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探析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正是这些问题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和课堂教学的契机。初中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时常会对课本中所叙述的知识感到不满足或不满意。教师就要通过充分挖掘教材,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释疑解惑,拓宽思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初中物理教学模式物理兴趣物科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 学科,在弘扬主体 方面有特殊的作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非常重要内容,而物理的实验教学能够很好的完成这项任务。所以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在科学探究中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那么怎样创建适应当今教育形式的物理实验课教育模式呢?作为教育工作者,为了把主体性教育落实到物理学科教学当中,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实验教学在发挥学生主体性方面的重要作用
  物理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大量的演示实验,还有大量的学生动手实验,学习物理不仅需要发挥学生的理解力、分析和综合能力,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抽象思维以及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力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可以通过课堂实验探求法让学生自己发现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中学物理中的许多物理现象、规律都是很贴近日常生活的,学生在学习物理课之前,就已经凭知觉和经验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些认识:一就是所谓的“前概念”。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前概念”而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是不符合认识规律的。所以教师通过设计一些课堂演示实验,针对学生在头脑中原有的错误、模糊概念,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教学模式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无疑会产生积极作用。
  其次,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并亲自设计一些小实验,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通过大量的课堂演示实验不仅有效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势必会激发学生求知欲 和动手实验的兴趣,学生会跃跃欲试,也想亲自试一试,有的学生甚至能用相似的原理设计出一些趣味小实验,所用的仪器有时也只不过是日常常见的东西。这样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实验能力,更主要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使学生积极、能动的学习。
  中学物理的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了学生动手实验的内容和要求,但一些学校由于实验条件不好或为了节约时间,不让学生动手实验,变成了教师在课堂上说实验,认为只要 能得高分即可,学生是否亲自做过并不重要。而近几年的高考命题也正针对了这一错误思想,着重考察学生的实验能力,考察的内容也不局限于课本上的指定实验,出题较活。这正表明我国的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成为我们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自制仪器模型增强演示效果,增大演示可见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直观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成功的演示实验,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有利于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因此,演示实验有其它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为增加演示效果,增大实验的可见度,我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可乐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乒乓球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还有在演示串、并联电路时,我自制了一块大型演示板,将电池盒、开关、电线、电压表、电流表、灯座及灯泡,等科学地排布在其上,把它放在讲台上,醒目大方,全班同学都能看清楚,线路连接也一目了然,老师演示起来也得心应手。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优化物理课程结构,体现主体性 的课程观
  课程是教育的心脏,是体现教育目的的蓝图。课程的设置、课程的结构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身心的 。但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形式单一,缺乏弹性和活力,成为学生主体发展的桎酷,这种课程结构有待于人的调整。
  关于课程的设置,在教育史上一直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也就是“学科课程论”和“活动课程论”。“学科课程论”便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形成良好的知识框架及经验背景,但是只顾学科本身的体系或只顾社会的要求,全不考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理论与实践不结合,各门学科间不联系。“活动课程论”反对分科教学,反对把一堆死的知识分别孤立地教给学生,认为分科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接受能力。但是“活动课程论”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和结构,夸大了儿童的个人经验,其结果只能使学生学到零碎的知识,也影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四、优化问题设计,遵循认知规律,培养创新思维
  为了使设计的问题更能有效地激发创新思维,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面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探究物理规律。
  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问题设计要具体明确,避免出现提出的问题大而无当,内涵外延不明确,使学生无从下手。问题设计要精,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切不可为问题而设问题,流于形式,耗费时间。
  首先,中学物理课程设置应充分体现发展的原则,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全体学生都有充分发展的机会。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使他们在尝试、探究等活动中,获得自由、主动的发展。其次,应体现多样化原则,过去那种单一的课程模式,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物理并不是为了将来从事专门的物理研究,很多学生对物 习感到困难,丛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针对这种情况应增加物理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多样性,选修课的比重应有所加大,综合性的活动课值得推广。

相关热词搜索:探析 课堂教学 中学物理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