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乡村语文的行者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我出生和生长在农村,学生时代在乡村学校遇见的那些好教师,不仅促进了我的发展,也在我的内心里沉淀为教师职业的“原型”,长大后就要做那样的教师,成为我的职业选择与追求。
  “自然”的语文
  我是以最朴素的想法开始我的语文教学之路的,这个朴素的想法就是让学生喜欢我这个老师。刚刚工作,手头没有什么励志书籍或者教育名著,倒是作家魏巍的《我的老师》翻看了一次又一次,文中蔡芸芝先生与学生之间的那份亲密无间让人羡慕。
  如何让学生喜欢我,我也有自己的“法宝”。第一件是“把自己变成学生”。和学生玩在一起,学在一起,触摸他们成长的酸甜苦辣,体验他们成长的快慢深浅,以爱启迪爱,以爱传递爱,积极实践一个“善”字。学生是敏感的,他们知道老师是不是真的喜欢他们。第二件“法宝”是“身体力行”。我告诉学生“我对你们的要求我一定首先做到”,并让学生监督自己,我带头读书、背诵、写作,关爱他人,努力做到一个“真”字。当我大段大段地背诵要求他们背诵的段落时,便会看到每一个学生惊叹之后的努力。第三件“法宝”是“适度的宽容”。学生的成长不会是一个节奏、一个步调,我以宽容但不纵容的態度引导着学生,真诚地实践一个“化”字。
  室外早读,沐晨风,赏晨光,或站或坐,悠游自在。下雪了,我们就索性打一场雪仗;秋收了,我们可以半天不上课,在田野里挖个洞、垒个灶,一场秋游附带一次野炊就开始了。锅里拿一根玉米,拨开草木灰里的山芋,水煮的新花生,吃吃说说,笑笑闹闹。幕天席地,天那么高,地那么广,有时我们也不说话,就那么看着天,看着地,觉得那么自在快乐。学生的作文里弥漫着田野的气息:被追得上气不接下气的蚂蚱,游泳的蚂蚁,赶人的鹅……大多数学生都喜欢作文,他们喜欢说:“老师,我们春游吧!”“老师,我们野炊吧!那样我们作文就有材料了。”真不知道他们是喜欢作文还是喜欢春游或者野炊。
  老校长挺好的,由着我这个刚毕业的毛头小伙子瞎闹,大约是学生们的各方面表现真的不错,成绩很争气,另外那时大家的“安全意识”都还不强吧。学校没有围墙,结果我就把语文课上到了围墙外。这种田野写作培养了学生自己发现素材、自主写作的能力。学生们发现学校旁边的小河里垃圾日渐增多,就沿河走访调查,写成了作文。正好赶上1994年国际乡村图书馆计划征文,我就选择几篇寄了出去。没想到获奖了,一下子奖励了800美元的书籍,上千本书呢!校长高兴得腾出了一间教室,学生们终于有了一个看上去还不错的图书馆。
  “读书”的语文
  要改变农村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态,最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热爱阅读、学会阅读,学生一旦爱上了书籍就像鱼儿找到了广阔无边的水域,鸟儿找到了郁郁苍苍的森林。我教的班级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重视读书。因此,课余我和学生聊得最多的不是作业、考试,而是读书。每天读书,人人读书,是我和学生彼此信守的诺言。清晨,我会捧着一本书静坐教室,静候每一位学生的到来,和他们一起沉浸在书香里;午间,校园里时常能看到我和学生三五成群地坐在树下、长廊,或静读,或聊书;家庭作业,我们班少不了的就是课外阅读。我带头并鼓励家有课外书的学生一起带书到班级并建立图书角,图书角是学生们留恋的小小精神家园。我利用一切机会宣讲读书的好处,家长会也成了我和家长们交流如何营造家庭读书氛围、怎样亲子共读的好平台。
  2007年,学校让我领衔编写一套校本阅读教材。从零散的阅读到系统的阅读设计,从跟着别人做到提出自己的方案,这个难度真是不小。我参考“毛虫与蝴蝶”“亲近母语”等阅读项目的研究成果,总结学校多年来在儿童阅读探索上所取得的经验,提出了“七阶阅读”的整体构思。在计划性上,对小学6年的阅读进行一个整体思考,然后规划出每学期阅读的具体内容,同时,注意与语文教材的衔接,构成一个相辅相成的配套体系。小学6年,跨越6—12岁,年龄跨度大,阅读上的偏好差别较大,我们注意了内容的层次性:低年级以儿歌、童谣、童话故事为主,中年级以寓言、诗歌、故事为主,高年级以小说、散文为主。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趣味是十分重要的,它吸引和鼓励学生行进在阅读之旅中。
  经过近一年的撰写、修订,2008年春天,这套名为《七阶阅读手册》的儿童阅读校本教材诞生了。我们结合赤橙黄绿青蓝紫7种颜色,选取了7种动物,把7本册子分别命名为:赤掌鹅、橙嘴鸥、黄尾蝶、绿孔雀、青翼鸟、蓝眼鹰、紫凤凰。这些动物从水面到陆地到空中,逐级递升,越飞越高,意味着阅读层次的攀升,也意味着阅读会助力我们的学生成长得越来越好,不断跃上更高的台阶。
  小学6个年级,我们编写了7本阅读教材,第7本是“紫凤凰”,它所提出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一些。“紫凤凰”像是一枚荣誉勋章,深情地召唤着年轻学子们,向小学阶段阅读的最高山峰攀登。当然,它是一个召唤,同其他6本作为规定动作的要求是不同的,作为“自选动作”,并不是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的。
  在编写体例上,每册书都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我们可以这样来读书”,是读书方法的介绍;第二部分是“朗读体验篇”,分为“悠悠古韵”(古诗词曲)、“朗朗今风”(现代诗歌)、“轻吟慢诵”(经典诵读篇目)三块;第三部分是“阅读实践篇”,其中的“邂逅结缘”略记阅读每一本书的过程,学生可以看到自己读某一本书的“足迹”,“印刻于心”是文摘卡,记录所学所思所感;第四部分是“附录”,有推荐的诗文背诵篇目、可供欣赏的优秀影片和名人读书的故事;最后是“达标卡”,学生每读完一册就可以从教师那里得到完成这一册阅读的认可签章,也就开启了对下一级手册的阅读。
  7本手册,就像七级音阶,弹奏着欢快的音符。学生们对这7本小册子爱不释手,7种动物就像相处已久的伙伴似的,随时等候着学生们的邀约,一起漫步书籍的山林,采撷香甜的果实。
  “实践”的语文
  我常常思考,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它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价值在哪里呢?或者说,经历了学校的语文学习,学生会在心里留下哪些学习经验呢?我们看那些已经读中学、大学的学生们,在偶尔可见的口头、笔头或者网络、自媒体等媒介上提起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经历,谈到的往往是某次表演、某次演讲、某次讲故事。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长久留存在学生心灵中的,是鲜活的言语实践活动而不是乏味的讲解分析或者某个概念、某个分数等等。这些留存在个体记忆中的片段是闪烁着生命光泽的,是带有温度的,它告诉我们,作为民族共同语的母语从来不是单纯的符号形式,而是具有鲜明的自我特点、蕴含着个体独特的生命经验与精神体验的言语活动。

相关热词搜索:行者 乡村 语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