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儿童观对学前教育学课程实施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9-08-09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 要] 现代儿童观认为:儿童是发展中的人;儿童期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文化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儿童的发展具有能动性。儿童观制约着学前教育实践者的儿童教育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其教育行为。现代儿童观要求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学课程的实施分别从课程文本、课程人和课程环境三个维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关键词] 现代儿童观;学前教育学;课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1-0088-04
  “儿童观”的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学前教育基本理论问题,对学前教育改革与实践者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行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儿童观制约着儿童教育观的形成与发展,教育实践者持有错误的儿童观就会导致错误的教育行为,从而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本文试图分析现代儿童观的基本内涵,探究现代儿童观对学前教育学课程实施的启示意义。
  一 儿童观的历史演进过程
  “儿童观是指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念的总和。涉及儿童的特点、权利和地位、儿童期的意义、教育与儿童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儿童观与儿童教育观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儿童观的发展状态对学前教育质量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可能是决定性的,没有正确的儿童观就不可能产生优质的学前教育。因此,形成和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对当前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首先必须梳理儿童观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了解人类在不同时期对儿童的不同观点、态度和看法。在远古时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乃至被后人认为具有相当文明程度的古希腊,人们对儿童的社会存在都是视而不见的,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急切地希望儿童能尽快加入成人的行列,参与社会生产生活,所以儿童被看做是“小大人”。在中世纪,人们普遍认同“原罪论”,认为兒童是具有原罪的,需要通过鞭打、惩罚等手段使儿童的身体感受到痛苦而赎罪,在教育过程中经常采取强制和体罚的手段。到了16世纪,文艺复兴的影响使儿童观散发出了人文精神的气息。伟大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儿童是无价之宝”。夸美纽斯认为几乎没有教育不好的儿童。“基督用双手抱着孩子,就像抱他的小弟小妹一样,他随身携带他们,吻他们并向他们祝福。”“凡是用双手抱持小孩的人,可以确信他也在抱持天使。”受到时代所限,夸美纽斯只能假借基督的名义来赞美儿童,在中世纪末期,他能提出这样的观点是需要巨大地勇气的。这一时期的儿童观承认了儿童的兴趣与自由,是从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承认并尊重人的地位,讴歌人的体魄、智慧和力量的新人类观引申出来的新儿童观,但是人们并未意识到儿童自身的独特价值,仍然认同儿童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关系,归根结底,儿童仍是父母的所有物。随着启蒙思想的兴起,在17世纪的英国出现了体现人性解放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洛克认为不必过分的约束儿童的自由,不要一味的反对孩子想做的游戏和事情,除非他们想做的是坏事。
  18世纪,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提出“尊重儿童,解放儿童”的口号。卢梭认为,儿童生性是善良的,享有自由是儿童的权利,教育要“归于自然”,遵循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他还认为要把儿童看作真正的儿童,儿童的精神世界不同于成人,面对客观世界,儿童有他独特的看法、想法和体验,儿童具有独立的存在价值,这一观点在儿童观演变史以及儿童教育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学前教育发展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19世纪的教育家主张教育实践应以心理学规律作为依据,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促进儿童自然、自由地发展,此时期的代表人物是裴斯泰洛齐和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继承并发展了卢梭的“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他认为教育应重视个人本质的和谐发展,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儿童提供适当的发展机会,引领儿童朝向确定的目标不断获得发展。福禄贝尔被誉为“学前教育之父”,福禄贝尔开始对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进行辩证地分析,并对其加以修正和完善。福禄贝尔认为儿童具有天赋的力量,儿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应该让儿童遵循善良的天性,决定自己的行动,让儿童在自主行动中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能力,成人不宜对儿童妄加干涉,而应通过对儿童实践活动的指导来启发儿童的潜在力量。福禄贝尔强调游戏在学前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一个游戏着的儿童,一个沉醉在游戏中的儿童,正是儿童美好生活的最好表现形式。福禄贝尔仿照大自然事物的形状、性质和法则,创造了一套专供儿童使用的玩具,称之为“恩物”。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建立,尊重儿童的呼声日益高涨,儿童本位的教育思想逐渐和教育实践结合起来,此时期的代表人物是蒙台梭利和杜威。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他反对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儿童,用成人的尺度去评价儿童,这一观点对“以成人为中心”的教育观进行了批判,强调重视儿童的自我发展。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心理发展存在敏感期和阶段性,实践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杜威之所以被称为“现代教育的开创者”,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他真正重视了儿童的价值。杜威提出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儿童是有独特生理、心理结构的人,是未成熟的、发展中的人。他指出,正是因为儿童是未成熟的、发展中的人,决定了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杜威强调活动的重要性,重视儿童活动过程中经验和体验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价值。杜威重视作为儿童天性的本能、冲动和兴趣,并强调儿童天性的本能、冲动和兴趣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在对待儿童的观点和态度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奉行的是一种成人的自我中心主义,认为子女在父母面前是没有自身权利的,父母可以随意打骂子女,可以任意安排子女的命运,儿童被看成是父母身体和精神的附庸,传宗接代、光宗耀祖是子女的职责。可见,中国传统的儿童观有着明显的工具化倾向。到了近现代,陶行知和陈鹤琴等人在西方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影响下,提出尊重儿童,解放儿童的观点。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儿童的观点和态度也在日渐改变,儿童观的历史演进与时代的发展是同步的,作为教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观对教育观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在推进学前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应该摈弃陈旧的儿童观,认识儿童的“人”的本性,树立现代儿童观,以便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学前 教育学 启示 课程 实施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