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9-08-10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 要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应遵循自身发展的逻辑,回归大学的根本,以科学理性思维重新审视大学问题,厘清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进路,从理念上重塑大学精神,从定位上重筑大学格局,从制度上重建大学治理结构,进而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以高质量的教育产品满足社会需求。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
  作者简介:侯媛媛,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研究方向:形势与政策、法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386
  一、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广义方面
  纵向来看,中国高等教育的基础(发展历史)决定了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难度较大。发展历史较短,自1895年的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公學(天津大学的前身)建立到今天也不过121年时间,加上受几千年封建社会科举等考试制度的影响,基础薄弱,“板凳”深度不够,改革经验不足,同时,当前近3000所高校的办学水平良莠不齐也导致改革尾大不掉,出现部分高校跟不上节奏,甚至是偏离正确的改革方向。
  横向来看,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面临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之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高等教育作为高质量劳动力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来源,具有不可替代性。高等教育的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要不协调,高校分类改革也面临诸多问题,一些高校随波逐流,盲目攀比,定位不准,给供给侧改革带来很多困难;二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之于高校学生和学生家长对高校的期待所面临的问题。学生和家长相对高校而言是消费者,高校是供给侧,如何办好让学生和家长满意的教育也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狭义方面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主要面临以下突出问题:
  1.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了“产能过剩”。高等教育大众化乃至普及化与精英化的矛盾导致高等教育“产能过剩”,“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促使高等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全国高校每年的招生规模从2000年的221万增长到2015年的700万,以平均每年30多万的速度不断增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显,“就业难”和“毕业就失业”等一度成为国民关注的焦点和热词。
  2.师资队伍建设不均衡,教育人才相对匮乏。东部地区师资力量强,中西部地区师资力量较弱,公办高校相对较强,民办高校相对较弱,分布在教育界的社会精英人才数量明显不能满足教育的实际需要。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师资问题应该引起各级政府和高校自身的高度重视,部分民办高校师资规模和质量严重匮乏,规模扩张和培养质量不相协调,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跟风,甚至偏离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需要。
  3.高等教育“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注重培养理论型人才的高校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校少也是导致结构性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缺乏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理念。这一问题主要是由师资问题导致的,高校引进的大部分教师属于年轻刚毕业的研究生,缺乏社会生产实践经历和经验,直接到教学一线讲课,必然会带来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后果”,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同样很难直接适应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或者说学生在毕业后短时间内很难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同时,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培养乏力,跟不上改革的节奏。
  4.公办高校缺乏活力和改革动力,市场竞争机制不健全。不少公办高校办学墨守陈规,改革流于形式,管理缺乏活力,创新缺乏动力。学科专业建设追求大而全的多,追求小而精的少,行政化色彩较浓,学术氛围不厚,科研服务社会的能力较弱。
  5.民办高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以及大学治理等问题层出不穷。民办高等教育占有中国高等教育三分之一的版图,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生力军,在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下扮演者及其重要的角色,民办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同样影响着国家整个改革与发展的大局。尽管如此,还有一些民办高校办学目的不纯,甚至偏离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盲目追求效益,为招生宣传不惜代价,为学生培养和学生就业精打细算,舍本逐末,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因此,在政府的主导和监管下,完善和落实现代大学制度迫在眉睫。
  6.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产教融合没有深度。推动校企合作是国家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近些年,这项工作在持续推进,但步伐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高校热衷于“搭台子”“摆架子”,校企合作工作老是写在纸上,说在会上,挂在墙上,不能够实实在在的落到地上,企业文化和社会实战技能没能真正进入课堂等各个育人环节,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也很少能直接受益于校企合作。
  7.高等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改革问题突显。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根本和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思想革命和理念革新。在当前这个理念过剩的时代,传统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方法、理念层出不穷,各种思想理念的冲突、矛盾以及融合导致了高校和教育工作者无所适从。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对国外成功的教育改革经验和教育理念借鉴吸收不够,对国外较好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管理经验等缺乏区别性和研判性的吸收借鉴,有的全部照搬,有的全盘否定,严重影响了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二、解决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若干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精英化教育的矛盾,也就是解决规模扩张和培养质量的问题,解决高等教育“产能过剩”的问题
  一是要坚决实行分类培养,强化区别指导。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和国家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精神,结合地方行业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分类培养制度体系和学生管理模式,把学生的需要和职业规划分类整理,因材施教,个别指导,跟踪服务,定期反馈,针对性培养,充分突显分类培养的作用。二是要强化内涵建设,提升培养质量,培养质量的重中之重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课堂教育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是课外的育人质量,课堂之上不能只教书不育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除此,育人功能更多的体现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科研育人、环境育人等等多个方面,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大众化乃至普及化的趋势下,只有变革培养方式,强化质量意识,才能使高等教育“产能过剩”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相关热词搜索:结构性 高等教育 供给 若干问题 思考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