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王小波

发布时间:2017-02-05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幽默王小波篇一:人生励志经典幽默雷人语录集锦

人们说,直到失去了你才会知道拥有过什么。事实上,你一直知道你拥有什么,只是你以为你永远不会失去它。

减肥,号称是女人一辈子的事业。通常在饭后开始,饭前结束。。。

一份美好的爱情,容不下一丁点的欺骗和虚伪,更容不下的是暧昧。拥有了爱情,就别去碰暧昧。

发热到抬不起头的时候,非常想要一个能第一时间来我家照顾我喂我吃药替我掖被子帮我煮米粥烧开水喝的男人,更重要的是,他能不计代价,还能在我烧到哆嗦时有体力扛上我飞奔医院…把所有认识的男人在脑中过了一遍,果断地拨通了我爸的电话。

年轻时我们总是在开始时毫无所谓,在结束时痛彻心肺。而长大后成熟的我们避免了幼稚的伤害,却也错过了开始的勇气。——《匆匆那年》

一个接线员接到一个客户的电话,客户是个磕巴说话有点慢:我我我....想想想问下,我我我.......电....话话话费.......最最最近.....怎么这样费?接线员只说:大大大大哥就就就你这样能能能不费吗? 之后他被开除了!

大学里的恋爱是种很奇怪的东西。第一次见面就要电话号码,在短信电话联系几次后就开始表白了,若是拒绝,没关系,马上寻找新目标,然后便断了联系。再也不可能有初中高中那样,有个人喜欢你很久,久到仿佛整段青涩的青春时光里都有那个人。大学的恋爱像是一种需要,而不是一种感觉,微妙不可言。

姐姐手机不见了,找了很久也没找到。她儿子好奇的问:“妈妈在找什么?”姐姐告诉他在找手机。然后就听见我这小外甥无比淡定地说:“回来的时候,我见它掉路上了……”

高三的孩纸期待着大一,因为大一很潇洒,而我们却想回到高三,因为回忆太美太美~

我的前任是个极品,他特喜欢在便槽拉屎通过移动臀部摆出各种形状,这就不说了,他还喜欢拉完叫我来欣赏他所谓的艺!术!我这就忍耐了!直到一天我生日,他激动的把我叫到厕所说:亲爱的,这是我给你的生日礼物,为了它我练习了整整一个月!我一看,操!他还真把「happy birthday」给拉出来了啊!我靠!

1.66亿人民币就能买钓鱼岛?那我们每人1块钱14亿人民币把日本买了算了。

姐都想好了,将来要有了男朋友,他想干啥就干啥,姐都听他的,dota wow cf lol,单机网游三国杀,姐都陪他玩。他喜欢唱歌,姐就天天天天给他弹琴唱歌,,喜欢数码,姐就天天给他刷机写代码,喜欢看电影,姐就天天陪他看片,带A的还可以自编自导即兴表演。喝酒一起喝,台球一起打,不喜欢逛街就不逛街,一天三顿给他做好吃的,房子一起还贷,房产证上写他的名字,家里的钱归他管,家务我做,他哥们可以每天带回家聚,想去pub尽管去,姐出去一定给他汇报,唯一对他的要求就是,专一,一辈子只有姐一个女人。

去当一个小人物吧,在吵吵闹闹中发发脾气,吃吃饭喝喝酒逛逛街旅旅行。没什么值得拼死奋斗努力巴结谁,甭惯着别人怠慢了自己,买不起的就不买,忘不掉的就不忘,该小心眼就小心眼,活着图自己开心,累了让自己舒服,虚伪滚蛋,纠结去死。去当一个真实的充满快乐的小人物吧!

此生不长,有些精彩只能经历一次,有些景色只能路过一回。不要等,有时等着等着,就让等待成为一种习性,就会在等待中蹉跎岁月;不要怕,能说的立即说,能做的马上做,不要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你今天不做的,或许就是永久的心结;不要悔,路是自己选择的,走过的,错过的,都是自己的情愿。

一个好男人,在有女朋友的时候,应该像紧锁的门,不管外面有

什么美女敲门,都毫不动摇,不给人希望。而很多男人,虽然有女友,却依然开着门缝,让追求者一直留有希望。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男人一直留有机会,当然是桃花满天飞。所以找男人,就要找能给自己美好,却不给别人留希望的人。

这个时代怎么了?都拿一个人底线当优点,一件食品很好不是因为好吃,而是因为没有添加剂;一个人很伟大,不是因为他多好,而是因为他讲诚信、守时、不偷东西,我们这个时代有很多问题的表现就是,把过去的底线当成上限来肯定。你夸我一个新闻人说真话,但如果我不说真话,还算是新闻人吗?——白岩松

现在要一份纯粹的爱情,很难。放不下骄傲,放不下身段,参杂太多人太多事,彼此苦苦撑着,最后却以爱不起、不适合收场。人生本不完美,懂得知足。什么都不敢放弃,你活得多累。年轻就是这样,有错过有遗憾,才会学着珍惜。陪我们走到最后的人,也许算不上是我们最爱的,但会是最合适的。

iPhone5要出了,可怎么办呢,就剩下一个肾了” 网友回复:“亲,还有精哦!” 楼主:“人家女的” 网友回复:“亲,还有初夜哦!” 楼主:“早没了” 网友回复:“亲,还可以找个好干爹哦!” 楼主:“长得不如郭MM” 网友回复:“亲,还可以装老奶奶在马路边等奔驰哦。

在一起一年、两年、三年、四年 …… 牵手走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体会了无数喜怒哀乐,经历了无数小灾大难,最后和你牵手走上红地毯的人,竟然不是我;而我身边站着的男人,也不是你。我最害怕的事,是我最终没有嫁给你。───张小娴

IPHONE4就像是20岁的美女,人见人爱大家都想要。IPHONE4S就像是30岁的少妇,虽然青春不再,可大家伙儿还爱吐槽,也不乏愿意偷个情。IPHONE5就像是40、50岁的阿姨,除了让人尊重过去的历史之外,连槽点都木有了。

如果你是正确的,不要过多地争辩,把对方逼上绝路,也就断了自己的退路;如果你是优秀的,不要肆意地卖弄,别人会在你的做作中远离;如果你是痛苦的,不要逢人就倾诉,谁都有自己的烦恼,莫把朋友演绎成了陌路;如果你是寂寞的,那就在孤独中慢慢沉淀自己,人生本就根植于寂寞的土壤里。

听到有人说:日本人花1.66亿买下 钓 鱼 岛,这不但(转 载于: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摘:幽默王小波)是对中 国 领 土的侵 略,更是对中国地价的侮辱!!!

不要总在过去的回忆里缠绵,不要总是想让昨天的阴雨淋湿今天的行装。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裳。

幽默王小波篇二:王小波:干燥的杂文 有趣的小说

王小波:干燥的杂文 有趣的小说

网络上号称有“门下走狗三千”的王小波,有愈来愈成为偶像的趋势,我抵挡不了诱惑,买了一套四本的王小波作品系列,分别是《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和《沉默的大多数》,前三本是小说集,后一本是杂文随笔集。是在一所大学的校园里以半价买下的,装祯和印刷质量还不错,然而仍然是盗版,因为每页至少有两到三处文字或标点错误。让人不时有吃大餐时吃到苍蝇的感觉。我就是在这样的感觉中读完的。

先说说他的小说。

最早接触王小波的小说大约是1996年,在某所学校的期刊阅览室里,我正一本本的翻看文学期刊,对面的一个女孩在不停的吸溜鼻子。不夸张的说,那几年阅览室有的文学期刊,我都看过。在一本杂志(可能是《收获》或者《花城》,这两个杂志我老搞糊涂)里,我看到了《白银时代》,作者是谁没注意,吸引我的是第一句话“大学二年级时有一节热力学课,老师在讲台上说道:‘将来的世界是银子的。’”因为此时我正上大学二年级,正学习热力学。我很希望我的热力学老师如同小说中那样:是一位穿着黑色皮衣,露出洁白的腿的漂亮女人。实际上我的热力学老师是一个大舌头的大汉,说话听不清楚,这直接影响了我学习热力学的热情。这个白银时代的师生恋故事当时我终于没有读完,它违背了王小波对文字的原则“先把文章写好看了再说,别的就管他妈的(〈沉默的大多数〉”。后来才知道作者是王小波。总体说来,王小波的小说是有趣的。有人评价说是黑色幽默,我想用“有趣”更合适一点。语言是有趣的,不是干巴巴的。“色”是有趣的,不是羞羞答答,正襟危坐的。人物是有趣的,思想是跳跃的。

排在有趣榜第一的是《黄金时代》。这是个沉重的有趣。陈清扬是这个有趣的核心。我总觉得王小波让王二和陈清扬二十年后在北京相遇是个失误,愈来愈丰满的陈清扬在这次相遇之后苍白了起来,成了虚幻的符号,是在那个沉闷变态压抑的年代最求快乐的象征。陈清扬像苏格拉底一样,对一切都一无所知。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段细节“风从所有的方向吹来,穿过衣襟,爬到身上。我呆的那个地方可算是空山无人。炎热的阳光好象细碎的云母片,从山顶掉下来。在一件薄薄的白大褂下,她已经脱的精光。那时她心里也有很多奢望。不管怎么说,那也是她的黄金时代,虽然那时她被人叫做破鞋。”

排在有趣榜第二位的

《革命时期的爱情》也是一本有趣的小说,我将它排在有趣榜的第四。阅读中,莫名的荒诞时时侵袭着我。我总是联想起张楚的摇滚《厕所和床》、《蚂蚁、蚂蚁》。王二对大炼钢铁的画面感的描述确实就是达利的一幅画——荒诞而又充满想象。用张楚的一句歌词评价这部小说,“厕所和床,放纵的地方。”不过《革命时期的爱情》的爱情成分偏少了,题目叫《王二革命时期声名狼籍的生活》更恰当一些。王小波说:“在革命时期里,我随时准备承认自己是一只猪,来换取安宁(〈革命时期的爱情〉)。在目前仍然存在这种情况:慢慢就磨的没有了性子。当然联想到那只特力独行的猪,似乎要骄傲起来。那头猪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革命时期的爱情》语录:

“在革命时期里,我随时准备承认自己是一只猪,来换取安宁。”

“不管何时何地,我们都在参加一种游戏,按照游戏的规则得到高分者为胜,别的什么目的是没有的。”

“不用我说,你就知道他们是些学文科的学生,否则用不着请一个中学生当工程师。”“想入非非的人保持了童稚状态,所以连眼前的女孩漂不漂亮也答不上来。”

王二总是有个蠢笨而有好玩的朋友,许由、毡巴,一个比一个好玩。该他们倒霉,谁让他们是王二的朋友呢。

有了有趣榜就有无趣榜。

排名第一的是《三十而立》。这是王小波学院版的《一地鸡毛》,比起刘震云机关版的《一地鸡毛》里鸡毛纷飞的感觉,王小波对人情事故的理解还留在学院阶段。其中最为无趣的是人物的对话——像小孩子在说话,有一种天真的感觉。王小波可能发现这种对话形式不是他的长处,在以后的作品中,在没有采用过。

相比小说,王小波的随笔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读起来是干燥的。一本近600页的书,被几个词汇所充斥“文化、道德、人文知识分子、孔墨程朱、同性恋、罗素和文革。”而且言必称罗素。读了一百多页,我想当然的认为后面的也大抵如此,然而语言还是有趣一点,还是坚持了下来。

我这里解剖这几个关键词。

孔墨程朱——这是在批评国学。王小波一直认为儒学就是国学,我想是个失误。国学包罗万象,“经史子集,”儒学只是“子”的一个方面。王小波说孔孟之道全是废话,是简单生活经验的总结,和西方的科学是无法比拟的。这个我同意,然而打倒儒学不等于打倒国学。“无父无母,与禽兽无”。

文革——对于王小波那代人来说,文革经历是痛苦的。王小波1972年下乡,插队。先到山东,在到云南。1974年回城,18至22岁,将人生的黄金时代献给了边疆,献给了农村,出了苦力,做的全是没有用的事情。在我出生不到100天时,文革就结束了,所以我也需要对“积代会”进行解释。文革是一个国家的灾难,王小波提醒我们要时刻铭记,要不在犯那样的错误,这是我们必须做的。然而现实是土壤依然在,我们依然有再犯那个错误的可能。罗素——罗素是王小波的宗教。

其实王小波的思辨依然停留在感性阶段,经历文革的洗礼和国外的游历,他知道所处的社会和文化是有病的,他只是隐隐约约的指出了一些病情,还是没有开除疗救的方子。这已经让人们崇拜了。

在一个无聊的会上,我打发时光时涂写了几行或许称为诗歌的东西,以此收笔。

【王小波 王小波】

我有个师傅

叫王小波

是个锅炉工

整天乐呵呵

宋朝有个王小波

是个农民起义者

后被砍了头

尸体抛在护城河

还有一个王小波

是个文字工作者

写了些杂文和几本小说

黄金白银和红拂

王小波

王小波

工人 农民

和作者 王小波 王小波 沉默的大多数 (2004年7月14日) 2004年11月1日星期一

幽默王小波篇三:王小波小说的叙述个性

王小波小说的叙述个性

文体问题是王小波小说研究中极有开拓价值的研究角度。首先,王小波小说自身的从封闭到开放的演化过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延伸到90年代末,而这个时间正好是一个完整的当代小说文体发展时间线。其次,王小波的小说创作与80年代和90年代的文学变化存在着某种应和关系。他的小说都充满着强烈关注当下和现在的时代精神。《黄金时代》里边,既写了文革的时代压抑,也写了现实生活中更加隐秘的压抑,《唐人故事》,表面上是在写唐朝,但明显不是历史小说。王小波所有的故事灵感来源都是现在,即使小说中呈现出中古灰色的基调,读者也总能体察到当下生活的影子。因此,研究王小波的小说文体,可以窥见中国当代文坛小说文体观念的整体移动,对于完整地描绘文学从80年代向90年代的演进过程具有不可或缺的再现意义,对现当代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建设和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王小波小说文体”的历史演变

综观王小波的小说,会发现它明显有一个从封闭到开放,“后出而转精”的变化过程。其小说精神和思想也存在着孕育、诞生、成长直至成熟的几个阶段,总结起来,即童年和少年时期的思维孵化期、青年时期的思想发展期和中年的思想成熟期。这三个阶段的划分,不仅是一个生理性的划分,更是“王小波体”形成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作家自我身份的寻找和认同、自我形象的塑造、自我话语形成和发展的轨迹。

70年代,是王小波小说文体的鮮化期。初尝写作的他,创作完成了如《绿毛水怪》、《战福》、《这是真的》、《歌仙》、《猫》、《我在荒岛上迎接黎明》等短篇小说。这些小说文笔流畅,叙述从容,语言丰富细腻,初步显示了王小波优秀的写作水平。

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的王小波,从小翻阅父亲的旧书柜、逛旧书店,在那个政治气氛紧张的年代里,偷偷阅读的《十日谈》、《变形记》和莎士比亚戏剧等老一辈翻译家翻译的西方文学,打开了他文学世界的第一道门,培养出了童年时期对文学的爱好,也进一步发掘了他敏感善思的天性。在冥想中长大的王小波,童年时期读过很多诗,文学的熏陶和濡染,带给了王小波美妙的感受,也给了王小波当作家的美好期许:写作出闪耀着水晶般光辉的作品,以此来对抗的黑暗、恐惧和寂寞。这些童年时期的阅读经验,在不知不觉中为王小波诗学品格奠定了基础,就像他在《我的精神家园》中说的那样“千万丈的大厦总要有片奠基石,最初的爱好无可替代。所有的智者、诗人,也许都体验过儿童对着星光感悟的一瞬。我总觉得,这种爱好对一个人來说,就如性爱一样,是不可少的。”[1]

受童年阅读经验和生活经历的影响,此时小说还未显出独特性,显示出很浓厚的时代色彩,但其流畅平实的描述已经显示出了王小波未来写作的潜力,虽然此时的小说总体上处于封闭的状态,但在总体封闭的文本中,已经掺杂着一些杂语喧哗和质疑的成分。《绿毛水怪》和《地久天长》等短篇初步展现了王小波在庸俗的现实生活之上诗意栖息的理想和才华。《歌仙》,和以往大团圆的民间传说故事不同,认为“一切传说全是扯淡,因为它们全是皆大欢喜的胡说,一切欢喜不可能长久,只存不堪回首的记忆,才难以忘怀”???。,展示了王小波以反讽精神对传统审美价值的颠覆。《这辈子》《变形计》《猫》则将观察的视角转换到当下社会,阐释对工农阶级、两性关系等的思考。事实上,这些早期作品,与当时文学审美习惯不相符合,比之七十年代更加封闭的红色小说已是很大的进步。

80年代,是王小波小说文体的基本成型期。1980年,王小波的小说《地久天长》首次???王小波:《歌仙》,《王小波全集》(第八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7页。

发表,开始彰显出独特的文体风格。1982年,30岁的王小波开始写作历经10年才面世的成名作——中篇小说《黄金时代》。1984——1988年在美国留学期间,王小波构思并写作完成以唐传奇为蓝本的仿古小说《唐人秘传故事》(即后来的《唐人故事》)小说集,它包含五部短篇小说,分别是《立心街甲一号昆仑奴》、《红线盗盒》、《红拂夜奔》等显露出比较明显的黑色幽默风格。

90年代,是王小波文体的快速成熟期。90年代以来,尤其是1992年辞职大学教职后,他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文学创作上,他的文学精髓“时代”三部曲——《青铜时代》、《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先后出版社问世。如果说早期作品《战福》、《歌仙》、《这是真的》等是小桥流水般低吟浅唱,《唐人故事》是无厘头的插科打诨,那么《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等便是具有内在的说服力和外在的开放性的狂欢交响这些小说真正显示了王小波在文体创作上的独特和高超之术。

二、叙述视角

王小波在讲述故事时,多采用限制性的叙述视角,多为第一人称,有些为第三人称叙述,或是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交叉混用。如《黄金时代》、《白银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革命时期的爱情》、《我的阴阳两界》等最能体现王小波小说个性的小说,都是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给读者以亲切真实娓娓道来的感觉。但第一人称叙述也容易送入死胡同,如果过度展现自我情绪不加节制,又容易使小说被“我”的话语淹没,从而使小说成为情感宣泄的载体和工具,剥夺了读者自主判断和艺术再创造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王小波小说的叙述者第一人称“我”,讲述的是“我”的记忆、经历和见闻,其身份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同时也是小说的主人公。如《黄金时代》、《三十而立》和《似水流年》等小说,叙述者是王二,即小说中的“我”,讲述自己在文革中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如“王二生在北京城,我就是王二,”“仿佛在不久之前,我还是初一的学生”,“转眼之间我就长大了很多,身高一米九十,体重八十多公斤”{13}等。这在王小波的小说中占多数,采用这种叙述视角,同时追求故事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完整性,属于传统小说的范畴。这类小说总会不自觉达到一种逼真的效果,让读者误以为小说中的主人公王二就是现实生活中的王二,小说中的故事都是王小波真实经历。

现代以来的许多小说都是以“第一人称”叙述,那王小波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呢?和其他传统的第一人称叙述不同的是,王小波第一人称叙述,第一人称“我”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叙述身份,并且总是在发展变化中,一会儿是小说的叙述者,一会儿又是小说的创作者,转换之快,令人目不暇接。作家王小波用“我”的第一人称身份,游走在小说的各个故事之间,对各个故事进行着多种控制。如《白银时代》,小说的中心故事讲的是2020年,叙述者“我”在写作公司上班,正在写作一部《师生恋》的小说,并以毫无节制的笔墨浓墨重彩地论述了“我”写作《师生恋》小说的过程,但与此同时,作家又跳出了 “我”作为写作公司办公室主任的工作生活,以

《师生恋》小说的主人公的身份(《师生恋》故事中的学生)铺排,完整呈现了《师生恋》这个小说,在《师生恋》这部小说中,“我”又成为了叙述者。除了这两个身份,还有一个全知全能的作家王小波的存在。王小波在这个搞师生恋的学生和写作公司办公室主任两个身份之间自由转换,令读者产生强烈的陌生感,如:

我一直在写作公司里写着一篇名为《师生恋》的小说。······

在黑色的皮衣下,老师是个杰出的性感动物。在椅子上坐久了,她起身时大腿的后面会留下红色的皮衣印迹——好像挨了打,触目惊心。??

这故事发生的时节,有时是严冬,有时是酷暑。在严冬,玻璃窗上满是霜窗花,教室的水泥地下满是鞋跟带进来的雪块。??在潮湿的秋季,老师说:未来的世界是银子的??

这是一道谜语。我写着的小说和眼前发生的一切,全靠这道谜语联系着。

在班上,我总对着桌上那台单色电脑发愣。办公宝里既没有黑板,也没有讲台,上司总是到处巡视着??

如上文引述的,一面写着上班自己的无聊厌烦的情绪,写着周围发生的一切,一面又不露声色地进行着《师生恋》这个小说故事。这类小说在王小波仿古小说中很是常见,以作者身份出现在小说中的创作者“我”生活在现在,小说的中心故事却发生在古代或者另外的时空中,创作者“我”虚构发生在古代的故事,并在故事虚构中融进了当下自己的生活体验,“我”在创作,同时也在不断地打断着创作,并不时讲述自己的经历。《万寿寺》是其中的代表,“我”出院后发现自己失忆了,为了恢复记忆,“我”开始阅读自己创作的故事手稿。这个手稿是一个被重新虚构的红线盗盒的故事,创作者“我”写了多种故事版本,有各种可能的叙述选择,而“我”在阅读的过程屮,同时又加入了主观的创作,薛嵩可以有不同的身份,刺客也经常在男性与女性之间变身,抢亲的情节被一次又一次重写。作为第一人称的“我”被多次转化不停变化,为小说带来艺术上的动感,循着恢复丧失的记忆这条主线,一切变化又有章可循,杂而不乱。

创作者“我”在小说叙述自己的故事时,同时和“元小说”一样,在暴露和瓦解着写作的故事,小说中的“我”,既在分析自己的创作历程和小说素材来源,思索着小说的行文布局,同时又在讲述创作的各种版本的小说,甚至因为作者的反复出现一个故事情节出现数十种版本的情况。作者自由地进入小说故事的讲述中,从而使小说的故事成为创作者“我”完全掌握的一个狂欢化的笔墨游戏,小说故事应该具有的宏大叙事荡然无存,小说成为了调侃和虚构的对象,无形中减小了故事与读者的介入距离。

在此基础上,王小波小说的视角是宏观的、抽象的,它不提供生活的细枝末节而只是描述生活的轮廓,不是生活的写实,而是高于生活的艺术再现。如《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所述说的尽管是“我”的回忆、见闻和感受,但都只是提供了粗线条的勾勒,跳出了生活的真实世界,和现实世界保持着一定距离。小说大多数是以特殊年代人的复杂心理为描写对象,想要反映的是自己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而这种思考是抽象的、宏观的,无法具体描述且带有普遍意义的。小说中关于人物的描述,不是展现人物的性格,不是展现人物之间的具体冲突,不是讲述人物每个阶段的遭遇也是从是模糊不清的,而是关注大时代背景下人的遭遇。如《似水流年》中的刘老先生和贺先生,人物的肖像和性格特征都十分模糊,只有一个大体的生平轮廓,他们的命运遭遇反映了文革时期精英知识分子心灵的创伤和迷惘,由具体的个人推广到了全体。

小结

本两小节主要探讨王小波小说的叙述个性。从文体演变上,王小波经历了从七十年的封闭到九十年代末的开放的历史演变。王小波的小说的叙述视角基本是由“我”担任的,但同时视角是宏观的、抽象的。

相关热词搜索:幽默 王小波 王小波的黑色幽默 王小波的幽默讽刺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