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测绘专业《GPS测量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探讨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 要:随着GPS技术的广泛应用,《GPS测量原理与应用》课程逐渐成为我国许多高校相关专业的选修课。针对非测绘专业开设的GPS课程,在分析该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从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增加课程设计、改变考核模式四方面进行具体的教学探讨。从而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使非测绘专业的学生更好的掌握GPS技术。
  关键词:GPS;非测绘专业;教学探讨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是随着空间信息科学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技术性学科,它向人类提供全天候、高精度的实时导航与定位服务。GPS技术已成为跨学科、跨行业、用途广、效益高的综合性高新技术,随着GPS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它也逐渐成为我国许多高校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
  由于GPS具有全天候、测站间无需通视、可实时测定点的三维坐标等特点。为了普及GPS技术知识,非测绘专业也都相继开设了《GPS测量原理与应用》的选修课。由于GPS定位技术理论内容广、实践性强、多学科交叉,同时GPS相关应用内容也在不断的完善。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如何在非测绘专业的学生中开展该课程的教学,从而提高教与学的质量,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非测绘专业《GPS测量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目的
  非测绘专业开设《GPS测量原理与应用》选修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测量定位的基本原理,并能用GPS接收机进行定位操作。同时《GPS测量原理与应用》课程是一门理论较抽象,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技术性课程。如果只是注重理论内容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很难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中。如果只追求实践环节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学生不懂理论,只是按步骤、流程进行机械操作,不能真正掌握GPS定位技术。因此,在《GPS 测量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中,应采取基本原理与实验并重的教学方法。
  对于非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理论课是学生了解其原理即可,对具体的公式推导不做具体要求。野外实习主要的目的是:对GPS接收机有初步的认知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采集操作,同时了解对实际所测数据进行处理的流程、步骤。对具体数据处理的精度不做要求。
  二、非测绘专业《GPS测量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探讨
  基于《GPS测量原理与应用》课程理论抽象且复杂,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如何使非测绘专业的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后能达到理解并掌握GPS技术,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优化理论教学内容。GPS课程理论内容涉及载波相位、观测值求差等理论较强的内容,教师应让非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了解其原理,知道其推理目的、推理过程即可,没有必要一一推到。对理论内容有全面的了解,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即可。同时GPS技术近几年的发展迅速,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尤其在GPS技术应用方面,将GPS技术的最新进展引入教学。优化理论教学内容,使其有条有理同时能把枯燥的纯理论和新应用结合。
  (二)合理安排实验教学。非测绘专业的学生进行GPS实践课,由于时间和专业的限制,不可能像测绘工程专业的专业课那么全面和精确,同时还要使学生能对手持GPS进行操作,进行基本的导航。本课程的实验内容分为四部分进行:首先是认识最基本的导航工具手持GPS,了解手持GPS各部分的组成及操作,能进行简单的,精度要求不高的测点、导航;其次是GPS静态控制网的布网与测量,掌握GPS控制网的布设原则、方法和具体的测量、记录过程,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布网、搬站、测量;然后是了解RTK测量系统的组成并能进行具体操作,能进行单点和多点的测量,以及基本的放样;最后是对测量所获取数据的内业处理,主要包括软件的使用、GPS测量数据的传输、预处理和控制网的网平差处理。
  (三)结合学生兴趣,增加课程论文。为了充分调动非测绘专业学生学习GPS课程的积极性,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增加了学生自己动手搜集GPS最新应用方面的资料,并整理成论文以“GPS的应用现状及想象”为题目。通过课程论文,让学生自己动手搜索GPS应用方面的资料并发挥自己想象,使学生对GPS产生更高的兴趣,以便把GPS和他们的专业内容更好结合的结合起来,激发他们查阅更多的资料,达到开设《GPS测量原理与应用》选修课的目的。
  (四)改变传统的考核模式。对于非测绘专业的学生,随着教学内容、模式的调整,考核方式也随之改变。最终的课程成绩采取几部分成绩的综合,含有:平时成绩(20%)、实习成绩(40%)、课程论文(40%)的比例相结合的方式,给出最后课程的成绩。其中平时成绩主要是课堂的表现,包括上课考勤、课堂回答问题、课堂作业几方面,通过平时成绩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思考问题;实习成绩包括:GPS外业实习、内业数据处理的成果,并包含实习报告。通过实习报告的内容和具体的实习成果能反映学生对GPS内容的掌握情况;课程论文主要是对学生搜集资料、与本专业结合能力的考查。
  伴随着考核方式的改变,使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变成“我要学”的教育。同时通过实习也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团队协作,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基于《GPS测量原理与应用》课程理论抽象、实践性强的特点,要使非测绘专业的学生更好的掌握GPS这门技术,除了做好以上所谈的几点外,还应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到公司进行技术研讨和技术资询,促进学生尽快掌握最新科技知识。同时,教师应注意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对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提出的疑难问题要耐心、细致的解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天文.校际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初探——以“GPS原理与应用”课程的实践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03,82.
  [2] 张勤,王 利.《 GPS 测量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7,01 (71).
  [3] 明冬萍“全球定位系统(GPS)”应用教学的研究[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8,26.
  [4] 徐绍铨,张华海,杨志强等.GPS测量原理及应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郭培闪,平顶山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测绘 测量 课程教学 探讨 原理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