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英语课程理论的ESP课程标准分析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 要:本文基于英语课程理论的理念、内容与评价分析了特殊用途英语课程(ESP)课程标准建构的具体内容,并借用此框架分析了欧洲三所著名大学的ESP课程标准,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对我国相同课程的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课程标准;ESP课程;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4-0201-03
  引言
  课程论的价值选择即课程是什么的问题,关于此问题的论述可以归结为学科课程论、规划课程论、经验课程论与活动课程论等不同描述。对课程认识的变化源起于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深化,即人们从关注问题是什么到关注如何做的延伸,其核心是由关注静态的预设的课程向动态的相互适应和创生的课程观的转变。此课程价值的转变直接影响了人们对课程的认识由结果导向向过程导向的转移,预设目标被生成目标取代、教师权威被学生中心替换、衡量目标的实现被指责为忽视量变的存在。
  观念的改变同样影响着英语课程论的变迁,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受结构主义语言关影响更关注语言的要素与系统的关系,其假设更倾向于将语言定义为由语音、语义和句法子系统构成的体系。功能语言学的引入强化了对语言意义与功能的描述,语言的情景与意义在交际中的作用远胜于语言结构本身。互动理论的提出再次将人们关注的焦点由语言向社会语用延伸,语言的定式、人的行为、语用场域的,交往与互动成为语言的主题。多元发展的价值选择已不再仅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影响课程开发的理性思维,并深刻影响着教学观、学习观与教师观的变化。从英语课程大纲建构的视角分析课程的设定、组织与评价将进一步明晰不同英语课程在学科结构中的作用,深化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促进课程标准建构的科学化、程序化和民主化。
  一、英语课程标准界说
  1.课标的内涵
  英语课程标准的词源分为curriculum和syllabus两种形式,美国的课程传统对二者区别不大,而英国的课程传统将curriculum指向国家的课程标准,syllabus则是从属于课程标准下的课程大纲或课程设计。尽管课程标准因国家和地区差异而区别,但当前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业已明确,即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方式和评估反馈四个不同方面。英语语言课程标准(大纲)一般基于内容性目标与表现性目标而确立,从本质上说是应然教育与实然教育的具体化。内容标准更强调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掌握和储备,是对预期目标的预设,而表现性目标侧重学生的语言习得、学习进步与体验与具体教学任务的实现等。Nunan(1988)认为表现性目标在语言大纲或标准中应至少包含三个要素,即对学习者能力的描述、应用的条件和表现的评价等构成要件。也有学者将语言课程目标划分为真实世界的目标与教学目标,即认为教学目标与真实情景之间在语言应用中尚存在鸿沟。因此,对语言课程目标的关注在于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关注。
  2.课标的类型与组织
  英语课程内容的多样性体现为不同类型的课程大纲,主要分为综合性大纲(synthetic)和分析性大纲(analytic)两种,前者是将语言组成的各部分分别学习,并逐步实现语言习得的大纲类型。后者更强调从交际角度出发组织语言,较少考虑语言的系统性。从课程大纲更关注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辨别,一般认为综合性大纲更强调学校内容和结构,如语法大纲(grammatical syllabus)和功能意念大纲(functional-notional syllabus),而分析性大纲更侧重思维训练与交际能力培养,主要包括任务型大纲(task-basedsyllabus)和内容型大纲(content-basedsyllabus)。对大纲内容的组织与编排是大纲编制的核心问题,White(1998)指出各种大纲编制中对内容组织的标准不一,但对特定类型的大纲编制依然有规律可循,首先,以语言结构的顺序从语言覆盖的范围,使用的频率和难易程度为主题顺序安排的大纲结构;其次,以兴趣与情感的影响力和与学习者的相关性为线索排列组合的大纲结构;再次,以语言功能的实效性、情境性与社会文化差异的差异性为线索构建的课程结构。可以看出这种横向的排列方式仅解决了内容的组织,但没有涉及内容的纵向难易级别,其中语言结构的难易程度应尽量保持与语言自然习得顺序一致,情景的选择应更加注重语言与场景的真实性,内容主题的难易程度则应考虑内容本身的知识性与专业性等。
  3.课标的评价
  课程标准的评价方式取决于课程开发主体中学科专家、教师和研究者对语言、学习者和评价的意识。不论是以最终学习结果为导向的终结性评价或是以促进学习进步为导向的形成性评价都应指向课程的改进。作为课程标准的文本形式,课程目标、内容与评价应满足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即内容效度的一致性。同时课程标准在多长时间内具有持续效应,课程标准的准确描述应该具有共时性和预见性。
  以改进课程标准作为动态开发的基本理念,White(1983)借鉴Rogers的课程改进观点指出,课程改进应考虑相课程的相对优势、兼容性、实验性、可观察性、社会联系和复杂性等不同要素。总之,课程评价方式的制订是建立在对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信度与效度衡量基础上的,并应综合考虑课程相关因素在课程标准制定中的作用。
  二、ESP课程标准框架
  特殊用途英语ESP课程是以学习者英语学习需求为基本目标,结合一定的专业知识建构的英语课程。目前ESP课程分为商务英语课程(BE)、学术英语课(EAP)和科技英语课程(EST)三种。
  首先,ESP课程设立的理论基础是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他认为ESP课程中的语言主要针对语言的指称意义和工具意义,其中前者关注是什么,后者侧重怎么样的问题。对ESP课程开发其重要影响的另一个理论基础是以学生为中心的需求本位的课程观念。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主要体现为以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和学习个性化为主要指标的课程开发,需求分析应体现学习者分析、学习情景分析和语言使用领域分析等,再将需求进一步细化明确,并以此建立需求列表作为课程目标制订的依据。

相关热词搜索:课程标准 英语课程 理论 分析 ESP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