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论视角的MOOC解读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 要:我们不光要基于课程来审视、设计MOOC,更要透过MOOC来反观、展望课程。落一叶而知秋,饮一瓢而知河,我们要从MOOC之缘起与高扬窥见未来课程发展之机遇与挑战。总的来说,我们将迎来云课程与学本课程时代,同时将面临课程由供方市场向需方市场的倾斜以及课程全球化的挑战。
  关键词:MOOC;云课程;学本课程;课程供需方;课程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2-0007-02
  近来,MOOC很火,日益成为教育领域最强势最活跃的话语。然而当前人们关于MOOC的探讨,多将MOOC视为一种新型课程,基于课程来审视解读、开发设计MOOC,鲜有基于MOOC来反观课程的。实际上,作为一种新型课程而出场的MOOC,其引领着一种潮流、代表着一种趋势,我们很有必要基于MOOC来审视课程之发展走向。正所谓,“落一叶而知秋,饮一瓢而知河”,我们要见微知著,从MOOC之缘起与高扬看到课程之发展演变,以便及早做出调整与应对,这是一个具有全局性、战略性以及前瞻性的重大问题,亟待关注与思考。鉴于此,笔者不揣谫陋,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简要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权作一家之言。
  一、我们将迎来云课程时代
  早在教育活动出现之时也就有了课程,尽管那时的课程与今天的课程相差甚远,也没有理性自觉的课程研究。恰如施良方教授描述的那样,“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是20世纪初的事情,但课程实践则是与人类社会的教育活动同步进行的,因为我们无法想象有可能存在不涉及教育内容的教育活动。”[1]人类最早的教育主要围绕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而展开,教育内容主要是宗教仪式、风俗习惯以及畜牧打猎知识等,只是那时还没有文本,所谓的课程就是那些掌握宗教仪式、风俗习惯、畜牧打猎知识的人。可以说,在那个口耳相传的时代,课程是以人为载体的,而课程的实施主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的交流对话、演习示范,而如果非要给那时的课程找一个信息技术的话,则“语言是当时人类掌握的唯一信息技术,除了语言还没有能承载信息的其他工具产生。”,[2] 此后课程又历经经典课程阶段和教科书阶段,现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将迎来云课程时代,“云课程是课程形态历史演化的新阶段、新趋势。”,[3]而MOOC只是云课程时代的一个显现而已,随着云课程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将有更多的云课程载体出现。
  二、我们将迎来学本课程时代
  在具体介绍为何我们将迎来学本课程时代之前,有必要先简要介绍一下什么是学本课程。这里所谓的学本课程意指以学习者为本的课程,当然,学本课程里的“学”不是指“学校”,而是指“学习者”了,而这里之所以用学习者而非我们常用的学生也是有一定考虑的。尽管学生这一概念也含有学习者的意味,但一般来说,学生这一概念所指的学习者主要是那些身心发育尚未成熟之人。严格来说,学生与学习者二者之间是存有本质差异的,但在20世纪中叶之前,学生和学习者二者还是可以混用的。但在20世纪中叶之后,再将学生和学习者二者混用就不合适了,毕竟随着终身教育时代的来临,教育之对象业已从先前的青少年扩大到成人乃至所有的社会公民,故比起“学生”来说,“学习者”是一个更具概况性、包容性的称谓。这里说我们将迎来学本课程,一方面由于课程权力的进一步下放、课程重心的进一步下移,另一方面则由于课程资源的进一步丰富、课程类型的进一步多样,学习者将有机会、有条件去根据个人的发展需求去搜集、统整课程。在这里,学习者将不再仅仅被动接受“标准”、“划一”的课程,而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去整合课程,这与先前的国本、地本以及校本课程来说,学本课程无疑将更有利于学习者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我们将面临课程供需方的倾斜
  先前,课程比较单一,我们学什么主要还是由课程提供方决定,可以说,课程供方提供什么我们就学习什么。在课程供方与课程需方二者间是课程供方在起主导作用。而现如今,随着课程权力的进一步下放,以及课程市场的打开,尤其是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一些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得以自由流动。一方面课程资源变得更为丰富了,另一方面课程供方也多元化了,如此一来,课程供需关系将发生变化。此时,将不再是课程需方围着课程供方转,而逐渐变为课程供方围着课程需方转,部分课程供方为了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不惜一改往昔高高在上之态,设身处地地为课程需方着想、“低声下气”地为课程需方服务。课程需方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挑选课程供方,而在以往,课程需方是完全不可能这样。以MOOC来说吧,在以前,大学生上什么课那主要看学校开设什么课,不管所开设的课质量好坏,你没得选择,就算你就觉得授课教师教的不好、不对自己口味,那也没办法,而你要了解一门课程、学得知识,你没有办法,只能忍着去听。而现如今却不一样了,倘若有大学生觉得学校老师讲的课不好的话,他完全可以去MOOC上去听同样的课,可以说此时的他是有选择权的,这与先前是有很大不同的。实际上,当MOOC的学分得到认可之后,这种现象将更为常见,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将更大,而教师的压力将大大增大,毕竟其不再是“唯一”,而只是待选“之一”。不难想象,在不久的将来,课程供需方的地位将发生逆转。这种转变将有利于为学习者提供更为优质的课程资源,但同时无疑将给课程供方增大了压力,他们将面临来自国内、国际的竞争,为了生存下来,占有市场份额,他们必须想方设法为课程需方提供其所需要的课程。
  四、我们将面临课程全球化的挑战
  近年来,全球化正在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教育自然也不例外,教育全球化已渐成趋势,但先前的教育全球化主要体现在别的方面,至少课程方面还不是很明显。然而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课程全球化将成为一大趋势。实际上,MOOC就是课程全球化的一个例证,可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全球化将更加显著。对于课程全球化,我们要认真关注与思考,因为课程全球化是一个双刃剑。对于课程全球化,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课程全球化丰富了课程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全球课程,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课程的机会与条件。实际上,课程全球化远不止这么简单。我们知道,关于课程,不管我们如何界定、怎么阐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课程说到底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深深打有民族烙印的文化。石中英教授在其《教育学的文化性格》一书中经过严格考证得出教育学具有民族性格这一结论,即“任何一种教育学,作为一种理性的科学探究活动,都深受它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制约,从价值到目的,从内容到方法,从主题到范畴,从风格到理论演化,都打上了深深的民族文化的烙印。”。[4] 而作为教育之基本工具和方式的课程自然也具有民族文化性。课程全球化是个复杂问题,说到底是中西文化博弈的问题,影响甚远,从小的方面来说,课程全球化隐藏着中西方课程博弈的问题,而从大的方面来看,课程全球化又关涉到中西方文化博弈的问题,事关我国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课程全球化是文化全球化的一种显现,“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文化的共性特征日益增长,文化的民族差异性也日益凸显,我们既面临着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也面临着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加快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繁荣;扩大文化交流,吸收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突出民族特点,强化创新观念,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这是构建既适应文化全球化又保持鲜明民族化个性特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选择。”[5]也就是说,我们的课程建设需要达致费老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6]在课程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上升到文化的层面来进行我国课程建设是个亟待关注与思考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
  [2]牛瑞雪.从口耳相传到云课程:课程形态视域下的课程演变史[J].课程·教材·教法,2013(12):18-23.
  [3]王本陆.关于加强云课程研究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3(12):3-7.
  [4]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301.
  [5]吕振合.文化全球化与先进文化建设[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7(3):99-103.
  [6]费孝通著.刘豪兴编.文化的生与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407.
  (编辑:郭桂真)

相关热词搜索:视角 解读 课程 MOOC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