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11-18 来源: 疫情防控 点击:

 《呼兰河传》读后感

  ?

 这是第二次读萧红的《呼兰河传》,相比第一次读感触深太多。2020 年 9 月 13 日清晨抵达广州,如今已经过去五十多天,这是我离开家长最久的一次。远在异乡的我,时常怀念家乡的一切美好,人们总是在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因为这次特殊的经历,也促使我对萧红在香港写下的这篇回忆故乡的短篇小说深有感触的原因吧。初读《呼兰河传》时,我只记得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和呼兰河冬天刺骨的寒冷。没有作者对这段城市的愉快的回忆、没有一个又一个可怜可悲可叹的人物、没有深深思恋的祖父,只有一座冰冷得令人窒息的北方小城。

 萧红于 1940 年冬,距离呼兰河小城 3500 公里的香港写下这篇回忆性小说。她 19 岁离家出去,31 岁客死异乡,再也没有回故乡,中间只辗转回去过一次。此时她已经三十,距离她死亡只剩下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我不知道她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完成这部作品的,或许漂泊异乡、饥寒交迫的她是含泪完成的吧。

 《呼兰河传》是一部怀念故乡、怀念祖父之作。

 前面两章从呼兰河城的地理风貌、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及各种愚昧迷信的风俗总起,概述了“我”的家乡呼兰河城,让读者对这座

 城市的空间、气候、风俗民情有了大概的了解。“严冬一封锁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一句形象的描述了呼兰河城的天气寒冷。这座小城主要有十字街、东二街道、西二街道三条大街,这几条大街两旁林林总总各类商铺,街道旁边大大小小的胡同就是小城人们生活居住的地方。“那里的人都是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花衣,脱下单衣去过着,生老病死也是默默地过着。”小城居民一年四季、一天到晚重复着单调平凡的日子,也不知道为什么活着,不想明天不念过往,糊里糊涂的活着。

 第三章到第七章每个章节分别主要写了几个重要人物,以小见大,让读者通过具体的人和事去深入了解这座北部小城。“我”的祖父、“我”家的几个租户(漏粉的、养猪的、拉磨的)、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王大姐等,这些鲜活的人物是呼兰河城的普普通通的一员,也代表了呼兰河小城的其他人。而“我”的祖父,也是唯一贯穿始终的一个人,而祖父对这些人的看法也建构了“我”的价值观。祖父是“我”最敬佩和爱戴的人。第三章第一句:“呼兰河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尾声第一句:“呼兰河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在第一遍看小说时,仅仅认为它不过是一篇回忆故乡的小说,而第二次看时,处处出现的祖父,不

 仅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善良、淳朴的祖父,也看到了作者对祖父的赞颂及钦佩之情。正是祖父的陪伴,让“我”的童年是五彩缤纷,到处充满着欢声笑语。祖父是那样的亲切和蔼,他总是带着我在后花园探险玩耍。不会因为“我”踩掉菜苗而生气,会因为摘下玫瑰花插在他的帽子上而开怀大笑。他不仅疼“我”、爱“我”、细心的呵护“我”,而且教“我”读诗,言传身教的影响着我。面对小团圆媳妇、王大姐等女性的悲惨命运,他从来不人云亦云,而是站在人道主义的角度理性的看待这些事情,能帮则帮,富有同理心和爱心。他在小城的威望很大,连天不怕地不怕的有二伯在祖父面前也是恭恭敬敬的。她是作者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没有作者祖父的存在,也不会有《呼兰河传》这部伟大的作品。

 至于小团圆媳妇、有二伯、王大姐、冯歪嘴子等人悲惨的命运,一方面写出了小城居民的迷信冷漠,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了小城居民所有人的悲凉。“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能够感受到寒冷就在他们身上。”他们被父母生下来,只希望能够吃饱穿暖,但是如何努力也吃不饱穿不暖,看不到希望,于是他们就逆来顺受、得过且过。小团圆媳妇和王大姐的死令人惋惜,他们是被封建礼教活活折磨死的。他们的死亡让我看到了鲁迅先生笔下的众看客,看到了封建礼教下的鲁镇,看到了无数无知可悲的人。他

 们不断的“杀人”,而最终也将“被人杀”,而他们最终都会被人遗忘,悲剧也将不断上演。这是时代的悲剧!有二伯是唯一一个清醒的人,但一个人的力量不足以改变什么,所以他只能疯疯癫癫、嘻嘻闹闹的过一辈子。

 可悲!可笑!可叹!

相关热词搜索:读后感 呼兰河传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