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视角下学校德育的反思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要:生态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是在生态后现代主义的指引下发展出来的。它提出的课程方略包括课程范式生态理念的转变、课程与教学的生态模式和整体的课程观。生态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来审视学校当前的德育,以期促使德育获得更大的实效。
  关键词:生态后现代主义;课程;德育;反思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0)03-0005-02
  
  生态后现代主义是生态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理论基础。生态后现代主义,提倡以一种联系、整体的关系来看待,积极寻求推进差异、主体性和整体与部分、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倡导多元化的价值理念。作为一种新思维,生态后现代主义也被引入到对当代教育课程研究当中。
  
  一、生态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主要内容
  
  生态后现代主义的课程方略可以归纳为:
  1.课程范式生态理念的转变。(1)课程凸显知觉的意义。生态后现代主义课程学者认为,我们的知觉系统已经进化,但学生的“学习依旧是在配合那些已经被量子力学所证伪的关于宇宙的物质主义、决定论的、原子论的、简化论的以及客观论的观点。事实上,正式的学校教育总是在教我们不要去相信自己的知觉系统,而不是引导我们磨练自然所赋予我们的知觉技能。”在传统的知觉理论的影响下,课程是我们将知识宝库里的内容组织起来的一种方式。但知觉的生态理念则体现了极为不同的理念,各种各样的信息就存在于我们的环境之中,通过注意力教育,我们可以各取所需。(2)重视课程的整体性。传统课程与教学潜在地贯穿了一种原子论的世界观,这体现在实践中的课程设计、组织、实施等方方面面。与之相反,生态后现代主义世界观非常强调整体性。生态后现代主义课程学者在提倡加强课程统整研究的同时,也指出在课程实施方法上整合。
  2.课程与教学的生态模式。在机械的世界观影响下,现代的教育以泰勒原理为基础,行为主义的课程计划,无背景的目标,竞争和外在的评价,教师与学生、意义与情境等二元对立,价值中立的信息传递,线性的发展模式。就如何让将整体观和生态观融入到课程与教学,生态后现代主义课程学者指出,首先是改变原有课程分子式、条块分割的组织方法。加强课程的综合性、一体性,减少过细的分门别类,重视学生的学习经验以及文化、经验、关系、自然等的有机整合,寻求知识间的关联。其次是改变课程与教学的实施环境。传统的、现代的教室布置已经与后现代的整体观和生态观相去甚远,生态后现代主义课程学者认为,课程与教学的实施环境及其中学习经验的相互关联是至关重要的,提出把教室布置成环形,并认为,这不是一个单纯的课桌椅的排列问题,它是具有一种深层意义的重大变革。
  3.树立整体的课程观。生态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今天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联系日益密切的整体世界,为了人类的生存,我们不仅需要加强身外的联系,加强人类、自然、社会、民族等方面的依存和沟通,还需要加强身内的联系,全面发展人的身、心,或知觉、情感、理智等,所以,整体课程势在必行。生态后现代主义学者提出了整体课程的三个基本要求。(1)课程的平衡。即要促进学生感情、体质、审美、精神、智力等各方面的发展,而不是偏向其中的一点。在课程学习中需要注意处理好的平衡关系的要素至少包括以下8个方面:个人与小组的平衡;内容与过程的平衡;知识与想象的平衡;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平衡;技艺和观点的平衡;评价与学习的平衡;技术和计划的平衡等。(2)课程的包容。即各种课程学习取向的兼收并蓄,并总结了三种取向:传递学习、相互作用学习和转化学习。强调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合作学习、整体语言,鼓励学生建立多种联系。传递学习中,学生接受并积累知识和技能,知识是确定的,而不是一个过程;相互作用取向的学习中,学生经常要解决一个问题或探寻一些研究方法,学生具有了一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知识不再是确定不变的,师生之间的对话大大增强;转化学习是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与课程不是分离的而是联系的。(3)课程的关联。即重视处理课程内容的多样化联系。课程与学习中需要处理的关系有:线性思维与直觉、身与心、知识领域之间、人与地球等。课程与学习都不是孤立的,它们处于不同的大范围的或小范围的关系当中,因此,需要处理好各种关系,有利于整体课程的真正确立。
  
  二、生态后现代主义课程论视角下对学校德育的反思
  
  1.学校德育课程的反思。生态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批判传统和现代的课程缺乏整体性。在当今学校德育课程中。课程多呈现为分子式、条块分割式。例如在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品德课中,课程内容明显地按年级分为经济、哲学和政治这三大板块,板块之间也缺乏有机的联系;在价值取向上,缺乏开放性和创造性的取向。虽然实行了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内容将知识传授与能力、情感和价值观并重,但由于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也仍然只是换汤不换药,而且由于从事德育教师观念的落后,在实际德育过程中,传递出来的仍然是以往的内容。在前期课程内容的组织与设计方面,现有的德育课程内容依然表现为行为主义的设计取向,课程内容缺乏背景,造成往往和时代脱节,学生难以理解,教师与学生、意义与情景、主观的个体与客观的知识、身体与精神、学习与环境往往都是对立的,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以及文化、经验、关系,自然等等缺乏有机整合。
  2.学校德育教学的反思。当前的学校德育依然多采取宣传说教的方式,企图让学生记住道德规范来达到提高学生道德的目的,将提高学生道德的过程简化为知识传授的过程,并按照组织好了的目标来让学生学习理解和接受,强调培养学生的理性。而实际上,道德作为来自个体生活环境的规范,是外在的。更多的时候,需要个人在实际的环境中才能亲身感知到。生态后现代主义提出了知觉的生态理论,在物体及相互间因果作用的层次上,环境具有一种信息结构,而人类的知觉系统已经进化到可以探测并提取出这种信息的程度。生态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专家指出,大量的证据表明,感官并非仅仅是由遗传所预先调适的,它们会逐渐变得敏感起来,并提取周围环境中对于知觉者生存、成功和健康有直接作用的那些重要因素。而在教学实践中,在学校德育中所传授出来的观念就是,不要去相信自己的知觉系统。实际上,在德育过程中,需要学生关注环境中的信息结构。而我们学校的德育往往太注重抽象和形式化,忽视给学生创造出一个有利于知觉的环境。其次,要改善在课堂德育教学中师生的教——学关系。传统德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是处于主导地位,通过单方面的讲授来传达自己的观点,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学生多处于被动的听课地位,这样很难达到教学的目的。生态后现代主义课程与教学理论指出,应该多提供探索性、反思性的话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活动中来,每一个学生都热切渴望阅读、思考、写作和参与学习体验。第三,在生态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观点看来,现有的教室已经与后现代的整体观、生态观格格不入,更不用说体现了权力意志的教室布置方式。在德育教学环境的创造方面,除了要为学生提供知觉的环境,在教学课桌布置的方式上,也可以加强创新。最后,生态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所提出的整体课程的理念,即在课程学习中处理好一些平衡关系,这往往也是在现代性影响下的学校德育教学中所忽略的。
  3.学校德育评价的反思。现行对德育课程教学的评价方式仍多采取考试得分高低来做出定量评价,将德育等同于智育。这往往造成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住书本上属于考试范围的条条框框,或者将道德的要求停留在考试的过程中,无法真正的转化到个人思想和行为规范要求当中。这也是与生态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要求相对立的。生态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认为,定量评价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定性评价对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更重要的意义。虽然定性评价具有人为的主观性,但对学生德育发展水平的评价确是真正有效的。另一方面,由于现行应试教育盛行,德育课程与教学都是为了升学考试中获得更高分数服务的。评价视为考试和成绩报告,缺少评价后的反思和反馈,正如生态后现代主义课程论所指出的,评价已经失去了对真正学习的关心,当课程为考试所驱动,就有可能导致学习成为机械的、与己无涉的过程。这也是学校德育难以达到有效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瓶颈所在。
  
  三、结 语
  
  生态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学校德育中存在问题。重视知觉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作用,强调课程的整体性。提倡定性评价等等新思维都值得改进学校德育课程与教学借鉴。另一方面,生态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虽然涉及到了诸多课程问题,但所提供的课程范式总体上有泛化之嫌,而且某些观念缺乏可操作性。因此,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或现代的学校德育课程和教学方式,也需要借鉴和吸收生态后现代主义课程理念中符合我国现实需要和教育发展规律的东西,以期促使学校德育获得更大的实效。

相关热词搜索:后现代主义 视角 反思 学校德育 生态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