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澄清:校本课程若干关系辨析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 要】原本作为课程改革新生事物的校本课程已经成为学校课程实践的熟面孔,对于许多热衷于开拓新领域的人来说早已失去了吸引力,关于它的讨论也不再成为高度关注的话题,但是,对于校本课程的理性认知并没有达到较为完善的理想状态,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误区和问题,通过不同维度的多重关系思考,可以形成对校本课程更为确切的把握,真正推动校本课程的深入展开,发挥校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育人价值和成长功能。
  【关键词】校本课程;价值澄清;丰富内容;发展儿童;亲近教师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022-03
  【作者简介】张晓东,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中心(江苏南京,210013)副主任,博士、研究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改革中的新鲜事物已经成为常态化的实践,校本课程就是这样一张“熟面孔”。对于许多热衷于开拓新领域的人来说早已失去了吸引力,关于它的讨论也不再成为高度关注的话题,但是,对于校本课程的理性认知并没有达到较为完善的理想状态,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误区和问题,通过不同维度的多重关系思考,可以形成对校本课程更为确切的把握,真正推动校本课程的深入展开,发挥校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育人价值和成长功能。
  一、丰富内容:现实考量与合理超越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根据学生需求自主开发的课程,相对于统一性很强的国家课程来说,它的出现是为了改善原有课程过于单一化的弊端,给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课程平台,增强课程对不同个性特点儿童的适切性,拓宽学生的课程成长空间,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词表达就是“私人定制”。因此,如果说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校本课程应该有和它们不一样的鲜明特征,那么这个特征对于课程本身来说则意味着丰富性,而对于学生来说则意味着选择性。无论是丰富性还是选择性都要求开设校本课程要有一定的数量,数量太少选择性太弱,则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课程选择需求,达不到校本课程的应有教育价值。现实中一些学校由于种种内外部条件所限,没有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需求,而是从教师和学校现有资源的角度进行思考,校本课程开发的数量远远不足(数量也不是越多越好),课程的内容就会显得比较狭窄和单薄,这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毕竟向理想状态的逼近需要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而且就算是数量不多的校本课程也为学生的发展注入了动力。
  我们丝毫不轻视务实的现实操作路径,还要为他们在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进行课程实践给以热烈的掌声。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一些人过多地强调从现实条件出发,变成了缺乏进取的迁就现实,只开发几门为数不多的校本课程,因为向理想迈进是要付出辛勤劳动的,需要改变已经习惯了的教育生活。采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我们只能承认校本课程只能这样了,不能再往前走一步了,他们忘记了尽管我们要经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终极目标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对社会主义的等待与召唤,也正是因为有了共产主义的召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也就具有了更加宝贵的意义与价值。正如席勒所言“谁若不敢超越现实,谁就永远得不到真理”,我们可能暂时不能做到理想状态,或者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达不到理想状态,但是,这决不能成为我们不追求理想的借口,更不能成为我们不努力改变现实的原因。作为一个有情怀的教育工作者不能以这样的借口主动放弃可能实现的理想,不能以此讥笑充满理想的其他探索者,我们需要不断地向理想逼近,哪怕是一点点都具有重要的发展价值。
  二、发展儿童:特色追求与成长支持
  在功利化思想作祟之下,学校特色建设已经成为一股热潮,让许多人失去了应有的清醒头脑,甚至到一种病态的程度,为了特色而特色,为了不同而不同,为了个性而个性,一窝蜂地钻到“特色”的大旗下,好像与众不同的才是好的教育,与众相同的就一定不是好的教育。笔者不反对学校的特色建设,但是,希望这种特色是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催生的不同。课程作为学校特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受到许多人的“青睐”,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就是“来自上面的课程”,本身具有比较强的统一性,要做出学校的特色(与众不同)难度相对较大,而且在比较激烈的应试环境下,变革的风险也相对来说大得多。而由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满足了特色建设爱好者们的“需求”和“口味”,即使万一达不到预期目标,付出的成本也不是很大,正好是一块可以显示他们“创造”与“才华”的空间,他们可以在此“大展身手”,其中的不少幸运者还可能被塑造成课程改革的典型人物,何乐而不为呢?于是顺理成章,校本课程成了特色建设的重要试验田。
  学校特色绝不是教育发展的终极目的,特色永远只能是工具而已,特色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但是,特色建设的爱好者们也许正是因为走得太远了,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反而把特色建设这一手段上升为目的,将儿童远远地抛在了脑后,以单一的工具化思维打造校本课程。实际上,帮助儿童成长才是校本课程的第一属性,特色只能是附着在帮助儿童成长之上。忘记了学生发展的课程特色只能是课程的表面繁荣,是没有生命活力的特色,是一种消费式的充满时尚的课程营销,笔者更愿意将其称为“贴金式”的课程技巧和课程花样,无法掩盖其根本上的贫乏和虚伪,对学生成长和课程变革带来的更多是无意义的泡沫,还会让一些旁观者看透了所谓的“课程变革”,原来不过如此而已,渐渐对课程变革失去了兴趣。校本课程建设一定要牢记学生是课程的终极目标,一定要从学生出发进行课程开发,当然这当中并不排斥教师的适时引导,只是这些都必须服从与服务于儿童属性。
  三、亲近教师:学术进路与实践表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专家主导式的课程变革,课程专家在整个过程中享有充分的话语权,并以他们的话语权指导实践中的课程重建。为了体现课程变革的专业性,专家们往往要求实践者的改进都要符合课程规范,否则,会被视为没有课程素养的变革、没有课程专业含量的变革,甚至被称为没有品质的变革,用通俗的话叫“不上路子”。学术专业研究需要话语体系和规范,但这绝不能成为肢解和切割生动活泼实践的工具,甚至将其与某些利益进行捆绑,这既是对实践也是对学术研究本身的伤害。一定的课程规范是需要的,它可以保证课程变革的专业内涵,但是,千万不能让规范成为束缚实践者的繁文缛节,课程不能庸俗化,课程也不能神圣化。专家们要求学校在开设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要进行环境分析、需求评估、课程审议……这一整套程序对于本来工作量就比较大的中小学教师而言,应该算是一种压力。笔者不知道大学课程论专业的教授们开课之前要不要对学生进行需求评估,要不要进行几次正式的课程审议,如果自己不做的事情而要求别人做,无论于理还是于情都好像说不过去,尽管大学课程与中小学课程有差异,但是在本质上一定是相通的。

相关热词搜索:辨析 澄清 校本课程 若干 价值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