财富的增加是从事社会其他活动的基础,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效率优先是实现生活富裕的客观需要。市场经济就是效益经济,它客观上要求人们对各种社会资源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收益。

 (3)国际竞争要求我们坚持效率优先。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较距离还很大。

  理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的一致性和矛盾性

  Ⅱ

 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首先,二者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社会公平的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与基础的公平,只能是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提高效率的积极性。

  其次,二者是对立的。效率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提高效率是增加社会财富的根本途径,它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公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活稳定。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评析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应该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首先,效率优先。追求效率是经济活动的基本要求。追求效率符合我国国情。我国是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大国。并且,我国经济的效率长期低下,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很大,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那就要在分配中坚持效率优先原则。效率优先,实质是发展生产力优先,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首要目标。

 其次,兼顾公平。兼顾公平是指社会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明确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Ⅱ

  首先,按劳分配不仅体现了公平原则,而且也体现了效率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就是效率原则的体现;其他分配方式不仅体现了效率原则,也体现了公平原则。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生产要素投入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就是公平原则的体现。

 其次,我国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是由我国生产力水平、所有制结构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决定的。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就要采取多种分配方式。

 再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有效地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又可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机制,增强经济活力和经济效益

 因此,我国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了解财政的含义

 Ⅰ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理解国家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Ⅱ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如果完全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投入某些行业、地区的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国家通过财政支持这些行业、地区的建设,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3)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大起大落。

  理解财政收入的基本含义及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Ⅱ

 财政收入就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财政的来源有四大渠道,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最重要来源。

  了解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Ⅰ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两个方面: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这是基础性的因素。因为国家收入主要依靠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壮大,税收、利润才有保证,没有经济的增长,就不会有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因此,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收入的关系,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

 第二,分配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创造的总财富是一定的,国家要的多,企业和个人的分配收入就减少;反之,企业和个人要的多,国家收入就减少。它们是彼此消长的关系。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了解财政支出的基本含义 Ⅰ

 财政支出就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了解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

 Ⅰ

 财政收入与支出的三种情况(关系):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

 (1)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在财政预算、决算中,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状态,表明国家筹集的资金得到充分利用。但收支平衡是在动态中实现的,由于具体条件不断变化,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

 (2)财政盈余,是指当年国家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的部分。

 (3)财政赤字,是指当年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理解财政赤字及影响

 Ⅱ

  赤字意味着要靠借债过日子,有可能导致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平衡,引发通货膨胀。要辩证的看待财政赤字:适量的财政赤字可以拉动经济的增长,尤其在居民消费不足的情况下。但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财政赤字过大,容易出现通货膨胀的风险。

  评析财政支出对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影响 Ⅳ

 ①经济建设支出。如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农业投入等。

 ②教、科、文、卫事业的支出。经济的发展靠科学,科学的进步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因此,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

相关热词搜索:知识点 会考 必修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