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语石化现象与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发布时间:2019-08-06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要: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中介语石化是一个普遍现象,它的存在制约了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运用建构主义的理论重新探索束缚大学生英语水平提高的中介语石化现象为大学英语的教学开启了新的思路。分析中介语石化现象的成因,可以找到影响英语水平提高的根源,进而结合建构主义的理论模式帮助教师和学生从教与学的主体、情感因素以及教学策略上寻找解决这一现象的途径。
  关键词:建构主义;中介语;石化现象;大学英语;教与学的主体;情感因素;教学策略;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5)03-0026-03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建构主义思想在西方渐渐孕育生长,八九十年代被引入到教育界。将建构主义与教学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杜威和布鲁纳、瑞士的皮亚杰和俄国的维果茨基等。杜威的“经验学习论”着重经验的连贯性和交互性,即经验源于过去又以某种方式影响、改变未来的经验性质,它受内部条件与客观条件的共同作用。经验不仅是知识,还是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杜威“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冲破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布鲁纳同样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和“发现学习”。他认为学习是一个融入个人全身机能、对信息主动传输、加工和应用的能动过程,而教师的角色是将信息以简捷的方式输出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皮亚杰创立的“发生认识论”指出学习者是在与外部环境连续不断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构建出了对世界的认知。在他看来,将新内容整合到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即为同化;当原来的认知无法迅速接收外部刺激时,现存的认知结构就会立刻做出调整和重组,顺应随之产生。学习恰恰是在不断同化和顺应的变化中得以发展,故而,学习是一个自我构建的过程,即“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途径来建构意义的过程”。[1]维果茨基所倡导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学生实际的发展水平与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会有一定距离,即最近发展区,因此教育目标的设定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以更早地唤醒学生有望发展的区域和空间,开发学生的潜能。由此可见,建构主义理论较好地解释了人类认知的发展规律。
  一、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首先,从知识观上,建构主义者认为,世界的复杂性以及认知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人类对知识建构具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他们主张“不存在唯一的真实或任何客观的实在,认识者只有依靠自己的经验建构真实或是在解释真实的过程中,才能在心中拥有较多的真实。”[2]他们强调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由内而外的自我提高与能力培养的过程,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知识的积累不能仅靠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学习者自身的能动作用将会极大地促进新旧认知的相互作用,构建知识积累。这种知识观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传统观念中知识的权威性和静止性的观点,有利于开拓学生的独立精神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成长。其次,从学习观上,建构主义者同样强调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主动探索、学习、发现,构建认知和意义的过程。学习的情境性和社会性提醒教师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同时应注重解决与学生相关的实际问题并结合社会互动实现个体认知的发展。因此合作学习的形式成为调动学生能动性、创造轻松学习氛围、提供应用知识机会的有效学习途径。再次,从教学观上,建构主义主张教学的侧重点应由传统的“教”转变为“学”,教学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帮助学生创造情境,借助现代化的辅助设备引导并指导学生主动构建感知认识的过程。因此,教师角色的转变、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监控、自我反省以及自我评价的意识就成为迫在眉睫的改革重点了。最后,从评价观上,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评价体系应该是一个有别于传统静态模式的动态体系,它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多元互动、不断修正并发展的评价。评价内容由单一的成绩评价过渡到态度评价、反思能力等方面的多元评价;评价主体也不再是教师本身,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同样可以进行多元评价;评价手段将从终结性评估转变为过程性评估。总之,自主建构的教育核心思想要求教师创设一切条件使学生保持构建认知的主动态度,为学生的攀登搭建平台。
  二、中介语与石化现象的成因
  20世纪70年代,拉里·塞林克(Larry Selinker)在论文“Language Transfer”中首先提出了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 theory)。所谓中介语是指学习者在外语习得过程中使用的介于目的语和母语之间的一个较为独立的语言体系。而中介语石化(inter-language fossilization)现象则是指学习者随着年龄和知识量的增长,外语水平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像初始阶段的学习那般稳步提升,而是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徘徊态势。这种特定的语言系统是伴随着语言学习的发展有别于母语与目的语,并逐步向正确的目的语接近的动态体系。
  1. 内在因素。Lenneberg从生物学的角度剖析了石化现象的成因。在他看来,学习者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存在一段极易学习和领悟的时间,超过这段时间,习得语言的能力就会大幅减慢。Scovel也曾经指出,人的大脑在临界期之前有很强的可塑性,学习者同时习得几种语言也能轻松掌握,但到了青春期,左右大脑的功能分工已逐步完成,此时语言功能已在左脑定位,再进行语言学习就会困难多了,这也就不难解释年轻人在学习语言上较成年人快得多,也容易得多,因此年龄不失为影响石化现象的一个内在原因。Selinker又从心理学和神经学的层面对中介语的石化现象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二语习得和母语习得的心理认知机制是完全不同的,这种不同的认知机制必定导致不同的语系,而石化是一种难以激活的、潜在的语言心理结构,许多成年人因为在临界期后很难再将这种潜在的语言心理结构激活,而只好从一般的认知角度来习得第二外语,日久天长,石化便形成了。学习者随年龄变化其认知和情感因素也会随之变化。Krashen又从二语习得的认知视角也对石化的成因做了解释。他列举了可能引起石化的五种假设——感情过滤器、目标语语言变异形式的习得、目标语输入量不足、目标语输入质量不高以及目标语输出过滤器。他用滤网来比喻学习者的情感,认为对二语学习保有消极态度的学习者们的情感过滤就强,因此获得有效语言输入就少;相反,那些怀有积极态度的学习者们的情感过滤就弱,语言的有效输入就更多,更容易到达大脑的更深层次,学习效果自然就更好。而Anderson认为母语的学习是一个自动化的阶段,外语的学习却经常滞留在联结阶段。因为当学习者遇到的第二语言知识自己较为熟悉时,往往会套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对新的语言知识归纳、类推和匹配;如若遇到不熟悉的知识,已有的母语知识便会作用到第二语言的学习上,母语的迁移也随之产生,石化现象也就不可避免了。

相关热词搜索:英语水平 石化 现象 中介 提高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