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邓笑话

发布时间:2017-01-27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毛邓笑话篇一:毛邓思想论文

题 目: 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相统一

正文

从世界观的角度看,实事求是中的“实事”是指客观存在着的一切实际事物,

区分为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物。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实事”显

然指社会存在物。而社会是人的社会,因此,社会存在主要指社会历史主体及其

活动。而社会历史主体及其活动就是人民群众及其实践活动。因此,实事求是,

从“实事”出发,就是从人民群众及其活动出发,坚持人民群众实践第一的观点。

它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就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人民群众是社

会主义建设的主体,他们的实践活动室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基本动力。它相求我

们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服务于群众,像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要充分信

任群众,实事求是”。这里,邓小平同志把“信任群众”和“实事求是”相并列,

本身说明信任群众和实事求是是一致的,要坚持实事求是与群众路线相统一。

首先,邓小平把从实际出发同从人民利益出发统一了起来。他认为,作为中

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

意地为人民服务。因此,从认识论上讲,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但从价

值观上讲,我们又必须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这两个方面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所以,他曾经深情地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中

国人民生活得更好一些。上个世纪初,邓小平提出了著名的“猫论”,开了生产

力标准的先河,想的就是让人民能吃上饱饭;70年代中期,他强调“全党讲大

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想的也是尽快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80年代初,他

支持安徽、四川试行包产到户,想的还是使人民能早日摆脱贫困。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前夕,邓小平针对我们建国后由于对发展生产力方面有某种忽略,从1958

年到1978年这20年,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快,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改善不大,还没

有摆脱贫困、甚至还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的现实,语重心长地说:“我们是社

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

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

足。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

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我们

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

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

些。”据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作为我们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

核心,一再强调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现

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这个实际出发,必须把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转移

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把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

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同时,他还反复强调我国的现

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因为中国有10多亿人口,“现在还处于落后

状态,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形成一

个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一批百万富翁,但顶多也不会达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

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

能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穷的问题。”

其次,邓小平把实践标准同人民利益标准统一了起来。他认为,“社会主义的任务就是要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使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也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因此,他又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特别是改革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并进而把是否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以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与不变的根本标准。他在回答有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变与不变的问题时,总是充满信心地这样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一直在克服‘左’的错误,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来制定各方面工作的政策。”至于政策会不会改变,“核心的问题,决定的因素,是这个政策对不对。如果不对,就可能变。如果是对的,就变不了。进一步说,中国现在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有谁改得了?如果改了,中国百分之八十的人的生活就要下降,我们就会丧失人心。我们的路走对了,人民赞成,就变不了。”“我们相信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事情,不论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一定会得到成功。”“我们要向世界说明,我们现在制定的这些方针、政策、战略,谁也变不了。为什么?因为实践证明现在的政策是正确的,是行之有效的。人民生活确实好起来了,国家兴旺发达起来了,国际信誉高起来了,这是最大的事情。改变现在的政策,国家要受损失,人民不会赞成,首先是8亿农民不会赞成。”“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

再次,邓小平把“求是”的方法同群众路线的方法统一了起来。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事求是”的最大成果。它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这个“实践”和“历史经验”的主体,就是我们党和广大人民群众。所以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这一理论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善于概括群众的经验和创造,对这个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因而这个具有深刻人民性的理论是同邓小平的名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对此,邓小平本人也多次说过,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不仅是农村,我们“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绝不是一个人的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这既反映了邓小平对群众路线的深刻理解和卓越实践,也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与群众路线相统一的方法论特征。

随着经济不断地发展,要想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有必要深入研究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并且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相统一的原则。

毛邓笑话篇二:毛邓

?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只要是爱国者,均应该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和谐社会是人类的共同愿望,也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创造力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我们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我们也必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自己应尽作用,那应该怎么做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牢固树立爱国、爱家的意识。首先得爱国,如果没有大家,怎么会有小家呢?所以,爱国应该摆在我们头脑的第一位。我们的国家是具有五千年多少的历史文化,而且一直延续至今,大中华的思想根深蒂固,这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也是没有的,这为我们爱国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柱。但,在我们国家的发展进程中,我们也看到了极少的人背叛国家、背叛人民,做着分裂祖国的大梦,扰乱来之不易的社会安定和发展经济的良好氛围。香港、澳门已顺利回归祖国,只有台湾的“阿贬”还再叫嚣着分裂祖国,这些人终将多行不义必自毙。我们的国家历经战乱,到现在才得到和平发展的局面,复兴中华有望,这个局面是谁也撼动不了的,谁要是撼动了这个局面,他就是民族的罪人,就是历史的罪人。所以,爱国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爱国就必须同一切不爱国的人做坚决的斗争,一个普通人,在和平年代,报效祖国的方式,就是爱国。其次,爱家。家是社会组成的最小细胞,没有家的和谐,也不会有社会的和谐,现在家庭暴力日益增多,离婚率居高不下,也是形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之一。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爱家,就要为家庭尽好责任,对孩子尽好义务,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爱护子女,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祖国培养好未来的接班人,是为人父、为人母的本份。总之,爱国和爱家相辅相成,互相依存,又互相促进。

2、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360行,行行出状元,是金子总会发光,上到国家领导人,下到普通老百姓,都应尽职尽责的做好本职工作。农民伯伯就得干好地里的活,生产出丰富的农产品;工人就得完成生产任务,为企业、社会创造财富;军人就得保卫好祖国,时刻为祖国准备着;公务员就得履行好工作职责,做到人民公仆;学生就得好好学习,树立为祖国而学习的思想意识。上下一条心,人定胜天,何愁实现不了我中华巨龙的腾飞?只有每个人都努力的做好社会分配的工作,那么实现和谐社会也为期不远了。

3、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人之立身,所贵者在德。在我们当今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形势下,发扬助人为乐,扶贫助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更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金钱至上的理念,使部分人沦为金钱的奴隶,淡忘了做人的本分,为富不仁者有之,笑贫不笑娼者有之,人格沦丧,做人起码的准则无存。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与精神世界的贫乏交互存在,这是在为我们敲响警钟呀!五千年形成了优良传统,“仁、孝、礼、仪”被世人遗忘的太多。建设和谐社会,有这些不和谐的因素存在,形成了我们面前的拦路虎,只有进一步在潜移默化中规范和养成。我们普通人要讲社会公德,努力养成良好的做人风格。包括在论坛里发贴,也要以社会公德来衡量自己,对于自己的言论,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多想想做自己的言论所带来的后果,三思而后行。 总之,我本人认为,作为普通人,做到以上三点,那就是在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如反其道而行之,则在破坏构建和谐社会,必将成为社会不和谐的因素。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各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在公民道德建设方面创造和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现在,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公民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培育和谐文化为重要任务,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

面进步为根本目标,进一步明确工作的努力方向。要着眼于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自觉履行社会职责和法律义务,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负责任的公民。要着眼于促进人际和谐,广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人人相敬、互助合作的良好品德,倡导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信用观念,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要着眼于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大力弘扬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遵纪守法的良好风尚,弘扬扶危济困、见义勇为、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良好风尚,形成心齐、气顺、劲足的社会氛围。要着眼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引导人们牢固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优秀品德的养成,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需要由易到难、由低到高扎实推进。要坚持从基本规范抓起,鼓励人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把道德实践体现到日常生活、社会交往中,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奉献的过程中,增强道德认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要坚持从实践活动抓起,紧密结合各行各业的工作实际和行业特点,结合重要节庆、纪念日,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创建活动,吸引人们广泛参与,在参与中陶冶情操、启迪思想、提升境界。要坚持从具体事情抓起,以解决公民行为习惯和社会风气中存在的问题为突破口,力争在日常礼仪、公共秩序、社会服务、食品安全、医疗卫生、旅游出行、城乡环境、网络文明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使群众反映强烈的不良风气得到改善,让人们切身感受到道德建设的强大力量。要坚持从学习典型抓起,认真总结和发现各方面的先进典型,特别是来自普通群众、平凡之中见伟大的先进典型,充分展示他们的崇高思想和优秀品德,积极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活动,让广大群众(转 载 于:wWW.ZHaoqT.nEt 蒲 公英文 摘:毛邓笑话)在道德建设中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

辨析题:2.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富裕就是社会主义。

辨析题:

1、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国家的数量急剧减少,这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

答:此观点错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虽然是社会主义事业遭受到严重的挫折,但并不能就此宣告社会主义的失败,它只能宣告背离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错误路线的破产。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在内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只要世界上还存在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就无法解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就不会改变。不管历史的发展出现多大的曲折和反复,社会主义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历史趋势是任何也改变不了的。

在拥有世界人口20%的中国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由于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事业正呈现出生机蓬勃。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只要科学的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规律,积极应对国际形势和当今资本主义性质变化对社会主义发展带来的挑战,对社会主义事业就会有无限光明的未来。

2、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富裕就是社会主义。

答: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此观点正确。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是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

富裕就是社会主义,此观点错误。因为在当今世界上由于历史的原因,最富裕的是少数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多数发展中国家包括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众多国家和少数社会主义国家并不富裕,甚至处于不同程度的贫穷状态。

目前,少数社会主义国家处于不发达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历史原因是重要的一个,但这只是暂时的现状,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简答题:2.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

一:改革是动力

改革是动力,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正确、有效的途径。

二:发展是目的

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发展首先是经济,但不仅仅是经济,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我们必须认识到,改革的真正目的,是发展,是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包括经济实力、国防实力以及文化实力。归根结底,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当今风云变幻的国际大环境下,中国只有也必须坚持改革,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三重改革,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和有效发展。

实践证明:只有发展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发挥出来;只有发展了,我国才能尽快摆脱落后,进入世界现代化强国之列;也只有发展了,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更加稳定,社会主义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因次,在发展问题上,我们应牢牢把握机会,抓住机遇,争取经济更上几个台阶。

三:稳定是前提

稳定是前提,是发展和改革必备的政治社会条件。没有稳定,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发展和改革. 所以,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必要条件。这其中,稳定包括路线和方针两方面,它们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直白的说,路线和方针的稳定,即代表了国家政治的稳定,作为上层建筑,政治的稳定不光是有利于国家政局和党的政权,而且还有利于经济文化等下层建筑的发展和稳定——包括经济体制和生产方式的稳定以及教育、人权等方面的稳定。

因此,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要坚持发展经济,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但是要改革,要发展,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离开国家的稳定就谈不上改革和开放更无法提高经济实力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四: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

改革、发展与稳定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改革是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要发展就必须改革,改革是解放生产力,也是发展生产力。首先,改革是否成功,既影响发展的进程, 也影响社会的稳定。邓小平同志说:“改革的意义,就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

其次,发展是否健康, 既影响改革的进行, 也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能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增强改革的承受能力,减少改革的风险,有利于检验改革,有利于推进改革。如果发展不顺利、不健康,尤其是发展速度太快,形成"过热",反而又会影响改革。

其三,社会是否稳定, 既影响改革的推进, 又影响发展的进程。稳定,是社会上一种相对平衡、均衡协调的运动状态。稳定是指政治稳定、经济稳定、人的稳定

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稳定是发展的基本条件,其中政治稳定是前提。稳定的社会环境也离不开改革和发展,改革和发展是造成稳定的社会环境的物质基础。邓小平在强调发展的同时,十分重视稳定的作用,并把稳定作为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他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中国不能再折腾,不能再动荡。一切从大局出发,中国发展的条件,关键是要政局稳定。”当然,这里的稳定绝不是指死水一潭,了无生气,这就要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样才能有效地把改革发展与稳定辩证地结合起来。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不仅仅是个现实问题, 而且是个战略问题、全局问题它贯穿于整个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国要想实现伟大复兴,中华民族要想始终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就必须在今后的道路上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从全局上,从总体上把握住方向和战略。也要从整体上把握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要做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总而言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 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使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立是全局, 把握好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稳定的程度, 使三者协调地向前推进,这就是使我们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毛邓笑话篇三:毛邓

2005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主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研究“十一五”期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部署了2006年农业和农村工作。

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讨论稿)》,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目标,绝不单纯是搞新农村建设,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实效,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使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另外,还根据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实际,强调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把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入更多地转向农村,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围绕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三)稳步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四)坚持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和严格控制建设占地,确保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五)引导农民有序进城务工,公平对待农民工及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六)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从多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

2006年3月举行的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据悉,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3397亿元,比2005年高出142%,尚若平滩到9亿农民兄弟身上,平均每人将“消费”3774元。再加上从元旦起取消的农业税336远,以及700多亿元的“三提五统”和农村教育集资减免等等,实际上对农村的支持已经两倍与142%的增加。而看似老生常谈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被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头戏”,彰显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紧迫性,更彰显了中央政府的决心。

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两会上回答记者时指出:“加强农业和农村建设是一?活棋?,这一步棋走好了,就能带动内需和消费,从而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建立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上。”正所谓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难,是可以料到的,但正如温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所讲的,“中国的总理懂得一个道理,就是知难不难,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永不退缩,不言失败。”以此种精神和态度解决事关全局的“三农”问题,我们不难看出中央的决心和信心。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实施科学发展的一项具体措施,也是我国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一项重大举措。实现小康社会,农村是薄弱环节,必须加强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中的“人”是指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广大人民群众,而农民占了广大人民群众中的绝大部分,所以,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点。

然而,要使新农村建设不只是政府扶起来让人们看的几个典型,要真正达到党中央、国务院的既定目标,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

垫江抓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工作已经很多年了,由于客观上垫江地处渝东北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效益好、支撑作用强的农业产业形成困难,主观上垫江有知识、有文化、懂科技的中青年农民大量外出,使农业支柱产业的培育和农业科技推广的难度加大等原因

二、加快土地流转与集约化使用的问题

三、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化和机械化的问题

交通、饮水、燃料是直接影响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应重视对农村道

路的整修、自来水设施的安装,引导、帮助农民修沼气池,使用天然气,改善农村卫生条件。

五、新型农民建设问题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没有新型的农民,前面谈的几点也根本无法实施。所以,通过对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引导教育农民遵纪守法、崇尚科学、更新观念、移风易俗,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项任务成为新农村建设中最重要的工作。建设新型农民的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关热词搜索:笑话 捧腹笑话 笑话集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