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堂沟通能力训练方案设计及思考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要:沟通能力是21世纪人才竞争的重要素质之一。在高校课堂上积极开展沟通能力的训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课程知识,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既有专业特长又有良好沟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本文对高校课堂开展沟通能力训练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设计了可行的方案,并提出了合理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沟通能力;训练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52-02
  一、沟通能力训练的重要意义
  沟通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基本环节和重要过程,沟通能力是指一个人与他人有效地进行沟通信息的能力,也是21世纪人才竞争的重要素质之一。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使得企业的人才观呈现新的特征,人才的标准也趋向多样性和高素质化,而现代意义上的高素质人才应当是宽知识、厚基础,知识丰富、专业精通,并且可以准确理解他人的思想并将自己的想法准确无误的表达出来的人。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既是新时代对大学生能力的呼唤和要求,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有效手段之一;另一方面,在高校课堂上积极开展沟通能力的训练,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理论和知识,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出既能有效发挥专业特长又具有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高校课堂沟通能力训练方案
  沟通能力看起来是外在的东西,似乎就是一种能说会道的能力,而实际上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关系着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品德,包含着装、言谈、举止等一切行为。因此,在高校课堂上开展沟通能力训练应采取多种方式和方法,灵活展开,并且应该结合各学校的专业特点、学生特点和课程特点进行,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积极开展以下活动:
  1.课程讨论。课程讨论是增进学生和老师互动的良好环节,也是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表述问题、阐明观点的良好方法。讨论过程中可以选择与时俱进的课程案例,不仅与课程内容联系紧密,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探索空间,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课程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也有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需要注意的是,章节案例可以分布在每一章中,教师要选择合适的章节进行课堂讨论,并且课堂讨论时间不宜太长,一般为10~20分钟。正式开始前,教师就讨论的问题要做必要的阐释说明,然后给定学生时间进行讨论,继而鼓励和引导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讨论可以分组进行,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允许组员补充,允许其他组同学进行反驳,讨论结束时,教师做适当的点评或总结。通过课堂讨论,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也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2.课堂辩论。辩论是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课堂辩论应选择有良好的理论基础、求知欲强、积极活泼、有良好的学习氛围的班级进行。辩题应选择争议较大的问题,可以分组进行,每组派若干选手参赛。课堂辩论的题目应至少提前两周告知学生,并且进行分组和主要辩手人选安排,选择参考书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做好充分的准备,以达到良好的辩论效果。
  3.学生轮讲。选择教材中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为主,一般通过阅读即可掌握的,较易适合学生自学的章节,作为轮讲的内容。为保证轮讲的效果,要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进行准备,并提供相应的指导书和必要的辅导。一般来说,轮讲时间不宜过长,每个学生的轮讲时间为5~10分钟,每组同学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学生轮讲时,一般不打断学生讲话和评价
  4.课程论文。课程论文是反映课程所涉及的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并且与社会实践结合紧密,有较强的应用价值的选题,供学生进行思考并撰写成文,课程论文成绩计入平时成绩。与毕业论文相比,课程论文综合性、复杂性和难度要求明显降低,既能使学生很好的领会基础理论及其应用,又能引导学生学习论文写作的规范性要求,很好的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和沟通能力。
  5.头脑风暴。头脑风暴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在群体决策中,由于群体成员心理相互作用影响,易屈于权威或大多数人的意见,形成所谓的“群体思维”。群体思维削弱了群体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损害了决策的质量。为了保证群体决策的创造性,提高决策质量,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有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比如研究产品名称、广告口号等,通过头脑风暴,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生之间的信任、团结协作以及语音沟通能力。
  6.情景模拟。情景模拟是创设情景,模拟角色,并通过合理的肢体语言和口头表达表现角色性格和特点,创造性的解决难题的方法。情景模拟的目的在于运用表演的方法,引导同学发现问题,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更好地调整心理状态,设身处地的理解当事人的心理和想法,从而实现良好沟通的方法。在情景模拟中,同学们能亲身体验和实践他人的角色,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不同情况下的内心情感,同时,反映出个体深藏于内心的感情。
  三、高校课堂沟通能力训练的进一步思考
  1.沟通能力训练要选择合适的课程和合适的专业。作者在进行沟通能力训练试点时,选择的对象是专升本的学生,学生大多有良好的专业基础,具备了相关课程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因此在开展相应的沟通训练时,同学们非常配合,积极性非常高,教师基本上担当了一个教练的角色,同学们作为球员,相互配合,团结协作,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2.沟通能力训练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能力有差别,因才来施教。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专业知识背景,对某门课程的理解和掌握方面也存在差别,甚至同一个专业,不同年级的同学也存在差别,可以表现在学习能力不同,班级文化不同,学习氛围不同等,因此,作为教师,要上好每一堂课,很好的把握班级学生的特点,灵活的选择和开展沟通能力训练方案,因材施教,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沟通能力训练要有良好的计划和安排。教师作为课堂学习的导演和教练,在安排沟通训练时要有充分的准备,良好的安排,不仅要提前告知学生,还要提供相应的参考资料和必要的指导,事后还要做合理的点评,既强调教师教学与学生自我训练的统一和协调,更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同时教师要能很好的掌控课堂纪律和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否则就容易引起课堂混乱。
  4.改进考核方式,力求公正与客观。在最终的考核中,沟通训练的成绩可以计入期末考核,并且可以增加口试的内容。但是一定要明确告诉学生考核方式和考核要求,因为无论是课程论文还是课堂辩论、学生轮讲,甚至口试环节,教师的评分更多的是主观的,缺乏客观的评分依据,容易招致学生的不满情绪,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和评价,所以,在考核中要尽可能量化评分标准,以避免同学的负面情绪。
  另外,在评价中,即使是主观的评价,也要注意方式和态度,以正面的评价为主,多鼓励和引导,辅以建议性的评价。按照斯金纳理论,人的行为由外部因素(强化物)控制,当行为的结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当行为的结果对他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通过强化物来刺激人的行为,可以提高该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因此,作为教师,要很好的利用正强化的方式,多鼓励学生,多肯定学生的努力,多看到学生的优点,才能很好的激励和引导学生积极的行为和态度,才能很好的实现教师和学生的良好的沟通和互动,才能保证沟通课堂训练的顺利实现,最终提升和实现学生的良好沟通能力。
  作者简介:李新娥(1973-),女,河北邯郸人,任职于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经济管理系,管理学博士,讲师,主要讲授《管理学》《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等课程;孙克民(1963-),男,河南洛阳人,任职于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经济管理系,高级政工师,系党支部书记,先后从事教师、学生事务管理、党政管理等岗位工作。

相关热词搜索:方案设计 沟通能力 课堂 思考 训练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